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就沒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就得手了?

盜帥夜留香YE


後周世宗柴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生致力於統一天下,是五代時期難得的明君。不過也正是由於柴榮太過於勞心費力,他在39歲時就英年早逝,留下了7歲的小兒子柴宗訓繼承皇位。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代周建宋,成就了新的王朝。

(柴榮)

那麼,柴榮作為一代明君,難道就沒有意識到有人會篡位嗎?他為什麼不留下一些心腹忠臣來保衛後周的江山呢?

其實,柴榮是有準備的。為了保住後周的江山,柴榮可謂是煞費苦心。在他感覺到身體出現問題之後,他就已經開始作出了一系列的防範措施。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有兩個人最有可能威脅到柴榮的統治。

一是郭威的女婿,擔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掌握著禁軍,而擔任此職位的張永德不僅屢立戰功,又是郭威的女婿,確實是個威脅。因此,在柴榮看來,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應該改為由自己信得過的人來擔任。

於是張永德就被柴榮從這個位置上拿了下來,由趙匡胤來填補他的空缺。(從後來的情況來看,柴榮的這一波操作,實際上是坑了兒子一把。)

除了張永德之外,作為郭威外甥的李重進也是一個危險人物。

就血脈上來說,柴榮實際上和郭威根本就沒有血緣關係,相反郭威死後,最應該繼承皇位的,本該是作為外甥的李重進。不過郭威深刻地明白,身在亂世中,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想要在亂世中建立起王朝,不應該靠世襲,反而應該是有能者居之。因此,為了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郭威在臨死前,專門找了李重進進宮,讓他當著自己的面給柴榮行禮,其目的就是防止李重進造反。

(李重進劇照)

後來,後周在柴榮的帶領下,日益興旺。李重進也跟著吃香喝辣耀武揚威,他沒有造反的理由。

可要是柴榮病死了,他又會怎麼樣呢?

李重進擔任著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他能征善戰且手握重兵,一旦造反,肯定會極大地削弱後周國力,這是柴榮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柴榮努力削弱李重進的實力,慢慢將他調離了權力中心,還提拔趙匡胤與之抗衡,可以說是用心良苦。

除了這些可能造反的人,柴榮還安排了一些非常忠心的人輔助柴宗訓。

比如宰相範質,就是一個固執而忠心的大臣,非常適合託孤。

事實證明,柴榮的這點眼光確實也沒錯,當趙匡胤率大軍進入皇宮之後,朝堂上唯一一個沒有屈服的人,就是範質。

除了範質,侍衛親軍馬步副都指揮使韓通也是忠心耿耿的人。雖然韓通這人性情比較急躁,而且不擅於和人交際。但他卻是個認死理的人,哪怕柴榮死了,韓通也一定會全力保衛柴家人安全。趙匡胤在兵變之前,曾將韓通的手下調到了其他地方,這讓韓通在聽說趙匡胤造反後,一時召集不了人馬,只能草率地進行抵抗,最後抵抗失敗被殺。

(趙匡胤劇照)

除了這兩人外,柴榮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託孤大臣,那就是趙匡胤。

對於趙匡胤,柴榮也曾專門在軍中安排了一些對頭打壓他,但趙匡胤為人極擅交際,和朝中大部分將領都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而且他當年的“義社十兄弟”,大部分都在朝中擔任著重要的職位。這也直接導致後來柴宗訓登基之後,朝廷中的軍政大權,幾乎全落到了趙匡胤的手裡,他不稱帝才是怪事。

柴榮雖然是明君,但在選擇繼承人方面卻沒有郭威的遠見,想要在亂世中幹出一番事業,唯有通過禪讓的形式,讓更強的人來治理國家。

趙匡胤在後來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沒有選擇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而是培養弟弟趙光義,也是這個道理。


張生全精彩歷史


留下了,因為在柴榮心中,趙匡胤就是那個忠臣。實際上,柴榮臨死之前一頓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趙匡胤,而是張永德和李重進。而趙匡胤正是柴榮用以防備張永德和李重進的棋子之一,只不過沒想到“這枚棋子”卻最終篡位了。

