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軍隊多次重創武昌起義軍,在勝利之後,溥儀為何還要退位?

武昌起義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這次起義給了中國太深刻的影響,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就此瓦解,共和觀念從此席捲中國。它讓封建制度在中國失去了土壤,後來溥儀和袁世凱都選擇過復辟,結果都是屁股還沒坐穩就下來了。

清朝的軍隊多次重創武昌起義軍,在勝利之後,溥儀為何還要退位?

但是後來的革命軍並沒有捍衛住自己革命的成果,這也成為了後來袁世凱成功竊取革命果實的一大原因。

在武漢有三個重鎮,他們分別是武昌,漢口和漢陽,武昌起義之後,漢口漢陽都迅速被光復,革命軍佔領武漢三鎮之後,清朝隨即也做出了反應,當時清朝命令湖廣總督瑞澄戴罪立功,陸軍大臣停止整訓軍隊,立即開拔,統轄湖北全境軍隊,海軍提督薩鎮冰也調到武漢江面,協同陸軍作戰。

清朝的軍隊多次重創武昌起義軍,在勝利之後,溥儀為何還要退位?

這場戰役被稱為陽夏戰役,前後共歷時41天,最後起義軍無力抵擋遭遇失敗。在這場戰役的末期,清朝攝政王載灃召回了被自己貶為平民,在家賦閒的袁世凱,將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了他,此後袁世凱和起義軍精心給了所謂的南北和談,在和談的同時,起義軍一方不斷失去談判的資本,武漢三鎮已經被北洋軍佔領了兩鎮。但是袁世凱依舊在搞和談,他最後同意讓溥儀退位,並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作為回報,袁世凱成為了臨時大總統。

清朝的軍隊多次重創武昌起義軍,在勝利之後,溥儀為何還要退位?

從這一系列的事件看來,清軍並不是沒有戰鬥力,他們甚至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贏過革命軍,但是他們為什麼卻在勝利的情況下做出了一個“不敗而敗”的選擇呢?這當然和清朝內部的紛爭有很大的關係,這個紛爭主要來說就是攝政王載灃和北洋大臣袁世凱之間的矛盾。

清朝的軍隊多次重創武昌起義軍,在勝利之後,溥儀為何還要退位?

這兩人水火不能相容,袁世凱的背叛曾導致了光緒的被囚,而光緒是載灃的哥哥,兩人一個代表地方勢力,一個代表中央皇權,向來只有中央皇權大過地方勢力才能安然無事,但是載灃的實力卻顯然沒有袁世凱強。

清朝的軍隊多次重創武昌起義軍,在勝利之後,溥儀為何還要退位?

更重要的一點是溥儀的帝師莊士敦指出的,他也認為當時的清朝並非一定會覆滅,主要是載灃做出了關鍵性的錯誤決定,他在組閣的時候完全地把袁氏排除在外,變為庶民甚至還要殺了他,這導致了清朝滅亡後,袁世凱不痛不癢,如果他一開始就把袁世凱納入核心圈子,讓袁世凱和清朝休慼與共,袁世凱和革命軍作戰的時候即使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賣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