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綠銫地帶


王勃写《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可以肯定地说吧,就是在现场完成的。

古代文人,现场吟诗作对,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活动。几个酸文人聚在一起,看见一景或感怀某事,就会以此情此景为题,大家作文吟诗,比一比谁的文才高。这样的比赛,古人是乐此不疲的。

比如唐朝唐中宗就举行过一场赛诗会,在一个正月的“晦日”邀当时在长安的青年才俊进皇宫现场出题斗诗。几轮之后,剩下沈佺期、宋之问进入决赛,二人都是诗赋大家,皇上又出题,最后宋之问凭着一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夺得魁首。他们作的诗都是现场出题、现场即作的。

而现场作文最著名的一次恐怕非东晋的兰亭盛会莫属了。当时的文坛领袖王羲之邀请当时文坛上有盛名的四十二位文人聚会兰亭,众人坐在小溪边,看着小酒壶从身边漂过,停在谁面前,谁就要作一首诗,作不出的罚酒……据记载,四十二人中,就有十六人没能即时作出诗的。最后,众人决定将作出的诗编成集出版,要写一编序言,作为坛主的王羲之当仁不让,带着醉意立即挥毫写出了闻名天下的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现场写的,事前没有打稿,王羲之只是略略思考一下挥笔就写了,所以书稿中还有涂改的地方。


世界就是有这样的牛人,吟诗作赋,一挥而就,对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事儿。王勃文思敏捷,是从小闻名的,而且从小就接受这样的写作训练,让他写这样的一篇《滕王阁序》骈文,并不是什么难事。何况,阎公邀请天下文人为滕王阁写序,是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事情(总不会是阎公在滕王阁落成之日突然心血来潮,临时抓一帮文人来捧场的吧?),王勃路过此地,正好赶上了宴会。所以,说王勃一点准备没有也不全对,至少王勃赴宴路上还是可以打打腹稿的……呵呵。


50后男人


《滕王阁序》创作经过大家都很了解,大意是:王勃去越南(当时还是中国领土)看望父亲,经过南昌,刚好碰到当地太守即“阎公”重修好滕王阁,正在大宴宾客,王勃参与宴会。这时“阎公”想让自已女婿写篇序,就故意客气请大家来写,宾客知道其意,都推辞了,唯有年青的王勃不太客气,一气呵成,写就千古名篇。

从已有的记录上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王勃是做好功课来写的。古代信息不太发达,如果不是经过此地或刻意邀请,他可能还不知道有人重修滕王阁,更不会想到有这么一个宴会。再说“阎公”本打算让他自已人来写,只是无意被王勃抢了头彩。

题主的问题是基于现代人的认识。因为这篇《滕王阁序》实在是太精彩了,1300年过去了,读起来依然令人叫绝。其实从明清以来,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一直在降低,到现在还有谁能够出口成诗、出口成章呢?古代人经常小小年纪通读《四书》《五经》和各种经典,唐代许多人不到十岁,即能吟诗作赋,且流传千年。但现代人不用说少儿,就是贯以各级作协称号的“作家”,写的东西能流传百年吗?即使获得诺奖的大作也不觉如何。

其实不用说流传百年,就是当下也让人提不起兴趣。要说比起《滕王阁序》这样的名篇,简直就是垃圾和美玉放一起比。现代人写的东西与古代散文诗歌的意境、遣词根本不可同日语。题主难以想象,一篇即兴写的文章也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过去我们写高考作文,有的人想半天蹩不出几个字,有人提笔一气写就,道理是相同的。王勃出身名门,自幼学贯古今,再加上天赋极高,写出这样的文章绝不奇怪。


华哥杂谈


王勃写作有个习惯,先喝酒,有时还要睡一觉!一觉醒来,上去就写,写完一个字都不带改的,因为他的文章你压根不用改。这就是王勃的特色。人的灵感来的时候,那种文思如尿崩,谁与我争锋的感觉是根本停不下来。

现在洪都都督阎伯庾重新修滕王阁,邀请了一些文人宾朋来,相当于大厦的竣工仪式了,也是唐朝的《诗词大会》。唐朝喜欢搞文人聚会,大家喝完酒后,大家都写好文章了,要出一个书。出书要写序呀,其实就是找明星来站台,大家都清楚是要给当时大官阎伯屿是想女婿来写这个序。一帮文人老狐狸阎伯庾本来要为女婿攒点名气,当女婿吴子章为了表示自己的礼贤下士,当然要谦虚一番了,假客套还是要做的:

——您来写吧!

——吴大人,这个我真的不行,让我写你不是为难我吗!

——那你来写,你文采好!

——吴大人,你这可是难为我了,这个我确实写不出来!

……

——这位兄弟,你来帮忙写这个序!

——好!

