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滅金導致亡國,為什麼南宋還要聯合蒙古滅金?

談文論史


先糾正一下,遼朝在金朝之前,北宋與遼國北部崛起的金國女真,簽訂了《海上之盟》,意圖拿回幽雲十六州之地,因此是聯金滅遼。遼主曾派使者乞和,但遭到拒絕。結果是因為宋軍戰力太弱,滅遼後好處都被金國撈走了,北宋還很無恥的將原貢遼“歲幣”轉給金,還另付給金一大筆費用,贖回部分幽雲之地。



結果是送走了遼國,迎來更加兇狠貪婪的金國,致使靖康之恥,北宋覆滅。

而當蒙古崛起時,南宋朝廷也意識到,蒙古是比金國更為兇惡的敵人,並不是一開始就聯蒙滅金,而是夾在蒙金之間,左右搖擺不定,聯蒙之策是經過南宋深思熟慮後決定的,也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



南宋之初便關注到了蒙古力量,並試圖加以利用。1142年,洪皓提到,“金國為蒙兀所困”,但當時宋金已簽訂《紹興和議》,南宋朝廷已無心北伐,此事就擱置下來。1161年,金國撕毀《紹興和議》,悍然南侵,宋曾聯絡蒙古、契丹共同抗金,但因蒙古各部尚未統一,不足以形成抗金力量,而且金國從中作梗,南宋也未能與蒙古直接聯繫上。

到了十二世紀末,1197年時,衛涇上言宋寧宗:“一弱虜滅,一強敵生,對大宋也並未好事。”,此時南宋已經意識到,將來的蒙古是比金更可怕的敵人,漸生警惕之心。



十三世紀初,南宋掌權的韓侂冑發動北伐,以轉移國內矛盾,想借用蒙古力量,此時蒙古各部初步統一,但因北伐失敗,又與金國簽訂了《嘉定和議》,聯蒙之策再次不了了之。

當時的南宋內部分兩派,一派認為繼續貢給金國“歲幣”,利用金國抵抗更可怕的蒙古。另一派認為應藉機滅掉金國,振奮國內精神,然後再抵抗蒙古南下。因宋金有世仇,宋對金也是有著刻骨之恨。“趁蒙古攻金,斷絕對金國“歲幣”,出兵北上收復失地”,這種意見佔了上風,宋人也急欲一雪百年之恥。



1211年,尋找蒙古主力決戰的金軍在野狐嶺、會河堡戰役中慘敗,有生力量損失嚴重,1214年,金廷被迫南遷,由於領土的急劇弱小,僅剩河南一地的糧食根本不夠吃,於是金國便想“取償於宋”,在弱宋身上打起了主意,出動二十多萬軍隊三路南侵,而此時金國,實力已被蒙古大為削弱,南宋又聯合西夏等多方力量,全面抗金,這一戰持續了七年,金國非但沒有“取償於宋”,而且是雪上加霜。

另外,蒙古在攻打西夏時,金國不僅沒有援救,反而趁火打劫,使得西夏也堅決站隊到南宋一方,此時金國可說是眾叛親離。



宋金交戰時,宋蒙關係急劇升溫,而到了1224年,金國新君金哀宗下令,停止與宋的戰爭,蒙古失去了利用價值,宋蒙關係再度急劇降溫。

而蒙古一直想借道南宋,從金國背後兩面夾擊。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時斷言:“如果假道南宋攻金,宋金世仇,一定會同意。”結果在1230年,蒙古遣使尋求借道攻金,被有戒備之心的南宋直接拒絕,南宋雖然疲軟,但也不致於愚蠢如豬。



1231年,由於南宋部署失誤和無能,蒙軍突入宋境經四川北上入金境,並在1231年三峰山大戰中,四萬蒙軍擊潰金軍十五萬主力。失去屏障利用價值的金國,再次被南宋拋棄,1232年,蒙古再次進攻金國,南宋也同時助攻開封。在金國兵敗如山倒的情勢下,除了“和蒙”再無其他的選擇。1234年,宋蒙合力攻破金國最後據點蔡州,金國遂滅。

由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南宋由於自身力量衰弱,於蒙金之間搖擺不定,實在都是身不由己的選擇。單憑藉助外力,而非建立在自身強大之上的幻想,遲早要破滅,1279年,南宋被蒙古滅於新會崖山。


百味乾坤


那些說南宋不長記性心存僥倖的,我只能說你們是真的不知道前因後果啊!

