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真相让人吃惊?

乐同乐同


历史上令人吃惊的真相

胡适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对于历史书上的一些记载,我们也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擦亮自己的眼睛,别让这个“小姑娘‘骗了。

下面我们盘点几个一直被人误信的历史事件,看看它们的真相是什么。

单刀赴会的主人公。

说起“单刀赴会”我们就会想到关二爷,这是关二爷一生中经典的演出之一。说的是鲁肃为了让关羽归还荆州,约关羽过江赴宴,说是商量这个事,其实是出“鸿门宴“。关二爷气贯长虹,单刀赴会,谈笑风生。最后以鲁肃做挡箭牌,成功脱险。


这个故事突显了关二爷那睨视天下的气概,让后人读到此处,不禁浮一大白。 这个故事是真实事件,不过主人公搞反了。真实的历史情况是孙权让关羽归还荆州,关羽不肯,为了不破坏孙刘联盟,鲁肃就邀关羽面谈,地点是关羽选定的。

行前,江东诸将都劝鲁肃不要去,都怕关羽设的是“鸿门宴”。鲁肃为了孙刘联盟大局,只带几个随从,单刀赴会。并且在会面中,据理力争,表现完胜关羽。


也不知道罗贯中怎么想的,把两个调了个个儿,一直传到今天。

张居正的轿子比得上房车

不知道您坐过房车没有。世界上最早的房车就出在中国,出在大明朝,就是大明首辅张居正的坐轿。这个轿子有多大?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是这样说的:

“又造步辇如斋阁,可以 童奴,设屏榻者。”

对于当官的轿子,明朝也有明文规定,《明史·舆服志一》记载

“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

可是当时的首辅的轿子,有着专门的名字——如意斋。轿内空间广阔,不下于五十平方米,分为会客室和卧室两部分。

会客室用来办理公务,接见客人;卧室供张大人休息,还有小僮两名在内侍候。轿内还配备有卫生间,用来解决张大人的“个人问题”。轿子两侧带有观景走廊。这个轿子要多少人抬呢?三十二个!这明显就是一辆房车啊!

童贯居然战功累累

在《水浒传》里,童贯是一个大奸宦。除了祸 害百姓,贪污受贿,迷惑徽宗皇帝,没什么别的本事。虽然曾经带兵讨伐梁山,但是被打得灰头土脸,还被生擒了。

童贯:

事实上,童贯是宋朝一个很特别的太监,很能打的太监。他掌握大宋兵权近二十年,当过国防部长,最后位列三公,被封太师兼领枢密院事,是北宋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作为一个太监,被封为广阳郡王,是史上独一份了。

他长期带兵,前前后后和西夏打了几十年的仗,然后又调头平定了方腊起义,最后还帮北宋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怎么样,这个人绝对出乎你的意料吧!

看完,有没有感受要留下的?


刚日读史


提着丈八矛天天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的张飞竟然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美男子,实在出乎我的想象。

去年五一,我去四川阆中,在古城区西街游览了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此行,竟刷新了我对张飞40多年的看法。

枪弄棒浴血厮杀的张飞竟然是个能诗会画的文艺青年。

我脑海中的桥段都是听单田芳讲的评书巜三国演义》而来,耳熟能详的有:桃园三结义、怒鞭督邮、三英战吕布、大闹长坂桥、义释严颜、智取瓦口隘⋯

在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张飞就是一个冲锋陷阵、打打杀杀的虎将形象。看了张飞庙才知道,张飞竟然会写诗善作画,是个舞文弄墨的儒将。

他出生高贵——河北涿郡的贵族家庭,从小聪明机智,精通草书,擅长画美女,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骑马攻击胡野,并下马书写草书”,是不是能文能武呢?

明代卓尔昌的《画髓元诠》中有记载:“张飞喜画美人,擅草书。”

清代的《历代画征录》也有记载:“张飞,涿州人,喜画美人”网上说:“现如今,如果你到涿州,那鼓楼北墙上的《女娲补天图》就出自张飞之手。

而且张飞故里房树村万佛阁的壁画,据说也是出自张飞笔下。”

除了书法,张飞还能写诗作赋,在打败张郃后,他率部队巡游真多山,一时兴起便写下了《真多山游记》。

原来历史资料上有鼻子有眼儿,张飞不是一个只会骑马打仗的武夫啊!

无论是电视、电影、文学书籍、雕塑,张飞给我的印象早已经根深蒂固:黑炭头、满脸络腮胡、豹头环眼、怒目圆睁、声若奔雷、拉里邋遢、咋咋呼呼的一介赳赳武夫。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刘备帐下数他最丑。诸葛亮是“面如冠玉,仙风道骨”。

赵云更是“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关羽则是“身长九尺,威风凛凛”……个个都是要么儒雅,要么威武的美男子。

在各地名胜与寺庙的塑像中,张飞总是以满脸横肉、凶神恶煞的糙汉形象出现。 

网上资料给张飞平反昭雪:张飞是个大帅哥。在四川简阳张飞营山上发现的一个石人头像。

据当地人传说,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五虎上将”张飞在当年扎寨处专门雕塑的。

据说该“张飞”慈眉善目,耳长唇厚,白面无须,与《三国演义》和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张飞形象大相径庭。

难道张飞在此处安营扎寨的时候有刮胡子的习惯吗?不然他的满脸络腮胡又跑到哪里去了呢?哈哈哈

张飞的女儿是皇后!刘婵的妻子!这点可以佐证,张飞是一个文武双双的美男子,不然怎么会养育出美丽端庄母仪天下的皇后呢?

