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認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的利與弊各是什麼?

北京精神病院李院長


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應該歸功於“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一個歷史的選擇。這是事實。這個事實幾乎伴隨了中國的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同時也左右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進程。

“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究竟利弊如何,這個問題應該歷史的看待,也就是看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作為主導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的影響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

因為,在現代中國,已經不存在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概念了,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中國的發展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了。

在中國,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一定是有非常深厚的社會基礎的,這個社會基礎既來自於統治階級,也來自被統治階級,當然肯定是統治階級為主導。被統治階級只能是被動接受。

中國歷史上從東周末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經歷了長達數百年的混亂時期,這個混亂時期既包括了諸侯從自治到爭霸的混亂,也包括了思想上的混亂。如何結束混亂,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秩序,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們都在思考和探索的核心問題。這個時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的時期。

無論是法家,墨家,儒家,道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其實都是在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建立自己的“社會治理體系”理論。

面對一個紛亂的社會,所有的精英們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結束紛亂”。如何結束紛亂,精英們的想法各不相同。

比如墨家就提倡“兼愛”“非攻”,意思是大家都放棄仇恨,所有的人都彼此“關愛”,不要戰爭——讓愛解決一切問題。

而法家則強調結束紛爭的最佳辦法,是實行“強人政治”,建立強制的以“賞罰”為核心的“強制秩序”。

道家則是覺得天下大亂紛爭不斷的根源在於“慾望”的泛濫,所以道家宣揚個體的“清心寡慾”,而“清心寡慾”的根本,就是“不爭,不尚”,主張“無為” 遵從自然。

而儒家則認為天下大亂的根源在於對秩序的破壞,人們缺乏了對秩序的敬畏心,認為只有建立一個“恆古不變”,“長期穩定”的等級秩序,是解決紛爭的最有效的辦法,人們要遵從秩序,在不同的秩序等級下完成個人的修為,也就是“仁義道德”。

所謂仁義道德,大體上的原則是君要修仁,臣要守義,社會要尊道,所有人都要守德。

究竟哪一種社會治理體系理論才是解決紛亂的“靈丹妙藥”,在那個時期並沒有定論,所謂百家爭鳴,就是各種體系理論都在極力證明自己的主張是“唯一正確”的。

直到漢代,儒家思想開始逐步佔據了社會文化的主導地位,這的確是統治者的需要,但絕對不是皇權階級一家的需要,而是由中國的“文人集團”選擇的。

中國的文人集團,通常被稱為“士大夫”集團,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最核心的政治集團,也是最穩定的“特權集團”。作為中國的實質的“統治階級”,他們才是主導中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內涵的最核心的力量,皇權其實只是中國“士大夫集團”的傀儡和象徵而已。

甚至所謂的中央集權,也僅僅就是士大夫集團的集權。

所以,當士大夫集團認識到只有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等級和秩序,才是真正能夠起到穩定士大夫集團作為特權階層的最佳作用的時候,儒家思想就勢必會佔有主導地位。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到了宋朝和明朝的時候,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宋明理學被封為經典,所有的文人把所有的希望全部押在一篇道德文章上面,科舉,這個本意為“分科舉士”的選材制度,演變成僅憑一篇“八股文”。儒家思想就成了禁錮思想解放的枷鎖,這個時候,儒家思想的弊端就顯現無遺。

儒家思想,有它的優秀的一面,也有守舊,自我封閉不思進取的一面,而守舊的自我封閉的不思進取的儒家思想,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的阻礙。

所以,獨尊儒術,已經越來越變得弊大於利了。

對於儒家思想,提倡個人修為和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容,還是要繼承好發揚好。這個思想和文化依然不會過時。


步武堂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沒有任何利的,只有禍害,百家代表著各行各業,一個國家各行各業被罷黜了,被免除了,那就是死水沒有任何生氣了,對國家,對百姓是及其不利的。

儒術就只是嘰嘰歪歪的說教,即不能管理國家,發展國家,也不能約束不道德的惡行,國家就處於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惡性循環中,中國幾千年來也卻實是在惡性循環中,最後結果就是落後捱打,被人家打的一次一次都要滅國,伏首承奴,獨尊儒術就是個最愚蠢的政治策略。

還好了,我們有毛主席,周總理,……革命前輩,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


錦月細雨


簡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利與弊

一、提出者簡介

董仲舒是漢代新儒學的創始人,他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了著名的“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董仲舒把墨家的天鬼觀念和思孟學派天人合一論點,用鄒衍的陰陽五行說加以改造,進一步神化天人關係,創造了一套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體系。他還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勝說附會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提出“三綱五常”。

漢武帝實行了他提出的主張,從此,“百家之學並行”的現象終結,儒學獨盛!

