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麼原因?

少卿觀史


很高興和大家聊聊關於古人的喪葬禮儀。

古代時候,隨著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對其死亡的稱呼也大不相同。

《禮記》中這樣規定的:
這麼多的死法,如何稱呼要根據去世者的實際情況而定。同時,史家的立場和觀念非常重要。

我們先來看一下《漢書·霍光傳》,這是《漢書》中的經典名篇,大家搞歷史的,搞政治的,必須要讀《霍光傳》。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是這樣描述關於霍光的葬儀:


對於霍光的死,史家用了“薨”
這個字眼。

按道理來說,霍光並不是諸侯王,劉邦曾經立過祖制:“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霍光給漢朝打工,應該屬於“大夫”,他的死應該稱為“卒”才對。

但是,我們看下文,漢宣帝很重視霍光的葬儀,他安排了重臣辦理喪事:
注意看霍光的殯葬儀物:

1.“璧珠璣玉衣”――這是天子死後穿戴的,比那個馬王堆墓的“金縷玉衣”還要高一個檔次;

2.“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這也是天子的規格。天子所賜,為梓宮,自己搞的,那叫梓棺。“黃腸題湊”可不同於一般的“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在兩漢時期,殯葬崇奢之風十分嚴重。但富戶們再有錢,死了也只敢使用“題湊”,而不敢使用“黃腸題湊”,那是嚴重的“僭制”,敢胡來,拉你一家子去菜市口開刀。

3.“載光屍柩以轀輬車,黃屋在纛”――轀輬車和黃纛,這也是天子的規格。

4.“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動用了國家正規軍士,這是帝王的待遇。

5.“發三河卒穿復士,起冢祠堂”——後世只有張安世獲得了這樣的待遇。

6.“置園邑三百家”――這個就厲害了,空前絕後!按例制,皇后的父母的園邑是二百戶,霍光這個園邑搞了三百家。

也就是說,霍光的喪事實際上按照天子或諸侯王的標準來辦理的。

那諸侯王能享受到這個標準嗎?在西漢時候,各地諸侯王們“宮室百官”擁有“同制京師”的特權。作為天子之制的“黃腸題湊”的葬制,諸侯王也可以合法享用,但等級、規格和大小各自不同。


即然喪事規格達到這個標準,史家若再稱之為“卒”,那就欲蓋彌彰了。於是,就採用了“薨”這個給諸侯王去世所用的字眼。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霍去病去世以後所享受到的殯葬規格是怎樣的。

相關的記載,咱們先來看一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霍去病的死,司馬遷在《史記》
中是用了“卒”這個字眼。

大家都知道,霍去病是漢武帝的心腹愛將,像兒子一般的呵護寵信,霍去病之死,令漢武帝如摧心肝。那麼他又是怎樣為霍去病的喪事規格呢?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有記載:
漢武帝把邊境五屬國的漢胡將士調到關中,讓數萬兵馬穿著玄甲,排列成陣,從長安一直排列到茂陵(漢武帝為自己所建的陵寢),一路護送霍去病的靈柩往墓地安葬。

以甲士送葬,這是諸侯王的禮遇,普通大臣是不允許用的。

也就是說,霍去病的葬儀也是按照諸侯王的規格而進行的。

那為什麼司馬遷記載霍去病的去世,沒有用“薨”而是用了“卒”字呢?

這就是史家表達自己觀點的筆法。

司馬遷這個人我們都知道,他的性格堅執不屈,秉筆直書。在他的心目中,霍去病雖然功高蓋世,但他終究是大漢的臣子,喪儀的規格並不能改變他的身份。通過前面的“卒”與後面的喪儀規制進行對比,我們知道,這是不符禮制的。也就是說,司馬遷認為,漢武帝搞的這個喪儀是“僭制”了。

那麼在《漢書》中,班固又是怎樣記載霍去病的去世呢?在《漢書·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班固仍然使用的是“薨”


字。而這個“薨”字與後面的喪儀對比,是符合的。

也就是說,班固認為,以霍去病的功績,漢武帝給他以諸侯王的喪儀待遇是合乎規制的。

同樣,再來看看關於漢武帝的另一位大將衛青的死亡。《漢書·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這樣記載:
班固比較有意思,在前面使
用的是“薨”,而後面又用了“卒”。