我一向把他与董卓、典韦及巜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这些五大三粗行为鲁莽的人合并同类项。大错特错了。


有书博物馆


袁克定虽穷困至极但保持民族气节

袁世凯长子、前“皇储”袁克定,晚年是在饥寒交迫中度完余生的。这人虽留下很多历史骂名,但也有其原则。

本来,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离世,是留下大量财产的。当时,野心不小的袁克定主持家族财产分配,虽然袁克定分给自己与其生母的数目到底多少,一直是个谜,但仅从“克”字辈每人单单现金就有249万元,加上他独吞的那些银行存款、文物等来看,几乎可以用价值连城形容。

可仅仅分家20多年,袁克定的荣华富贵就被他挥霍一空了。到了1930年代初,他就已穷困潦倒到要靠一忠于他的老仆人,在街上拣菜叶,蒸窝窝头充腹度日。可就是这样搞的跟“流浪大师”一般落魄的袁世子,他的原则依然是极其坚挺的:

一,虽穷但风度不失:每饭,要老仆人端上饭菜,他则不改贵族老作派,像吃西餐一样,戴好餐巾,用西洋刀叉,非得将窝头像面包一样切成片,再佐以咸菜进餐不可。

二,他的民族气节是不堕的:抗战兴起,北平沦陷,王克敏伪政权想以高位拉他下马,他马上登报声明,宁死不屈。时人很为之感动,有人将那张报纸装裱为册页,并题诗表彰其气节。

这些记录,来自他的亲戚、关系很近的张伯驹的一些回忆文字。


军阀吴佩孚一生洁身自好,私德甚好

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在历史教科书上是负面人物,但其人私德、大节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比如,他虽为军阀,实一生都以关羽、岳飞自期,不赌不嫖、不抽大烟,对贪官污吏极为痛恨。他饮食起居都很简单,就是面食米饭,最爱吃的是烤白薯,偶尔“大餐”,无非就是喝少许山东黄酒或绍兴酒,早睡早起。平日爱好,也只是读书写字画画。这在当时军阀中是非常罕见的。

不仅如此,他也容不得手下那些人乱来,什么抽大烟、卖大烟,什么嫖妓,什么贪污,一经发现,轻则撤职,重则枪毙。他有一部下,为炮兵团长,曾经嫖妓,某次战场中丧生。追悼会上,他竟然说,“战场是神圣的,哪容得下不洁净之人,这种人就必须死”。当时,很多部下是为他的冷酷倍感伤心的。

1924年,吴佩孚以“中国最强者”的身份,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成为中国人的首位。 卢沟桥事变后,吴佩孚誓不与日方合作。最终,他死于日本医生谋害之手。死前,他最后的事业,是笺注《春秋》和《左传》,认为国家即便灭亡,此文化星火也应该传承下去以求起复。


鲁迅抨击政府得以安然无恙,与浙江同乡掩护有关

鲁迅长期攻击当时的民国政府,但他可以全身而退,其实也和背后很多浙江人大佬力挺有关。

在一九二三年代,掌控上海文网乃至全国舆论生杀之大权的,其实多是浙江人,有名的如潘公展、穆时英、朱应鹏都是。这些人都和鲁迅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包括作样子呈请通缉的许绍棣、叶溯中等均是。他们都对鲁迅有网开一面的嫌疑和记录。

而且,鲁迅背后更大的“保护神”,如蔡元培、陈布雷、邵力子等大佬,更是浙人中的开明分子,在幕后给予鲁迅很多通融。比如,现在所知道的是,当初鲁迅的抨击著作得以流通,陈布雷就指示过方便。邵力子甚至还专门批文,说,“对此一代文豪,决不能有丝毫之摧残”。

况且,蒋氏本是也是浙人,根据增田涉回忆,甚至私下也想会见鲁迅,只是被鲁迅拒绝了。后来鲁去世,蒋也是发了大银的。历史,有太多诸如此类的“暗沟”,需要我们挖掘。


刘愚愚


在这里我介绍几个近代史让我感觉到吃惊的真相,其中包括了孙立人杀俘的真相、也包括了曹汝霖与梅思平身份转变的历史真相。

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中并没有活埋日本士兵

每当谈论到孙立人将军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兴高采烈地说到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中的各种骄人战绩、说到他在缅甸战场中活埋日本士兵的事情。

