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諾貝爾獎獲得者仍然用大量的時間給本科生上課,你覺得這是不是大材小用呢?你怎麼看?

文科生的救贖


本科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靈魂,所以,凡是一流大學,都特別重視本科教育,只要在大學任教,給本科生上課就是必須完成的任務,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例外。也就是說,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本科生上課,這個問題根本不用討論,這就是教授的職責。

之所以在我國有諾貝爾獎、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是不是大材小用的爭議,是因為這一方面沒有搞清楚教授的基本職責,再就是我國大學普遍不重視本科教育,而重視學術研究,因為本科教育不重要,所以就有“大材小用”之說。這把教師們的精力都導向學術研究,導致大學人才培養質量下降,而離開一流人才培養,不管怎麼搞學術研究,都不可能建成為一流大學。

我國北大清華等校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中的排名已經進入前100,甚至前20,這貌似已經建設為一流大學,但這是靠論文堆積起來的所謂“一流大學”,從人才培養角度看,我國還沒有一所大學是真正意義的世界一流大學。

去年,我國針對大學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發佈了新時代高教40條,再次要求大學必須重視本科教育,必須建立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的制度。要落實這一制度,就必須強調院士也必須給本科生上課。不給本科生上課的院士,在校內就不能再聘為教授,這才是真正動真格重視本科教育。


熊丙奇看教育


首先,你這種認知是錯誤的,無論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是院士、知名教授,都應該給學生上課,並且要形成一種制度。

在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院士執教清華後,國內多為院士也開始給本科生上課,許多人就認為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對每個學校來說都是寶貝,這是大材小用,得不償失。

這種說法看似有理,並有一定的支持者,不過是當今社會狹隘、功利價值觀在教育、科學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反應。他們認為,教育或者科學能給投資者帶來迅速及時的物質利益最大化,認為這種人才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而給本科生上課不划算。但是,教育科學真正的價值難道就是他們的物用性嘛?當然不是,教育者自古就是傳道受業解惑者,科學嘛,更是一種歷史的槓桿,革命的力量,體現的是一種內在的品質精神。一個科學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做科普,而不是去賺錢,和為別人獲取經濟利益。更不是依附與社會經濟組織,充當人家申報科研項目,資金,學術地位,級別等政績厲害相關的活動。

任何一種職業都應當不能忘本,就是不應該脫離它本質的工作,比如,我們最近的司法改革都在強調,每個行政級別的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都要有一定的親自辦案比列,這才是他們的本質工作,才能對得起他們的法官稱謂。


社會百態手記


本科學好了,就很了不起了,不要小看本科,有很多若貝爾獎獲得者的最高學歷同樣是本科,讀書是學做人做事的捷徑不是絕對,所以要認真讀書,不要馬虎。現在國內一些讀書者真是本末倒置:小學苦出來,(天天家長壓倒補作文、補思維、學鋼琴……);中學是調皮出來的(說什麼逆反期,家長老師原諒、寬容……)最後勉強得個大學;大學更是糟糕,耍出來的(天天喊“吃雞”),這樣的學習態度,不倒退都難。本人認為讀書是:小學養成習慣;中學認真、大學努力,這樣才能出成果,現在很多大學生是隻有大學牌子,缺沒有大學生的水平。所以不是若貝爾獎獲得者教大學就是大材小用,關鍵是看你認真學沒有?


智者手機



一、這才是教育行業的一股清流

如今教育界在經濟發展,在追求名聲與利潤的趨勢下也逐漸變得浮躁起來。這是個案,但也不在少數。菜鳥讀研的時候認識一個老師,她從來不給本科生上課,她覺得自己的身份已經不適合給本科生上課了,天天給研究生上課。學院給她安排的本科生的課程,她就一直推脫,說自己沒時間上。菜鳥那時候讀研的時候,凡是那個老師沒時間上課的,都是她上的。大家可能覺得能給研究生上課的,水平應該都是可以的。可是,她是個案,水平其實很糟糕。同學上課提問的時候往往能把她問的沒話說。這個其實也不算什麼,關鍵上兩個小時的課,她能讓你看一個小時的視頻,下一個小時就是大家自己討論。然後就是不痛不癢的點評。就這樣,每次都這樣。不講怎麼搞學術,不講怎麼思考和分析問題,就看視頻。菜鳥真是記憶猶新。

