中醫業界有種說法,“中醫大失江山就是吊死在《傷寒論》這棵樹上了”,這個觀點有道理嗎?

手機用戶落霞孤鶩


對,絕對如此!北方經方派把持要害職位。捧一本《傷寒論》,此書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覺。其實這是惰性加保守,視唐宋元明清為無物。滋陰,補中,攻邪,臟腑學派,溫補命門派,清熱解毒,辛涼解表等等全部漠視。

張醫聖之《傷寒論》功在千秋,卻也讓國醫懶蟲阻止中醫發展!

其實,諸如內經素問都有許多矛盾。連五行十二經都有錯誤。

知者無力,有權者殭屍化。

教科書從感冒到肝炎肝硬化,癌症,結核,腦膜炎都有大的缺陷錯誤。

我行醫三十年,許多病都得過,並深入治療過,按書上差點沒掛了。才有體會!




迴夢山人


答案恰恰相反,中醫的沒落,是因為大家沒有認識《傷寒論》,並且忽視《傷寒論》所導致的!

縱觀中醫的歷史長河,《黃帝內經》是基礎的理論,《傷寒論》是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而針灸、刮痧、藥物、導引等,則是具體的治療手段。至於其他的眾多醫學流派、治療方法,都是在內經、傷寒的基礎上衍化而生。

中醫理論體系及中醫的發展,必須以內經、傷寒為根基,融合眾多的派系及技術,才能夠破開迷惘,獲得新生,而不是相互攻擊和對立!





三養功夫體系


有這種說法的人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都是庸醫,《傷寒論》之前的內、難、本草三經都是各自獨立,仲景博採眾長,將中醫理、法、方、藥有機統一,可謂挽中醫於危難、救蒼生於沉痾。對中醫的貢獻實在太大,於是被後世尊為醫聖。《傷寒論》其實就是一本醫經,不容懷疑及挑戰,正如佛經一樣,你不虔誠,請轉信他教。

時下中醫,嚴重西化,不學無術,自己學不好中醫,臨床無效,於是懷疑中醫,辱罵經典,更可憐的是一幫無知跟著附和,大有置中醫於死地而後快。嗚呼,振興中醫之路漫長啊!


冷靜看熱點


中醫無非就是在科技落後的年代,先祖對傷病經驗的不完全總結。就跟古代的人認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一樣,都限制於當時的科技條件與認識。

世界上本來沒有中醫跟外國醫學之分,而是古代醫學跟現代醫學之分。西方也有古代的醫學,比如說放血療法等等等,但發達國家隨著科學的進步全面進入現代醫學,而中國總是有人抱殘守缺,總認為醫學水平越好,祖先都是全部正確的。想想中國功夫,是不是一個道理?古代的中醫跟古代的中國功夫,在當時很先進,甚至領先於世界,但是現在都9012年了,我們一點進步都沒有!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跟日本學習,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分析中藥的有效成分,提取精華,而不是像古代一樣的迷信。

最後說一句,很多鍵盤俠說的中醫很厲害,但真正有了大病,還是老老實實在在看西醫(現代醫學),不然的話你試試吧


金幣輝煌


看了前幾個回答,很精彩,很激烈,但是很沒勁兒。

無論是皇帝內經還是傷寒論,還是其他什麼狗屁經,都不過是前人留下的遺產,真不知為啥都二十一世紀了,還有人會認為讀了一本什麼書才是醫道正統。

中醫上下幾千年,最大的問題不是能不能治病,而是如傳統中國觀念一樣,我們要效法祖先,要依附經典。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才會有前面的回答中,為讀哪本書才是正統爭論不休。也正是因為這種觀念,使得我們只會在故紙堆裡尋找答案,因此幾千年來中醫發展緩慢。

中醫要發展,要更上一層樓,需要向前看,需要對經典有所整理,去偽存真,有所發展,需要技術和觀念的進步。和武術一樣,不發展就只有落後。我不相信我們的社會發展了,古人的技術會比我們高,古人的醫療觀念會比我們更能維護健康。其實這很好證明,看平均壽命就好。


用戶409682878873


說這話的人是沒做過中醫臨床,沒用《傷寒論》的經方做過臨床。所以我現在談的重點不在《傷寒論》的優劣,而是要批駁那些沒有實踐沒有調查,望文生義、道聽途說、死讀書的本本主義。

目前的義務教育及高等教育,使基礎文化知識得到了大面積普及,使幾乎所有年輕人都能拿著手機打字、聊天。但這種幾乎牢籠式的脫離社會實踐的教育,形成了一大批椒麥不分秀才式人物。方舟子就是這些人物的典型代表,和他那些唯科學獨尊的粉絲,就是理論頭頭是道實際操作一塌糊塗王明式的人物。這些人成天喊叫中醫是騙子,大多是堅信課本中魯迅先生關於中醫的一句評價。現全國有幾百萬中醫的執業者,有說這話的功夫為什麼不找幾個中醫大夫做個調查和跟蹤呢?