金貞祐五年,因為和蒙古的連年戰爭導致金國實力大損,金廷試圖通過攻宋來獲取戰損。在此前,南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蒙古很有可能像此前的大金一樣,成為新的威脅,而今日的大金就和往日的大遼一樣已經日暮西山。為了給自己增加一個戰略緩衝地帶,南宋內部初步打成一致,表示願意暫時放下仇恨,和金國聯合抗蒙。




但是南宋這麼想,金國可不這麼認為,他們就覺得從南宋拿東西比較容易,所以同年四月,金廷分兵向南宋川陝、荊湖地區發起進攻,結果被南宋擊敗。興定三年正月,金以僕散安貞為統帥分兵三路,傾其全力在西自川陝東至江淮的廣大地域,向南宋發起全面進攻。南宋軍民奮起抗擊,在大安軍、棗陽、濠州相繼擊敗金軍,打破了金軍全線進攻、向南拓地掠物的企圖。


就在金國重新把精力投入到對蒙戰爭時,南宋已經看透了金國的嘴臉,此時國內的聯合派已經沒了動靜,聯蒙抗金的主戰派成了主流。

1233年正月,蒙古軍拖雷部實施戰略大迂迴,於三峰山大敗金軍,金軍主力損失殆盡。次年正月,金哀宗因為考慮到中原不保,便拋棄南京逃至歸德府,企圖遷都入蜀修養士馬,重振其勢。被宋將孟珙率軍擊敗。金哀宗見入川不能,旋逃至蔡州。八月,宋蒙達成聯合攻金協議。十月,宋廷命孟珙率軍與蒙古軍會攻蔡州。次年正月初九,金哀宗在城將被蒙宋聯軍攻破之際,傳位末帝完顏承麟。次日城破,哀宗自縊,完顏承麟兵敗被殺,金朝遂亡。



事實上,南宋在戰略上做的並沒有錯誤,宋遼之間沒有世仇,所以宋攻大遼是有背盟約的(雖然遼國也背棄過盟約)。而宋金之間是世仇,本就是不共戴天,本來宋朝已經放下姿態願意與金國聯合抗蒙,但是金國卻蹬鼻子上臉,那就是自己作死了,賴不得宋廷。另外,當年金國軍事實力本來就強過宋朝和大遼,所以就算是大宋幫助大遼,那孱弱的軍事也是沒什麼用處。但南宋不一樣,首先是蒙古主動找南宋聯合,理由就是你們跟金國是世仇,不如和我們聯合一起動手。南宋自然不傻,它打死都知道金國不是蒙古的對手,滅亡是必然的了,如果自己因為畏懼早晚成為自己新鄰居的蒙古而不敢聯蒙抗金,勢必被兩個國家都看扁,況且南宋軍隊的戰鬥力要遠強過北宋,這點在最後幾次宋金戰爭中已經可以看出,南宋各種拿下勝戰績。如果一個國家不敢和強手聯合一起作戰,那他勢必會被這個強國看扁,最後也一定引火燒身,因為世界本來就是弱肉強食的,古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火器工坊


因為南宋外交弱智。

有一句古話說得好,唇亡齒寒。從來都是兩個弱者同時面對一個強者的時候,如果兩個弱者不聯合起來以爭取自保,早晚會被強者各個擊破,直至被強者給吃下去。歷史就有現成的案例,假虞滅虢這個典故我想只要讀過歷史的都明白,晉國借虞國的道滅亡了虢國,最後虞國也被晉國滅了,然後歷史就無情的嘲諷了虞國國君的愚蠢。

而南宋就很好的踐行了這個道理,所以之後的歷史就是對老宋無情的嘲諷。南宋只為了報當年的靖康之恥,就短視的同蒙古結盟,共同滅金。從地緣得角度來看,蒙古作為當時東亞大陸唯一的強者,滅亡大金只是時間問題,而蒙古和南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大金,那麼大金就成為南宋的天然屏障。如果南宋想要生存,就必須要讓這個屏障繼續存在,要麼讓大金多撐一段時間,為自己將來直面蒙古爭取準備時間;要麼支援大金頂住蒙古的衝擊,以維持蒙古、大金和南宋鬥而不破的局面。

可是,聯蒙滅金等於南宋自己把自己往絕路上推。因為如果大金滅亡,南宋即使報了靖康之恥,又可以把邊界向北推進,又能如何?蒙古會清楚的瞭解南宋的虛實,那麼南宋這個弱者又有幾天的活頭?實際上,當忽必烈派遣伯顏掛帥南征之後,南宋能堅持幾天?主動向蒙古投降,就連日本人都頗為鄙視南宋。日本把蒙古人、高麗人以及北方漢人組成的遠征軍客客氣氣的稱為北軍,把由南宋降軍組成得新附軍稱為蠻軍,幾百年後還有日本人寫歌謠嘲笑南宋主動投降是嚇破趙家老寡婦。