在很多人的说法中,说当时有1000个日本士兵成为了孙立人手下的俘虏,那时候面对着这些俘虏孙立人非常的果决,直接下命把去过中国战场的日本士兵全部活埋,只剩下了一个台湾籍的日军逃过了一面。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未发生过在历史中,根据当时一些随军记者的记载,孙立人从未俘虏过近千人的日本士兵,那时候日军是非常凶狠、悍不畏死的,面对着孙立人的军队,他们宁愿自杀,也不肯成为俘虏,因此孙立人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俘虏1000多士兵。


不过当时孙立人的运气好,倒是俘虏了少数几个日本士兵,只不过受到过西方教育、非急于从这几个日本士兵手中撬到军事情报的他也并没有取走这几个日本俘虏的性命,而是让人好生安稳这几个日本士兵,打算从他们的口中获知一些军事情报。

以上这些才是孙立人面对日本战俘的历史真相,与传言中的故事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区别。

当然说这件事情也并不是说指责孙立人,在我看来,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中建立了很多功绩绝对是值得我们肯定与尊敬的。

但是尊敬的同时,我们还得尊重历史的真相,这些流言都是后来的一些小说家编造出来的,我们不能让这些流言蒙蔽了历史的真相。

令人惊讶的身份转换

但凡了解过近代史的人,必然都听说过曹汝霖这个名字。

曹汝霖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员,曾经代表北洋政府跟日本人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在签署了这一系列的条约之后,他一度成为了万夫所指的大汉奸,这点我们是不能否认的。

所以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他的居所赵家楼就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被愤怒的学生们一把火给烧掉了。

在当时的所有人看来,曹汝霖是活该的,根本不值得同情。

就连日本人,也因为曹汝霖曾经表现出来的亲日态度而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好友,所以在日本人侵占华北的时候,就专门找上了他,想让他这个曾经的大汉奸成为华北地区汉奸政府的首脑人。

但是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曹汝霖当时竟然拒绝了日本人,放弃了原本可能拥有的高官厚禄。

而他之后虽然担任了一些华北汉奸政权的“最高顾问”等虚职,但是那些虚职都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华北汉奸政权的一些高官在他没同意的情况下给强行挂在他头上的。

然后他考虑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以并没有强行拒绝。

而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是,他虽然被强行挂上了一些职位,但他却从未为日本人效过力、从未在战争中做过任何实际的汉奸行径。

反倒是华北地区的一些大学生在准备离开日本人控制下的华北地区时,他在其中帮了很大的忙。

那时候在他的劝说下,日本人才放过了那些准备南下的学生,他也算是在那个年代做了一些贡献。

在日本人占领了一个专为穷人开办的公益性医院后,更是在他的劝说下,日本人才放弃了那个医院,使得那个医院不至于成为为侵华日军疗伤的场所,能继续为更多的穷人治病。

而说到曹汝霖有一个人我们是不得不提的,这个人就是曾经参与过火烧赵家楼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梅思平。

在火烧赵家楼的时候,梅思平还是一个非常热血的学生,打砸赵家楼时,他也是没有丝毫的手软。

不过他的热血在他走到了权力高位上后,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汪精卫和日本人商谈成立汪伪政府之时,梅思平就是主要的参与人。

在汪精卫的汪伪政府成立后,梅思平更是积极地参与到了各种汉奸活动中,先后担任过汪伪政府的各部部长以及汪伪浙江省长等重要官职。

这种种的作为,无疑为他战后被枪毙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这就是历史中让我感觉到吃惊的真相,特别是第二个案例中的两个人,他们身份互相之间的转换,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孤客生


陈炯明:中国的好人,国民党的敌人!

陈炯明是第一个被黄埔学生军打倒的军阀。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以后,打的第一仗就是东征陈炯明。而且,在课本里,陈炯明不仅炮轰孙中山总统府,甚至还投靠北洋政府和和洋人,妄图剿灭革命!总之,他就是一个乱臣贼子!在此背景下,国民党两次东征,将其剿灭。

但是,陈炯明是个好人,他是中国的好人。可惜,他因政见不合,得罪了国民党,国民党要将他搞臭搞烂。

陈炯明死的时候,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陈炯明虽是秀才出身,却投身革命。

陈炯明在1909年,加入同盟会。之后,他配合黄兴策划了多次起义和暗杀行动,包括黄花岗起义,刺杀水师提督李准。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炯明马上召集了一万多人的队伍围攻惠州,之后转战广州。广州光复后,陈炯明出任广东副都督,都督是胡汉民。不过,胡汉民能力有限,陈炯明开始主政。

陈炯明在政权建设上提倡“联省自治”,各县长民选。然后,再通过各省自治,以联邦身份加入中央政府,建立与美国类似的政治体制。陈炯明这么考虑,是考虑到当时国内军阀林立,外国干涉严重,通过军人武力夺权革命的话,很容易就会造成军阀割据。而且,军人武装革命,必然会产生独裁政府!