看來,能猜測到,衛青的喪事規格是不如霍去病的。原因大家也明白,政治形勢已經與以前大大不同了。

而司馬遷對於衛青的去世仍然使用“卒”字。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這樣記載:

現在的衛青墓就比較寒酸了,給大家放個圖:
以前還有個碑,由於遭到了一些人的破壞,有關部門就把這塊碑給搬走了,原先那塊碑就在下


圖的坑坑位置上。
據說是,有個女作家,寫了個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把大將軍衛青設定成了一個反面角色,她的粉絲們就恨上了衛青,憤怒之下,組織了一幫人,專程去破壞了衛青的墓。

這也很無奈,任何時代都不缺少這種無知的鼠輩。現在網上不也有大批為盜掘清東陵的孫殿英大聲叫好的蠢貨嗎?

相對來說,霍去病的墓情況稍微好些,是這樣的:
但比起關羽、張飛的墓來說,差得太遠。

有時候不得不令人感慨萬千,國人的思想真是讓人搞不懂。也許是大家更喜歡傳說吧。


饞嘴肥貓鏟史官


史書記載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麼原因?

在古時候,地位等級劃分很嚴格,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這中間不知道分了多少個等級。要表現出他們等級不同,除了在稱呼上面區分之外,在生活細節,還有服裝穿戴等方面都會有區別,就連他們死了,叫法也是不同的。就比如說,帝王死後,稱之為駕崩。諸侯死後,稱之為薨,而大夫死後,則稱之為卒,將士死後,稱之為不祿,平民死後就直接稱為死。從這個稱呼上,大家應該也能看出來了,霍去病和霍光的死後按照常理,都應該用薨來形容,因為他們死後的地位都差不多。但是,朝中有大臣對霍去病的職位不滿,所以有意的刁難,最後才讓他用卒。


霍去病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將領,他從17歲就上戰場作戰,並且那個時候他直接就敢帶了800的騎兵深入到了敵人管轄的地方。不僅將敵人殺得膽戰心驚,還將他們打得四處亂竄。由此也可見的,霍去病就是一個天生的將才。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在史書記載中的霍去病,他是很善用兵法,但又不侷限於書中所講,很會變通,很會結合實際採用戰略的人。對於這樣一位有能之人,他升官的速度也很快,後來坐上了大司馬驃騎將軍的位置,被封為了冠軍侯。



但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的生命卻非常短暫,在他23歲,他就因病去世。這件事讓武帝也感覺到萬分悲痛,因此在他死後將他追諡成了的景桓侯。既然位列諸侯行列,那當然他死後應該是薨來稱呼。但和他同一時期的一些大臣,覺得他這種是靠著外戚才登上了侯爺之位的人,不應該享有這麼多的殊榮。認為像霍去病這類的人就只應該當一個大夫,所以最後他死後使用卒來形容他的死亡。

霍光和霍去病算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兩人的關係還算是不錯的,霍光能夠入宮擔任郎官一職位,也是因為霍去病去保舉的他。霍光這個人品性很好,而且為人也聰明,辦事情也很機靈,同時又很嚴謹。所以他入宮之後,就受到了漢武帝的欣賞。武帝對他也是極為信任的,他跟了武帝將近有30年的時間,是武帝執掌朝政期間極為信任的一位大臣。在漢武帝掌權的時候,他哥哥是外面征戰沙場的大將,他是坐在朝中輔佐帝王的大臣。在整個朝堂之上,他是所有大臣中執掌了最高權力的人。

他活的時間比他哥哥久,他為漢室江山效力了這麼幾十年的時間當中,可謂是忠心耿耿,為國為民付出了全部的心力。他為人正直誠懇,做事情又果斷穩重,因此在歷史上,他就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當年上官桀等人發起政變之時,也是被他破解,廢掉了劉賀,立下了漢宣帝,這才使得漢室的江山穩定下來。所以說霍光為漢室江山作出的貢獻,其實比他哥哥還多很多。在霍光過世了之後,漢宣帝還給他辦了一場堪比於帝王級別的葬禮,並且在他死後用薨來稱呼。


紫禁公子


霍去病和霍光兄弟二人,都是身居高位,但是死後一個是卒,一個是薨?為何評價不同呢?


