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文化:興安村:一腳踏三省,群山連綿,溝壑縱橫...

恩施土家文化:興安村:一腳踏三省,群山連綿,溝壑縱橫...

飛簷翹角吊腳樓

恩施土家文化:興安村:一腳踏三省,群山連綿,溝壑縱橫...

遊客在院落寫生

恩施土家文化:興安村:一腳踏三省,群山連綿,溝壑縱橫...

綵樓一角

恩施土家文化:興安村:一腳踏三省,群山連綿,溝壑縱橫...

曲線變化多端的吊腳樓

恩施土家文化:興安村:一腳踏三省,群山連綿,溝壑縱橫...

蕭蕭翠竹吟

恩施土家文化:興安村:一腳踏三省,群山連綿,溝壑縱橫...

湘鄂川三省交界碑

據傳,明末清初,彭、田二姓先祖遷到興安村開疆拓土,繁衍生息,按照土司區劃,屬百福司管轄。當時,武、繼、南、英字派的彭氏先祖最先落腳楓香坪,主掌政治。其後,紹、美、祖、昌字派的彭氏在楓香坪南約2千米處築當草寨(也叫“中寨”),主要從事文娛活動,此寨彭氏建過大喇宮,現僅存遺址。紹美祖昌字派的彭氏在當草寨南約1千米處再建霸庸寨(也叫“大屋”)和黑皮寨(也叫“茶岔溪”)。

興安村人口以集聚為主,彭、田二姓佔總人口的90%,四周有青山作屏,房前有小橋流水。這裡的人穿土家衣,說土家語,唱土家歌,演土家戲,新村美景如畫。村內傳承著土家族擺手舞、山歌、哭嫁、哭喪等許多民俗,每逢佳節或紅、白喜會上,土家習俗一展而出。每年一度的鄂、湘、渝三省邊區山歌大聯唱,成千上萬的土苗兒女,共赴三省交界處,唱響邊區土苗兒女民族大團結、共進步的和諧心聲。

興安村以吊腳樓出名,多棟古色古香的吊腳樓還保存完好,全村8個村寨,幾乎都有吊腳樓群,其中保存最好的是茶岔溪。

“茶岔”是土家語喜鵲多的意思。這裡群山環抱,古木參天。雪白的白鶴、嘰嘰喳喳的喜鵲,在樹林邊的吊腳樓前飛來飛去,成為一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靚麗景觀。

茶岔溪吊腳樓群在東南朝向的緩坡上,由五棟吊腳樓組成,自下而上,大致呈三臺分佈。一臺為田光進、田光德雙腳式吊腳樓,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東南朝向,佔地面積325平方米,面闊三間,正房四柱六騎。還有張池明單腳式吊腳樓,也是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東北朝向,佔地面積150平方米,面闊三間,三柱四騎。三臺有田光榮吊腳樓,始建於1985年,南向,佔地面積255平方米,面闊四間,正房偏房四柱五騎。還有田順貴吊腳樓,始建於民國時期,東南朝向,佔地面積355平方米,正房面闊五間,五柱八騎,偏房面闊三間兩層,四柱五騎。

吊腳樓兩邊的廂房,一左一右,嚴格對稱。底層比堂屋矮2米多,設牛圈,大多數有柱無壁。中層外圍欄杆,形成“綵樓”,又稱“龕子”,是土家姑娘織錦繡花和休息納涼的場所。

夜半說不準就有小夥子站到綵樓下,唱起動聽的山歌。吊腳的美,來自綵樓的空靈,也來自綵樓那些纏綿悱惻的故事。廂房的屋頂,設計最為巧妙,鬥簷翹角,靈動的曲線,變化多端,和大自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中寨的吊腳樓,更趨於雄健。它們建於半山腰,屋前屋後綠樹成蔭,房屋建有高大的朝門,正中堂屋高出院壩約1米,需拾級而上。更令人奇怪的是,院落中心還有一個保存完好的私塾,它坐西向東,建於清代,佔地528.8平方米,建築形制頗似擺手堂,外環片石砌成中空圍牆。遺址由房屋和圍牆組成,朝門高大,全用石條砌成,照壁上有四個龍飛鳳舞的大字,左曰“蛟起”,右曰“鳳騰”。

悠久古樸擺手堂

興安村和舍米湖一樣,跳擺手舞的歷史悠久,擺手堂的遺址也有多處,其形制與舍米湖擺手堂大體相同。中寨廟堡擺手堂場院達4000多平方米,廟宇建築有50多平方米,內有清嘉慶五年的碑刻,其文曰:“蓋聞神威赫矣,千秋頂祀之瞻”,所祭祀的爵主同樣為彭公爵主。據說彭公爵主旁邊還有田好漢、向大官人以及大喇土王,比舍米湖多出一個大喇土王。

在中寨下面的一山巒上,也有一個擺手堂遺址。山巒低小,四周樹林密佈,外以石牆相護,大樹環繞石牆,頂層為供殿,現坍塌的石供桌、石香爐等尚存。村民在荊棘叢中找到一塊石碑,“大喇宮”三字赫然在上。

大喇宮供的當然是大喇土王,而他有可能是來自大喇司的彭姓土司。據史載,明初保靖的彭萬里歸附後,即其地設保靖宣慰司,統領白崖等28個村寨,彭萬里卒,彭勇烈襲職,勇烈卒,其子彭司俾襲職。其時彭司俾尚年幼,彭萬里的弟弟殺彭司俾而據其十四寨,後為兩江口長官司即大喇司始姐。此後,大喇司雖名為保靖司統轄,其實一直為世仇,爭鬥不絕。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大喇司土舍彭惠再挑戰亂,兵襲保靖司。朝廷於是廢大喇司,設大刺巡檢司,彭惠以土舍名目協助巡檢事。

大喇宮和中寨擺手堂已經廢棄,只有斷壁殘垣留在夕陽的殘照之中,令人感嘆世事變幻莫測,但擺手舞卻在新時期蒸蒸日上,成為百福司乃至來鳳縣、恩施州的名片。

三省交界碑

湘鄂川三省交界碑位於興安村霸庸寨,佔地面積20平方米。石碑由碑座和碑柱組成,碑座為正方形青石塊,邊長4.5米,碑柱的截面為三角形,碑柱有三方立面,立面高170釐米,寬40釐米。

每個立面刻錄“湘鄂川三省交界之地”,三個立面分別對著湖北、湖南、重慶三省市。1996年湖南省在此勘界立碑,2008年重慶市在此勘界立牌。三省交界之地除了人文景觀外,還有較好的自然景觀。

興安村還發生過深山殲敵的故事。1949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石營長率領部隊追剿國民黨殘匪至川、湘、鄂三省交界的興安村。國民黨土匪縱隊司令彭卓安與當地寨主胖頭鰲相勾結,妄圖負隅頑抗。我軍連指導員李毓林奉命帶領一個小分隊來到興安,發動群眾,建立紅色政權和民兵武裝。深受土匪、寨主壓迫的土、苗人民和解放軍團結一心,英勇奮戰,把土匪消滅在鷹嘴巖穿眼洞。

在戰鬥中,民兵隊長張猛刀劈胖頭鰲,狡猾的匪首彭卓安卻隻身潛逃。新中國成立後,彭匪賊心不死,計劃與美、蔣特務勾結,妄圖建立所謂“川、湘、鄂遊擊走廊”,但兩次空投特務全部落入我軍民佈下的天羅地網,匪首彭卓安也終於被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