一.後周的禁軍系統

後周禁軍分為兩個系統:殿前司系統和侍衛親軍司系統。前者統帥為殿前司都點檢,下設副都點檢,殿前司都指揮使。後者統帥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下設副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等。原本,侍衛親軍司是最重要的禁軍系統。柴榮登基後,窩居太原河東地區的北漢政權欺負柴榮年輕,勾結契丹南下。柴榮御駕親征,在“高平之戰”中大勝北漢軍。但是高平之戰中,曾經發生過大將樊愛能、何徽不聽號令、不戰自潰的事情,柴榮深感五代以來驕兵悍將的危害,於是大力整軍,“選天下精狀補充殿前諸班”,從此殿前司地位壓過了侍衛親軍司,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位在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之下,高於殿前都指揮使。而具體負責為殿前司選拔精壯士兵和基層軍官的,就是當時柴榮的心腹將領,趙匡胤。

周世宗柴榮畫像

二.柴榮臨終前的權力設計

後周顯德六年,柴榮御駕親征遼國,意圖奪回自後晉石敬瑭時期就割給契丹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結果柴榮在後周軍已拿下三關十七縣,節節勝利之時,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軍。回軍途中,軍中出現了“點檢做天子”的流言。而當時任殿前司都點檢的,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雖然柴榮不相信這個預言,並且自信的評價張永德說“吾觀之,終不是富貴之人”,但是古人還是十分在意這種讖語的,最終還是免去了張永德殿前司都點檢之職,而新任的都點檢就是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這個流言是誰傳的,又是誰在柴榮病重這個關鍵節點上,將“點檢做天子”五個字寫在了三尺長的木板上呢?有人根據最後受益原則,推斷是趙匡胤導演了這一幕。但是,我個人覺得,導演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趙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軍系統的統帥,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的李重進。

如果是趙匡胤傳的“點檢做天子”,以當時趙匡胤的資歷,正常情況下,位高權重的都點檢一職是根本輪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榮讓趙接任都點檢,是純粹的破格提拔。趙匡胤沒必要在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繼任殿帥的情況下,導演這樣的鬧劇。而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當年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對柴榮,在生前就讓李重進跪拜了柴榮,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進在朝中,最大的政敵正是張永德。二人一度劍拔弩張,關係十分緊張。李重進在此時陷害張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趙匡胤像

趙匡胤是柴榮心腹,雖然已經在後周軍隊中多次為統帥出征,獨當一面,但是和張永德、李重進等宿將比,資歷太淺。那麼為什麼柴榮要破格提拔趙匡胤呢?這就是柴榮自以為自己設計權力的巧妙之處:

柴榮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軍中威望資歷甚高的張永德和李重進這兩位禁軍大帥。張永德被閒置,啟用了資歷淺的趙匡胤,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軍的信號。然後,李重進當年是跟柴榮爭過皇位的,誰知道強悍跋扈的李重進會怎麼對待未來的小皇帝?張永德已廢,那麼失去制衡的李重進也不可以留在中央。於是柴榮讓李重進在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同時,兼任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將其排擠出中央,讓其實際上脫離了侍衛親軍系統。最危險的兩人,都被廢掉了。那麼對於接任殿前司統帥的趙匡胤,柴榮真的就一點沒防備嗎?當然不是。

侍衛親軍司的實際指揮權,落入了副都指揮使韓通手裡。韓通,這個人,“性剛而寡謀”,不善於拉幫結派搞關係,柴榮出征時,多次委任韓通在京師汴梁留守。因此柴榮對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權交給他。有了韓通坐鎮侍衛親軍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榮新立符彥卿女兒為皇后(小符後),拉名將符彥卿為外援為小皇帝護航。符彥卿出身武將世家,自後唐起就是名將,已經出仕五代,此時是天雄軍節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權重。

最後,讓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範質為首相,另兩人為副相。同時,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職樞密使,統管軍政,另兩位宰相加“參知樞密院事”頭銜,協管軍政。三大宰相親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權和調兵權。沒有他們的首肯,趙匡胤、韓通想調動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總結一下週世宗柴榮臨終前的權力設計,就會清晰的發現,禁軍統帥兩個都是心腹,但是一個資歷淺(趙匡胤),一個不會處關係(韓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權,又同時參與軍政,合作卻又互相制約,同時可以牽制兩位禁軍統帥。之後再拉符彥卿為外援,如此穩固的權力結構,可謂天衣無縫,試問,誰還能威脅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榮低估了趙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們來看一看,柴榮駕崩後,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將領:

