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易經》有道理嗎?

1622355338


首先可以肯定《易經》是有科學依據的。



一、何為《易經》?

《易經》是我國古代一本最早最系統地記錄、整理和描寫史前中原地區氣象、天文、地理、人文等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原始知識積累成果的書籍。

二、《易經》發展歷程與編制的依據是什麼?

①翻閱相關歷史資料得知: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6000年—8000年左右,《易經》始於伏羲氏,後經周文王《周易》、孔子《十翼》給《易經》注入文字並逐步成型。

②上古時期,文化相當落後,當時還沒有產生文字,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來源以捕魚為生,伏羲氏作為當時的傑出首領每天盤坐在空曠的高山觀日月之星辰、望山川之流水。。。。伏羲氏遙望遠方,心繫百姓,腦海中浮現出一個想法:“用什麼方法可預測天氣的變化規律”,只有掌握天氣規律,人們才能瞭解潮汐變化,有效的提高捕魚效率,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通過長期苦思冥想,終於開悟,可用長、短樹枝、擺放出不同的方位組合,用來表示相關的氣象、天文、地理狀態,作為人們日常出行的依據,形成最早的氣象預報。

③伏羲氏是華夏文明天氣預報鼻祖,也是中國人類歷史上觀察學與統計學的最早踐行者,《易經》的編制依據就是觀察學與統計學的總源頭。

三、《易經》在中華文明史的歷史地位佐證了它的傳承性與科學性。

縱觀整個中華文明史,幾乎每一步發展都與《易經》息息相關。幾千年來我們祖祖輩輩崇尚孔孟之道,而《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成為孔門弟子必修之書。

到宋朝儒家發展出了一種新的形式,即理學和道學。理學從一開始就是以研究《易經》為契機的,周敦頤創作了《太極圖說》,是理學正式成立的標誌,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創作了《周易本義》。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壯大,我國正處在高速發展的網絡信息化時代,目前國家的5G專利技術與網絡建設整體水平領先於全球,5G時代的核心是大數據,大數據的基本原理來自數據統計學,由此推斷《易經》成為世界文明史上大數據的開拓者當之無愧!

總結語:《易經》是中華文化哲學思想形成的源頭,歷史源遠流長!《易經》中蘊藏著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易經》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歷經數千年,代代相傳,期待未來的智者能夠打開這座神秘寶藏。人類探索的腳步一直在前進,日月星辰,斗轉星移,它依然屹立在偉大的東方!

附言:市場上《易經》的版本很多,闡述的觀點千奇百怪,極端的編書者把《易經》純粹的解讀成了《風水寶典》或《占卜奇術》這種褻瀆不敢苟同,初學者容易誤入歧途。如有《易經》業餘好愛者苦於古籍版的難以讀懂,我推薦大家在網絡上搜索臺灣師範大學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解讀的《易經的智慧》(完全免費視頻),這一套視頻我全部看過,曾仕強先生用深入淺出手法,詮釋了人生的智慧。


大杯紅茶


易經!是一本智慧的鉅著,是華夏文明的結晶,真理取之不完用之不盡。它給後人指明瞭道、正確之道、變化之道、無盡之道,道道在其中。以不變勝萬變,以萬變勝不變,一切在於人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應用中,誰違反正確應用,其果必陽盛而陰哀,或陰盛而陽哀。要是你惡意應用,其果必陽散而滅,或陰凝必亡。道已明因果,其德功之高何其之遠啊!今些人以科學之道論說巜易〉說易沒科學之理,真是愚之論也。古之易發展之道無有無數條,每條正道對人類都能產生效應,包括今天的科學之道。理解不了沒關係沒人怪你,但怎麼可以知其一而對萬變之理說三道四呢?這種思維就是沒有正確理解和正確應用的真實具體表現,易經早就把你言中了,請問誰還敢說易之無理!易經天地間一切事物正確理解應用之真理,即人類正確認識應用陰陽變化之道之真理!


