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從半導體行業跨界到投資領域的博士後

那個從半導體行業跨界到投資領域的博士後

陳大同1955年4月出生,北京人。1974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附中,北京工業學院也就是北京理工大學,後赴昌平縣中越公社插隊,1976年分配到北京印刷九廠。隨後參加高考,成為清華大學博士,斯坦福博士後;硅谷創業成功;回國創業,為中國的半導體公司趟出一條路;跨界到投資領域,做C風險投資惠澤企業,培養企業家;做PE投資基金,致力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那個從半導體行業跨界到投資領域的博士後

1995年美國硅谷豪威科技(Omniision)成立,陳大同成為聯合創始人,開啟了人生的第一次創業。豪威的團隊,工程師裡面80%是華人,華人裡面80%是留學生,留學生裡80%又是清華畢業生,團隊創造性極強,幹活非常玩命。最後,他們全球首家把 CMOS技術變成產品。通過CMOS工藝的產品化,圖像傳感器的功耗體積降低了幾百倍,使得手機可以當作相機用。二十多年來,出現了二三十家競爭對手,要麼倒閉,要麼被賣掉。90年代末,豪威科技的圖像傳感器用於電腦眼,並佔了全球一半的市場份額。2000年,豪威科技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從大環境講,像美國硅谷這種地方,具有很強的秩序和規律,而且各種體系非常完備,在這種秩序完備的環境下,使得你把一個想法變成一個公司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然而這種秩序的完備也有一個弊端,就是機會比較少。

反觀中國,無論是在法規建設上還是市場競爭等方面都很混亂,市場秩序很不規矩,但是這有一個好處就是:中國的機會比較多。這種市場格局也使得過去十年成為了中國風險投資最輝煌的十年,基本山無論怎麼投都能賺錢,因為錢少項目多。

那個從半導體行業跨界到投資領域的博士後

2001年,陳大同和幾個朋友聯合創立展訊通信,定位做手機基帶芯片(類似於電腦中的CPU芯片)。

一個革命性的創新,讓展訊牢牢站穩了市場。展訊不僅做手機芯片,還做軟件、手機整機,也幫客戶做測試、認證。這意味著,製造商拿到手機後只需要將外殼改一下,開機時改一下Logo即可,手機生產門檻被大大降低。原來手機只有大公司能生產,這種革新使得幾十人的公司也可以做手機。

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陳大同和他的技術團隊對展訊通訊設定了一個產品研發的"兩地模式"--把IC設計任務交給硅谷,而由上海方面進行通訊應用軟件開發。2002年他們的公司在美國經濟泡沫的漩渦中幾乎命懸一線,而最後竟然奇蹟般地走出了困境,這是因為他們研發的ABB/DBB/PWIC三合一芯片,面積只有競爭對手的1/3,而產品上市時間只有2年,比同期美國大公司縮短3年以上,更高的性價比和更短的投產週期,讓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爭奪中贏得了主動權。

因此,2004年內,深圳冒出來幾百個手機生產商,也就是當時說的山寨手機。山寨手機不僅上市時間短,價格也從2000元以上降到500元以下,使得絕大多數人能用得起手機。最終,展訊成就了中國的山寨市場;中國的山寨市場,也成就了展訊。

2007年,展訊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那個從半導體行業跨界到投資領域的博士後

展訊上市後,陳大同離開展訊,跨界到投資領域,創立華山資本。

陳大同指出:"中國最缺的不是創業公司,是C(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中國從來不缺市場、不缺人,缺的是一個整體的創業環境。"

C風險投資支持的是以技術研發為主的創新公司,這類公司是中國的前途所在。中國要是沒有C,不會有以技術研發為主的創業公司。

陳大同回國創辦展訊時,找投資非常難。陳大同回憶道:"前期需要燒3-5年錢,民營老闆不可能用這麼多錢陪你玩。上市公司也不會投錢,國企或者政府的投資要求零風險,基本沒法做風險投資。當時,他們也去找硅谷主流C,人家聽都不聽。說中國再好,跟他們沒關係,因為他們不那邊。最後,臺灣聯發科的董事長蔡明介決定投資展訊,才解決了融資問題。

創業九死一生,大概十年前中國的創投圈還非常弱,風險投資非常少,所以他做投資人之後懷揣一個感恩的心,想去幫助更多的人創業,幫助他們成功。他說:"創投圈都以成敗論英雄,只是算投資回報率,這樣的投資就趨向於功利化。而我是去真正幫助他們創業,從長線幫助一個創業者,從一個幼苗開始扶植起來。不忘初心才使得我能有一顆平常心去投資,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創業者,所以好多時候不能為了賺錢而投資,而是為了一個自己的初心,幫助別人來創業,沒準兒能得到更好的回報。"

文字\天闌 版式\尹嚞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