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从半导体行业跨界到投资领域的博士后

那个从半导体行业跨界到投资领域的博士后

陈大同1955年4月出生,北京人。1974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附中,北京工业学院也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后赴昌平县中越公社插队,1976年分配到北京印刷九厂。随后参加高考,成为清华大学博士,斯坦福博士后;硅谷创业成功;回国创业,为中国的半导体公司趟出一条路;跨界到投资领域,做C风险投资惠泽企业,培养企业家;做PE投资基金,致力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那个从半导体行业跨界到投资领域的博士后

1995年美国硅谷豪威科技(Omniision)成立,陈大同成为联合创始人,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豪威的团队,工程师里面80%是华人,华人里面80%是留学生,留学生里80%又是清华毕业生,团队创造性极强,干活非常玩命。最后,他们全球首家把 CMOS技术变成产品。通过CMOS工艺的产品化,图像传感器的功耗体积降低了几百倍,使得手机可以当作相机用。二十多年来,出现了二三十家竞争对手,要么倒闭,要么被卖掉。90年代末,豪威科技的图像传感器用于电脑眼,并占了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2000年,豪威科技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从大环境讲,像美国硅谷这种地方,具有很强的秩序和规律,而且各种体系非常完备,在这种秩序完备的环境下,使得你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公司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然而这种秩序的完备也有一个弊端,就是机会比较少。

反观中国,无论是在法规建设上还是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很混乱,市场秩序很不规矩,但是这有一个好处就是:中国的机会比较多。这种市场格局也使得过去十年成为了中国风险投资最辉煌的十年,基本山无论怎么投都能赚钱,因为钱少项目多。

那个从半导体行业跨界到投资领域的博士后

2001年,陈大同和几个朋友联合创立展讯通信,定位做手机基带芯片(类似于电脑中的CPU芯片)。

一个革命性的创新,让展讯牢牢站稳了市场。展讯不仅做手机芯片,还做软件、手机整机,也帮客户做测试、认证。这意味着,制造商拿到手机后只需要将外壳改一下,开机时改一下Logo即可,手机生产门槛被大大降低。原来手机只有大公司能生产,这种革新使得几十人的公司也可以做手机。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陈大同和他的技术团队对展讯通讯设定了一个产品研发的"两地模式"--把IC设计任务交给硅谷,而由上海方面进行通讯应用软件开发。2002年他们的公司在美国经济泡沫的漩涡中几乎命悬一线,而最后竟然奇迹般地走出了困境,这是因为他们研发的ABB/DBB/PWIC三合一芯片,面积只有竞争对手的1/3,而产品上市时间只有2年,比同期美国大公司缩短3年以上,更高的性价比和更短的投产周期,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赢得了主动权。

因此,2004年内,深圳冒出来几百个手机生产商,也就是当时说的山寨手机。山寨手机不仅上市时间短,价格也从2000元以上降到500元以下,使得绝大多数人能用得起手机。最终,展讯成就了中国的山寨市场;中国的山寨市场,也成就了展讯。

2007年,展讯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那个从半导体行业跨界到投资领域的博士后

展讯上市后,陈大同离开展讯,跨界到投资领域,创立华山资本。

陈大同指出:"中国最缺的不是创业公司,是C(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中国从来不缺市场、不缺人,缺的是一个整体的创业环境。"

C风险投资支持的是以技术研发为主的创新公司,这类公司是中国的前途所在。中国要是没有C,不会有以技术研发为主的创业公司。

陈大同回国创办展讯时,找投资非常难。陈大同回忆道:"前期需要烧3-5年钱,民营老板不可能用这么多钱陪你玩。上市公司也不会投钱,国企或者政府的投资要求零风险,基本没法做风险投资。当时,他们也去找硅谷主流C,人家听都不听。说中国再好,跟他们没关系,因为他们不那边。最后,台湾联发科的董事长蔡明介决定投资展讯,才解决了融资问题。

创业九死一生,大概十年前中国的创投圈还非常弱,风险投资非常少,所以他做投资人之后怀揣一个感恩的心,想去帮助更多的人创业,帮助他们成功。他说:"创投圈都以成败论英雄,只是算投资回报率,这样的投资就趋向于功利化。而我是去真正帮助他们创业,从长线帮助一个创业者,从一个幼苗开始扶植起来。不忘初心才使得我能有一颗平常心去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创业者,所以好多时候不能为了赚钱而投资,而是为了一个自己的初心,帮助别人来创业,没准儿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文字\天阑 版式\尹嚞 图片\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