我們不需要王明式的人物,這樣的人會使戰士的血白流,我們需要的是毛主席樣的人物,有理論又有實踐的人。


歷史車輪就是過山車


一派胡言

現在人沒有超越古代人是當代人的悲哀

現在把沒有繼承好先人的智慧而把錯誤歸咎於他人

真是恬不知恥

現在人普遍對中醫存在誤解是因為庸醫太多

玷汙了中華瑰寶

追究庸醫太多的原因有二:

一是國家制度的建立,使能真正看病救人的中醫無法給人看病,因為他們或家傳或師承,沒有醫師資格證書,給人看病就是無證就醫,是違法的。

二是古時候醫、道是一家,中醫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為己任,看病不收錢或收很少錢,一世清貧,受人敬仰。碰到現在物慾橫流價值觀顛覆的時代,老一輩人不願意讓後代人繼續清苦,後後輩人也不願意繼承父輩醫術,導致中醫精髓,秘方,絕技慢慢流失。

現在人體會到西醫見效快的同時副作用更大,出現了大量的終生服藥疾病和手術後遺症,回頭追求中中醫,才發現味道不對,沒吃出傳說中的效果,反而對中醫抱怨一二,其實現在中醫已非古中醫,精髓流失太多,人心也沒以前純樸了。

好在這兩年國家大力倡導中醫,給岌岌可危的帶來一線生機,大有復興之勢。


人體自愈力


各說己見,談一點我的看法。

中醫的未落,不能怨仲景,是中醫人自已丟掉了重要東西,一個關鍵的“炁”,請各位中醫人認真的分柝一下,我們的先人為什麼造這個字?“炁”字說明了什麼?“炁”“氣”同音而形不同,“炁”是告訴我們水無了是產生疾病的關鍵,人類的疾病和“炁”有著直接關係,百病皆由炁生。

很多疾病先有的症狀是疼痛,請問疼痛的部位變色了嗎?沒有變色就不是血瘀,所以在治療上採用活血化瘀見效非常慢,是路子不對,要通滯化瘀就能馬上見效,引氣歸位,氣行痛止,自然平衡,不傷其正,才是當今醫療的最佳方法。


食醫堂


首先要釐清傷寒論與內經在中醫學上的深度與廣度,才能說清這個問題,內經是“道”是經,傷寒是術是論,是一家之言,一旦抹去其被神化了的迷霧,還它僅是治療部分外感熱病的本來面目,中醫才不會在《傷寒論》的一棵樹上吊死。黃帝內經是古代中醫學理論集大成者,其中用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推縯生理病理,治療用藥,而且推衍防病和養生等。