陈炯明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妄想依靠武力革命的国民党,最后建立的蒋介石政府就是“独裁”政府。而陈炯明希望的是“真正的民主”!

同时,陈炯明还坚决禁烟禁赌。禁烟禁毒一直不好实行,是因为政府对这块的税收收入很大。仅广州一年就有几百万两银子税收。可想而知,陈炯明顶了多大的压力。不过,在他的努力下,广州风气锐变:“前清官绅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赌盗之害,一扫而空”。在陈炯明的努力下,广州省成为全国的“模范省”。

陈炯明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新文化运动有三位领军人物,第一位是胡适,第二位是陈独秀,第三位就是陈炯明!

1921年1月中旬至9月,陈炯明邀请陈独秀到广州开展新文化运动,发展教育。当时,军阀混战,广州也面临着桂军等军阀进攻。而陈炯明不顾军费紧缺,依然拿出10%的财政收入做教育。当年,预计是141万的教育支出。虽然遇到打仗,财政困难,单陈炯明依然拿出了110万支持教育,创办学校。

陈炯明因为和孙中山的矛盾,被国民党恶意搞臭了。

孙中山和陈炯明是在护法运动时开始合作的。

孙中山一直坚持“武力统一”全国,建设“独裁”统治。而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搞类似美国的联邦制。他希望各省军阀能摒弃前嫌,先做好一省的民主,然后,再实现全国一统和全国民主,不要仗着武力互相攻击。1915年,袁死,黎元洪出任总统后,陈炯明做出表率,主动北上交出兵权。

而孙中山就不一样了,他在搞中华革命党的时候,让加入者“绝对服从党魁”,并在党章下签字和打指模。这不符合“民主”。这无疑就是君主专制,只是把君主换成了党魁。

1921年4月,孙中山剧集200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进行记名投票。孙中山被选为非常大总统,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等均由他一人独断。陈炯明反对此次选举,认为议员人数不到三分之二(580人),而且不是使用无记名投票。所以,陈炯明没有参加孙中山的就职典礼。

1922年6月2日,北洋总统徐世昌下台。按照之前孙中山在护法运动中的政治宣言: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将同时下野。在徐世昌下台后,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致电孙中山,让他一起下野。希望这样,就能结束内战,和平统一。孙中山却公然拒绝履行承诺。社会各界人士对孙中山大失所望。

6月3日,叶举准备武力,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而孙中山此时也很强硬,声称要用永丰舰炮轰广州城:

“人家说我孙文是车大炮,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不是用实心弹,而是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

陈炯明是不支持叶举的武力行为,还让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可惜,叶举觉得陈炯明“不知军事”,没有听陈炯明的劝诫。陈炯明气得把茶盅摔碎。

6月16日凌晨,叶举开始武力逼走孙中山。不过,叶举不想真的杀了孙中山。所以,叶举在开炮前让人打电话给孙透露了消息,让他赶快逃跑。粤军围攻总统府时,为了吓唬守军,才开了三炮。这既是“六一六事变”。

而孙先生却“当了真”,登上永丰舰以后,命令军舰向广州城开炮。可是,舰艇上的士兵因为没有海军司令命令,不敢开炮。气急败坏的孙中山亲自动手,向广州城开炮。第二天,孙中山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就成了各家媒体的大新闻。可能,这就是孙大炮的由来。

孙陈两人,至此彻底决裂。

后来,孙中山曾对人说,“如他肯写悔过书,可不究既往”,两人可以“破镜重圆”。可是,陈炯明很有骨气的说,我没有错,“无过可悔”。!

1925年1月7日,陈炯明不满国民党“武统”主张,率先对广州革命军发动进攻。为了还击,广州革命政府发动东征。两次东征后,陈炯明兵败,远走香港后。

在孙中山死的时候,陈炯明为他写了一副挽联:

唯英雄能生人杀人,功首罪魁,留得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私情公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孙中山曾评价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等陈炯明远走香港时,大家才知道这位“广州皇帝”竟然是廉洁奉公的好皇帝。陈炯明没什么家产,在香港生活的很拮据。

九一八事变时,日本人给他送来5万元,想拉拢他。陈炯明在支票上打了一个叉,退了回去。

1933年9月,穷困潦倒的陈炯明病重入院。在病危之时,家人问他对家里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说:“吾家事无可语!”

在弥留之际,陈炯明连声高呼:“共和”、“共和”

陈炯明死后,没钱买棺材,下葬的时候用的是老母亲的寿棺。

<strong>

陈炯明死后,香港《工商日报》就刊登过这样一个讣告:

“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strong>


勇战王聊历史


最近正在读《晋书》,发现晋朝真是一个奇葩的时代。晋朝的人物事迹随手扒拉出几个来,就足以震惊时人以及后人。说一说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偷情的事吧,哎吆,简直难以置信!