其實很簡單,這兩位的評價不是一個人寫的。評價霍去病“卒”的是司馬遷,評價霍光“薨”的是班固!

先說霍去病

在《史記》中,對於霍去病去世描述為“卒”,對衛青去世用的也是“卒”。除了衛青霍去病這兩位帝國雙璧。太史公對於大將路博德、通西域的張騫等大臣去世用的都是“卒”。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諡為烈侯。子伉代為長平侯。自大將軍圍單于之後,十四年而卒。--《史記》

而在《漢書》中,對霍去病去世描述為“薨”,對於衛青去世也是薨。

去病自四年軍後三歲,元狩六年薨。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像祁連山,諡之並武與廣地曰景桓侯。子嬗嗣。嬗字子侯,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而薨。無子,國除。--漢書

霍去病元狩六年薨。漢武帝痛惜之下為霍去病大修陵墓,不但陵墓造的跟祁連山一樣,還雕刻了許多馬踏匈奴之類的雕像以彰顯霍去病生前的武功。

在漢書中,不但霍去病去世是薨,霍去病兒子霍嬗在跟隨漢武帝封禪泰山時病故也被稱為“薨”。

我們再來看看衛青的記載。

元封五年,青薨,諡曰烈侯。子伉嗣,六年坐法免。

衛青在漢書中也是記載為“薨”,沒有疑問。

在古代,不但人活著要在各方面講究區分階層,要分出個高低貴賤來,死後也是一樣重視。

天子--諸侯--大夫--士人--百姓--奴隸這一個鄙視鏈雖然從原始社會就誕生了,但是在周朝時期才在周禮中被明確的規定了下來。

天子禮器有九鼎、音樂有八侑、都城要九雄,用的車馬弓箭都和別人不一樣。諸侯、大夫按照規格依次遞減,要是違反了,那就是大不敬、造反之罪。

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期被稱為禮樂崩壞時代的原因。當時的諸侯都紛紛拿天子的禮儀、音樂,根本不管禮記的約束。

但是當天子、諸侯死後還是要蓋棺定論的。在這個時候也要區分死者的社會地位。

郭德綱的相聲中說:古代天子死了叫崩,諸侯死了叫薨,士大夫死了叫卒,仇人死了叫哦耶!

雖然這是一個著名的段子,但其實前半部分說的是對的。根據《禮記·曲禮下》的記載,我們可以清晰的在死亡的稱呼上來分辨死者的社會地位、官職、爵位等情況。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再回到題目中霍去病和霍光。

霍去病活的時候先後擔任冠軍侯、驃騎將軍、大司馬,死後諡號為景桓候。他的死亡應該被稱之為“薨”。

但是司馬遷作為霍去病同時代的人,對於衛青和霍去病這種憑藉外戚的身份一步登天的人不抱有好感。

而且衛青和霍去病吸取了之前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招攬門客,結果被按上了造反的名頭被幹掉的教訓。一心一意專門打仗,打完仗之後閉門不出,從來不和文人交往,所以像司馬遷這樣的文人也不喜歡霍去病。

在《史記》中,司馬遷就明確的表示:衛青和霍去病出身低賤,結果享受到了漢武帝不同尋常的寵信,自然是取禍之道。

君子豹變,貴賤何常。青本奴虜,忽升戎行。姊配皇極,身尚平陽。寵榮斯僭,取亂彝章。嫖姚繼踵,再靜邊方。--史記

而霍光雖然是霍去病的弟弟,但是其權勢比霍去病大多了,不但漢武帝死後一手把持了大漢帝國的權柄,輔佐漢昭帝。在漢昭帝死後,昌邑王劉賀即位,但劉賀僅僅當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廢除帝位,成了海昏侯。另立漢宣帝劉病己。

廢立皇帝這樣的事情,在霍光之前,只有商代的伊尹幹過。所以後來把廢立天子又稱之為尹霍之事。

而且三朝元老霍光“薨”後,漢宣帝和皇太后親臨,御賜給霍光“璧珠璣玉衣、黃腸題湊”這樣的最高等級棺槨,發甲士送靈車到茂陵……這些規格差不多是以天子的身份下葬的。

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東園溫明,皆如乘輿制度。載光屍柩以轀輬車,黃屋在纛,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以送其葬。諡曰宣成侯。發三河卒穿復士,起冢祠堂。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奉守如舊法。--漢書

