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州(大同)唐朝時期市角中的糖小吃你知道幾個?

大同的民俗與飲食曾經有過那樣緊密的聯繫,以至說起民俗節日,首先想到的竟只是與節日,首先想到的竟只是與節日相對的吃食。其實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名俗節日的各種儀式靠著它去承載,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與它脫不得干係。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食的影子無處不在,我們身邊每一條古老的街巷中,都留下了許多關於它的意趣十足的記錄。

大同城內的唐市角就是一條鐫刻了食之印跡的古老街巷。唐市角街位於下寺坡街南邊,是一條歷史悠久的繁華街道。對於愛吃的人們來說,唐市角街留給他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裡有過許多賣糖類小吃的攤販店鋪。

雲州(大同)唐朝時期市角中的糖小吃你知道幾個?

以糖小吃讓人銘記的唐市角曾是古代大同一個規模較大的貿易市場。唐天寶年間(742-755年),大同正處於胡漢交流的交通要到之上,中原的漢人與北方的突厥、匈奴、高麗等少數名族在此貿易,使大同顯現出一派繁華的景象。那時每天太陽一出,突厥人蒙古人及高麗人便趕著駱駝、馬匹及牛羊,馱著各種皮貨、藥材前來交易,唐市角可說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為了方便交易,當時的官員除擴建固定的房屋之外,還在此搭建起許多帳篷,上掛旗麾作為招人的幌子。其景象有些粗獷,融和了許多民族的建築特色。那時候的大同除了華嚴寺、善化寺及鐘鼓樓等再沒有高大的建築,所以唐市角一帶更多的是“大漠孤煙”的風光和“市井陋巷”的風韻。

雲州(大同)唐朝時期市角中的糖小吃你知道幾個?

因為有了貨貿的商人,唐市角的飲食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當時這裡的小食館林立,小吃攤兒繁多。由於商賈之人信奉伊斯蘭教的不少,所以小食以回民風格的飯菜為主。大同特有的糖三角、糖油旋兒以及回民油香,還有大同人的土特產黃糕莜麵之類,再加上風味獨特的烤全羊,使得唐市角名聲遠揚。每到交易之日,這裡總是人山人海,不僅外地商人,本地居民也喜歡前來一飽口福。因為唐市角的帶動,周圍又出現了專門從事賣馬生意的馬市角。馬市角的牲畜牙子(中介人)跑來跑去,手縮在袖筒兒裡捏指頭,嘴咬著耳朵談行情,神秘兮兮的樣子給這裡帶來了不少的樂趣。之後,段市角又應運而生。關於“段市角”名稱的來歷,說是因為那裡專賣綢緞,故名;說是那裡曾經住過一支姓段的鮮卑人,段市角實為“段氏角"。不管怎麼說,這三個角連在一起之後,唐市角的繁榮與熱鬧又增加了許多。

雲州(大同)唐朝時期市角中的糖小吃你知道幾個?

唐市角從唐代就已經形成,但名字的確定卻在清代。清代時,唐市角曾一度定名為“畜市街”,以取其功用之意。清末位馮姓知府嫌其不雅,又因這裡從唐代就是集貿大市,所以正式定名為“唐市角”,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唐市角還保留著當初的一些風味,這裡回民居多,而且饃餅業發達。糖三角、糖油旋兒、糖麻花和油香還是這裡居民最喜歡的食品。

21世紀初,古樸典雅的華嚴寺街在這裡建成,歷史悠久的唐市角又添了幾分古香古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