贾南风绝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丑的皇后,个儿矮,肥胖,皮肤黑。相面的都说这样的女人性欲旺盛。果不其然。这贾南风贵为皇后,绝不允许晋惠帝司马衷碰别的女人。如果司马衷犯了她的禁令,她不敢把皇帝怎么样,但敢跟皇帝睡觉的女人,贾南风就不会让她再醒过来了。有一次她发现一个妃子怀孕了,这贾南风亲自操刀,一刀砍在那妃子滚圆的肚皮上,腹中婴儿应声血粼粼滚落在地。如此狠毒!——剖腹产是不是受了贾南风的启发?

晋惠帝司马衷根本满足不了她。她就想了一个主意,也给后代的官员开了一个特别坏的先河。贾南风看上了哪个大臣,就请哪个大臣到皇宫里谈工作,谈着谈着就谈到床上去了。毕竟能有资格到皇宫里谈工作的官员太少,而且都是岁数偏大。这贾南风就开始打太医的注意,毕竟太医看病不需要级别限制,看上哪个就让哪个来看病吧。风流大夫程据是最早跟贾南风在床上看病的太医,看久了,程据受不了,就想了一招给自己解了套。他给贾南风出主意,说:“皇后贵为国母,应该和皇帝拥有万千美女一样配备大量美男才对。皇后可派人到皇宫外面寻找美男子,然后车载入宫,这样皇后才不白活一辈子啊!”

贾南风一听对啊,就派人到民间寻找美男子,不管在哪儿发现目标,就直接装入竹条编的大箱子,拉进后宫,供贾南风享受。如果贾南风满意,过几天就放回。如果不满意这娘们儿就亲手杀死了事——男人长得好看也不是什么好事啊!好好的在路上走着,一不留神就被装进大竹箱被一个黑胖娘们强奸了!据说,每晚贾南风需要三四个男子才能满足她。马车上的竹条大箱子源源不断运进皇宫,又源源不断运出来。可比唐明皇快马加鞭运送荔枝好看的多!

话说洛阳城南有一个小科员,长得一表人才,纯正的小帅哥一枚。但家里并不富裕,平日穿得也不怎么样。突然有一段时间他却暴富起来,全身名牌,出手阔绰。正好贾南风一个亲戚家中被盗,官府就怀疑是这个小科员干的,就把他抓了起来过堂庭审,小科员辩解说:“前些时候我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妇人,说家中有人生病,巫师占卜说只有请洛阳城南的青年去家中住一晚才能镇住邪气,所以特恳求我去她家一趟,还说事成后有重谢。我当时就同意了,上车后她说要避光,就把我装在一个用竹条编成的大箱子里,大约走了十几里路,过了六七道门,才打开箱子放我出来。我睁眼一看,嚯,只见到处是亭台楼阁,金碧辉煌,就像天宫一样,我问老妇人这是什么地方,她说是天上的宫殿。她把我带到一个房子里,让我用香汤沐浴,又给我端来了精美的食物。吃完饭后有人带着我去见一个中年妇人,大约三十五岁模样,个子矮小,皮肤黑黑的,眼眉处还有一块青记,长的十分丑陋,当晚她就让我服侍过夜,还一连让我陪了她好几天。这个中年妇人十分喜爱我,临放我出来时赠了我好多衣服和钱财。”贾南风家的亲戚和官员听他所描述的妇人样子就知道是贾南风,也就没再声张,此案不了了之。后来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小鲜肉小帅哥都以为是到天上仙界转了一圈。可怕的是,床上功夫达不到贾南风的满意,可真是费力不讨好白白丢了性命。一时间,洛阳城外的美男子就如同惊弓之鸟,谈起神秘的马车和大竹箱就不敢出门。

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窝囊废,典型的脑缺氧,举一例说明:有一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大臣上报晋惠帝说老百姓没米下锅充饥,晋惠帝大不解,连连摇头,说:“老百姓真愚蠢啊!没米吃,不能吃肉粥啊?!真是的!哎,死脑子!”

这样的一位皇帝自然管不了他的皇后,于是才有了贾南风到民间劫色的千古奇谈!不是正史记载,谁敢相信这是真事啊?


淘不尽风流人物


既然问的是历史真相,那就必须是真实的事,而不是后人推测的诸如"纣王不是暴君"这类不明确的事。鲁迅家族真实发生过一些让人有些吃惊的事。


第一件事,鲁迅的爷爷曾经被林则徐的女婿弹劾过,因此改变了鲁迅家族的命运。当年林则徐外甥兼女婿沈葆桢任两江总督,刚好鲁迅爷爷周福清那会在他辖下当县令,沈葆桢曾经上过一封奏书,弹劾周福清等人办事糊涂,于是原本前程看好的周福清被降职了,改变周家的命运。