所以我們看到,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對於衛青、霍去病這樣憑藉外戚身份上位的將軍,哪怕功勞很大,也只是一個“卒”字,體現了太史公暗中的鄙視。

而在《漢書》中,班固對於衛青、霍去病、霍光等人都評價為“薨”給予他們死後一個符合侯爵身份的說法。

這一個對於“去世”不同的評價中,體現著司馬遷和班固對於霍氏兄弟不同的看法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在古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離世了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司馬遷被漢武帝施加了腐刑,也就是被刑治成了太監,因此司馬遷內心深處十分憎恨漢武帝;凡是漢武帝喜歡的人,司馬遷都不怎麼喜歡;凡是漢武帝討厭的人,司馬遷都不怎麼討厭。漢武帝十分喜歡大將軍衛青、冠軍侯霍去病,兩人都得以拜將封侯,位列諸侯,按理死後當稱薨;不過司馬遷認為霍去病只能當個大夫,故死後用卒!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後,只有皇帝可以自稱朕,死後曰駕崩;王、公、侯三種爵位的人死後稱薨。周朝是,王死後也稱駕崩,不過只有周王死才稱駕崩,其他王死還是稱薨。班固在《漢書》中就稱霍去病的死為薨,承認霍去病死時是以諸侯身份死的。霍去病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死時才23歲!

元狩二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地區。河西之戰捕獲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霍去病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河西之戰後,漢朝控制了河西走廊,與西域諸國相往來,東西兩側夾擊匈奴,並最終消滅匈奴。



元狩四年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漢軍乘勝追殺匈奴至狼居胥山,並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漠北之戰使得匈奴元氣大傷,從此漠南無王庭;漢朝開始對匈奴從防守轉向進攻,從下風穩佔上風。




大秦鐵鷹劍士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驃騎將軍霍去病自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出擊匈奴以後三年,即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就去世了。霍去病的死的確用的是“卒”。但是《史記》當中,對衛青的死也用的是卒:“自大將軍圍單于之後,十四年而卒。”在《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當中:“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霍光去世,漢宣帝和皇太后親自參加霍光的葬禮。而霍光去世,採用的是“薨”是否有點不符合禮數啊!

根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稱為歿。”這段話不用翻譯大家應該都能看懂。根據《禮記》的說法,天子死後叫“崩”,諸侯死後叫“薨”,大夫死後叫“卒”,士族死後叫“不祿”,庶人死後叫“死”,小孩夭折和病死叫“歿”。其實,霍去病曾也被封侯,按理說屬於諸侯級別,死後該稱作“薨”。出現這種例外的情況,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漢宣帝覺得霍光的功績很大,對霍光加以區別對待,按照身前的功績他死後應該稱作“薨”。

霍光輔佐兩朝皇帝,先輔佐漢昭帝不說,漢宣帝能做皇帝,全是霍光的功勞。漢宣帝雖然對霍光有很大的意見,甚至想除掉霍光。但是霍光死後,對於他的功績沒有抹殺,所以漢宣帝按照霍光的功勞大小,就區別對待霍光。在霍光死後,漢宣帝不僅僅是親自參加他的葬禮,還給予了封侯的陪葬品:“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所以,霍光死後的葬禮規格非常的高,主要是漢宣帝給予他的待遇。畢竟,霍光不是普通的王侯將軍,所以要區別來對待,史書裡面的記載也稱作“薨”。

此外,《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卒後,秋未穫,暴風雷,禾盡偃,大木盡拔。”《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西周的周公,乃周禮的制定者,輔佐兩代君主,春秋的晉文公稱霸一時,他們死後都稱作“卒”可見,不是一般諸侯可以稱作“薨”的。霍光死後,漢宣帝的確給足了面子,這種規格相當於皇帝的待遇了。


謀士說


本質上來說霍去病的死用卒是恰當的,霍光死用薨有點僭越,不過是漢宣帝欽點再結合霍光生前的貢獻,用薨也說得過去。為什麼霍光可以僭越用薨而霍去病只能用卒呢?