火明131500024


可以懷疑,但別輕易否定。簡單否認《易經》,就是對中國古代文化輕視。

提到《易經》就不能忘記三個人,他們就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他們都是有才華有智慧的人,沒用沒道理的事一般沒時間去做。

我們常說的《易經》,一般指的是《周易》。除了《周易》以外,還有《連山》《歸藏》,這兩種都是周朝以前用的。按先賢記載來看,在結繩記事的年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高明的理論來整合思想記載人事和自然。出發打獵,大家在地上畫出八卦說,一指坎方說在這裡做個陷阱,在坤方打埋伏,在離方集合。可想而知,當年伏羲發明的八卦,有多麼實用。說不明白畫個圖,大家一交流,很快就搞定。

想想那時易經,就如同電腦起步時代,有了0和1的電路變化,有了286微機又有了dos操作系統一樣。氏族公社時代結束,國家出現以後,易經漸漸成為國家思想利器。在商朝和夏朝時,能用《連山》《歸藏》的都是很特別的人,大多是在國家機構中,為國家大事占卜。比如行軍打仗,出征前要卜一卦象,占卜者的地位是超然的。當週文王被商紂王拿下,軟禁起來,也有說是關到獄中,周文王把《連山》《歸藏》推倒重演,不再從山卦起始,也不再從坤卦開始,而是從乾卦開始,這不單是次序重整,也是文化意念的轉折,天道人心開始匯合。

這個時代的周易,如同電腦系統的windows崛起一樣,系統化實用化更強,普及更便利。有思想的人都懂《周易》。看看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大多都通易經。我們看老子的《道德經》,處處都有陰陽對立統一觀念,顯然深受易經啟迪。孔子也是其中感觸極深的人,他在晚年感嘆如果早學了易經就更好了。大約孔子也意識到易經太厲害了,早學明白,孔子周遊列國之行會非常順利成功……

然而,孔子周遊列國之行是心灰意冷的,處處不得志。也是這種心情,讓歸隱教書的孔子發現了易經的偉大,開始整理和解讀易經。後世的四書五經,易居五經之首,引導著文明進程中各行各業的輝煌……  


坐照入神


《易經》會在‘’言語、行動、製造器物、卜筮‘’等幾方面得到啟發。其中最讓人感興趣的應該是卜筮方面。

《繫辭傳.第九章》說:《周易》這部書已推原事物的初始而歸納事物的結局形成卦體大義。各卦六爻相互錯雜,在於反映特定的時宜和陰陽物象。六爻之中初爻的意義較難理解,上爻的意義容易明白;因為前者是本始後者是末端;初爻的爻辭擬議事物產生的苗頭,到了上爻事物發展完結而卦義最終形成。至於錯雜各種物象而撰述陰陽德性,辨別事物發展過程的是非得失,要是撇開中間四爻那就無法全面領會。是阿!明白了中間四爻的意義也就大體把握了存亡吉凶的規律,即使平居無為也能知曉事理。明智的人只要觀察分析卦辭,就可以把全卦大義多半領悟了。第二爻和第四爻同具陰柔的功能而分居上下卦不同之位,兩者象徵的善惡得失也不相同;第二爻處下卦中位於是多獲美譽;第四爻處上卦下位於是多含惕懼,因為逼近第五爻君主之位。陰柔的道理,不利於有遠大的抱負;其道理在於慎求‘’無咎‘’,其效用在於柔和守中。第三爻和第五爻同具陽剛的功能而分居上下卦不同之位;第三爻處下卦的極位於是多有兇危,第五爻處上卦的尊位而居中於是多見功勳,這是尊卑貴賤的等差所致。大略言之柔爻處三與五位就有危患,剛爻處之就能勝任吧?

