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消失的习俗,有没有特别怀念的?

墨玉忘情


70后家住农村的朋友应该记得小时候过年的习俗吧。比如祭灶 扫房子 贴春联 贴门神 年画 倒贴“福”字 除夕夜 年夜饭 祭祖 守岁 回娘家 初六送穷 接财神 红包(压岁钱) 新年赠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等等。

记忆比较深的是拜年收红包喽。

拜年一般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我们河北保定地区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

首先在初一这天,人们会早早的起来,差不多在4、5点左右,起来人们会在吃饺子之前会点放鞭炮。吃完饺子之后,通常在5点不到6点的时候,30、40岁左右的人会带着小孩去拜年。

拜年的话当然也不能少,耳熟能详的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傻闺女请女婿,小外孙也跟去。笑呀笑,唱呀唱,闹呀闹,跳呀跳,新年要来到。闺女要花戴,男孩要放炮,小闺女吓一跳,快快逃,炮伤人不得了。”

小时候拜年可真得磕头,一边磕头一边说过年话。规矩大的村子村里小辈给长辈磕头可不是按照年龄,是按照辈分的。常常看到四五十岁的大人给十几岁的小孩子拜年说过年话。没办法,谁让你辈分小呢。看来晚婚晚育也有好处,隔两代人你们家的小孩子就是叔叔,大爷辈的了。😁











古井秋韵


我记得小时候每一次过年的时候,我妈妈就会采一些松枝。 插在窗户上。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忘了。我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妈妈告诉我说,因为过年图个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