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三国鼎立局势,看“分”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诸葛亮是历史的罪人这个论断,其出发点在于:统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定大于分裂。由此出发,则衍生出这样一条逻辑链:统一优于分裂——>诸葛亮领导的蜀汉政权偏安一方,长期与最具有统一希望的曹魏政权作斗争,阻碍统一——>诸葛亮是历史的罪人。从形式逻辑而言,并无不妥,但从事实的角度出发分析,此论存在两个问题:

  1. 片面夸大统一而忽视分裂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由于诸多因素,历史教育推崇大一统,认为统一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决定作用,而分裂对于历史而言负面影响远大于正向影响。实际上,这种提法过于武断,就中国历史而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但历史的总体发展是在统一和分裂中不断向前迈进的,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天下大势”,所谓“大势”,便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三国鼎立局势,看“分”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以南方的开发而言,“分”的作用一目了然。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真正得到开发便是在三国的东吴时期,此前江南地区的经济落后人烟稀少,可谓是不毛之地。东汉将天下划分为十三州,其中区域面积最大的三个州都在于南方——扬州,荆州和益州。而北方诸州的面积普遍较小。这是因为北方的人口密集,生产水平高,因此要保证行政效率则不能划分过多的人口在同一行政区域,以发挥地方权力的作用。而南方地广人稀,生产落后,若设置过多行政区域,则会导致政治管理资源的浪费。所以三国时期,曹操占领北方九州,但面积却与占据扬州,交州和三分之一荆州的孙吴相当。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三国鼎立局势,看“分”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在大一统时代,王朝中央的政策明显会向富庶的行政地方倾斜,因为王朝的税收多依赖这些区域,而开发落后区域的成本远高于开发后所能带来的收益,再者,古代王朝的统治本身便轻视经济建设,因此大一统王朝根本不会去扶持落后地方的经济。此时,所谓的“分”便体现出其优势。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三国鼎立局势,看“分”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割据势力的目的在于争取天下的统治权,若欲实现此目的,则必须对自己的根据地进行巩固和建设,包括处于落后区域的割据者。因此,争霸的目标与维护自身安全的需求,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他们对自己的根据地进行改造,这便使得落后地方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配给,得到充分的开发。正是在诸多“偏安”于南方的政权的不断开发下,江南的经济最终发展起来,并超越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三国鼎立局势,看“分”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分”是大一统的必要准备,没有分则没有大一统。大一统正是在分裂各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在王朝完成统一之后,则会充分吸收经验,总结教训,建立更为完善的制度来防止分裂的产生,加强统一。因此,“分”对于大一统,具有促进作用。

故而,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合”而忽视“分”的作用,中国的历史正是在分与合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若能认识这一点,便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客观分析历史上的分与合,而诸葛亮是历史的罪人这一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图片来源,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