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詞文賦一百篇》

《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琴诗并叙

《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琴诗并叙
《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琴诗并叙

琴詩並敘

武昌主簿吳亮君來,攜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說,與高齋先生空同子 之文太平之頌以示予。予不識沈君,而讀其書,乃得其義趣,如見其人, 如聞其十二琴之聲。予昔從高齋先生遊,嘗見其寶一琴,無銘無識, 不知其何代物也。請以告二子,使從先生求觀之。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後和。元豐六年閏八月。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題解】

此詩作於元豐六年(1083)八月。此詩也叫“題沈君琴”。

【註釋】

① 高齋先生:趙汴,字閱道,曾任參知政事。

② 寶:珍愛。

③ 銘:鑄、刻或寫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蹟或警誡自己的文字。

④ 識(zhi):標誌,記號。

⑤ 若言:如果說。何:為什麼。

【賞析】

此詩用連提二問的方式,說明了一個關於彈琴的道理:琴音的產生單 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愣嚴經》在講了 “濁”是由塵土和清水二 者之間發生了作用而形成的這一道理後,還用比喻說:“譬如琴瑟、箜篌、 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 象化。

詩人對琴音產生道理的思考還啟示我們懂得,一切藝術的產生都是作 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物相互作用、有機結合的結果。再進一步來說, 蘇軾的《琴詩》也可以說是哲理詩,它使我們對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 是普遍聯繫和不斷運動變化的統一整體這一哲學道理有了更具體形象的理 解。讀這樣的詩,獲益真是不少。

《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琴诗并叙

RECOMMEND

◆《蘇軾詩詞文賦一百篇》首發,這些蘇軾的精品之作你知道嗎?

◆期待的江口博物館要建了!上千件江口沉銀追繳文物已開始移交

◆海棠時節拜三蘇,蒙曼老師點贊眉山:三蘇精神,代代相傳

◆一生奉獻蘇學夢 跨國追隨半世情 ——紀念美國蘇學專家唐凱琳

◆鳳翔於雍——陝西鳳翔訪蘇軾(上)

◆文化拾遺 | 古琴藏仁壽 歲月覓知音

◆蘇東坡:不讀書,你拿什麼開玩笑?

◆行攝眉山 | 時光飛馳,瞬間珍貴

◆眉山好歌曲 | 《東坡》曲裡憶東坡

《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 琴诗并叙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審核: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