兩大禁軍統帥,韓通不善交際,跟誰都不對付。趙匡胤很善交際,跟誰關係都好。

侍衛親軍司中,三把手韓令坤“素與太祖(趙匡胤)親善”,四五把手高懷德、張令鐸跟趙匡胤關係也很好,雖然沒到結拜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沒有矛盾的。後來陳橋兵變,二人均態度明確的擁立趙匡胤,趙匡胤還將妹妹嫁給了高懷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說了,全是趙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結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審琦,是著名的“義社十兄弟”,最早和趙匡胤結拜之人。可以說,整個禁軍高級將領,跟趙匡胤關係不太親近的只有掛名遠離中央的李重進以及韓通。

如此的軍隊結構,就算趙匡胤之前沒有野心,柴榮死後,野心也該生出來了吧?

其實,柴榮選的宰相團隊也有問題。首相範質為人過於自負跋扈。柴榮病危之時,覺得權力拆分的還是不夠,想再加一個副宰相。這個人就是柴榮還不是皇帝時候的潛邸舊人王著。柴榮當著趙匡胤(名義上的武將之首)、範質(文臣之首)的面說“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但是範質不想再分權,而且範質討厭王著,認為其嗜酒如命,結果公開違背柴榮詔命。柴榮駕崩後,範質對此事一拖再拖,最終王著也沒有被任命為副宰相。前面我講過,三宰相控制著調兵機構樞密院,沒有他們首肯,趙匡胤一兵一卒都是無法調動的。但是後來,傳言契丹入侵,範質也不經查證,就匆匆將大軍交給了趙匡胤,最終使得趙匡胤輕易獲得軍隊控制權,進而發動陳橋兵變。

另外,外援符彥卿也有個致命問題:符彥卿的二女兒雖然被柴榮立為皇后,但是符彥卿的小女兒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陳橋兵變,你讓符彥卿幫誰呢?而且滿朝文武,柴榮沒看走眼的只有韓通,也只有韓通聽說兵變後想著組織兵力抵抗,但是還沒到家就被趙匡胤心腹王彥升截住殺死了。這種情況下,符彥卿又能做什麼呢?

所以,柴榮臨死前看似將權力層層分割,互相制約,但實際上,對趙匡胤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限制。這隻有一個解釋,就是趙匡胤作為柴榮心腹,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柴榮根本沒想過他會篡位,也根本沒有防著他。在柴榮心中,趙匡胤是保護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選。只能說,柴榮這次是看走眼了。


杜少說歷史


五代亂世,就是比拳頭硬的時代。成年皇帝尚且不能保證一定能坐穩皇位,更何況是一個只有七歲的小孩皇帝?我們現在之所以對後周高看一眼,主要是因為後周世宗柴榮太過於優秀了,因為他的優秀,讓很多人在下意識裡忽視後周其實也是一個五代政權,忽視了後周的立國根基其實並不比五代的其他四代要強多少。



那麼,後周的立國根基到底有多弱呢?不客氣的說,也就比後漢強一點,在五代中排倒數第二。柴宗訓的皇位被趙匡胤給篡掉,屬於非常正常的結果。

我這麼說,理由有三:

首先,後周的國運太短,從建國到被趙匡胤篡掉,只有區區九年,根本沒有時間培養效忠於柴氏的骨幹。

其次,後周皇帝的皇位也是篡來的。郭威能篡位,別人就篡不得了?上樑不正,就不要指望下樑不歪了。

第三,柴榮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法統其實很弱。而柴宗訓又是個七歲小孩子,他的統治基礎更弱。

因此,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周世宗柴榮在去世時,他能信任的忠臣幾乎屈指可數,趙匡胤算是一個忠臣,柴榮也將兒子託付給了他。但是很可惜,柴榮看走眼了。

那麼,柴榮如果不重用趙匡胤,轉而託孤給其他忠臣,就能避免柴宗訓的皇位被權臣給篡了麼?

不好意思,答案非常殘酷,不可能!