能得諾貝爾獎的,絕對是世界頂級的專家。但他們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是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教本科生絕對是一個好的選擇。高等教育從本科階段開始,如果這個時候有頂級老師教學生,那你們想這教出來的學生會差嗎?而且這些學生以後絕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絕對是值得的。菜鳥也是非常支持這樣做的。不忘本來,面向未來,這才是真正的大師。也不愧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相反的,那些能力不怎麼樣,反而眼高手低的,這輩子的成就估計也就是那樣的。真正有實力的人,都是非常低調儒雅和和藹可親的。

二、不忘本來,面向未來

許多有能力,有知識的專家教授他們的格局都比較大。菜鳥記得2018年的美國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並沒有顯示的太過激動,而是很平靜給同學們上完課才慢慢消化這一消息。菜鳥想說,這才是真正的體現了一名老師的堅守。不管你有多大的榮譽,學生永遠是第一位的,永遠沒有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顯得那麼的淡然。而且他們大多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都回歸平靜。都在認認真真的幹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很少發生跳槽和給自己鍍金之類的事情。尤其難能可貴的事情,他們覺得給本科生上課不是降低身份,而是覺得很有必要。大家沒覺得嗎?好大學並不是碩士博士佔統治地位,真正能體現能力的時候恰恰是本科階段。非常多的優秀人才,他們往往在本科階段就顯得非常優秀。到碩博層次可以說只是走的很自然,不刻意。因為他們在本科階段已經開始有大格局,在一些大牛的指導下慢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所以他們的碩博之路走的就很輕鬆。

所以,在菜鳥看來。應該將越來越多的優秀的專家教授安排到對本科生的教學過程中。這個時間段恰恰是高等教育的初級階段,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將學生培養好,那這些學生在未來的道路上肯定會越走越遠。在本科階段打好更紮實的基礎,那在碩博層次肯定可以大放異彩。所以,菜鳥看來,在本科階段投入大量優秀的教室和專家是及其有必要的。而且許多外國的高校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他們很重視本科教育,也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本科階段。從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本科生教授課程就可以看出來。這也是一種對教育事業的堅守吧,不忘本來,面向未來。

三、多鼓勵這樣的事情

許多有名望的高級人才,有時候顯得太過高傲或者是太難以觸及,顯得很高高在上。尤其是獲得了某一專業的非常高的榮譽之後,他們所處的位置很多時候是讓人仰望的,好似脫離了人間一樣。已經沒有地氣了,讓人高不可攀了。造成這樣的原因,一是社會的追捧。二是自己本身覺得自己應該這樣做。這樣的人其實會慢慢淪為眾人,肯定會風光一段時間,但是繁華盡頭,還剩什麼呢?自己當初的堅守還剩多少?還能回到以前的日子嗎?有些人可能已經回不去了,他們習慣了這種社交場合,習慣了被人追捧,高高在上。雖然不像方仲永,但泯然眾人也算是跑不了了。這也是許多人在成名之後反而沒有好作品的原因。這是因為他們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忘了初心。被名利已經所矇蔽。

所以說,菜鳥覺得要鼓勵這樣的事情發生。真正的大師,他們總是歸於平淡,不追求名利,只是平淡的幹好自己所從事的每一件事。諾貝爾獎獲得者教本科生沒什麼大材小用的,他們覺得有必要,覺得值就行。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甘於平淡,從事本來的工作,不愧為頂級大師。這樣的事情應該鼓勵。


菜鳥大師兄


接地氣有什麼不好呢?


mouldlion



消防工程師8119


哈佛諾獎獲得者也給本科生上課,我的的所謂院士就剩錢了,所以百年北清諾獎為零,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學術貢獻全球大學排名600多名


阿星33124007


有些諾貝爾獎得主靠的還是狗屎運,你確定都是大材小用?


破曉92689131


看他是教學型的還是純研究型的。陳景潤當老師不行(北京四中),但他搞科研絕對一流。華羅庚華老,學問沒得說,又培養了一批人。因人而異


qiyun390


本科教育可以說是奠定一個學生今後的去向。如果一個學術大師引領,他們當中絕大部分人會繼續深造,從認識上,學術層面上都有不同的見解。而一般的老師由於個人學術成就一般,對專業以致在哲學層面上的理解是不如一個大師的。所以重視本科教育是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