原因在於古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階級固有存在,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身份地位,不管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後。根據《禮記·曲禮》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漢朝立國後,劉邦為了防止異性王造反,在將異性王除去之後帶領群臣共立白馬之盟,其中有一條: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也就是說除了劉氏皇族外,其他的人不能被封為王,不然天下共討伐。

王等同於諸侯,異性大臣不能封王意味著諸侯的待遇大臣一般是享受不到了,自然薨與他們無緣。比如漢初唯一善終的異性王長沙王吳芮關於他的死,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漢·班固《漢書》:一年薨,諡曰文王。

薨的下一等級卒,霍去病等人並未封王,他的最高頭銜是大司馬、驃騎將軍,因此司馬遷按照制度稱霍去病去世為卒符合法理(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諡為烈侯。)再舉個例子蕭何被稱漢初三傑之一,位列丞相之位,他去世史書怎麼記載的呢?《史記·卷五十四·蕭相國世家》惠帝二年,蕭何卒。

按說霍光生前死後也未封王,按照法理霍光去世用卒再恰當不過了,不過漢宣帝卻並未按照法理而是特賜霍光可以用薨,除此之外他還與上官太后一起親臨霍光的葬禮,並賜霍光可用黃腸題湊史書載: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這樣不合常理的恩賜除霍光外其他大臣再未享有,為何漢宣帝會如此高規格為霍光治喪,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登基為帝全靠霍光的幫扶。再加之霍光為漢朝的延續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保障等因素,霍光值得高規格對待。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簡單來說,是因為這是兩部史書的記載。

古代是等級社會,等級觀念無所不在,就連死也要分成許多名號,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雖然《禮記》給不同身份地位死者劃分了稱呼,但這種稱呼在後世並非嚴格遵守,翻開二十四史,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天子(秦以前為王,秦以後為皇帝)死的時候,都是叫“崩”,可諸侯去世卻並不一定是“薨”,也有不少是“卒”。

最典型的是《史記》,《史記》無論是對戰國時期的諸侯還是漢朝的諸侯,死之時統一用“卒”,而不是“薨”。

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史記·秦本紀》三十六年,頃襄王病,太子亡歸。秋,頃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為考烈王。——《史記·楚世家》孝王元年,秦圍邯鄲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史記·燕召公世家》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史記·趙世家》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為景湣王。——《史記·魏世家》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釐王。——《史記·韓世家》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闢彊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初,武為淮陽王十年,而梁王勝卒,諡為梁懷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諡曰孝王。——《史記·梁孝王世家》立二十六年卒,子建立為王。《史記·五宗世家》

而記載霍去病“卒”的文字,出自於《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同樣是這一列傳,很快就列出了衛青的結局:“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諡為烈侯。”

霍去病在生前獲封冠軍侯,衛青為長平侯,這是當時異姓所能拿到的最高爵位。漢武帝為霍去病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其地位等同於諸侯王,衛青雖然沒有隆重葬禮,但以他的軍功身份,地位不會比霍去病低。

霍光雖是霍去病弟弟,但壽命卻長得多,主要政治生涯在武帝晚年和昭帝宣帝年間,此時司馬遷已經去世,《史記》沒有他的傳記,無從比較。

至於《史記》為何對諸侯去世用“卒”,應該不是因為“薨”字比較難寫,可能是當時禮制並不健全或者司馬遷並不拘泥於禮制,他認為“薨”和“卒”不用分得那麼清楚,比如在《史記·梁孝王世家》中,梁孝王死後,又出現“及聞梁王薨,竇太后哭極哀,不食”的字句,這裡用起了“薨”。

禮制是儒家的禮制,但司馬遷並不如何贊同儒家思想,他說自己寫《史記》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天人”二字一看就是站在道家思想下的,司馬遷的思想更偏向於道家,而道家本就不拘泥於俗世。

《史記》對於名號並不怎麼在意,比如劉邦諡號是高皇帝,廟號是太祖,全稱太祖高皇帝,司馬遷直接來了個綜合,作《高祖本紀》,漢太祖變成了漢高祖,名揚千古。

說回霍光,他的傳記在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斷代史——《漢書》之中。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記載:“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霍去病在《漢書》中也有傳,還是跟舅舅衛青合為一傳,傳記內容跟《史記》沒有太大差別,但相關字句卻大不相同。

