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餛飩在天津被叫做"雲吞"?

小姐姐日誌


小時候,大概八十年代中期吧,經常去喝餛飩。那時候,去的是城裡的一個鋪子,應該是集體所有制吧,服務態度很差,不過味道很好。跟現在的做法也很不一樣。現在是一碗一煮,那時候是直接在大鍋裡面煮,然後盛到碗裡,大鍋裡面是高湯,煮幾碗就得加湯。之所以吃碗餛飩還要多走幾步去城裡,是因為當時我住西馬路這邊是回民區,所以,要吃包子餛飩這些,就要過馬路去城裡。

後來,沒有多久,這些公家的買賣越來越少,吃早點也不用糧票了。隨著個體攤販的增多,賣餛飩的越來越少,賣雲吞的則越來越多了。記憶中,這個是和砂鍋一起出現的,當時滿馬路的砂鍋雲吞,當時,只知道這是南方的叫法,而且包法也不同。砂鍋雲吞與以前吃的餛飩最大的區別是,一碗一煮,不是一個大鍋一起煮。然後,雲吞就逐漸取代了餛飩,成為天津早點的四大金剛之一(老豆腐、鍋巴菜、漿子、雲吞)。同時誕生的還有菱角湯,也就是雞湯羊肉餡的清真版。

到了兩千年左右,隨著包子鋪的逐漸增多,餛飩這個名字,又逐漸的回來了,不過,卻成為了小餡兒的代名詞。

雖然小時候喝的餛飩餡不大,但是,是可以咬到肉的,現在的餛飩,基本上是隻有肉味兒,感覺不到吃肉。

現在,天津的餛飩與雲吞,主要有兩個區別,一個是餡兒的多少,另一個是包法的不同。餛飩的包法,基本上隨著餡的減少,大多省略了一兩步,雲吞的辦法是介於餛飩與燒麥之間。我自己在家做的話,餡都不小,以包法的不同來區分。

另外,天津餛飩、雲吞的標配是:高湯(不但有豬骨,還要有雞架開熬湯)、冬菜、蝦皮(用海米、蝦乾就不是味兒了,沒蝦皮好吃)、香菜、紫菜、香油、胡椒粉。


楊嶽霖


我小時候家門口有個餛飩鋪 ,九分錢一碗那會上學 ,父母雙職工 .如果家裡有饅頭媽媽就給一毛錢 中午到餛飩鋪端餛飩喝 .如果沒有乾的那就多加點錢買個燒餅或烤餅 .那會餛飩還要一兩糧票 第一次喝雲吞是在紅葉餐廳吃的 多少錢忘了,是我爸歇班時騎著二八大梁車託著我去的 .那會起的很早 晚一點就沒了 .湯裡面有蝦乾 皮薄餡大很好吃 再後來不知啥時一點一點興起雲吞了 .常去的十月惠賓喝雲吞可現在不如以前的好 .最懷念的還是老紅葉。

至於為嘛管餛飩叫雲吞 ,這個問題我覺得 在天津既有餛飩也有云吞 至於怎樣區分 個人見解 餡大且內容豐富的叫雲吞 .餡小的叫餛飩 不知道對不對。


二寶君是個大帥鍋


天津一直叫餛飩 從八幾年廣東富了 賣早點的地方也跟著廣東叫雲吞了

天津的大餡兒雲吞和廣東的雲吞餡兒還是有區別的 廣東的更鮮一些 蝦仁必定是脆的 嚼的口感好 有甜味 天津的更香一些(調的好的) 口味跟重一些

廣東的一碗大概8個或6個 天津的一般10個廣東 湯底是豬骨湯 天津湯底用雞湯 話說還是廣東那邊的湯好喝 吃完嘴裡是甘甜的餘味

天津的雲吞做好了 是金魚樣的 以前是老幼樂的最好 後來在河北區一條路上吃到過一次 也是朋友介紹的 路名不記得了 在一個立交橋下面的路口開進去 有花鳥魚蟲市場 那家的味道是相當不錯 吃這件事和喝茶一樣的 對美味的記憶是不需要腦子的 舌頭記得更清楚


