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自打耳光”,星巴克為何偏不賣“小杯”咖啡?全是套路


羅永浩“自打耳光”,星巴克為何偏不賣“小杯”咖啡?全是套路

在前幾年的微電影《幸福59釐米之小馬》中有這麼一段劇情,羅永浩想在星巴克點一杯“小杯”的咖啡,但遭到了女服務員面帶微笑的拒絕,反覆用星巴克自己的標準,來教羅永浩識別中杯、大杯和特大杯的區別。羅永浩與其在爭執了數個來回後,無法說服最小的杯不是“中杯”而是“小杯”,內心非常不爽,最後用“自打耳光”的方式收場,表現的特別的無奈。

羅永浩“自打耳光”,星巴克為何偏不賣“小杯”咖啡?全是套路

星巴克為什麼不賣給顧客“小杯”咖啡?這裡面其實套路挺多

其實星巴克按照當地的杯型的分法是一共分為4種的,分別為Short、Tall、Grande、Venti ,翻譯成中文就是:小杯、中杯、大杯、超大杯,也就是說星巴克是有小杯的。在星巴克的《飲料資源手冊》、物料儲備、甚至收銀系統中,都是可以看到Short這種杯型的,但是你偏偏在菜單上看不到“小杯”的咖啡,根本不給你選擇的機會,這裡面其實都是有商業套路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多賺錢。

羅永浩“自打耳光”,星巴克為何偏不賣“小杯”咖啡?全是套路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顧客喜歡中庸的

有營銷專家在曾經在一家專門賣啤酒的店裡做過統計,他們把8元一杯的高級啤酒、5元一杯的中檔啤酒和4元一杯的廉價啤酒放在一起出售,結果有80%的人會買5元一杯的中檔啤酒;然後他們撤掉4元一杯的廉價啤酒,換上了一檔10元一杯的更高級啤酒,結果選擇8元檔啤酒的佔了大多數。這就是顧客的中庸之道,不喜歡廉價的,也不想買太貴的浪費錢,潛意識裡就會避開過低或者過高價格的商品。

羅永浩“自打耳光”,星巴克為何偏不賣“小杯”咖啡?全是套路

星巴克也是如此,本來是4檔杯型,選擇中杯和大杯的會差不多一樣多,撤掉一檔小杯變成3檔,大家就會不由自主的選擇夾在中杯和超大杯之間的“大杯”,自然也能獲得更高的利潤。

從成本成本和利潤上來考慮

小杯的杯子、杯託、杯蓋等都需要開模製作,多生產一套不同的杯型會需要很多相關的配套設備,增加生產成本,利潤卻得不到相應的增加;另外從飲品自身的成本上來將,比如含有牛奶的飲品拿鐵、卡布奇諾等,其實它們小杯和中杯用到的咖啡量都是相等的,增加的無非是牛奶的量,多加那麼幾口牛奶,就能多賺好幾塊錢,何樂而不為呢?

羅永浩“自打耳光”,星巴克為何偏不賣“小杯”咖啡?全是套路

《北京晨報》曾經報道過,到星巴克喝咖啡,員工總會不厭其煩的提醒你杯型,這其實有一個利益鏈條在裡面的,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超過2000家,每天經過提醒杯型,讓顧客改變初衷升杯的成功比例達到10%,光這一項,一年預計就能給星巴克增加營業收入6570萬元。

所以,羅永浩在星巴克崩潰“扇臉”,並不是服務員的問題,而是星巴克自身的營銷策略造成的。不把“小杯”放入菜牌,大概你也明白了為什麼了吧。

羅永浩“自打耳光”,星巴克為何偏不賣“小杯”咖啡?全是套路

——老井說——

星巴克這種玩“杯型”遊戲的行為,不單單是這種連鎖企業,其實在很多商品上都能看到,我記得最早開始的醬油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的,過了十多年後,名字就變成了高級、一級、二級,現在更好了,變成了特級、高級、一級,其實醬油還是那個醬油,只不過換了個稱呼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