全场瞬间宁静了下来,都张大了嘴巴,看这个不懂规矩的家伙!吴子章也骑虎难下,心中一万个不乐意:老子只是假客套下,你咋当真了!王勃当时只有23岁,论年龄、资历都不是最大的,大家都嘀咕:喝多了真的啥事都敢干!当时笔墨伺候,吴子章气的进内庭休息去了。

王勃开始写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王勃写一句,人们给里面阎都督送一句,阎公都督哼了一声:很一般嘛!但是,才送了十几句,众人才发现真的就该王勃写;当送到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本来生气的阎都督激动的拍岸叫绝,王勃中间不带停歇的,一口气写完了滕王阁序,一字未改。看了王勃的文章,不住的叫好,不住的夸赞,两只眼睛惊得快要飞出来了。

这种写作其实有很多,生物学的解释是人进入了一种“涌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忘记一切,只专注事情本身,超常发挥。像这样的事情还有王羲之趁着酒性写de《兰亭序》,天下第 一行书。王羲之醒来后,再写兰亭序,怎么写都不如第一稿(草稿),这就是在“涌流”状态下的超级发挥。

给大家道个歉,昨天凌晨两点聊完天,快睡着了的时候看到这个提问写的,迷迷糊糊的穿越了;当时的都督是阎伯庾,是想让他女婿写的;感谢下面留言指正的兄弟!



嘟嘟读读



请看文中,家君做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恭逢胜饯,我去找爸爸,刚好路过蹭顿饭,喝了点酒,此时台上正装逼,

阎公(主人):“李大人,来做个序,”

“不不不才疏学浅,”

“宇文兄(主陪)做个序吧,”

“哎呀呀喝多了做不了”,

“王公子做个序?”

“好,”

阎公懵逼了,还有这种愣头青,我女婿昨晚都做好序了,一会默写出来就成,这是哪杀出来的程咬金,行你做吧,我去后台瞄着你,前面几句,阎公还能得瑟,“也不过如此”,等到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也忍不住了,出来也呵呵呵。

最后王勃说,我装完逼了,你们来吧,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结果下面哪敢来出丑,都学鸵鸟去了。

我专门穿越过去看了看,就是这么回事


tclhf


回答之前先欣赏下《滕王阁序》中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滕王阁序》自写出之时,就成为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当时的写作环境看,应该是临场发挥。




不过,一般情况下,如此华章事前不做点准备,很难想象一挥而就。

最初在滕王阁聚会时,王勃是临时去拜访。写《滕王阁序》有一段小插曲,当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洪州(即今南昌),正值重修滕王阁落成大典,时任都督阎伯屿在重阳之日大宴宾客。王勃拜见后应景入座。原本阎都督请女婿事先作了一篇序文,都督背得滚瓜烂熟后,于宴宾之日当作即兴文章,以彰显才名。在宴会上,阎都督故作礼数的请大家作序文,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都推却了,唯有王勃不明其意,便慨然答应。就在一众持鄙视目光时,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佳句,心中不快的阎都督也大为震惊,赞叹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如果这个插曲为真,那就连草稿都没打,当场即兴,可见王勃文字功夫是如何了得。

后来之人无不为这段文字所打动,饱读诗书的开国领袖对王勃曾给予过中肯的评价,说:“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了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骚满腹的一面。”


第四、第五自然段,兴尽悲来,怀古伤今,引发了对于人生不良机遇之感慨,触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之痛处。仕途不顺,命运多舛,是天下文人成就华章的资本。

王勃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现在讨论写《滕王阁序》有没有打草稿,本就没有意义,实为机缘巧合,触景生情,加上他当时不懂推托,可算是文人不谙世事,但却留下不朽之名作。


布衣吴新建


中国人有个陋习,就是爱吹牛 。比如说王勃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他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一口气写下来的。

于是,就觉得这件事非常的神奇,便东传西、西传东,传到史官那里,不知道都过了多少道手了。每经过一个人的传播,这件事就多一层牛逼,经过无数人传播之后,这就是牛逼了,已经变成神话了。

所以,在后续的版本里,大家就会看到王勃溺水、乘风而去的传说。

可是,《滕王阁序》到底是不是事先准备好的呢?传说我们是不能信的了,只能从这篇骈文里,去寻找蛛丝马迹。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这句话讲明了,王勃是路过这里,临时凑个热闹,蹭了一场宴会。所以呢,他事先并不知道还要写诗作赋这回事。可是,仅凭这句,是无法证明王勃现场写的,因为编瞎话谁都会,他也有可能是吃完饭回去写的。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如果说上一句无法证明王勃是现场写的,那么这一段就可以证明是现写的了。如果不算现场写的,王勃会说:“好了同志们,我已经吹完牛逼了,该你们上了”。

按照古代文人的脾气,他要是这么说的话,肯定会被打脸打死的。更何况,现场还有那么多名士,就算他侥幸蒙混过关了,那些名士不会揭他的短?