喝龍井85918


吃早點,有幾樣是天津人的最愛。煎餅餜子、老豆腐、鍋巴菜,還有云吞。一般早點鋪都有云吞,骨頭棒子熬的高湯煮雲吞,煮熟後倒入裝有鹽、味精、蝦皮、冬菜、香菜底料的大碗中,還可以飛雞蛋。滿滿一大碗配上燒餅花捲茶雞蛋,就是滿滿的滿足。

說起雲吞大家會說,不就是餛鈍嗎?其實,它們還是有區別的。


餛飩是歷史悠久的一種食物。“餛飩”的這個名字也很古老。漢揚雄的《方言》是最早記載餛飩的書籍:“餅謂之飩。”明代高承的《事物紀原》裡也有說:餅始於七國時代,餛飩乃餅的一種。早時的餅中有餡入湯煮之,也稱為“煮餅”與“湯餅”。


據說,餛飩在唐宋時已傳入廣東。“雲吞”則是廣東人對其的俗稱。宋代高懌《群居解頤》一書記載:“嶺南地暖……入冬好食餛飩……”。有人說“雲吞”二字取代餛飩大概始於清代同治年間,但這並不可考。不過,“餛飩”的粵語發音與“雲吞”相同確是事實。“餛”、“雲”二字的粵語發音完全相同,“飩”字的發音與“吞”字發音相近。


餛鈍全國各地的叫法都不同,四川叫“抄手”,湖北叫“包面”,江西叫“清湯”,皖南叫“包褓”、廣州人叫“雲吞”。


在天津“餛飩”、“雲吞”並存,那麼怎麼區別呢?很多人以餡的大小來判斷。其實這是錯誤的。一位十幾歲就進入飲食行業的老師傅表示,餡大小的差別並不是衡量標準,餛飩跟雲吞的區別在於一個有醬香,另一個沒有。天津的傳統餛飩在和餡時,會加入醬油等一些調料,因此口味偏重,餡的顏色更深量也偏小,這和天津人的飲食習慣有關。而云吞源自南方,口味保留了清淡的特點。雲吞餡基本不加太多調料,就是用肉本身的香味。


每日新報


不知道這個問題是這樣提出的,我作為天津常客,從未聽說天津人把餛飩稱作雲吞。雲吞是後來引進的。



天津老味餛飩講究餡大皮薄,用鮮肉未加蔥姜等調料制餡,調製餛飩肉餡時順著一個方向攪打上勁兒,這樣調出的肉餡才好吃。



餛飩講究現煮現吃,湯用雞湯或排骨高湯,稍加味精,開鍋熟。餛飩煮好要立即盛,如果在鍋裡泡著口感就差些了。碗裡還要先放蝦皮、冬菜、紫菜等,澆上滾燙的湯再撤少許香菜末,味道清香無比。愛吃酸的,加點醋;愛吃辣的,加點胡椒麵,更加開胃。



老天津有不少飯館都出售餛飩,比較出名的有致美齋、周家食堂、吉美 林、登流瀛樓等,宏業食堂等店家後來還增添了大餡廣式雲吞。看到了嗎,雲吞是後來才有的。



一些的餛飩湯裡要放些雞絲、皮蛋等,風味各不相同。有的餐廳借鑑南方飲食風格出售芝麻餛飩、燕皮餛飩等,每碗只要兩角。



天津傳統的素餡餛飩現在少見了,它是用粉皮、香乾、麵筋、香菇、筍片 、綠豆菜,香菜切碎做餡,包出來元寶形的餛飩。素餡餛飩鮮美清淡,別有風味。


聲宏紫閣


其實有“雲吞”是廣東小吃的一種,基本上雲吞是與蛋面一起煮的,所以叫做雲吞麵,也是地道的廣東小吃之一。那麼餛飩是中國的傳統美食,大多數北方都叫做餛飩。其實“雲吞”、“餛飩”、和四川人叫的“抄手”比較類似,但是仔細分別,其中用料、外形還是有所不同的。

