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春種一粒粟,李紳寫《憫農》,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十場的比賽中,比拼異常的激烈,充滿了火藥味,少女選手鄧雅文閃亮登場,鄧雅文雖然僅僅13歲,還是一名初中生,但是鄧雅文很沉著冷靜,走上賽場的時候,很有禮貌的向觀眾和評委們深深的進行鞠躬,主持人董卿在介紹鄧雅文的時候是這樣說的:“鄧雅文可是我們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的連續四期的擂主啊,實力不容小覷呀,今天也是又一次站在了我們的舞臺上,要參加最後一場總決賽,此刻是什麼樣的心情呀。”鄧雅文調侃的說自己是從預備團裡飛出來的,因為實在是很巧合。抗震教授更是說鄧雅文今天來到這裡是與民同樂的,是來品嚐一下逐級往上升的感覺的,對鄧雅文是讚賞有加。

中國詩詞大會,春種一粒粟,李紳寫《憫農》,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鄧雅文選題選關鍵詞的時候,她選到的是豐衣足食,第一道題是讓鄧雅文從給出的字中選出一首五言唐詩,鄧雅文毫不遲疑的答出了“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答案,得到了觀眾的一片掌聲。這首詩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這首詩的流傳程度很高。

《憫農》

唐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中國詩詞大會,春種一粒粟,李紳寫《憫農》,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這首詩的意思很淺顯易懂,但是道理很深刻。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詩中從“一粒粟”到“萬顆子”,形象生動的的描繪了豐收的景象,這些都是農民勞動的成果,農民是最辛勞的,是最應該值得尊敬的,是推動社會前進和進步的力量。在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土地,但是勤勞的百姓仍然要餓死。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這一切的結果都是封建社會的剝削造成的,是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

中國詩詞大會,春種一粒粟,李紳寫《憫農》,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憫農》讓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這首詩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辛苦換來了豐收的糧食,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出現了“農夫猶餓死”的事實。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詩的語言通俗、質樸清新,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中國詩詞大會,春種一粒粟,李紳寫《憫農》,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憫農》這首詩給人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這首詩說明古代社會制度的不合理,但是從另外的角度也說明了付出和收穫的關係。春種秋收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付出多少才能有多少的收穫,這既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存發展的社會規律。想要讓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就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古今中外,凡是做出巨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付出的人,成功的花朵都是汗水澆灌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