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的小諸葛李定國,幾乎要和清朝南北分治,為什麼最後身死國滅

李定國,明末最為傑出的軍事將領,有“小諸葛”之稱,用兵如神。

南明的小諸葛李定國,幾乎要和清朝南北分治,為什麼最後身死國滅

李定國劇照

南明自弘光政權被消滅,南方反清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各地藩王紛紛自立山頭,再無統一的明朝政權。同時,張獻忠、李自成的農民軍也是一敗塗地。

而農民軍中,始終有一個軍神般的存在,他就是張獻忠麾下的李定國。

李定國早年是張獻忠的義子,在戰場上以勇武著稱;在平民百姓中,以仁義著稱。

就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將軍,讓農民軍死裡逃生。在農民軍幾乎要灰飛煙滅的時候,李定國親率24騎兵,夜襲襄陽,拿下襄陽,從此農民軍由弱轉盛。這份膽色、謀略,又有幾人能匹敵?

崇禎吊死,清軍入關,李定國感知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明朝才是中華正統,當初趁明清對戰的時候,攻取北京,是錯誤的選擇,如今滿清作亂,為禍中原,只有聯合南明才能收復漢人的天下啊。

大戰清軍,清軍聞風喪膽

在張獻忠死後,李定國聯合孫可望等三位將軍,準備聯合南明政權,一同抗清。

農民軍順勢平定貴州,雲南。在雲南地區,四位將軍調養生息,與民同樂,一時之間,雲南出現久違的和平景象,許多少數民族踴躍參軍,農民軍也擴充到了20萬左右。

面對雲南這種繁榮景象,清廷坐不住了,如此發展下去,雲南的農民軍遲早要幹掉清朝。於是派遣吳三桂、孔有德等漢人軍隊,分兩路夾擊,進軍雲南。

形勢危急,李定國聯合孫可望等將軍,奮力迎敵。

南明的小諸葛李定國,幾乎要和清朝南北分治,為什麼最後身死國滅

李定國率領騎兵,雲南戰象,一路殺向清軍。不久廣西、湖廣等地紛紛落入李定國手中,清軍一敗塗地。

李定國的軍隊軍紀嚴明,不準士兵燒殺搶奪老百姓財物,佔領的地方,老百姓紛紛歡迎。在攻佔廣西等地的時候,老百姓聽說李定國大軍要來,老百姓紛紛起來,驅趕清軍,迎接李定國。

七個月的時間,李定國就收復了三千里的山河土地,聲勢大振,明朝興盛的局面,再次高漲起來。

而清廷聽聞湖廣等地相繼失守,清軍損失慘重,心中大驚,開始派出滿族大將,努爾哈赤的孫子,順治帝的堂哥,斬殺張獻忠的愛新覺羅·尼堪,讓他親率十五萬大軍,直逼農民軍。

李定國面對清軍強大,知道不能力戰,便假裝撤退,引誘尼堪進軍。最後在湘軍附近,設置伏兵,一舉殲滅清軍,清軍的最高統帥尼堪,被李定國一刀批了。

南明的小諸葛李定國,幾乎要和清朝南北分治,為什麼最後身死國滅

尼堪劇照

主帥一死,清軍立馬四散逃去,李定國趁機大舉進攻,準備再一步擴大戰果。此時,在湖南長沙,是李定國最有可能恢復明朝山河的時候!

孫可望內鬥,錯失良機

可是天不遂人願,農民軍主帥孫可望心懷鬼胎,不想讓李定國獲勝,撈取更大的戰功,執意讓屬下不支援他。

最後,李定國孤軍奮戰,而他也料到自己一人難以成功,只能撤兵,放過清軍。

經此大戰,清廷十分震驚,認為清軍中,無一人能和李定國匹敵啊,連清軍中戰功卓著的固山貝子尼堪也戰死沙場。

於是,產生了想與南明劃省而治的想法,準備放棄南方六省,讓給南明,南明和清朝共治天下。抗清局面,再次出現高潮,明朝有望了!

但此時農民軍內部已經出現了分裂跡象。

南明的小諸葛李定國,幾乎要和清朝南北分治,為什麼最後身死國滅

孫可望劇照

四位將軍中,孫可望作為老大,隨著權勢的逐漸增大,想要撇開南明,自己稱王稱霸。李定國忠於南明,堅決反對,認為國家大難之際,應該聯明抗清,怎麼能再次內鬥,讓清軍撿了個便宜?