因為,從中唐藩鎮割據以後起近兩百年,中原就是亂的!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單靠血緣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沒有成功的案例。這和大一統王朝傳承是完全不同的。柴宗訓在當時局面下,沒有一絲能保住皇位的可能性。因為在當時除了趙匡胤之外,還有大把的人,同樣對皇位蠢蠢欲動,這些人一樣有可能把柴宗訓取而代之。

前面說過了,柴榮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血統並不比張永德(郭威女婿)、李重進(郭威外甥)要強多少。柴榮可以繼承皇位,他們憑什麼不能上位?

所以,即使沒有趙匡胤,也會有錢匡胤、孫匡胤會冒出來篡位。柴宗訓的皇位,天生就註定了要被篡。柴榮想通過託孤給忠臣的辦法來給小兒子鋪路,這是不可能的。他當時唯一可行的傳位途徑,只能是把皇位傳給強者。最起碼的,也應該是把皇位傳給成年的柴氏宗親,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



可能有人會覺得,皇位不能傳給兒子,只能傳強者,這也太殘酷了吧?但是沒辦法,這就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悲哀。

五代之所以會被稱為亂世,就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三國時,孫策突然病死,他沒有把江東之主傳給兒子孫紹,而是傳給弟弟孫權;

南北朝時,高澄臨終前,他沒有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也是傳給了弟弟高洋;

五代時,郭威的兒子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殺的乾乾淨淨。他在登基後,其實還可以考慮廣納後宮,再生幾個兒子。但郭威並沒有這麼幹,他是毫不動搖的栽培柴榮,完全不考慮把皇位傳給兒子。

孫策、高澄、郭威會選擇強者傳位,而不是傳給兒子,就是因為他們都明白,生於亂世身不由己的道理。而這個道理,其實柴榮也懂。只不過他沒有看透,沒有郭威那麼深的覺悟。

郭榮重病前,他為了保柴宗訓的皇位,費盡心思的去打壓張永德、李重進,重用趙匡胤來制約他們。然而結果是,張、李二人確實被打壓了。但反讓和郭威毫無關係的趙匡胤輕易得了天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柴榮費盡心思,只是便宜了趙匡胤。這或許就是柴榮和郭威在眼光和胸襟這兩方面的差距吧。



後來趙匡胤上位,他的頭號培養對象也是弟弟趙光義,而不是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這其中的道理,也是因為趙匡胤明白兒子太小了,鎮不住場子的這個道理。

當然了,趙匡胤重用弟弟也有副作用,就是後來趙光義尾大不掉,趙匡胤也拿他沒有任何辦法。最後趙匡胤之死,民間對此議論紛紛,都說是被趙光義給害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北宋從五代亂世中給走出來了。趙匡胤的作用居功至偉,趙光義的功勞也非常大。試想,如果當初不是這哥倆交替上位坐皇帝,穩住了局勢。北宋會不會也是第二個後周呢?



總的來說,柴榮傳位給兒子,而不是培養兄弟繼位(柴榮有四個兄弟),這是一開始就在大方向上的錯誤。如果連這個大方向都搞錯,那麼柴榮在臨終如何佈置儲位問題,都必然是徒勞無功。

不過,如果柴榮能多活十幾年,一直活到柴宗訓能順利接掌大權,他傳位給兒子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只是很可惜,柴榮的命太薄了,而他的野心又大,既想撿芝麻,又不想丟西瓜,這怎麼可能呢?


Mer86


因為柴榮最大的心腹臣子就是趙匡胤啊。

可是偏偏就是這個柴榮認為可以託付後事的人物,篡奪了自己的江山。

這裡先簡單說明一下,郭威是五代十國後周的建立者,柴榮是他的養子,因為郭威的兒子都被人殺死了,所以郭威死後把皇位傳給了柴榮。趙匡胤能一步步從無名小卒走上人生巔峰,郭威和柴榮都居功甚偉。

趙匡胤本來到處遊歷無處安身,後來他聽信一個和尚的建議,往北投了郭威。那時候郭威還只是後漢的樞密使,他很看好趙匡胤,給了他很多立功的機會,趙匡胤表現也還不錯,也得到了郭威的提拔。郭威稱帝之後,將柴榮任命為開封府尹,讓趙匡胤當開封府馬直軍使,做柴榮的副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趙匡胤和柴榮的關係逐漸開始緊密。