再來看看《繫辭傳.第十章》說:《周易》這部書,寓理廣大周備:含有天的道理,人的道理,地的道理。兼合三畫的八卦中天地人‘’三才‘’的象徵而各卦兩兩相重疊,就出現了六畫的六十四卦 ;六畫,沒有別的含義,正是象徵天地人‘’三才‘’的道理。《周易》之道在於變化運動,仿效事物變動情狀的就稱作六爻;六爻各有上下等次,就稱作物象;陰陽物象交互錯雜,就稱作文理;文理有的適當而有的不運當,所以吉凶就產生了。

因此,從這裡可以看出《易經》是有道理的。一是‘’易與天地準‘’,易理就是自然法則;二是其海納百川,能與各種先進之化相融、相通;三是與時偕行,常釋常新,從古至今,依然與人們的生活保持零距離。六十四卦,卦卦都是智慧,其道理可見。


易學與生態


易經有道理。有很多人,也可以說所有研究易經的人都是研究易經的用法,去理解易經中的意義。卻很少有人,或者說基本上沒有人去研究易經的形成關係,及是說易經到底依據是什麼。有人會說一陰一陽啊,陰陽變化呀!但忽視了流傳易經中最核心的"易與天地準"這五個字,為什麼不去研究是如何準法的呢?河南大學的張今先生考慮到了這五個字,進行了研究,研究出具月地運行規律,只是在"11520"這個數據上出了偏差,沒有把它的真實作用研究準,也就說只差一步之遙。其實,易經並不難學,也並不是人們說的那樣難,主要是沒有明確日,日,地,規律與八卦,易經的關係,以及轉換卦辭依據。只要明確了這兩個方面,易經及可迎刃而解。之於卦象解那就靠智慧與理解,是變化關係,既要理解卦辭又要有實際經驗,也就各顯神通了。為什麼我說易經非常重要呢!易經代表中國古代天地規律的科學研究成果,任何時代天地運行規律作用都有用,都不過時,而且,人生活於天地之間,與天地息息相關。我已把依據及"易以天地準"是怎麼準的破解了出來,卦辭轉換依《說卦傳》中有,只是卦辭有人評論說不合邏輯,這就是不懂的說法,其實卦辭不需要邏輯性,唯依據及八卦,易卦,方圓圖,六爻卦序,必須與天地規律合陰陽對半分準確。及依據必須規律科學。我已破解易經,也就說已具備重著易經基礎條件,為什麼不著呢?是想留給有識之士去著,假設無有識之士去著,我再著。像易經這種書是萬古流傳作用之書,聚大眾智慧流芳千古是吾心也!學術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要讓易經在世界大放光彩,以證中國人的智慧,尤為重要!


古今336


必須有道理,《易》是記錄太陽月亮的運行軌跡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對人類影響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太陽,古人不去研究和記錄最有用處的事物難道研究怎麼發朋友圈嗎?吃飯問題先解決好再說別的呀。當然,月亮也很重要,它能影響地球上所有的液體類物質,海水的潮汐現象就是月球和太陽的共同作用下的現象,人類身體的血液也一樣被它倆影響。所以中國農耕社會用的是“月亮的陰曆”而不用陽曆,《易》是古人觀察天體運動規律的總結,經過幾千年的總結積累能讓你提前知道天體的位置及對我們產生的影響,至於你用它來算命那是你自己不懂的原因,你都知道天體的位置了還用“占卜”嗎?所以孔子說:“知易者不卜”


靳圭


學習中道精神,體悟道的陰陽轉換兩面性

道的體性決定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並且優勢劣勢在不同的條件下會互相轉化。表面上看,佛性屬於無為法,清淨自在解脫無慾,適合修出世間法,可如果用在世間法上就有很大的侷限性。相反,魔性屬於有為法,聰明伶俐,貪嗔痴疑慢無毒俱全,適合修世間法,如果用在出世間法上則會障礙修行人解脫。可佛魔並不是始終對立分割的,如果把貪嗔痴疑慢中的有我轉換為無我,魔性也就成為了佛性,反而可以用來助道。我們以解脫輪迴為最終目標,這屬於出世間法。可由於在人世間修行,需要滿足色身的生存需要,需要盡好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需要弘法利生,這又屬於世間法。如果我們只以佛性來要求自己,對任何事物都不在乎,沒有分別心,不分辨真假對錯好壞,是無法在世間生存下去的,更無法度化眾生。