第二件事,鲁迅家道中落是因为一个仆人坏事。当年鲁迅父亲参加科考,主考官刚好是鲁迅爷爷的好友,于是鲁迅爷爷想花钱买通主考,派仆人给主考送去一个信封,信封里的东西大家也能想象的出吧。当时那主考正在与人交谈,所以不便和仆人多说什么,便打发仆人回去,结果那仆人死脑筋竟然破口大骂主考收钱不办事,这下事情就暴露了。于是那主考为了撇清责任,就把信封上交上级,并揭发了周家贿赂,然后鲁迅爷爷就被抓了,原本光绪是判他死刑的,后来周家花钱运作了改成长期监禁。鲁迅父亲也因为这个事的影响英年早逝,周家也从原本的殷实走向中落。


神是的念着倒


袁世凯和《二十一条》

记得求学时期,历史课本上对袁世凯的评价几乎都是贬义,伴随着对他抨击的就是与日本签订的出卖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那么曾经在朝鲜大败日本,视日本为最大之敌的袁世凯当年究竟是在怎样的形势下签订了一份怎样的不平等条约呢?袁世凯真的像书中所写的那般甘愿沦为人们痛恨的卖国贼吗?


我们不妨把时间拉回1914年……

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纷纷卷入战争,日本也趁机对德国宣战,当然了日本的主要目的就是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夺取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为此日本悍然出兵两万于龙口登陆,当时的北洋政府根本无力阻止日军的登陆,只能划出交战区,其余皆为中立区。然而日军无视北洋政府的警告,大批日军沿铁路进逼济南,占领了胶济铁路全线和沿线各矿山并驱逐了所有我国员工,还无耻的声称:山东权益本属德国,如今日本打败德国理应接受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虽然北洋政府数次发表抗议,但无奈国家孱弱,根本无力保住山东。

后来袁世凯照会日本公使,要求日本撤军,但日本却提出了企图灭亡我国的《二十一条》,原《二十一条》的内容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大家只要知道《二十一条》得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变成日本的一部分,其亡我之心昭然若揭。

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袁世凯既气愤又无奈,但他明白这《二十一条》不能签,签了会遗臭万年,受国人痛骂,但日军在山东耀武扬威,如果不顾一切完全拒绝日本人的要求,那么亡国灭种的危险依然存在,所以袁世凯只能让善于外交谈判的陆徵祥代替外交总长孙宝琦与日方代表进行谈判。



而陆徵祥也在袁世凯的授意下,采取了“拖字诀”,据顾维钧回忆:“日本要天天谈,每周五次,陆则提出每周开会一次,并和颜悦色地和日方争辩。他说他很忙,有许多别的外交问题等他处理……”,就这样仅谈判就用了三个多月时间。

除此之外,袁世凯还不顾日方要其保密的要求,暗中将日本企图逼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消息泄露给了国内外相关媒体,从而在国内外营造抗日氛围,缓解自身外交压力。

总之,在不得不向日本妥协的情况下,袁世凯在尽全力的挽回败局,最终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相比于一开始的《二十一条》,《中日民四条约》只有十二条,删除了原先对我国最具威胁的第四号和第五号的七条,而第一,二号中的十一条也都加了限制。

虽然袁世凯还是与日本签了这不平等的条约,但可以看出来他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当时的大环境是,英法等国均陷入欧洲战场,美国置身事外,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帮我们一把,而当时的北洋政府根本无力抵抗强大的日军。


所以条约是一定要签的,其实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明白袁世凯是迫不得已的,国力孱弱只能任人宰割,袁世凯做的很好了,条约签订后,胡适就说过:“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挠,能柔也能刚,此则历来外交史所未见。”

近代史学者蒋廷黻也说:“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袁世凯、曹汝霖、陆宗舆诸人都是爱国者,并且在当时形势之下,他们的外交已做到尽头。”

而袁世凯在签订条约后,将五月九日定为国耻日,并说:“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或可尚有希望。若事过境迁,因循忘耻,则不特今日之屈服奇耻无报复之时,恐十年以后,中国之危险,更甚于今日,亡国之痛,即在目前!”

所以说,弱国无外交,我们只有奋发图强,才能不被别人欺负,才能一血当年的耻辱。


咸鱼闲聊


有哪些历史真相让人吃惊?其实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很多朋友期望的是看到一些“秘闻”,但其实让人吃惊的历史真相可以并不局限于所谓的“秘闻”,古时一些人独特的经历也可以很让人吃惊,比如在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前,那些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进行了跨越文明的万里远游而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记录的人,他们的经历会很容易让人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但这些故事也确实发生过,今天就给大家讲几个与中国相关的此类故事。


蜀汉马家与亚美尼亚

喜欢历史的朋友很多也喜欢《三国演义》,而在三国演义里,马超虽然不是最显眼的,但却是很有特点的,比如马超的家族却本来就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家族,其家族当中出现过很多武将。同样在《三国演义》里,马超的族弟马岱也是个很生动的形象,比如在《演义》里诸葛亮死后,魏延反叛就是被马岱偷袭杀死,这在小说里一定程度上也挽救了蜀汉的江山。