柴榮登基之後,將趙匡胤調到親軍效力。那個時候親軍的老大是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位高權重,軍中威望也很高。趙匡胤跟隨柴榮南征北戰,立功無數,很快就被提拔到了親軍老二的位置。

等到了柴榮在位的最後一年,張永德和趙匡胤隨柴榮北伐契丹,連克數州縣,立功而返。在返回的行軍途中,柴榮生病臥床。恰在此時,柴榮又無意中從各地官員的上書中得到了一個皮袋子,皮袋子裡裝著一塊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字。等到回京之後,柴榮又聽聞“點檢作天子”的兒歌在民間開始流傳。

很明顯,點檢就是指得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張永德一直是後周的忠臣,而且功勞很大,柴榮本不想因為這件事處置張永德。可是人言可畏,再加上自己很可能命不久矣,不得不為後事做準備了。所以柴榮選擇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任命了自己的好兄弟趙匡胤當了殿前都點檢,讓張永德當他的副手。

對於這一次安排,柴榮很滿意,他認為趙匡胤深受自己厚恩,肯定會好好輔佐自己的兒子。在安排好一切之後,柴榮便去世了,他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柴宗訓繼位沒多久,“陳橋兵變”就發生了,趙匡胤黃袍加身,竄了柴宗訓的帝位,建立的宋朝。

所以,問題還是出在柴榮身上,他讓真正的忠臣張永德下課,讓“假”忠臣趙匡胤當殿前都點檢。我要是柴榮,就會把殿前都點檢這個職務撤銷,因為“點檢作天子”的魔咒還在,趙匡胤換張永德,不還是點檢麼!

柴榮親手將張永德廢掉,給趙匡胤掃清了障礙,所以我很有理由懷疑“點檢作天子”這件事就是趙匡胤集團所為。大家對此事怎麼看,歡迎參與討論。


圍爐煮酒話春秋


要說心腹,最心腹的莫過於趙匡胤了。不過柴榮臨終前還是做了一系列人事安排,為年幼的兒子保駕護航,其中就有掣肘趙匡胤的部分,可惜此時的趙匡胤氣候已成,不是一個七歲孩子能對付得了的。

顯德六年(959年),也就是柴榮去世的那一年,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年初柴榮身體還未有異樣,帶兵北伐,此時趙匡胤跟隨在柴榮左右,擔任水陸都部署,這個職位十分重要,是前線各路部署的總指揮,趙匡胤在柴榮心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還不止這些。

柴榮平定關南以後,在行軍路上,審閱各地所上文書,得到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點檢”是官職名稱,而在後周官職中,離他最近的便是“殿前都點檢”,當時由張永德擔任。在柴榮臥病回京後,對此事心存芥蒂,於是就命趙匡胤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接替了張永德。

這一任命更能看出柴榮對趙匡胤的器重和信任。首先他顯然已經相信了“點檢作天子”這一讖語,否則不會一回來就換人,而他將趙匡胤換到這個位置,用自己最信任的人會避免讖語的發生;其次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對天子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掌統率親軍,總額左右衛將軍、符寶郎、宿直將軍、左右振肅等官,可以說整個皇宮的安危都繫於此人之手。

如此,還有誰能比趙匡胤更加心腹嗎?

雖然是確實是心腹,但從柴榮臨終前的一系列安排看來,還是對趙匡胤有所防範的。

首先他安排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為宰臣,即為託孤重臣。以三人的資歷和能力,完全可以鎮得住文官集團,也可以對武將集團形成掣肘。

隨後他又佈置了武將集團,在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後,又相繼提拔慕容延釗為殿前副都點檢;韓通為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令坤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袁彥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其中除慕容延釗和韓令坤與趙匡胤關係融洽,韓通和袁彥則與趙匡胤極不對付,與之處處為敵。這樣就在武將集團中培養出對立勢力,有利於制衡和掌控。