同樣的例子國外也有,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慕尼黑陰謀,捷克斯洛伐克被因為英法尚未做好開戰準備而成為綏靖政策的犧牲品,此時另一個盟國波蘭也背棄了捷克,結果導致捷克斯洛伐克損失了國土,而且還被納粹德國吞併。而之後德國入侵波蘭,打的最兇的德軍就是由捷克軍隊改編的過來的德軍,結果波蘭快速亡國。而且不僅於此,波蘭還得罪了俄國,導致國土最終被蘇德兩國瓜分。如果波蘭不短視,識大體,就應該捷克斯洛伐克繼續維持結盟,相互報團取暖,而且東面也要和蘇聯緩和關係,防止背後被捅刀。所以,波蘭愚蠢的外交政策導致其二戰被亡國,也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

最後需要說明一點,歷史提供給我們的,是經驗教訓,正如李世民所說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如果對歷史任意去篡改解讀,那不僅是對歷史的強暴,更是對歷史的背叛。如果那樣的話,歷史就失去存在的意義,那還是虛無掉好了。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覺得南宋不吸取教訓,接著聯合蒙古滅金,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宋金之仇難消

靖康之恥,千載之後的我們看到此處史載文字的時候,都義憤填膺,真憋屈啊!

何況,離的那麼近的南宋,那是切膚之痛!



南宋在高宗之後的宋孝宗年間幾次想北伐奈何無名將可用,趙家子孫時刻記著這仇,主要無力滅金,只有偏安一隅。

杭州終南宋滅亡,一直叫做臨安,就是臨時首都的意思,東京開封還是兩宋唯一的首都。

有這種國仇家恨在,當有機會可以滅金的時候,仇恨代替了理智。

第二個,文人主導戰略的僥倖心理

兩宋文官集團地位為歷朝歷代最高峰,國家戰略及外交戰略均為文官集團制定,屬於外行指導內行,制定的戰略往往南轅北轍。

文官都期待立德立言立功完成儒家思想中的三不朽大業!

這滅國之功,可不就是建立不世之功的好機會嗎?



所以不切實際的沒有深入調查蒙古與金國的形勢,抱著這種僥倖心理就開始制定國家戰略了。

一句話評價南宋執政的文官集團,很傻很天真!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從歷史結果看,南宋聯蒙滅金和當初聯金滅遼,都是十分短視的舉動。當年和金國一起滅了遼國後,金人見宋兵孱弱,轉手就開始趁勢滅宋,最終便有了靖康之恥。而南宋和蒙古一起滅了金國之後,自己最終也為蒙古所滅。



崖山海戰,十萬忠魂!

不過,如果細究當時的歷史,兩者有者很大的區別。北宋聯合金國滅亡遼國,完全是利益所驅使,因為當時宋徽宗錯誤的估計了形勢,按照當時的約定,滅亡遼國以後,幽雲十六州會歸還給宋朝,這是北宋自太祖趙匡胤以來,每位帝王都想完成的使命。



所以,宋徽宗才會答應與金國聯合,消滅了曾經與宋朝和平相處百年的盟友。當然,歷史證明了這是與虎謀皮。

靖康之禍中包括宋欽宗與宋徽宗二位皇帝在內的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這麼慘痛的教訓,南宋的帝王大臣們不會那麼輕易忘記。

後來金國衰落、蒙古崛起,與當年的遼國與金國何其相似?所以南宋政府也早已察覺。



在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左丞相餘端禮就斷言“萬一韃靼得志”就必然會南下,如果他們順利消滅了金國,對於大宋來說便是“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的不利局面,所以宋寧宗便早早的在北方佈局,防止軍事突變。

而在後來,蒙古滅金已經是大勢所趨。朝中大多數大臣們依然認為但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所以斷然不可與蒙古聯合。



雖然對於“靖康恥,猶未雪”的南宋王朝來說,現在是報仇雪恥,克復中原的天賜良機。

但是如果從當時的局勢環境來看,宋金雖有百年恩怨,但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蒙古顯然比金國威脅更大!

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的金國,對於宋朝來說卻是一個極為有利的軍事緩衝區,既能充當宋朝的北方屏障,金國的存在,對於宋朝來說是一個極為有利的軍事緩衝區。必要時,出兵幫助金朝穩定局勢也未嘗不可。



可是郎有情,妾無意!

金國完全沒有把南宋放在眼裡,面對蒙古的攻勢,其不僅沒有結好南宋的打算,反而採取了“北失南補”這樣一個愚蠢的戰略。即在北方失去的土地,在南宋身上給打回來!