由於李定國的堅決反對,孫可望稱王計劃被迫放棄,但也因此處處針對李定國,猜忌、陷害他。大好的反清局面,就這樣,被農民軍的內鬥耽誤了。

為了大權獨攬,孫可望學起曹操來,挾持南明皇帝桂王,以令諸侯,讓其他將領、官員聽從自己。同時,借議事的名義,催促李定國前來,意圖殺掉他。

後來有人通風報信,李定國知道了,心中十分悲憤,知道反清的大好局勢就要這樣被浪費了,而農民軍如今四分五裂,必定要死無葬身之地啊。為此,李定國反覆勸告孫可望,說明大義,但孫可望執意要殺害他,無奈之中,李定國只能獨自抗清。

此時,清朝覺察孫李內鬥,趁機殺來,孫可望、李定國的農民軍死傷無數,湖南等地相繼失守。而李定國,只能敗走兩廣地區。

新會大敗,兩廣失利

來到兩廣地區,與鄭成功就更近了。

於是,李定國與鄭成功約定,共同抗清。

南明的小諸葛李定國,幾乎要和清朝南北分治,為什麼最後身死國滅

鄭成功劇照

初戰廣東、廣西地區,進展順利,百姓踴躍支持,也紛紛起義反清。

此時,已經成功打擊了孫、李農民軍的清軍,開始猛烈追擊李定國,畢竟李才是農民軍、南明存在的根本所在啊。

而此時的李定國也確實,沒有太多的實力對抗清軍,先前軍隊精銳,已經在內亂中、被清軍滅了大半。

但李定國沒有灰心,積極聯絡兩廣地區的軍隊,最終湊足了二十萬大軍,進攻新會,抗清形勢,又出現了新的高潮局面。

一時之間,李定國大喜過望,產生了驕傲的情緒,自比管仲,小看了新會的清軍,一時半會也沒有攻下來;再加上清朝援軍大舉壓境;最可恨的就是孫可望,竟然切斷李定國的物資道路。

恰逢,李定國的軍隊又面臨瘟疫蔓延,難以支持,最終,新會大戰失敗,而他的二十萬大軍也只剩下六千人馬。

自此,李定國再也沒有太多機會,反清了。

身死國滅

雲南的南明皇帝桂王,不滿孫可望的肆意妄為,便和李定國密謀,除掉孫可望。

幾經波折,孫可望走投無路,投降了清軍,順便把農民軍的在雲南的戰略佈局告訴了清軍,惡人作惡永遠不嫌多。

如此一來,李定國也難以固守雲南,最後節節敗退,無奈之中,只好想辦法送走桂王,讓他到緬甸避難。

南明的小諸葛李定國,幾乎要和清朝南北分治,為什麼最後身死國滅

吳三桂劇照

吳三桂進入雲南,想要軍功,便大肆進攻農民軍,一路下來,殘害了不少農民軍。

縱使局面不利,李定國也想挫一挫吳的銳氣,便在雲南永昌設置三波伏兵。如果吳三桂前去領兵,必定死無葬身之地,但南明官員毫無氣節,離開李定國,前去告密,讓吳三桂不要前去。

吳三桂驚歎不已啊,可能有讚歎他的軍事才能,可能也有羞愧的意思吧,假如吳三桂不降清,跟李定國一道,大明又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

隨後,吳三桂快速撤兵,炮擊兩邊的伏兵,最終,清軍還是死傷慘重,李定國的軍隊也是死傷大半。

此戰之後,李定國繼續留守雲南邊境,繼續反清,同時一些其他反清志士相繼投靠,漸漸地,李定國的軍隊又有了些起色。

但此時,李定國發現南明皇帝入了緬甸,怎麼也聯繫不到了。後來才得知,皇帝被緬甸扣押,便準備起兵攻打緬甸,但因為軍中老幼太多,將士情緒低落,有人不斷降清,一時也沒有攻下緬城。

安撫後將士後,李定國再次攻打緬城,但忽然聽聞,永曆帝已經被緬甸送給吳三桂了。於是,李定國便積極謀劃,準備攻打雲南。

一切準備妥當,正要行動時,李定國軍中又發生了瘟疫,無奈,只能作罷。

南明的小諸葛李定國,幾乎要和清朝南北分治,為什麼最後身死國滅

第二年,剛好是李定國生日那天,李定國突然發病,接著又聽到永曆帝被吳三桂殺害的消息,一時憂心過重,痛哭離開了人世。

小結

李定國是南明最為傑出的將領,一度將南明的復興之路,推向了巔峰,但由於孫可望這一批、毫無民族氣節的人,處處針對李定國、不顧國家大局,甚至投降滿清,再加上吳三桂等滿清的爪牙,最終壯志未酬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