二、對社會發展的利

主要是為封建統治找到了較為理想的思想意識形態。他的思想為穩定和鞏固大一統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社會,對於社會穩定和發展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對漢武帝以後的儒學和封建倫理道德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對社會發展的弊

儒學中的“善”就是符合三綱和五常的道德標準,影響了中國將近兩千年,成了一種思想慣性,根植於中華民族的靈魂當中,扼殺中華兒女的自我獨立性和創造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華文化前進的歷程。

評說:咱們以現在的眼光來評判歷史文化的利弊,其實是跳過了歷史侷限性的。大家都知道,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又決定著上層建築,任何時代的文化產生都有其紮根的土壤和必要性,儒學文化有其廣闊的生存土壤和群眾基礎,而且,利用儒學文化實行教化和統治後,之前的儒學文化已經有所變異了,如果選擇法家或黃老等學說,也是一樣,到最後都是變異後適應統治階級的需求,選擇儒學文化主要是出於因襲,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道理,因為儒家之學,在社會上勢力已成,全社會的人,都把孔教當作“天經地義”,君主進行利用最方便、最高效而已。

至於利弊,也一定是眾說紛紜,儒學文化本就是最現實的文化,在為政、做人、交友、學習、外交等等領域都有一套系統的方法論,是有其先進性的,有人說儒學文化讓我們落後捱打,其實不然,從歷史的進程來說,除了清朝,中華民族歷朝歷代無論是經濟、文化、軍事還是科技都是世界一流,後來的落後是因為清朝為了鞏固統治,而實行封閉國門的政策,如果保持世界性的交流,中國的軍事實力一定也不比任何國家弱,連火藥都是咱發明的,怎麼可能在造槍造炮上落後於人呢!

所以,我們對歷史事件或文化的利弊也不必過於糾結和迷惘,社會是發展的,是在不斷的“否定之否定”中前進,我們可以各抒己見,但是也需要有哲學之明。


正史風雲


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和知識都是控制在上層社會的。各種宗教文化和派別文化的創造,都是有上層的文化階層創造和制定,因此文化都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統治的,所以,無論選什麼,所倡導的都是其中對統治階級有利的,都是愚民的。

儒家文化對封建社會的帝王統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說明愚民的作用很到位。也因為愚民太到位了,讓中國的封建社會成了世界歷史上最長的社會制度。甚至都民國了,袁世凱又要退回去。也是因為太長了,固化了社會,固化了創造力,固化了發展,讓中國遠遠落後了西方社會的發展。

這也就有了五四運動,有了那麼多仁人志士打倒孔家店。那麼多精英反對儒家,必然有其道理,有其歷史的必然!

對於歷史的發生,我們首先是客觀的認可。歷史沒有假設,左右歷史發展的人,其智慧和能力,當時一定是精英的,最起碼比當今絕大多數,用如果和假設去談歷史的人明白的多。

對於歷史,我們要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歷史,評價歷史。歷史是用來借鑑的,不是用來假設的。

還是毛主席說的好: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靜遠


“獨尊”以後所謂利有兩點:一是維護了封建統治,對歷代帝王及其親族保護權力有利;二是對儒家有利。它包括三點:1.抬高了孔子的地位和名氣.直到‘至聖’.‘王’。2.讀‘聖賢’書就能當官,由學者變成了統治者,也更有權維護儒派的至高地位。3.孔氏家族獲得了‘萬世’不滅的政治.經濟.文化.話語(輿論)權,同時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獲得了任何姓氏無有的護身符和世代受封衍聖公及子孫泛衍。實際是比形式上的封建帝王更加牢固的精神文化上的封建制度的一姓傳承。孔子本意(原儒)是‘克己復禮’要維護分封制的,結果‘獨尊’以後經‘閹割’反倒從反面協助維護了秦創的.大一統和郡縣制。也算對大一統出了部分力,這也算是總的一利!至於弊也實在不小,兩千年一貫制,本是古代封建宗法制下形成的思想,更何況是向後看的觀念,又死守.固化怎麼能適應變化了的世界大勢?!後來吃了大虧.受了大辱就不必再細數了……。當然,有人極力辯護說那是統治者……,與儒家無關。不要忘了儒家你就是統治者! 想躲是躲不掉的!