祗树


诸葛小村姑叹曰:这个提问者,满脑子都是羡慕嫉妒恨啊!你的酸味,100公里以外都很刺鼻(下面眼神有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下笔千言的例子,是很少,但不是没有。笔者有个初中并高中同学,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才17岁,就是这样的高材,那一年9月,由于台风,刮断了路灯线路,有一位初中同学,不甚被电线刮倒,触电身亡,由于我们初中和高中在一个学校,初中班主任老师便将我们几个组织起来,到这个同学家吊唁,当时快要出殡了,我的高中同学代表大家至悼词,由于没有事先通知,临时决定的,完全没法准备草稿,这家伙居然沉吟了一小会,上台就开始讲开了,居然是半文半白,差不多有1000字,听得我们都热泪盈眶,老师都不禁动容。丧者家属,万分感激!


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这个同学,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只不过他的父亲是个小干部,基本上做到了手不释卷,耳濡目染,方能如此。高考的时候,方才显出他的语文本色,他的语文分数是120分(满分)!可见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而我呢?语文只有68分.........(地洞呢,地洞在哪里?)


因此说,王勃弱冠之年,可以写出《藤王阁序》,一点都不奇怪,我们这些井底之蛙,没见过大世面罢了。


其实,翻看历史,天才不胜枚举,但凡我们没有见到过的,都认为是作假,那么,我们学习还有什么用呢?不如回家啃啃甘蔗,喝喝米酒,了此残生。像作者这样的,三句话说出来,可能有两句半都是病句,还怎么混呢?哈哈!


………………

这里是诸葛小村姑为您报道,欢迎关注!欢迎转发,感激不已!


诸葛小村姑


大家好,我是清唱书生。我是到了高三才认识到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然后被他的文采和情感打动,并背诵了下来。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这是很难说清的事情,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资料说明,两种可能都有。

既然有人认为不是事先准备,那我就陈述一下另外一个观点,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经历,我认为很有可能是事先准备。纯属讨论问题的可能性。



第一,尽管王勃是一个文学神童,六岁如何,十多岁如何,但是要想写成滕王阁序这样一篇文章,绝不可能是冒然之作。从文章的篇幅,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用典,文章天文地理古往今来人文的运用,极为丰富,是肯定有准备的。


第二,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又叫四六文,这种文体最大的特点是声律、对偶、用典。这种文章最讲究推敲,不是临时就能做到的,哪怕是神童。


第三,这是一次很重要的盛会,每一个到场的人,都有一手准备。王勃不可能放弃这样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必定事先准备。



第四,王勃本来不在邀请之列,争取这个到场的机会时就已经很明显的显露了他要有惊人之举的预谋了。王勃正是有备而来


第五,滕王阁序后面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当地太守已经让自己的女婿事先准备一篇文章,打算客气一下,大家知趣的推辞以后,顺理成章推出自己的女婿。而王勃到底是不能穿了,还是故意半路杀出截胡呢?


中国历史上,包括现在,文人雅聚,都会事先准备。我以前读大学时参加班干选举,我当时让在场的任何一个同学出任何题目,我现场作诗,应对自如,概无难事,因为我头天晚上已经把会场的人、事、物都设想到,都分别草拟了若干首诗,现场临时调出自己的储量就行了。以后每次参加各种聚会,临场作诗无非都是如此。

所以我认为,滕王阁序事先是有准备的。事先的准备,临时的发挥,气氛的共振,才有这样的名作。


杨远义—佛伶


王勃的《滕王阁序》写作确实有很多谜点,就连写作的时间广泛流传后世的都有四中说法:“十三岁说”“十四岁说”“二十二岁说”“二十九岁说”,到底是王勃几岁的时候写的,后人也无法确定。


《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是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并于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作者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作者如果是提前收到宴会邀请,可能会想要在宴会上一展文笔,于是在宴会前就准备了这篇文章,在宴会当场一展才华写了出来。也有可能是作者自身经历造成思虑忧心,有感而发,于是当场便写出一篇长篇著作。

《滕王阁序》全文篇幅虽长,但行思缜密,紧扣题目,同时文笔不拘一格。所以这样的作品才给后人带来了很多揣测,其实到底是事先准备还是现场发挥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并没有必要去刨根问底,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后世学习者的角度去诵读和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学习和欣赏作者的行文构思和写作技巧才是重点。

就像是这篇文章是作者几岁的时候写的我们也没必要弄清楚,十三岁的王勃写的固然可以说是少年才俊、令人叹服,二十九岁的王勃写的也同样心性豁达、文笔畅达,都值得我们尊敬。无论有没有事先准备,这样的著作的问世,对于后人来说都留下了当场创作的惊叹。


兰阇读书


腾王阁序并非事先准备。

王勃之才,列初唐四杰。一篇序名扬千古

但古时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大有人在。比如贾谊之

过秦论,诸葛之出师表。这篇序结构简单,除了词句华丽,对仗工整,引典信手拈来。其实也无特别之处。

文章开篇赞南昌,接着作了景物描写,后又3段景物描写,把腾王阁之美写尽。犹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占睛之笔。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通过景色之美,赞宇宙之浩瀚,人生之短暂。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

他乡

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再以此句引起共鸣。

后面更是写尽史上失意之人。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

空自流。

结尾之诗更是大气,将时间与空间对比。多少才俊都烟消云散了,只有长江水奔流不息。

王勃之才是千古的,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