原來魔性很好用,不用畏之如虎,不能僅以佛魔字眼來判斷好壞,關鍵是以利己還是利他來判斷。如果魔性是用來利他的,也即是佛性。《節選紫真師兄》微博:靈芝師姐



自然之家阿杰Jay


《易經》對古人來說,太有道理了,關乎國家命運的大道理。

易經八是筮佔,還有龜卜。

《尚書洪範》,稽疑:擇建立卜筮之人,乃命卜筮。

《史記日者列傳》:自古受命而王,王之興何嘗不以卜筮決於天命哉!

託名孔子《易傳》: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有人說什麼“善易者不佔”,純屬無中生有。孔子作《易傳》,就強調一個“佔”!當然,還附以儒家倫理,乾為天、坤為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尊地卑,貴賤位矣。

不過,與龜卜相比,龜長筮短,筮佔是次要的。《尚書洪範》說了,“凡七,卜五,佔二”,《易經》為占筮,地位比龜卜差遠了。《易經》只不過是因被儒家奉為四書五經之一,地位被抬高了。

據說周文王作《易經》八卦,可《史記》裡,並無周文王占筮的文字記載,如周文王出獵前,龜卜,吉。結果遇到姜子牙。

若周文王作《易經》,如此傳家之寶,武王、周公,為啥不用,史記裡武王、周公每遇大事用龜卜?

《左傳》有“驪姬之亂”,晉獻公欲立驪姬為夫人,龜卜不吉,筮佔吉。占卜之人說龜長筮短,應從長。晉獻公偏信佔,結果卻引起驪姬之亂。

那麼,龜卜就準了?不見得。

武王伐紂前,龜卜不吉。姜子牙不信邪,力勸武王出兵,結果伐紂成功,紂亡。


有話少說


《易經》是統稱,它的範圍很廣。狹義上的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而廣義來講山、醫、命、相、卜五術,陰陽家,名家,道家等的典籍都和《易經》有關係。所謂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其中的易是指《周易》,不是《易經》。《易經》是群經之首,中華文化的始源,一般人把《易經》理解為《周易》是混淆概念了。中華文化的祖源是《河圖》,《洛書》,然後《易經》:《連山》《歸藏》《周易》,再後諸子百家,山、醫、命、相、卜。可見中華古代文化是以《易經》為主線發展出來的哲學、文學、天文學、醫學等科學體系。

諸子百家的經典主要是:

儒家:孝經、禮經、論語、中庸、大學。

道家:道德經、清靜經,道藏經典-山醫命相卜,莊子。

釋家: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

墨家:墨子、魯班書。

醫家: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農家:農經、天工開物等。

兵家:孫子兵法、兵經、六韜三略、孫臏兵法。

《易經》的意義重大,絕非常人眼中的無所謂。希望大家都重新認識它,研究它,發揚它。


幫你美名


對於《易經》,我以前翻看過,但是不懂。覺得有道理但抓不住,理解不了。

後來生病學中醫,拔罐導致五臟氣亂。此時中醫裡的`子午流注'在我身上體現出來。並且我突然會跳舞了,以前下功夫學都沒學會。細細想來,自己吃補腎臟的藥很多。中醫裡腎為做強之官,技巧出。這時身上體現症狀和《黃帝內經》所描述的一樣。所以能看懂《內經》。

今年繼續學習《內經》天文知識,發現五臟氣亂的具體原因是,我體內內臟生化過度,把體內鬱結的脂肪化解,導致氣鬱。慢慢發現人體器官有正化,還有災化。對《內經》上的災七宮、災三宮、災一宮等知識與《周易》有關係,可惜我不懂。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吃了好多補腎的食物,才是我其他器生長有生化能力,這個估計附合寒(在體為腎)化六的變化。

所以《易經》是有高深的理論,只是我們不能理解。大多數人連人道不懂,對天道和地道,更是摸不著門。

對古知識,真是佩服,我們懂的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