還是得從《黃帝內經》六經與《傷寒雜病論》六經的區別說起,素問六經是一病共具六經,傷寒論六經是異病分部六經,素問是因熱病而原及六經,仲景是設六經以盡賅眾病。到厥陰他自已都應用的力不從心了,厥陰五十六病,屬厥陰者四病,餘皆雜病,給後代傷寒派留下了“千古疑案話厥陰” 的命題。仲景在引撰《湯液經》時閹割去掉了本經的“五臟五行補瀉理論”,從此傷寒一派就“跳出五行外,不在五行中”了。元代傷寒一派又出了個大人物成無已,他在註解《傷寒論》時又拓展出了個“半表半里”的主張,這個認知與陰陽學說的原理嚴重相違,陰陽學說就沒有那“半陰半陽”的原理,此人大有脫離陰陽之奇想。張仲景“設六經以盡賅眾病”,又從《素問-熱論》“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又“今夫熱病者,皆傷於寒之類也”,創立了六經論治體系,又引撰古《湯液經》閹割去掉了本經以五行進行臟腑辨證補瀉理論,寫成了一本專門治療外感熱病的醫學專著。重藥證對應、輕辨證是它的特點,它只辨病,不辨證,講究藥證對應。《傷寒論》六經辨證的實質,是於患者人體證候規律反應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究疾病的通治方法。即《傷寒論》只根據疾病反應的症狀治病,講究藥症對應,不再應用《內經》的五行、五運六氣推衍辨證。人體臟腑生理病理的論述在內經裡非常多,辨證特別重視患者所處的地域性、發病的季節性及陰陽二十五人的體質類型性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辨證素材,張仲景編寫《傷寒論》引用的《湯液經》是講究用五行理論指導五臟辨證用藥的,誠如《湯液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成五氣,化成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合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特別注重用五味應對臟腑之補瀉,而在傷寒論引撰湯經的方劑中,已不見了具體適應證有臟腑的概念,從此傷寒一派就徹底拋棄了五行五臟理論了,跳出五行外而主張用八綱辨證,全書主要內容是以六經辨證和辨方證,先辨六經,再辨方證,根本就不再用五行生剋的理論了,內經是以五臟五行、經絡治病為生理基礎,論病則以五臟及六氣變化為主,重視五行、五運六氣,五臟與五行等,從天人感應立體多維論述病因病機的,治療不但治本臟腑,還考慮生克的臟腑,臨床辨證是五元論的,內經重病因,傷寒重症狀,內經臨床注重於病因病機辨證,傷寒是依據人體感病反應的症狀特點、病情、病性形成的證來治病。中醫的根是陰陽五行,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魂,說現代中醫將會被吊死在《傷寒論》只辨病輕辨證藥證對應的這棵樹上也不為過。它僅是一家之言,而被過度解讀和神化而已,中醫的根是陰陽五行學說,五運六氣是中醫學皇冠上的明珠。陰陽學說的醫學應用,傷寒論和溫病學各佔一字,傷寒佔陽字,溫病佔陰字,看完下面傷寒論與溫病學的區別,你就會徹底明白,它確實僅僅是一家之言。 仲聖在傷寒論自序裡也說溫疫大流行,家族死人甚眾,聖人可是他叔的弟子,假如爺倆都懂溫病學,他們家族還能死那麼多人嗎,溫病三寶(安宮牛黃丸、紫雪散、至寶丹)的藥材,當時又不是沒有。醫者是一個需要永遠學習的行道,我等絕不能以“傷寒在手,天下我有”的心態而無視爭鳴九大流派對中醫學發展的偉大貢獻。

傷寒論與溫病學的共同特點都是外感熱病。病機傷寒論認為:傷寒始於足太陽經,寒邪由肌膚毛孔而入,按六經傳變,傷寒易傷陽;溫病學認為:溫病始於手太陰經,溫熱病邪由口鼻而入,按衛氣營血、三焦傳變,溫病易傷陰。症狀學的區別:傷寒臨床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不渴,尿清長,脈浮緊,舌質淡,舌苔薄白;溫病臨床表現為:發熱重,微惡寒或者不惡寒,心煩,口渴,有汗或無汗,尿微黃,咽喉部允血,扁桃體炎症,舌尖紅,尿黃為溫病。咽喉無允血,扁桃體不腫大,舌質淡,尿清長為傷寒。治療學上的區別:傷寒汗不厭早,下不嫌遲,重在誤下,傷寒下法必須待表症全無,一下即可,不可常用,傷寒晚期多亡陽,用回陽救逆法,有救陽湯,步步護其陽;溫病汗不嫌遲,下不厭早,重在誤汗,溫病下法不必待表症全無,兼裡症即可用下法,直至病退方止,溫病易陷心包,有芳香開竅之法,溫病有開竅三寶;溫病易耗津傷陰,有滋陰生津保津法,治療時時護其陰。至此你就能明白,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只佔集醫之大成者內經學派陰陽二字各一。故各有所長,各有所偏,今時如獨重傷寒論教學研究和傳承,而輕視內經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獨重一家之言的傷寒,那麼中醫就是無源之水,眼有目疾之獵人,是很難擔當中醫傳承發展的大任的。





手機用戶落霞孤鶩


做位好中醫,即要博採眾長,又要大道至簡;

中醫的流派都宜瞭解與研讀,但不宜拘泥於一本經典,如《傷寒論》,但《黃帝內經》的重點理論要吃透才行。這才是其本,熟悉藥性,如四氣五味與歸經;

記住中醫根本兩大特點:即人與天地相合與辯證'診治,看似簡單,但真正的弄清楚了,也許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好山好水的地方,你在適合的季節去了,它就是最棒的醫生,屬於天醫,如冬季去廣州從化泡溫泉,可調理身體治百病;清明前後住在杭州西湖附近,森林級的負離子會讓你體會到什麼是:“肺與大腸相表裡”,一通才能百順,六腑通暢百病消。

至於中醫治病,一定要大道至簡:抓住三個字入手,如虛瘀毒三綱辯證,就可以解決眾多疑難病。包括癌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