《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去病自四年軍後三歲,元狩六年薨。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後四年,元封五年,青薨,諡曰烈侯。”

衛青和霍去病都是“薨”,霍光也是“薨”,以他們的身份地位,是完全正常的,也無所謂稱呼不同。

《漢書》跟《史記》的記載差別,跟作者的認知有關,班固編纂《漢書》時,儒家思想已然成為正統,禮制成了必須恪守的規定,所以《漢書》中對稱呼非常注重。班固還曾批評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是非頗謬於聖人”,顯示出了兩人完全不同的思想觀念,體現在作品中,兩部曠世鉅著就有了如此差別。


平沙趣說歷史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霍去病作為西漢漢武帝時期的重要軍事將領,在大漢擊敗北方匈奴的過程中大放異彩,在歷史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是其英年早逝,讓古今英雄皆嘆息,而霍光作為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入宮的時候是由霍去病舉薦給漢武帝的,當時才十多歲,霍光精心侍立漢武帝左右二十年,辦事周全,從未出過一件差錯,因而深的漢武帝信任,霍光是漢武帝託孤重臣之一,也是麒麟閣十一臣之首,在其攝政期間,變發改革,引領了西漢中興,是一代名臣。



史書記載霍去病兄弟的死亡。

《史記·霍去病列傳》 :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象祁連山。諡之,並武與廣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居六歲,元封元年,嬗卒,諡哀侯。無子,絕,國除。

《漢書·衛青霍去病列傳》:

去病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上嘗欲教之吳孫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上為遣太官齎②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事多此類。 去病薨。上悼之,發玄甲,陳自長安至茂陵。諡“武”與“廣地”曰“景桓侯”。

《漢書·傳·霍光金日磾傳》:

日磾兩子,賞、建,俱侍中,與昭帝略同年,共臥起。賞為奉車,建駙馬都尉。及賞嗣侯,佩兩綬。上謂霍將軍曰:“金氏兄弟兩人不可使俱兩綬邪?”霍光對曰:“賞自嗣父為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與將軍乎?”光曰:“先帝之約,有功乃得封侯。”時年俱八九歲。宣帝即位,賞為太僕,霍氏有事萌牙,上書去妻。上亦自哀之,獨得不坐。元帝時為光祿勳,薨,亡子,國除。元始中繼絕世,封建孫當為秺侯,奉日磾後。

在這兩部正史中,司馬遷所著《史記》對霍去病做了非常詳細的記錄和描述,而引發後世爭論的“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這句話,正是出自史記,班固所著《漢書》中,霍去病篇幅比較少,而霍光的篇幅則非常多,非常細緻。

那麼,《史記》中,霍去病的去世作者用了“卒”,《漢書》中,霍光的去世作者用了“薨”(hong),但是霍去病和霍光都是當朝大員,而司馬遷和班固又都是公認的治學嚴謹的大儒,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情況呢?

小哥詳細分析。


我國的殯葬文化。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死亡總是特別避諱,人去世以後不能非常直白說“死”字,因之而產生了很多有關於“死”字的代名詞,據考證,足足有兩百個說法之多,而根據死亡年齡和逝者地位的不同,又有很多詳細的分類。

天子死亡,稱之為“駕崩”或“山陵崩”。

諸侯和后妃死亡,稱之為薨(薨亡,薨逝。)

大夫死:卒;

士死:不祿;

庶人之死才稱死。

《禮記·曲禮》:唐制,凡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至平民稱死,或者叫“亡”。

民間說法:過世、過去了、過了、去了、走了、返鄉、回去、離開、長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

雅稱:辭世、與世長辭、辭去人世、百年之後、壽終正寢(男)、壽終內寢(女)、成為故物、嗚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語: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駕鶴西歸。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殤、夭殤、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棄養、夙殞、天服之殤、早夭。

敬愛的人死了(褒義詞):逝世、去世、長逝、溘然長逝。

憎恨的人死(貶義詞):掛了、領便當去、溘了(方言)、見閻王、回老家、歸西天、斷氣、數盡、完蛋、翹辮子、吹燈拔蠟、嗝兒屁著涼、一命嗚呼。

和尚、尼姑死:圓寂、涅盤、坐化。

道士死:羽化、登仙、兵解 。

天主教或基督教: 釋勞歸主、魂歸天國、榮登天國、主懷安息。



古代殯葬等級劃分。

崩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

薨 古代稱候王死叫薨.唐以後二品以上官職死亦以此稱之.