崑崙139100429


從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來看。罷出百家獨尊儒術。是當時漢朝為了其統治服務的唯一選擇。當然選擇了一種思想學說。就要摒棄和壓制一些思想理論的發展。這樣反過來又遏制了人們選擇其他理論的自由性和多樣性。但儒家思想的存在是功大於過的。不然它發展不到幾千年。任何一個理論與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它的理由和必然。最關鍵的是它經起考驗。世界上曾有四大古國和古文化的並行。但最後剩餘的只有中國。雖然印度還在。但已經是不倫不類了。為什麼呢。那就是有它特殊文化存在的土壤。儒家思想精華有錯嗎?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悌有錯嗎?人類要都是遵守就會更祥和更和諧。還有戰爭還有屠戮嗎。這是儒家思想的大目標。對於個體和國家又未嘗缺少呢。當然任何一種理論思想他都會根據社會發展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友愛,誠信,愛國,愛家有禮有義尊老愛幼能缺少嗎。現在一部分人與人之間的無情和冷漠缺乏愛心。為老不尊為小不敬為官不清為師不德。這些難道是儒家思想惹的禍。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沒有承接好貫穿好發揚光大好呢。我看應該是一目瞭然了吧。


家鄉的楓樹林


漢武帝為什麼要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是利是

弊?



漢武帝劉徹為鞏固其統住,道家思想已不適為國策思想,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為國策思想,作為治世的基本國策。

孔子:仁儀禮智信,忠孝悌廉恥。規範民眾禮儀行為,忠君愛國,對國盡忠,對家盡孝。識禮而知廉恥。

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在漢武帝執政時頒發條令,規範民眾禮儀禮規,儒家思想乃成為主流思想,亦是漢武帝治世之良策。


漢武帝頒儒家思想為主流治世,但是治理國家,光靠儒家思想還是不能的,要依法治國,還得重用法家思想。以李斯,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更是被漢武帝劉徹所推崇。李斯所著的巜秦律》,更是以法律為治,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規犯法律章程,如有犯法者,一律問罪。

漢武帝劉徹以法家治國,震懾民眾,依法治國,而令到漢朝社會安定,震懾違法者,民眾安居樂業,大漢國力鼎盛,威震天下。

漢武帝執政期間,深知大漢雖強大,如不發展科技興國,必受外敵侵憂,重用墨子墨家思想,科技興國,改良馬匹,製造優質弓器,創新武器,才能與外敵之戰不處於下風。


匈奴侵犯大漢國境,孰可忍,孰不可忍。漢武帝對匈奴採取零容忍政策,任命衛青,霍去病率領大軍痛擊匈奴。

衛霍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霍去病橫掃匈奴全境,燕然山封狼居胥。打得匈奴潰逃千里,霍去病不愧為一代戰神。

誠然,漢武帝劉徹以法家思想治國,以儒家思想治世,以墨家思想科技興國。而令到大漢國力鼎盛,國富民強。打得匈奴潰逃於千里,彰顯大漢帝國威震天下。

法家治國,儒家治世,墨家科技興國,乃是國之利器。


歷史愛好者88


所謂的“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者是後者的別名。其是西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也是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標誌。

(一)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產生

西漢實行察舉制,董仲舒被以賢良方正推舉給漢武帝。董仲舒三次書面應答策問,即“天人三策”,闡述他的儒學思想,他把諸子百家重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學體系。

獨尊儒術文教政策是便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確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設儒學五經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術取士;建立視學制度等。

(二)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特點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其時代特點,體現了教育的歷史性,規範性,客觀性,強制性特點。推崇的儒術,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各種不同學派的一些思想,與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漢武帝把儒術與刑名法術相糅合,形成“霸王道雜之”的統治手段,對後世影響頗為深遠。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


(三)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作用

獨尊儒術政策實施後,統治者一方面積極地進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祿引誘讀書人潛心研習儒家經典,起到了統一思想,鞏固封建專制統治的作用,同時也促進了漢代教育的大發展,漢代官學和私學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學制系統已初具規模,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學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礎。

