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上工房衚衕的老人

三門峽:上工房衚衕的老人

上工房衚衕位於中國鐵路運輸東西大動脈隴海鐵路三門峽段磁鍾路口鐵路南側,這裡的住戶大多是年愈古稀之年的老人,每天伴著有節奏地火車與鋼軌的碾壓聲,迎來朝霞,送走夕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衚衕兩側都是清一色的赤磚紅瓦工房,原本衚衕足夠寬,過往大卡車的地方,被閒不住的居民圈起來,搭建成平房,油氈房,木棚,用來做衛生間、廚房、雜物間,因此會看到有些樹木從放屋頂上竄出來,直衝雲霄,遮天蔽日。由於地勢低,衚衕的房子都不高,低矮潮溼,外面看起來破敗不堪,裡面卻整潔有序。衚衕曲曲彎彎綿延二三里, 狹窄處僅容兩人並肩通過,寬處也就過一輛老年代步車。

清晨陽光周圍的高樓大廈之間,擠進衚衕,照在瓦房上,給冬日的上工房送來了暖意。鐵路退休老職工徐老太太顧不上打掃自己的房間,來不及整理一下自己散亂的白髮,拿著自家的笤帚開始打掃衚衕。聽見衚衕裡有了聲響,鄰居鄭大娘慌里慌張回家拿工具,急急忙忙去衚衕的另一頭打掃,好像擔心別人清掃自己的地盤。楊奶奶端著飯碗,肩膀靠在門框上,邊吃邊講自己昨日裡去市場買菜時看到了多年未見的老李,回憶起建大壩時的點點滴滴;老人們年齡大了,聲音抬得很高,講到動情時,老人用袖頭擦擦眼淚,傳來一串串爽朗的響聲,笑聲飄出衚衕,繞進那高樓林林的家家戶戶,樓裡的居民聽到的聲音熟悉而又陌生……

來自徐州的徐老太太是一名工程師,16歲來到三門峽修建大壩。楊奶奶笑著說自己是棉紡廠職工,是來支援三門峽建設,解決人口比例不平衡問題的。鄭大娘幹了一輩子居委會工作,處理了無數的鄰里糾紛,至今還在操心周邊的廁所衛生問題。老人們來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為了建設維護隴海鐵路,為了支援三門峽大壩建設,響應祖國的號召,意氣風發,滿腔熱忱,拋家棄親來到這裡,把自己的青春芳華奉獻給了祖國的交通事業和水利事業,如今青絲變白髮,滄桑刻滿臉龐,身軀佝僂不再挺拔。問起老人,是否後悔過?“我是祖國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在國家被封鎖,技術落後,物資睏乏的年代裡,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建起舉世矚目的大壩,靠自己的智慧解決了黃河泥沙大不能發電問題,值了。”老人回答鏗鏘有力,振聾發聵,挺胸抬頭,豪情滿懷。

衚衕裡的年輕人像老一輩一樣走南闖北尋找自己的平凡的世界了,他們都不願住在破舊的工房裡,寧願揹著房貸也要先住進高樓大廈。衚衕裡的人越來越少,除了老人就是進城務工的農家子弟了。徐老太太的兒子也是個工程師,收入高,生活環境優越,幾次把老人接去養老。老人每次都是住上三兩天就鬧著回衚衕住,否則就會血壓升高,急火攻心病倒。孩子要把徐老太送醫院治療,被拒絕了。奇怪的是老人只要到衚衕口就紅光滿面,神采奕奕。老人說: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業,每天忙忙碌碌,精疲力盡,還要操心照顧老人,看了心疼,而自己眼拙耳背幫不上忙,著急上火的,不想讓孩子們操心,成為孩子的累贅。衚衕裡接地氣,有多年的街坊鄰居,能聽到熟悉的鐵軌聲,吃得好,睡得香,還是衚衕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