雲吞的製法是以雲吞皮包裹著剁碎的餡料。廣東雲吞的雲吞皮以雞蛋及麵粉製成,切成約8cm乘8cm的正方形。餡料則以肥、瘦豬肉、鮮蝦仁,加入大地魚碎及蛋黃、調味混成。

有記載說“餅謂之飩”,也就是說餛飩是餅的一種,主要的區別在於其中的餡,蒸煮之後來食用,用湯來煮的話就叫做“湯餅”。

天津人的早點比較豐富,也喜歡在早上來碗雲吞,骨頭棒熬的高湯,煮上雲吞,然後再加入各種佐料、香菜、雞蛋等,那味道是如此的濃香,也很滿足。

那麼天津其實是餛飩和雲吞並存的,有人說是通過餡的大小來判斷,但其實主要的區別還是在於醬香的區別。這和天津人的喜好有關,天津人口味偏重,而云吞是南方的小吃,所以會稍微的清淡一些。


今晚報


這個問題涉及到餛飩的來歷。

有人說餛飩來自“混沌”,這種說法大概附會居多。我提供一種我知道的說法。

餛飩也好,雲吞也好,都來自“渾脫”一詞。

“渾脫”這個詞的來源就不好說了。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裡就出現過這個詞。大概是講烤肉的方法,說把肉卷在竹筒上烤,“既熟,渾脫”,意思是熟了之後,把竹筒上的肉完整地剝脫下來,叫做“渾脫”。

這個詞在北方遊牧民族語言中也有,意思是大概是牲畜的皮製作的囊袋。元末的葉子奇在他的《草木子》解釋了這個詞:“北人殺小牛,自脊上開一孔,逐旋取去內頭骨肉,外皮皆完。揉軟以盛乳酪。謂之渾脫。”因此用小牛的完整的牛皮製作的囊袋就是渾脫,裡面可以盛放乳酪之類的食物。

唐朝的時候有一種帽子叫做“渾脫帽”,是一種來自北方民族的像皮囊一樣的帽子,與普通的烏紗帽、折上巾之類的帽子不同,長孫無忌曾經帶過這種帽子,在當時風行一時,備受矚目。

西北地區的有一種渡河的工具也被稱為渾脫。是用羊皮製作的,平時可以摺疊,方便攜帶,需要渡河的時候吹滿氣,紮緊吹氣孔,綁在腋下用於浮渡。這種“渾脫”在遼金元時期都很常見,是士兵必備的工具之一。

這種渡河用的渾脫,也被稱為餛飩,或者“皮餛飩”。因此有人認為作為食物的餛飩,名字很可能就來源於這種渡河用的渾脫。

古代的餛飩比我們現在的大很多,元代記載的餛飩每一個要包四兩肉,元代的四兩比現在少,大概也就二兩多,但是也夠大的,一個盤子裡也就裝一個餛飩,一個人大概能吃掉半個。這種餛飩也寫作渾屯,有人說是來自塞外,因此很可能是來自渡河的用的那種渾脫了。

因為是音譯,有的地方叫做餛飩,有的地方叫做雲吞也就很正常了。


pku小動物


我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八十年代以前根本不懂什麼是雲吞,那時就知道餛飩,很少的肉餡。但是味道美極了。早點吃完了,渾身舒服透了。南方的小吃帶來了雲吞,當時感覺很解饞,現在吃著有油膩感覺。


張松延1


西南角四海居和南門飯莊的餛飩在八十年代一毛二一碗,絕對的排骨湯每天排大隊,記得當時有錢人買包子還有拆骨肉,沒錢的一個幹饅頭就一碗餛飩,過去的餛飩好就好在它的湯最牛掰,現在就是排骨湯的話也吃不出過去的老味兒來


用戶224094398756


以前我小時候大概是80年代末,天津的餛飩和雲吞是兩種分開的,餛飩帶豬肉餡兒和現在的一樣,而云吞是沒有餡兒只有雲吞皮,那時應該是因為窮,所以價格有差異分開賣,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不再有隻有皮的雲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