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怪圈?

自秦朝“废分封、设郡县”之后,中国就奠定了一个大一统的制度结构。

此后,经常出现改朝不改制的周期性王朝交替的现象,这使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看上去像是一个没有出口反复循环的怪圈,即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往往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繁荣,但越往后,民间的暴动就越多,很快新的势力又通过武力和战争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周而复始。然而,这种循环往复的王朝交替现象却并未在西方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知名历史学者张鸣。张鸣老师高屋建瓴,从历史上的封建制和大一统的纵向对比,一路探寻到甲午战争前后,中、日两国海军实力悬殊背后的深层原因,为你解开历史周期律的迷局。

如何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怪圈? | 张鸣谈历史

▲张鸣 | 历史学者


中国特色:治乱交替

中国很早就大一统了,但是大一统之前,其实每一朝的历史周期也比较长——西周400年,东周又400年。夏商的历史不太清晰,但如果有的话,估计也是一个很长的周期。

那么,为什么大一统之后,朝代的寿命就短了呢?长的200多年,短的也就是几十年,甚至十几年。

西方是封建制,国家是一层一层分下去的:底层的小领主,一直到最顶层的国王。这种制度构架,不需要有庞大的官僚机构,也不需要独特的国家机器,甚至不需要常备军,是一个小国寡民的状况,自然可以延续得比较长。

如何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怪圈? | 张鸣谈历史

▲领主向国王宣誓效忠

小国寡民状态下的领主,跟他这个领地的农奴是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农奴死掉了,领主的财产就没有了,因此领主并不会把农奴剥削得很惨。

但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封建制的时代很早就过去了,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官僚帝国。这个帝国是皇帝的,由官僚们替他打理。

这就意味着,官僚管辖的区域里都是皇帝的土地、皇帝的人、皇帝的财产。人、土地、资源都是皇帝的,只是请了一帮人替他打理。那么这帮人为什么要给你好好干呢?凭什么给你好好干呢?即使开始好好干了,后来还会好好干吗?

如何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怪圈? | 张鸣谈历史

▲古代上朝时,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

这帮官僚搞到最后,肯定是要贪污腐败的。因为搜刮老百姓对他们来说没有痛感,他们只不过是“过路财神”,所以无所谓。因此,到了一定的时候肯定会官逼民反,这个矛盾是这种社会结构无法克服的。

皇帝对这个帝国的私有性和官僚的这种代理性,这对关系就注定了这种历史的循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是“中国特色”。老百姓也没有办法,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揭竿而起,开始闹。虽然闹的过程中,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但不闹也注定是要死掉的,所以闹起来是身不由己。

这就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治乱交替。这个规律其实不是老百姓决定的,老百姓说了算吗?一直到今天,老百姓说了也不算,他们能怎么样呢?他们管不了,就只能被人推着走。给你推到沟里,那你就进沟里,给你推到河里,你就淹死。反正就这样,他们也没辙。

如何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怪圈? | 张鸣谈历史

▲中国朝代版图变化


中国历史的两大转折

要怎么走出这种循环?那就必须走出这种帝制的社会结构。如果还是这样的社会结构,腐败就不可能克服,抓多少贪官污吏都没有用。以前皇帝也抓贪官,朱元璋把人扒了皮,可扒了皮又怎么样?其他人照样前赴后继。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说,中国有两个大转折:第一个大转折,是从一个封建制走到官僚帝制,第二个大转折,是从帝制走出来。

第一大转折我们实现了,但是好坏不知道。因为唐德刚的这个说法,其实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不是说转折就一定是好的,大一统帝国不见得比小国寡民的封建制好,就看你怎么看。

如何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怪圈? | 张鸣谈历史

▲蒋士云、张学良、唐德刚合影

但那个已经走过了,下一步是走出帝制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种官僚帝制的转向比较困难,从世界范围看也是如此——它的惯性太强大,走出来的障碍太多。但能走出来的话,就会很不一样。就像日本,一个人数那么少的国家,在甲午海战里却能赢中国。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唐德刚把制度因素强调得太重了。因为当时日本也谈不上是君主立宪,它其实是二元君主制,君主的权力很大。君主立宪讲究君主是虚化的,当时的日本根本谈不上。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式的、整体动员的现代化国家模式。它有很多现代化的地方,比如有法治、有现代教育体系、有现代的动员体系。它的动员有效,它的训练有效,它的现代化程度有效。

而中国是什么呢?中国是一个腐朽的帝制,打了几个漂亮的补丁。北洋海军就是一个漂亮的补丁,陆军也好,海军也好,看上去都现代化了,但是学不到位。不像日本已经军国主义化了,政府的效率很高。

如何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怪圈? | 张鸣谈历史

▲北洋海军官兵合影

那时清政府就是疲疲塌塌,拖拖拉拉,贪污成风。到最后,人头费都吃光了,十几年不添一艘军舰。现代化一到这儿,都变味了。

当然,这不光是制度的问题,中国败给日本不是简单的君主立宪和帝制的冲突可以解释的。因为,如果仅仅是制度问题的话,沙俄也是帝制,但日本打沙俄还是很吃力的。

战争不是简单的两个制度的对峙,不是说制度一变,马上就会产生出巨大的效果。其他方面的配合支持也很重要:它所需要的文化,它所需要的民情,如果跟不上,照样玩不转。

如何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怪圈? | 张鸣谈历史

▲甲午海战

虽然我们不能说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它那时的确是一个准现代化的国家了。这一点跟中国之间的差距很大——清政府还是一个腐朽的

中世纪国家。

清政府建的海军,解决不了一个很小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却非常重要——清朝海军的脑袋都留辫子。

海军留辫子?开机器的时候是很容易搅进去的。在日本这不是个问题,但在清朝就必须得留。所以,当时每个军官、士兵上军舰的时候,就必须得先盘辫子。连这种小事都解决不了,补丁再漂亮也没有用。

整理:听好书·吴敏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