最後柴榮還扶植了外戚,立符氏為後,以此來籠絡其父符彥卿,藉助符彥卿地方上的軍事力量,與朝堂間的託孤重臣制衡監督,以此保證幼子宗訓統治地位的穩固。

原本這一套安排可謂是四平八穩,保自己的兒子成長完全不在話下,但是可惜的是,柴榮高估了趙匡胤的忠誠,又低估了他的能力。

他安排的三位宰相,後來都成了北宋開國名相,符彥卿也被封為北宋國師,幾人全部選擇了與時俱進。至於韓通和袁彥,後者很識時務,並未抵抗,前者倒是進行了殊死反抗,但並不見得是為了柴家,而是因為自己與趙匡胤積怨太深,反抗也是死,不反抗也是死。不過對於趙匡胤來說,你越反抗我越興奮,要不然搞得好像我這皇帝是白撿的一樣。

實際上柴榮已經預料到臣強主弱的局面,只是沒想到自己一直最信任的趙匡胤,有如此的號召力。不過趙匡胤在奪位後對柴家後人倒是照顧有加,沒有做得太過,也算是對得起柴榮的知遇之恩了。


尹禾


趙匡胤就是柴榮的心腹忠臣,沒想到趙匡胤卻奪權了。



柴榮是後周太祖郭威的養子,郭威是後漢輔國四大臣之一,因為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最有威望,在出徵路上被手下將士擁立,當時沒黃袍是把黃色大旗扯下來給他披上的。

趙匡胤目睹了全部過程。郭威死後,因為被滅族所以沒有子嗣繼位所以讓養子柴榮繼位。趙匡胤跟著柴榮出生入死的幹,鞍前馬後的照顧,所以成了柴榮的心腹。柴榮重點防範的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和外甥李重進。為了消彌矛盾專設“殿前都點檢”讓張永德擔任。由於注意力都集中到張、李二人身上了,所以忽視趙匡胤,趙匡胤結交文臣武將,培植私人勢力。柴榮一死,立即有邊報契丹和北漢來犯。趙匡胤奉命出征,剛走就有謠言出征之日冊立點檢為天子。趙匡胤此前接替張永德殿前都點檢之職。於是,三天後發生了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


不是柴榮沒有心腹忠臣而是心腹忠臣才有權力和機會奪權。回到京城後,待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還沒集結人馬就被趙匡胤的同黨追殺,全家被殺。然後就是禪位儀式。整個過程滴水不漏,一氣呵成,而且犧牲的只有韓通一家。事成之後,趙匡胤也沒有殺舊臣和宗室,甚至連前朝宰相都留任了。


趙匡胤敢戰善戰,敢幹能幹,而不嗜血,比同時代的大將強。


江南不缺水


五代時期,兵強馬壯者為天子。柴榮作為一代明君,怎麼可能在自己身後不留後手呢?而且趙匡胤也不是輕易得手的。

早在柴榮病重之際,他就開始對有可能威脅到政權安全的將領作了重點防範。

比如,柴榮解除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張永德掌典禁軍,戰功卓著,另外有個身份是周太祖郭威女婿。世宗本來對他十分忌憚,結果他又在回師途中,發現了一個長三尺餘的木條,上書“點檢作天子”。所以世宗考慮到張永德是個潛在威脅,加上覺得他並非真正的輔政之才,乾脆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改任其為澶州節度使。

但是張永德留下的空缺卻由趙匡胤擔任。因此從黑色幽默的角度上說,柴榮為了鞏固其政權,反而讓趙匡胤有了奪取其政權的契機。

當然,就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雖然掌握了三萬左右的精銳,但僅依靠這些力量,尚不足發動一場宮廷政變。

柴榮當時也留下了其他制衡趙匡胤的心腹重臣。比如當時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的李重進能征慣戰,手握重兵。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後周的立國與發展中居功厥偉,被郭威、柴榮“委以心腹”,雖有勇而寡謀,卻誓死效忠周室。步軍都指揮使袁彥,也是趙匡胤的死對頭。

但可惜的是,世宗殫精竭慮安排的輔政格局,在其子恭帝即位不久就破壞無遺。先是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袁彥被排擠出汴梁,改任陝州節度使。袁彥離開後,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改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高懷德升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張令鐸升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鐵騎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升為殿前都虞候。

