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哥劉德獻書獻樂,卻為何遭猜忌而死?

氾濫的文字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劉德獻書獻樂,雖然結果不同,但起點是一回事----廣求治國之道,彌補沒有上層建築的尷尬。後世研究總結,國家、政權是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組成的。雖然在公元前的漢朝並沒有這樣的理論,但實際是客觀存在的。打個比喻說,日心說是16世紀的理論,但並不等於16世紀之後,地球才圍繞太陽轉。


一、第一個皇權

夏商周是在秦朝之前的,但那時的國家更加鬆散,嚴格意義上說叫王權、霸權,並不屬於完全 意義上的皇權。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皇權,是贏政自稱皇帝開始的秦朝。比秦朝更牛叉、更有名、更有歷史意義和價值的是中央集權郡縣制。中央集權郡縣制,是先有商鞅變法、秦國150年堅持法治,是先有“廢井田、開阡陌”、設郡縣。總而言之,先有商鞅變法這個思想上層建築(政治思想),後有中央集權郡縣制這個政治上層建築(政治體制)。

當然,商鞅變法、秦始皇、秦朝的巨大成就,也不是空穴來風、不是突然而然。在之前,比如周文王八卦,比如周公之禮,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相變法等等,實際上是政治思想、政治體制的探索、創新、發展的過程,是一步一個臺階的顯著進步。到秦朝,政治思想、政治體制大成。甚至現代歷史學家中,有人把中央集權郡縣制認作是一個現代化國家(體系)的。換個角度說,中央集權郡縣制體現了中國人歷史上的巨大先進性。


二、漢朝的尷尬

“漢承秦制”是眾所周知。但是,漢承秦制也是迫不得已、是尷尬無比。漢朝從建立開始起,就一直致力於解決這個尷尬。以《鹽鐵論-非鞅第七》為例。開篇介紹就說“”漢家內興制度外伐四夷,在形式上有些類似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整個章節,以“大夫”、“文學”作為論戰的雙方。“大夫”歌頌商鞅變法,“文學”貶斥商鞅辦法。大夫代表的是支持商鞅變法的一方、文學代表的是反對商鞅變法的一方。

由此可知,漢朝早在漢武帝之前,就有過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的討論、甚至辯論。這也證明了漢朝對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的追求、探討、研究。只是沒有結果而已。在哪個討伐必須有理由的時代,劉漢皇族執政卻沒有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意味著劉漢皇族的合法性、合理性受到質疑。漢朝有多尷尬,一目瞭然。


三、獻書與自薦

劉德獻書獻樂也好,董仲舒自薦也好,都是漢朝發出徵召需求,有人響應。本質上並無區別。獻書的不僅僅是劉德,應召的也不僅僅只有董仲舒。樓主把這兩人拿來對比,比較有趣味----獻上的都是儒家理論,卻一個失敗、一個成功。應該說,劉德獻書獻樂,獻上的是傳統儒家思想、孔孟之道。而董仲舒獻上的,是“天人感應”理論,怎麼說都跟孔子的“子不語怪力亂神”相違背。孔孟之道被拒絕,董仲舒發明的天人感應卻被接受。儒家很尷尬吧?

一則,劉德獻孔孟之道被“遭猜忌而死”,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被漢武帝定為死罪(雖然後被赦免,但從此被“貶為庶民”。董仲舒做回教書匠直到死亡),兩者其實一樣的遭遇。

二則,董仲舒根據天人感應理論鼓吹的“神權天授”、“天子”兩個說法,漢武帝是實實在在的接受了的。董仲舒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儒家卻因此走上了政壇。其中的根本,在於漢武帝VS董仲舒的三問三答(儒家稱之為“天人三策”)中,徹底閹割了孔孟的克己復禮、仁政治國的政治理想,儒生徹底淪落為“以孝治天下”的統治者工具,儒家徹底淪落為儒教。


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有答題者否認漢武帝劉徹和大儒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應該說說清楚。

董仲舒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摘自《漢書董仲舒傳》)

1、這段話實際上叫“《春秋》大一統”。後世以及現代儒家,稱之為大一統。個人猜想,一是書名一沾上“春秋”兩個字就有貶義的意思,儒家不肯自貶。二是去掉春秋兩個字,只稱大一統,很容易跟秦始皇的統一混淆。大一統的說法,可以貪天功為己有。

2、其中的“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是核心,是《春秋》大一統的具體舉措。所有不屬於(諸不在)儒家理論(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全部滅絕(皆絕其道),千萬不能(勿使)讓他們與儒家一起(並)發展(進)。

3、後世,將“六藝之科”簡稱為儒,將“孔子之術”簡稱為術,將這句話簡稱為“罷黜百家”,添加了獨尊儒術這個必然結果。

4、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來歷。《漢書董仲舒傳》白紙黑字的記載。鐵證如山、無可抵賴。


總而言之:

1、劉漢皇朝並沒有接受孔孟之道、儒家理論。而只是截取其中需要的。喜歡的自己用上(神權天授、天子),不喜歡的大刑伺候(董仲舒被定位死罪)。

2、自宮後的儒生甘當劉漢皇朝的鷹犬,也獲得了食物。但是,是被拴上鍊條的(以孝馴化天下)。

3、儒雖然屈服與劉漢甘當鷹犬,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卻給了儒家叫板皇權的資本。到明朝,儒家公然叫喊“世大夫共治天下”,就是儒家勢力對皇權的公然挑釁。

4、後世,將儒家的種種作為總結為“儒以文亂法”,則是漢武帝劉徹也無法知道的事了。不過,漢武帝劉徹還是要背鍋的。畢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的事。擺出百家獨尊儒術對中華的毒害罄竹難書。


滄桑短笛


我再說一遍,漢武帝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你們這些人腦袋裡裝的都是大便嗎?

漢武帝要真罷黜百家了,你現在還能看到道德經、莊子和那些先秦非儒家經典?

雖然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但漢武帝只採納了推明孔氏這一條。舉個例子,如果現在的中國將俄語定為高考必修,英語作為輔修課程,你不修對高考沒有影響,修了也不會加分,這樣一來修習俄語的肯定會越來越多,修習英語的人自是越來越少。但你能說這是廢除英語獨尊俄語嗎?

漢武帝時期也只是把孔門學說定為官方主流,要想出仕為官,必學孔門之學,至於其他學識,你學了沒人罰你。但也不會因為你不學孔學,但其他方面的學識淵博而讓你晉升廟堂。

所以漢武帝雖尊孔學,卻沒罷黜百家。

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概念也是清末一個叫易白沙的腦殘提出來的,後來一些民國腦殘也跟風引用。不是我看不起他,就他們這些人的認知水平,還趕不上現在一個普通的高中生,這自然是因為他們所在時代的侷限性造成的,但也進一步說明他們的觀點不值一曬,沒必要拿出來誤導大眾。


姜子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是儒生誇大的結果,儒皮法骨才是漢武帝的初衷,漢武帝需要的是思想統一,主流價值觀統一,用人上是不拘一格的,……


同城管家


罷黜一詞還達不到,應該是主推儒家思想,佛家,道家補助,三家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