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兩頭不討好,南宋也不是好欺負,而蒙古更是惹不起,最終一敗再敗。



至於最後為何南宋會答應和蒙古聯合,完全是大勢所趨。因為“聯宋滅金”是成吉思汗臨終前的戰略部署。窩闊臺更是堅定地執行了這一戰略計劃。多次派遣使者尋找聯合。

而南宋方面,由於擔心唇亡齒寒,所以一直在觀望。但是最後,蒙古滅金已經成為定局,南宋方面第一是擔心因此而得罪蒙古,提前惹禍上身,第二是因為反正金朝滅亡已經不可阻擋,那還不如趁機撈點好處,克服部分中原故地,加強防禦縱深。



當時南宋派去的軍隊都是極其精銳的,其原因就是不想重蹈當年北宋的覆轍,要讓蒙古知道大宋鋼鐵部隊不可侵犯。

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十月,聯蒙滅金的決議正式達成,次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蔡州,金國滅亡。


白話歷史君


這是完全不同的二碼事!

北宋聯金滅遼是錯的,不用多說了。當蒙古興起並攻金時,南宋最高當局對此就保持了高度警覺,認為蒙古就是當年的金,因此動了聯金抗蒙的念頭,但偏偏金自已作死,企圖向南用兵,奪取土地以補償在北邊的損失,結果一打好幾年,宋、金雙方損失巨大,也徹底斷絕了聯合抗蒙的可能性。

這時蒙古西征成功,又派大軍來攻金,並派使臣約南宋一同出兵。在朝議中,名將孟珙認為金只剩下河南數城,已沒有屏障作用了,還不如聯蒙攻金,還可搶佔些地盤,擴大戰略縱深,為將來抗蒙作準備。這一提議得到了朝議一致贊同,於是出兵了。

可見,這二件事完全不同,而且遼亡後攻北宋,北宋很快完了;但蒙古攻南宋,在孟珙等抵抗下要堅持了四十多年,說明南宋早作了充分準備。


阿斌270202161


一、首先“宋遼滅金”完全是宋朝受當時形式所迫。

宋朝建立之初騎兵就是宋朝一大短板,這就使北宋對燕雲十六州一直執念不斷,一直和遼國打生打死。後來“澶淵之盟”讓宋朝被狠狠抽了一耳光,宋朝恨不得活劈了遼國。



正在這時金國崛起了,這讓宋朝看到了潛在的政治盟友。於是宋朝就撕了盟約,聯合了金國給遼國狠狠來了一下,可事情出乎宋朝意料,金國勢頭太猛了。金國幾年就攻佔遼國黃龍府,宋遼趕緊簽訂“海上之盟”打金國,結果金國勢頭正盛轉手就滅了遼國,攻下了汴京滅了北宋。


(喜歡的小夥伴們記得加關注哦!)

二、宋聯蒙滅金是為了報復金國。

金國滅北宋時下手太狠了,對待趙氏皇族幾乎滅族,對待趙氏女眷行極盡侮辱之事,這就讓南宋無時無刻不想著“雪恥”。

蒙古強大後,南宋就聯合蒙古打金國,宋朝有些滑頭出工不出力,打金國蒙古全程衝鋒,等滅了金國後蒙古就回頭專程找宋朝麻煩,四十九年後南宋被滅。


鹹魚專撕雞


當時宋朝內部意見並不統一,有主張聯蒙的,也有主張助金的,還有提出作壁上觀的。

而最終選擇聯蒙,有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蒙金兩國經過三峰山一戰,金國滅亡已成必然。為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目標,只得宋蒙聯合。

其次,自從金人擄走徽宗父子,徽宗父子客死他鄉,這個恥辱一直埋在宋朝

歷代皇帝心中。宋朝大片河山被金人佔領,還要年年納貢,於是不再忍氣吞

聲。

關注一下,以後多多討論歷史哈。


從前1那些事兒


一、南宋和金有不共戴天的世仇。

二、你不出兵,蒙古自己就把金滅了。(出兵好歹還有機會落口湯喝。)


難得浮生閒半日


應該是宋金都有短視行為,金在面對蒙古人的咄咄逼人的狀態下,領土不斷南縮,在土地人口不斷的減少的情況下,金的選擇不是聯宋而是伐宋,因為他認為宋是軟柿子,好捏,想在宋那裡奪取土地及人口來補充他們在北方的損失,但是,他們忘記了,宋雖然弱,但是還沒弱到隨便捏的程度,結果就是自己伐宋不成,成了夾心餅乾?而宋呢,一直想奪回北方失地,加上宋金舊仇及對蒙古人瞭解不足,最主要宋自達開朝以來一直就是戰略眼光不遠,只看到眼前得失,故選擇了聯蒙伐金,結果他沒想到自己也一併被蒙古給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