此後不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也被排擠出了權利中樞,改任淮南節度使。

在此之後,殿前司的實權派人物如下: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鐵騎右廂都指揮使劉廷讓、控鶴右廂都指揮使馬全義。其中石守信、王審琦、劉廷讓三人,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的盟兄弟;慕容延釗與趙匡胤私交甚篤,趙匡胤“常兄事延釗”;馬全義則是趙匡胤心腹,可以說恭帝即位月餘,殿前司就變成了趙匡胤政變的大本營。

而本來應該制衡殿前司的侍衛親軍司的情況也大有變化: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暫缺 、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

這四人當中,韓令坤、高懷德、張令鐸三人都以趙匡胤馬首是瞻,這樣一來,侍衛親軍司中,除了韓通一人,大體上也被趙匡胤勢力控制了。

後世有人認為,年幼的恭帝和符太后不可能主動做出這種自毀長城的決定,一切都是趙匡胤在暗中操縱。理由就是趙匡胤的胞弟趙光義的妻子是符太后的姐妹,趙匡胤通過符太后這個沒有絲毫政治鬥爭經驗的女子,達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這些人事調動,趙匡胤才藉著所謂“契丹南侵”的這個理由,將部隊帶出了汴梁城,並將其掌握在手中,才在京畿之外發動政變,“黃袍加身”。

而趙匡胤最後的成功,要結合五代的具體情況來看。五代是一個誰握有軍權,誰就等於擁有了政治發言權的時代。合格統治者首先的條件是能打,比如柴榮。但上個合格統治者的心腹重臣,未必會忠於這個統治者的兒子。雖然歷史上是趙匡胤成功了。但如果最後掌握權力的是其他柴榮的心腹重臣,一樣會想辦法造反奪權的。

這就是“主幼臣疑”必然會導致的情況。


冷兵器研究所


周世宗柴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軍政雙優,像極了面位之子劉秀。對手下兄弟也是推心置腹,信任有加。趙匡胤本就是柴榮最信任的兄弟。小故事:趙匡胤謀劃黃袍加身之事,心中一直猶豫不決,跑回家去問姐姐是否可行。他老姐拿起洗衣棒就是一通猛捶,邊打邊罵:如此大事,男子漢大丈夫當斷即斷,回家來問個老孃們,算那回事?趙匡胤遂下定決心幹一票。篡位登基之後善待柴氏後人,以求心安。前朝廢帝,以柴氏一族結局就好,一是趙匡胤仁義大度,二來也是其篡兄子之位,心中有愧。三來趙匡胤本就是柴榮的連襟,柴榮的親信同時也是趙匡胤的親信。所以趙匡胤才能是隻殺韓通一人,輕鬆篡位,篡位之後再杯酒釋兵權。


1027和達貨架製造


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一位難得的明君,他南征北戰立志統一天下,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無奈天不假年,正當壯年(39歲)卻過早去世,令人惋惜。柴榮去世後7歲兒子柴宗訓繼位,是為周恭帝。

柴榮去世前曾安排範質、王溥、魏仁浦、趙匡胤、韓通等自以為忠心耿耿的大臣輔佐兒子,惜乎所託非人,死後不到一年就被趙匡胤篡權,後周滅亡。

趙匡胤能夠輕而易舉地黃袍加身建立大宋政權,一方面是他謀略過人,不僅取得柴榮的信任掌握了軍權,而且在軍中培養了大批親信勢力;另一方面,一個政權能在兩天之內被推翻,且幾乎未遇到任何反抗,說明後周的統治基礎極不穩固,拱衛皇權的力非常脆弱。


三味小書屋


其實很簡單。主少國疑。主子年紀太輕,太后垂簾。你也不知道主子長大了是不是賢明,看五代歷史就知道,在中原的王朝象走馬燈式的換,往往開國的還行,後面的就不行了。將士們立下的功勞誰來褒獎,等小皇帝'長大了,還能記得這些人嗎?最重要的是,柴榮搞的禁軍還沒有鞏固,趙匡胤上臺後進一步把軍權從武將手中奪回,最終使後世武將都不直接統管部隊,除元以外。所以後世武將造反奪位的基本沒有,除了朱棣。當然朱棣當皇帝后,將藩王的護衛的權力也收回。所以以上兩個原因。一皇帝是個小孩子。二沒有廢除武將的軍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