马岱的雕像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一个奇人就是历史上马岱的亲弟弟,名叫马抗。其实关于这个马抗,中国史书上只有一句话的记载。就是东晋时代的官员孙盛写的《蜀世谱》里,提到马抗在凉州叛乱时,和自己与马岱的父亲马翼一起向西方逃跑,可能逃到了“西海”。而在秦汉魏晋时期,“西海”这个名称其实指的是今天中亚地区的里海。但在近代,当人们了解了一些国外的相关史料之后,才发现原来马抗及其后人的经历着实令人震惊。

亚美尼亚的位置,距里海不远

因为根据近代对中西亚一些史料的对比,人们发现很有可能马抗最后是来到了欧亚交界的国家亚美尼亚,因为在公元5世纪亚美尼亚权威史书《亚美尼亚史》里,记载了在公元三世纪,一个中国家族因为在国内遭难,被迫西迁,来到了亚美尼亚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里,率领这个家族迁来的人叫马姆贡,而这个名字其实大家看到这里也就很明白了,几乎可以肯定是马抗的音译。而且马姆贡来到亚美尼亚的时间也和马抗随父亲西逃的时间基本一致。而这个家族很快因为能征善战为亚美尼亚立下了大功,后来就以马姆贡或者说马抗的名字为姓,加上亚美尼亚语的后缀,成为了亚美尼亚历史上最重要的马米科尼扬家族。

描绘瓦尔丹·马米科尼扬率领亚美尼亚人抵抗波斯军队的古画

而到公元5世纪之后,亚美尼亚曾经险些被波斯吞并,在此时马米科尼扬家族出现了一位拯救了亚美尼亚的领袖瓦尔丹·马米科尼扬,他率领亚美尼亚人两次击败波斯军队,使亚美尼亚避免了被萨珊波斯彻底征服,并最终被其同化的命运。从那以后,马米科尼扬家族就成了亚美尼亚的民族象征,直到现代,这个家族里有些人仍然承认自己源自中国。

游历非洲的唐朝人

马抗一家人虽然走的远,影响也大,但毕竟还是在亚欧大陆上。但到了唐朝之后,非洲大陆上就已经确定有了中国人的足迹了。来到非洲的这个人叫杜环,本来是唐朝安西都护府军队里的一名官员,在公元751年,他随唐军参加了与阿拉伯人之间发生的怛罗斯之战。此战唐军因为盟友叛变而遭遇惨败,最终有1万人左右被俘,这些人有些成为奴隶,有些被编入阿拉伯人的军队为其在别处征战,而杜环也被编入了阿拉伯军队,随其在西亚和北非多处参战,一直在阿拉伯地区停留了11年之久。

杜环的万里行程

而且杜环将自己在阿拉伯多年的见闻都用笔记录了下来,在现在能看到的记录里,他曾经到过阿拉伯帝国的核心区域,见证了阿拉伯新都巴格达城的兴建过程,还到过耶路撒冷,在阿克萨清真寺听过阿拉伯的哈里发讲道,另外他还进入北非,到过埃及亚历山大城,并几乎穿越过北非地区,足迹遍布埃及、突尼斯、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等地。期间还曾经访问过东罗马帝国。

民国时期考据杜环行程的著作

而且更加难得的是,杜环在几万里之外漂泊了11年之后,竟然被阿拉伯人放回了中国,这使他笔下的那些异国见闻也和他一起回到了中国。虽然他回国之后写的《经行记》一书现在已经散佚,但在当时的其它一些书籍里大量引用了《经行记》的记载,也让这些记载成为了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宝贵史料。

元朝魏公村人游历巴黎

看到巴黎,大家就知道这节讲的是中国古人在欧洲的故事,这个在欧洲被称为扫马的中国人在欧亚的游历也堪称传奇。

扫马从北京到巴黎的行程

扫马公元1225年出生于北京魏公村附近,在元朝时,其实魏公村叫畏吾村,主要是当时畏吾儿人在北京的聚居地,后来畏吾村的名称被叫转音了才慢慢变成了魏公村。所以扫马很可能是个畏吾儿人。但无论是哪个民族,他的童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在成年以后,扫马成了一个景教的教士,景教是一个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教派。公元1276年,扫马获得忽必烈的允许,前往西方朝圣,后来到达了蒙古人在西亚建立的伊儿汗国。在达到伊儿汗国之后,扫马渊博的学识被伊儿汗国大汗看中,而当时伊儿汗国正准备联络欧洲基督教国家一同对抗埃及马穆路克王朝,所以伊儿汗阿鲁浑让扫马充当自己的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自己联络欧洲国家君主。

扫马访欧两年之后伊儿汗国再次遣使访问欧洲时携带的国书,上面加盖有忽必烈赐给伊儿汗国的汉文国玺“辅国安民之宝”,国书中提到了扫马,而且扫马所带的国书应该也与此类似

公元1287年,扫马踏上了出使欧洲的行程,他先到君士坦丁堡,见到了东罗马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之后又到了罗马,想面见罗马教皇,但不巧罗马教皇正好死了。他只好转道法国巴黎,见到了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然后又来到法国西南部城市加斯科涅,见到了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然后又返回罗马,见到了新任罗马教皇尼古拉四世,最后带着他给阿鲁浑和忽必烈的回信踏上了归程。不过扫马最后没能回到北京,他在公元1294年在巴格达去世。

