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你是否聽說過這句話:逃避並不可恥,且有用。

年輕人總會有一些覺得很難面對的事情,僅僅是想到就潛意識裡想逃開——

失戀了,用酒精麻痺自己的大腦;

伴侶出軌,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

工作太困難了不想做,先打兩局遊戲……

今天,書單君就推薦一本幫你直視內心的書:《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它的作者,美國心理治療師約瑟夫·布爾戈認為:為了逃避痛苦,我們會用各種方式對自己撒謊,只不過,它們通常消極且無用。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你是一個經常逃避的人嗎?


這些年,90後身上被貼了不少標籤: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第一批90後已經沒有性生活了,第一批90後已經離婚了。


很多年輕人因為心智不夠成熟,缺乏一些直面生活的勇氣,就會選擇用逃避來回避內心的痛苦。


所以在大眾眼中,90後是個特別敏感、脆弱的群體。但凡受點挫傷,就只想著逃避。


我96年的小表妹,和男友在一起時,總會刻意保持距離感。因為她害怕處理親密關係,更擔

心自己會在這段關係中受傷。


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遇到麻煩時,她的第一反應是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怕給別人造成麻煩。因為這些習慣性逃避,她錯過了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人。


書中也有類似的案例。


比如,有個女孩因為父母離婚過早,在新的家庭中得不到愛和關懷,甚至還遭到了性侵。為了逃避心中的恐懼,她選擇用暴飲暴食、催吐來麻痺自己無力承受的感覺。


再比如,有個小夥因為不想面對婚後生活,在婚禮前夕不辭而別。


在面對現實的不幸、社會的壓力和關係的焦慮時,這些年輕人都選擇了逃避和自我欺騙。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更普遍的逃避者,是所謂的“佛系青年”。他們表面上無慾無求,對任何事都持無所謂的態度。


但深入瞭解就會發現,他們其實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卻偏偏要往無慾無求上靠,就像我們明明很喜歡一個東西,但是得不到時,我們會告訴自己“我不想要”。


這是一種類似“酸葡萄心理”的心理防禦機制——狐狸吃不到樹上的葡萄,就用葡萄很酸的理由欺騙自己,以達到內心的平衡。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中有個很犀利的觀點:


逃避是有依賴性的。每次你成功地暫時躲避那些痛苦的感覺時,你的身心會暫時得到安慰,放鬆。此當下次有類似的情況時,你便會更依賴逃避。


所以,我們要明白,當你因為恐懼和焦慮逃避時,下次再面對這件事就會更恐懼更焦慮。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惡性循環。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逃避為什麼消極且無用


逃避的本質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它是無意識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感受不到痛苦,排除那些讓你無法承受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它們消極且無用。


約瑟夫在書中詳細分析了一些心理防禦機制,書單君覺得有3種最為常見:


最普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是“壓抑”。


如果想起一件事令你煩惱不堪,無所適從,那你還願意想起它嗎?大多數人潛意識裡告訴自己:如果我不去想,事情就不會傷害到我。


我有個朋友,雙十一時用花唄狠狠地剁手了好幾筆。可是她存款又不多,實在沒有錢還。


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她選擇讓自己不去想這件事,努力壓抑自己的焦慮。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中說:壓抑不等於遺忘,遺忘是自然發生的,而壓抑的開端是迴避。


那些被壓抑到潛意識裡的東西從未消失過,它會一直存在,並會通過無意識的途徑影響人的行為。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這位朋友可以壓抑自己的情緒,但生活卻莫名其妙地開始變得糟糕無序,經常用泡麵打發一頓飯,也變得沒有太多心思打扮自己。


逃避一時爽,但一直逃避一直慘。


還有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也很普遍,那就是“投射”。


採取“投射”機制的人,主要目的是為了擺脫痛苦,他們用這種方式抵制內心的不快,將感受發洩到別人身上。


比如,伴侶加班回到家,你正好在看電視。他讓你拿個東西,你沒有第一時間去拿,他便開始抱怨不停。這時,你說了一句:“你怨氣怎麼這麼大!”