卒 古代稱大夫死曰卒.

不祿 古代稱士死為不祿.

殤 古代稱未成年人死為殤.

殞 古代泛指死亡.

縊 古代稱吊死或絞殺.

殪 古代稱被射死.

殂 古代泛指死亡.

死 古代平民之死亡.

通過這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霍去病去世的時候,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追諡景桓侯。拜相封侯是古代文臣武將的終極理想,霍去病最終被封候,而在西漢的階級等級中,天子第一,劉姓諸王第二,其他諸侯排第三。

可見司馬遷用“卒”形容景桓侯霍去病的去世,是非常合適的。

霍去病之葬禮。

霍光死後,漢宣帝與上官太后一同到場治喪,將之與蕭何相比,以皇帝級別的葬儀葬於茂陵。其葬禮上,有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葬具,以縕輬車,黃屋送葬。霍光遺孀顯猶嫌不夠氣派,將霍光生前自己安排的墳墓規格擴大。

後來,匈奴投降,漢宣帝感念以前老臣的功勞,特細選十一人,為其畫像,置於麒麟閣,而這其中又以霍光為首,漢宣帝為了表示尊重,在這十一人中,唯獨沒有寫霍光的名字,而是以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姓霍氏表示尊敬。

所以,班固用“薨”來描述霍光的去世,也是一種尊重的表現。



點評。

霍去病和霍光兩兄弟為漢室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霍光由於其妻子跋扈而在死後全族慘遭滅門,但是漢宣帝對於霍光的感情,是以愧疚和尊敬為主,古往今來,能達到霍光這個程度的,可謂是少之又少,而霍光在其權利巔峰依然能保持清醒,赤膽忠心,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少之又少的。


古梁鏞


卒在古漢語的意思是大夫死亡,薨則指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霍光雖然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但兩人的身份地位不盡相同。

霍去病身為武將,曾帶兵大破匈奴,被封冠軍侯,官職做到了大司馬,但無奈英年早逝,根據他生前的名望地位,去世時應稱“薨”,稱“卒”不太合適。

霍光受霍去病幫助,在朝廷中做官。霍去病早逝後,霍光擔任漢武帝近侍,做事小心謹慎,深受武帝信任。武帝臨終任命霍光為大將軍,大司馬,實際是首席輔政大臣。到了後期,霍光權傾朝野,甚至能左右皇位繼承的人選。

霍光使霍家登上權力與榮耀的巔峰,且他歷經三朝,勞古功高,受封博陸候,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去世事稱“薨”是沒有問題的!


1988很長


謂天子死為“崩”或“駕崩”

諸侯死為“薨”

大夫死為“卒”

一般官員死稱“逝”

士死曰“不祿”

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對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

有官職、有名望的死曰“卒”。

古時候,死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生前的身份關乎死的叫法和下葬的規制,甚至會有可怕的殉葬制度。

老百姓因為喪葬開銷巨大,都是節儉入殮,甚至在年成不好的時候,都是亂葬,挖溝壑以簡單填埋。

而士大夫和王侯講究繁多,何況霍去病呢。

霍去病是西漢軍事家,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漢武帝雄才大略,一生中對匈奴多次用兵,所以當朝大將軍幾乎可以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而大將軍衛青又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本人自然更加是位高權重,可惜天妒英才,24歲便去世了。

霍去病墓如今位於陝西省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與衛青墓一牆之隔,墓內神道兩側安置馬踏匈奴、臥馬、躍馬、石人、伏虎、臥象、臥牛、人抱熊、怪獸吞羊、野豬、魚等大型石刻,制式雄偉。

可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霍去病卒是用詞不當的。或者最大的可能是,司馬遷寫史記時期,霍光掌政,而霍光是霍去病的異母兄弟,因霍去病生前光芒萬丈,這位弟弟作為後期權傾朝野的大將軍,心中難免妒忌,那小編只能猜測,司馬遷寫史書,也會出錯,亦或是還是多少受朝政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