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地名:一对姐妹街铜店街和铅店街的码头繁华

泸州的码头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水运就比较发达。历史上,便有所谓的“金泸州”之称,而且还有“谁得到泸州,谁就占据西南天时、地利”之说。

泸州地名:一对姐妹街铜店街和铅店街的码头繁华

泸州坐拥长江沱江两处水运,它因水而立,因水而荣。千百年来,川南乐山、自贡的盐,内江的糖、资中的粮食经沱江运往泸州码头,又从泸州转口运往重庆、宜昌、武汉等地。

金沙江、岷江的木材、煤炭,滇东的矿产铜、铅、茶叶、土特产,从永宁河运往纳溪下泸州中转。岁岁年年,商贾云集,市井繁荣,泸州成为云贵川交汇处的商业大口岸。

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码头文化和繁荣。其中泸州南城、小市、蓝田,都是重要的码头口岸。这些地方当年都是酒旗招展,商贾云集。

泸州地名:一对姐妹街铜店街和铅店街的码头繁华

清朝四川籍大诗人张问陶曾经书写过两首泸州的诗,非常能说明一切:

其一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

衔杯却爱泸洲好,十指寒香给客橙。

其二

旃檀风过一船香,处处楼台架石梁。

小李将军金碧画,零星摹出古江阳。

今天要说的这两天老街紧紧相依它们都是泸州千年繁华码头曾经的见证者。

在泸州江阳区市中心的南城,有两条相邻而平行的古老街道,称曰:“铜店街”与“铅店街”。

泸州地名:一对姐妹街铜店街和铅店街的码头繁华

据《泸州市地名录》载:铜店街“系此街经营铜器的商店多故名,东西长150米,南北宽6.1米”; 又载:铅店街“很早以前此街铅器商店多,故名,东西长165米,南北宽5米”。

这两条街的西口均接中平远路,东口都临长江之滨,街貌大体相似,长短不差上下,各以铜铅命名,可称泸州一双姐妹街。

溯本探源,这两条街早在两百多年前,已很繁荣,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清延为了铸钱制币,打造军火,急需西南区域的大量铜锭和铅锭。

那时,由于泸州是交通要道和长江上游水上门户,所以滇黔铜锭,必须经泸州转口,借长江航运东下送京(北京)。仅云南一处,就每年解运八起,计633.144万斤。

泸州地名:一对姐妹街铜店街和铅店街的码头繁华

因而泸州便成了铜、铅集中待运的堆栈码头。当时称日“京铜”,都铸有产地、厂名,以竹篾篓装运。先以人工挑抬,骡马驮运,经川滇、川黔崎岖山道,以出永宁(叙永),汇集到泸州,然后雇船水运,下重庆、穿夔门、经宜昌,到汉口交卸;再辗转至京沪杭大运河转运北京。

沿途都有督员押运,目兵护送。长途运输,路遥江险,费时费力,十分艰辛。但由于铜运的频繁,对泸州这个重要中转站的繁荣和航运的兴旺,却起到了促进作用。

那时,铜店街和铅店街这一带,十分热闹,茶旅饮食行业,极盛一时。但后来由于交通的逐步开发而改道,以及重庆设置造币及兵工各厂等原因,随之铜铅运输逐渐衰落,但迄今街名依旧,给人们留下了对往昔的追思。

泸州地名:一对姐妹街铜店街和铅店街的码头繁华

现在得两条街因为是去滨江路得必经之路,还不算落寞,铜店街幼儿园在这里。很多泸州夜市名小吃也在这里,依然还是比较热闹得地方,只是没有了当年得景象,今天记录下来,不知道老一辈得人是不是还有印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