於是他便惱羞成怒,把今天工作上老闆對他的抱怨和不快,統統發洩到你身上:“我那麼辛苦工作是為了誰,說幾句都不能說嗎?”


雖然這種投射給自己內心做了釋放,但勢必會傷害到身邊親近的朋友和家人。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第三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是“分裂”。


相比較於其它心理防禦機制,分裂是最難自我察覺的一個。


書中有個很好的例子:


小米和男友剛在一起時,覺得自己墜入了愛河。儘管她感到了幸福,內心卻仍有疑慮,不知道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選擇。


在與男友的相處中,每當她感到憤怒或挫敗時,便會反射式地覺得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然後拋下男友,去和早前拒絕的對象聯繫。


小米的問題在於,無法應對一份關係的現實部分。因為男友難免會做出一些惹惱或打擊到她的事情,只要她感到生氣或挫敗,就會懷疑到關係的根本。


她把自己對愛的理想化視為一種完美狀態,不接受其它的複雜情感,只要一感覺到,便予以分離和抵制。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在約瑟夫看來,這是一種“非黑即白思維”。


它將事情置於好壞兩個極端,在重要關係裡會伴隨著極其肯定到完全否定的情感轉變。會讓一個人對他人看法產生巨大的波動,一夜之間從天上到地下。


著名作家菲茨傑拉德曾說:一流的才智是看腦子裡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恰巧相反,我們大多數人傾向於排除帶掉兩種相反觀點中的一個,在選定的那個裡面尋求庇護。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不逃避,正面“剛”


約瑟夫認為,人活著要有自我覺知,即使再渺小的自我覺知,再微弱的進步,都有其價值所在。


對於如何告別逃避,書中有兩個建議,供大家參考:


首先,要有和生活正面“剛”的勇氣。


所有的可能總是從意識到什麼是不可能開始的。只有當你充分了解自己,認識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後,才能打破逃避的惡性循環,實現成長。


第二,壓力面前,不逃避,去面對和改變。


在改變的過程中,你也許會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害怕,排斥或厭惡,這需要你的勇氣和堅持去克服。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我有一位好朋友,在一家公司擔任總經理助理。


儘管基礎工作做得不錯,但每當老闆把更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交給她時,她總是很難圓滿完成。


她告訴我,自己不擅長數學,從小就對數字不敏感,在各種數據報表面前,她會忍不住惱火,思路也會跟著不集中。因為內心十分排斥,所以工作進度總是很慢。


我可以感覺到,面對壓力和挑戰,她潛意識裡寧願永遠做一個長不大的孩子,而不是主動改變。所以她喜歡一切自己熟悉的工作,有點變動就會有戾氣。


好在,一次次被老闆批評後,她也漸漸意識到自己因被動而付出的代價。並決心去做一些一直迴避,無心為之的事。


這個過程總是很困難,好多次,她都想放棄,找新的藉口和理由逃避。


但是,當她打開心扉接受變化和自己的短板時,她開始學習新的財務軟件,報名參加了會計課程。之後,工作也開始變得順手,薪水也隨之上漲。


這個改變過程中,她發現自己的內心在強大起來,能夠更全面地接受情緒和挫折了。


✎✎✎


心理健康的人究竟是什麼樣?約瑟夫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中這樣描述:


理想的心理健康會關照並接納人性的本質,而非極力地逃避或抗拒。


你能接納剛好的依賴,總體上更多的是得到你真正需要的東西。


你能擁有很深的感受力,卻不擔心被其淹沒,並相信這些情感會賦予生命與關係更多的意義。


你雖然對自己不是百分百滿意,可你堅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不想面對,想逃避的事情和東西。倘若你願意打開心扉,直面生活。或許會收穫一個更加豐滿、更加快樂的人生。


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沒有辦法選擇人生的起點,無法過無憂無慮隨心所欲的日子。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狀態生長。


為了能成為更好的人,和那個逃避的自己說一聲再見吧。


90後真正長大,是從戒掉熬夜、咖啡、逃婚開始的


圖源 |《我現在去見你》《海街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