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春种一粒粟,李绅写《悯农》,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十场的比赛中,比拼异常的激烈,充满了火药味,少女选手邓雅文闪亮登场,邓雅文虽然仅仅13岁,还是一名初中生,但是邓雅文很沉着冷静,走上赛场的时候,很有礼貌的向观众和评委们深深的进行鞠躬,主持人董卿在介绍邓雅文的时候是这样说的:“邓雅文可是我们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连续四期的擂主啊,实力不容小觑呀,今天也是又一次站在了我们的舞台上,要参加最后一场总决赛,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呀。”邓雅文调侃的说自己是从预备团里飞出来的,因为实在是很巧合。抗震教授更是说邓雅文今天来到这里是与民同乐的,是来品尝一下逐级往上升的感觉的,对邓雅文是赞赏有加。

中国诗词大会,春种一粒粟,李绅写《悯农》,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邓雅文选题选关键词的时候,她选到的是丰衣足食,第一道题是让邓雅文从给出的字中选出一首五言唐诗,邓雅文毫不迟疑的答出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答案,得到了观众的一片掌声。这首诗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这首诗的流传程度很高。

《悯农》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中国诗词大会,春种一粒粟,李绅写《悯农》,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这首诗的意思很浅显易懂,但是道理很深刻。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诗中从“一粒粟”到“万颗子”,形象生动的的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这些都是农民劳动的成果,农民是最辛劳的,是最应该值得尊敬的,是推动社会前进和进步的力量。在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但是勤劳的百姓仍然要饿死。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这一切的结果都是封建社会的剥削造成的,是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

中国诗词大会,春种一粒粟,李绅写《悯农》,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悯农》让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这首诗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辛苦换来了丰收的粮食,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出现了“农夫犹饿死”的事实。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诗的语言通俗、质朴清新,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中国诗词大会,春种一粒粟,李绅写《悯农》,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悯农》这首诗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这首诗说明古代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但是从另外的角度也说明了付出和收获的关系。春种秋收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付出多少才能有多少的收获,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存发展的社会规律。想要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就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古今中外,凡是做出巨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付出的人,成功的花朵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