埋骨扬州的热那亚少女

而在元朝时,其实不光有中国人到了欧洲,还有相当数量的欧洲人来中国定居。虽然大家都知道的马可·波罗其实没有确实证据,但近代发现的一块石碑却证明当时有其它欧洲人在中国生活。

扬州出土的意大利少女卡特里娜的墓碑

这块石碑其实是一块墓志铭,是1951年在扬州发现的。这块石碑是用中世纪在欧洲流行的旧歌德体拉丁文写成的。后来经过解读,发现这块石碑是一个名叫卡特里娜·伊里奥尼的意大利女孩的墓碑。虽然在墓志铭里并未提及她的年龄,但其中却将她称为小女孩,由此可知她的年龄一定不大。给她立碑的是她的父亲多米尼·伊里奥尼,而她去世的时间是公元1342年。

卡特里娜的弟弟安东尼的墓碑,同样在扬州出土


后来东西方学者通过进一步考证又发现,这家人似乎在当时意大利热那亚的文献里有记载,因为其中提到了一个与卡特里娜父亲姓名类似的人,说他和一个商人有关系,而那名商人则曾经在“契丹”生活过,并说契丹的城市比热那亚大五倍。所以据此推断,很可能这个死在了扬州的意大利女孩就是来自意大利热那亚,随她的家庭来扬州做丝绸生意,不幸在这得病并去世了。而且几年之后,在扬州还发现了她弟弟的墓碑,这个男孩名叫安东尼·伊里奥尼,他在姐姐去世两年之后也死在了扬州。


所以从上面这些故事里,大家也可以看出,虽然古代科技落后,交通极其不便,但其实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也一直都是存在着的。这些还只是现在有比较确切证据的发现,相信有更多东西方古代交流的故事已经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里,也许未来新的发现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有趣的东西方历史交流真相。


桃花石杂谈


听说你病了,有风疾是真的吗?


写这封信的人是朱元璋,洪武元年徐达率领军队从河南一直打到元大都,元顺帝一路北逃,逃到了草原上放羊去了。


但是此时还没到天下大局已定的时候,到底最后的赢家是大元还是大明,有很多人还在观望,所以对明朝的感情也不太热切。

其中就包括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坚半生受元朝的封赠,对元朝感情深厚,徐达率领明军来了。他采取了两不得罪的态度,托病,派自己的儿子去朝见朱元璋。


他这么做可谓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朱元璋得天下,则自己第一时间向新的大明朝表明了自己臣服的态度。如果元顺帝打回来自己和孔家也有退路,见那个泥腿子的是我儿子,小孩子懂嘛?我心里还是时刻装着大元的。


这大约就是世家大族的手法,永远在观望,永远在骑墙。


朱元璋是啥人?从最底层起家,从烂泥中杀出来的,什么样的流氓没见过,什么样的伪君子没碰过,他一眼就看透了孔克坚的把戏,于是给他写了封信。


古人由民而帝者,汉之高祖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尔若无疾称疾,以慢吾国,不可也。谕至思之


这封信里告诉孔克坚,古人中从泥腿子到皇帝除了汉高祖刘邦就是我老朱了,这是天命不是你孔克坚人力可以违背的,最严厉的两句话是:尔若无疾称疾,以慢吾国,不可也。


不可也三个字用的很恨厉,孔克坚看到这封信,根本没有思之,从床上爬起来就直接去南京见朱元璋了。

衍圣公中也有不骑墙的,投降新势力投降的很彻底。


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帝吊死煤山。五月一日清军占领京城,九月多尔衮从盛京迁到北京,这时候一封《初进表文》的表章就送到多尔衮的案头。


文中写道:伏以泰运初享,万国仰维新之治,乾纲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率土归城,普天称庆。


还说称赞大清: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


这时候大清连半壁江山都没有,南方还在永历帝手中,前途渺渺,不过这句“国祚同乾坤并永”显然拍的多尔衮和顺治母子很受用。

写这封表章的是当时孔府衍圣公被崇祯封为太子太傅的孔衍植。这封马屁味道很重的表章很快得到了回馈,清朝允诺孔府的圣裔们仍然享有优渥特权。


感激涕零的衍圣公,第二年又干脆利落的上了一封表章,名字叫《上剃头奏稿》,衍圣公一家顺应潮流,剃发易服了。在这封表章中衍圣公写道:


遵奉圣谕,俱各剃头讫。……伏惟睿照。臣临奏不胜惶悚战栗之至。


就在衍圣公上《上剃头奏稿》一个月后,秉承孔老夫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嘉定、松江、昆山、江阴等地百万士人和民众因为反对大清的剃头令,血流成河。


他们大约没有想到,孔夫子的嫡传圣裔们早就跪着不胜惶悚战栗的剃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