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樟現象”探路廣東鄉村振興發展

40年前,清遠人解放思想,大膽實踐,率先在全國實行“超計劃利潤提成獎”,探索出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清遠經驗”,引來全國學習。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新徵程中,清遠英德市連樟村用了兩年多時間,實現從省定貧困村到宜居宜業新農村的蝶變,又一次引得各地前來考察參觀。

鄉村振興發展如何破題?連樟村的探索是:強化黨的領導,激活鄉村內源核變;深化農村市場化探索,推動要素資源“上山下鄉”;喚醒“沉睡”土地,短板向“潛力板”轉變。

“连樟现象”探路广东乡村振兴发展

要素資源“上山下鄉”

讓鄉村宜居宜業

“連樟現象”的出現,並非一蹴而就。

連樟村位於英德市連江口鎮東南部。村裡山多地少,人均水田不足半畝,集體經濟匱乏,長期處於貧困之中。2016年,連樟村黨總支部被列入英德市重點整頓的“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也被核定為省定貧困村。

“以前就種幾分地水稻,連維持溫飽都成問題,更別說掙錢。”連樟村貧困戶鄧春活說,她有兩個女兒,五年前丈夫因交通事故去世,生活的擔子全部壓在了她肩膀上。

2016年5月,清遠市扶貧工作隊進駐連樟村,結合本地實際推進產業扶貧,制定村鎮規劃並落實三年幫扶規劃和年度計劃,從體制上對脫貧問題進行研究。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如何打造‘造血’型長期穩定增收項目是我們首先考慮的問題。”清遠市駐連樟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張雪凡介紹,扶貧工作隊結合連樟村實際情況,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方式,籌集65萬元資金建成20畝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帶動鄧春活等貧困戶在此務工。

如今,鄧春活一個月可掙到約3000元,這讓她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支撐。“現在大女兒已大學畢業,日子會越來越好。”對於脫貧,鄧春活信心十足。

今年,連樟全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達到9114元,比2016年增加3890元。預計2018年底,貧困戶中剩餘的8戶26人有望全部預脫貧。

激發“頭雁效應”

激活鄉村內源核變

作為連樟村美麗蝶變的見證者,陸飛紅剛剛完成了一天“解說員”的工作。雖然聲音有些沙啞,但談起連樟村鉅變,他掩飾不住激動之情。

連樟村委大門以前常年關閉,幹部流動辦公,黨支部工作流於形式,2016年作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納入整改之列。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連樟村黨總支部樹立“黨建+X”的工作理念。在2017年村級“兩委”換屆中,該村黨總支部提前謀劃、選優配強了村“兩委”班子,並推選年輕退伍軍人陸飛紅擔任“頭雁”。自此,連樟村的鄉親們有了拿主意的主心骨、拉家常的貼心人。

連樟村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由清遠市主要領導牽頭,市政府辦公室、市編辦、市德晟集團公司掛鉤聯繫幫扶。在村黨總支部的領導下,藉助扶貧工作隊和碧桂園的幫扶力量,連樟村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全村開展新農村建設。原有沙土路變成水泥路、貧困戶新樓房悄然崛起、雜草荒地成為休閒公園、擁堵的河道有了小橋流水的鄉韻……

連樟村只是清遠不斷探索實施具有清遠特色的“強黨”戰略的縮影。2016年至2017年,清遠發展黨員5740名,其中在農村發展黨員佔比達到54%。清遠基層組織架構進一步完善,黨支部在基層治理中的核心引領地位更加凸顯。

喚醒“沉睡”土地

短板將變“潛力板”

貧困戶的就業有了基本的保障後,連樟村考慮的是如何讓農民增收致富。

連樟村山多地少,耕地只有905畝,而林地多達4.3萬多畝。扶貧工作隊注意到連樟村豐富的林地資源,經與村委會商量討論,決定重新開發這片“沉睡”的土地。

在扶貧工作隊的支持下,連樟村爭取到政策支持資金以及碧桂園集團幫扶資金,集體租賃承包麻竹筍山林146畝,分給8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生產管理,同時購買一批麻竹筍苗分給10戶有生產需要的貧困戶種植,幫助26戶貧困戶爭取到8.29萬元的肥料補助,積極搞好麻竹筍種植。

通過多方努力,麻竹筍已成為連樟村貧困戶增收的重要來源之一。今後,該村還計劃藉助有關企業的力量,打造一個麻竹筍加工廠,利用深加工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

此外,連樟村還引進廣東平甫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有限公司,在中心村後龍山租賃山林,投資建設靈芝公園(仙草公園),利用山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帶動特色產業及生態旅遊發展。目前正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預計春節後即可種植。

清遠發展最大的短板在農村,最大的潛力也在農村。喚醒“沉睡”的土地,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連樟村的發展短板正不斷變成“潛力板”,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後勁。

深化農村市場化探索

“點”亮致富方向

坐落在連樟村委會旁,一間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扶貧工廠,已經開工運營一年多。

在2017年6月之前,扶貧工廠所在地還是一個閒置的校舍。當年5月,清遠市委書記郭鋒到佳美達(英德)玩具有限公司調研。“員工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還能兼顧家庭,不愁招不到工。”在聽取了該公司董事長袁海靈介紹後,郭鋒當場動員佳美達到連樟村設分廠。雙方一拍即合,選定原村小學舊址作為廠房用地。連樟村則結合“萬企扶萬村”扶貧行動,籌措50萬元,推動了加工廠的建設。

貧困戶李彩均就是在這家玩具加工廠上班。

“現在一個月可掙到2500元左右,收入比以前耕田多了好幾倍。”李彩均說。

農民離土不離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的樣本雛形初顯。

郭鋒表示,作為廣東陸域面積最大的地級市,清遠有著極為廣闊的農村腹地,帶領清遠鄉親全面脫貧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是黨委政府的核心使命,要對標總書記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一任接著一任地幹,探路廣東鄉村振興發展,打造我省鄉村振興發展示範區。

近幾年,清遠大力推進“三個重心下移”“三個整合”,2018年推出農村綜合改革升級版,使農村組織化程度、發展活力、村容村貌發生根本改變,通過農村市場化探索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7月舉行的清遠市委七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將清遠打造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發展示範區。這一過程中,村民是主體,全民參與是關鍵。

對於未來,陸飛紅有一個大膽的想法:“爭取把連樟村與鐵溪林場、白水寨景區、湞陽坊等連成一片,打造成‘生態+農業+體驗’的旅遊連片示範區以及美麗鄉村文旅精品旅遊線路,讓外地遊客多來連樟,我們的生活也將越來越美好。”

“连樟现象”探路广东乡村振兴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