(四)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影響

獨尊儒術政策確立後,儒家學說上升為佔據統治地位的政治指導思想。“獨尊儒術”由於適合中國封建社會的國情,在它的指導下,封建教育在漢唐時期從建立逐步走向完備,但它同時也限制了中國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發展和多種形式、規格人才的培養。“獨尊儒術”政策成為後世歷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總方針,對後世封建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獨尊儒術”作為封建地主階級加強思想統治的重要文教政策,是對“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完全否定,將文化教育提高到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地位。

並且實現了文化教育的儒學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倫理化。總之,漢代推行“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符合新興的封建社會政治和經濟要求,因為不僅為兩漢所沿用,以後歷代,也只是在此上作了一定的修改和補充,沒什麼根本性的大變動。所以說,漢代“獨尊儒術”是中國古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文教政策,堪稱兩千多年中國封建教育的綱領性政策,對封建教育起了化和定型化的作用。

當然,這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儒家人治論的要旨在於:聖賢決定禮法;身正則令行;法先王,順人情。儒家在禮與法的關係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係中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係中強調人治。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非是對它進行修修補補,它獨霸中國二千餘年。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專制。歷史證明,人治和專制是一脈相承的。要建立現代司法理念,這種本土環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與強調以制度、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法治觀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現代司法理唸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礙。那就是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漢武帝所採取的文教政策,在實質上與秦始皇是一致的,都主要是統一思想,鞏固專制統治,但手段和措施是大不相同的。漢武帝以疏導,勸誘為主,一方面積極地進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祿引誘讀書人潛心研習儒家經典。這表明漢代統治者吸取了秦代殘酷壓制,以法代教的教訓,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作者球


獨尊儒術不是孔子的計劃,也不是寫《論語》的弟子們能想到的,而是社會需要。

馬克思寫《資本論》的時候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體。種地這種活,一個男人幹不了,需要父兄等男性家庭成員一起幹,這就要求全家人要生活在一起,於是便催生了以“家族”為基礎的社會結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家人住在一起就要有規矩,於是便催生了宗法制度——家長說的算。

家長們為了維護這個宗法制度,就催生了中央集權——皇帝說的算。

在這種社會制度演變下,就需要一種說法來為之背書,於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學”就誕生了。

“獨尊儒術”是當時社會演變的需求,是董仲舒和漢武帝照著這個需求量身定做的。

同時期的羅馬帝國選擇了“獨尊上帝”來滿足社會需求,結果她解體了,然後就是黑暗時代。

沒有對比就沒有優劣,而且要拿同時期的產物來對比。單獨闡述會讓人下意識把儒術跟現代產物對比,這是不公平的。

新中國成立後,就開始有人抨擊儒學,到現在還沒有停止,這主要是中國恥文化在作祟,因為近代“百年恥辱”讓中國人感到可恥,但又沒法改變這段歷史,所以急於把這份恥辱推給別人,這樣會讓人好過一點,儒家就成了替罪羊,但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可恥的,一個思想健全的人應該不屑為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相對於推卸責任,“亡國,怪我!”才是一箇中國人應有的胸懷!


臥谷


我說我的答案吧

基本立論:一個國家,從歷史長河的長度來看,能否長久繁榮是看文化,尤其是是否為良善文化。即想方設法把人變得更善良,儒家的仁義禮,基督教的寬愛,護佑弱小,愛別人,佛家的慈悲都是如此只有這種文化才有同化力

道大於法,法大於術,越細節的東西,越是要防止他的間接傷害

中國古代一治一亂的原因:

中國古代不是純正的儒家社會,而是外儒內法的社會,並非完完全全用良善文化,所以像曾國藩學以修身,嚴謹謙虛,卻有一些不該有的殺業,為什麼,因為前面的朝代也是這麼做的,根源在哪裡,在法家哪裡。

因為中國第一個朝代的一些關係,中國一開始就確立了中央集權,大專制主義,皇帝萬歲等法家制度,後來漢承秦制,晉乘漢制,就一輩輩傳了下來。漢在文化上平明崇儒家,也沒有走出這個陷阱。法家制度的竭澤而漁,短命性,儒家在拼命彌補,這才有了許多明君,賢臣,忠臣良將幫中國度過難關

儒家一直在救中國

對比日韓:日本本人有點”訥”,韓國人也有點,一幫旅行團,一個人說,一群人聽的是日本,懂得尊重,一個人說,一半人聽的是韓國,只有兩三個人聽,其他的交頭接耳,左顧右盼的是中國

為何,不懂”敬”的意義

那些說什麼千人一面的搞清楚,千人一面是法家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