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为何去苏联留学而不是美国?

红茶馆人生


1925年10月19日,蒋介石儿子蒋经国与张熙媛、陈绍禹等人自上海搭乘游轮前往苏联共和国。

也是从这天开始,蒋经国的人生发生了惊天逆转,这也为蒋家后人血脉最终“中俄混血”埋下了伏笔。

蒋经国的这一命运,早在1919年,便已注定。那年,还未登上高位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

“近年拟学习俄语,预备赴俄考察一番,将来做些事业…如果有人攻击俄国革命,必与之力争;如有人攻击苏联共,必竭力为之辩护。”

这段日记,在2009年3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布。日记被公布后,顿时吸引了世界各地研究蒋介石的学者的目光。

通过研究蒋介石的日记,世人惊奇地发现,蒋介石竟曾一度对苏联如此向往。

这篇日记的被公开,也解释了1923年,蒋介石费尽心思找机会,代表孙中山对苏联进行了访问的缘由。蒋介石在当时的情况下访问俄国,实是必然。

在三民主义已经无法应对国内局面的情况下,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几乎成了所有被殖民国家的向往,当时的中国虽已进入民国,但本质上仍是半殖民地半民主国家。所以,中国对于苏联也充满了向往。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孙中山终于意识到革命的根基并非那些资本大鳄,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孙中山真诚希望可以从苏联找到拯救中国的方法,并积极与苏联合作,以图找到救国之路。在此背景之下,蒋介石访问苏联成为必然。

从苏联回来之后,蒋介石对苏联大肆褒奖,认为苏共的最高boss加里宁非常慈祥;和他站在一起,哪怕一句话都不说,也会如同沐浴在春风中一样舒适。

但这种春风般的舒适绝不是蒋介石将儿子送到苏联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持续了不到一年,蒋介石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他一度在日记中写到:

“各国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什么朋友啊、盟友啊,统统都靠不住!”

蒋介石为何会发生如此态度变化呢?原来此次访苏除了学习先进理念,更重要的是,想让苏联帮助国民党在蒙古修建一个军事基地。

苏联人又不是缺心眼儿,怎么会答应他们这种要求?谁会同意别人在自家后门按个定时炸弹?更何况,这个炸弹还得是自己掏钱按,点火装置在别人手里。

求而不得的蒋介石,此时自然就会对苏联不满。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必然能够察觉蒋介石的不满。毕竟,力从来是相互作用的。既然如此,他应该不会把蒋经国送到苏联的。不管怎么说蒋经国也是亲生儿子,此举无异于羊入虎口。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把儿子送到苏联,听上去真真有些令人费解。是蒋介石不懂政治吗,显然不是。实际,把蒋经国送到苏联上大学,就是蒋介石懂政治的表现。

换言之:把亲生(可能是唯一)儿子送到苏联,是出于政治考虑,说得再白点:就是利益。

苏联人和他玩阳谋,蒋介石亦以阳谋解之,可谓是针锋相对。

当年访问苏联的时候,蒋介石已经看出了苏联的诸多问题,比如说:苏俄是少数人种当国,排斥异己,他们的大清洗运动也令蒋介石十分担忧苏俄的前途。

那么,把蒋经国送到苏联留学到底能达成什么政治目的,换取怎样的利益呢?


1925年,南方的国民革命军与北方旧军阀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此种情况下,双方自是必有一战。

当时全国的军阀均有外国势力扶持,苏联在国内除了与国民革命军交好,同时也和诸多其他军阀有过来往。大家都在紧盯着局势的变化,然后伺机押下手中的筹码。

在小日本紧盯着东北三省和山东半岛的情况下,想要和他们搞好关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北方又毗邻苏联,倘若自己在北伐过程中,苏联人南下搅乱局势,势必对自己的统一大业造成极大影响。如此一来,蒋介石就不得不向苏俄妥协,以便为北伐争取时间。

所以,到此,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蒋经国名义上是去苏联学习的,实际来看,他更像是被人当做人质。如果日后蒋介石违逆了苏联的意志,他们完全有可能将蒋经国给撕票了。

除了政治目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符合苏联的对华政策;苏联在那个时期,又是给中国派教官、又是派遣指导员,给当时的统治阶层造成幻觉:苏联是真心帮助中国的。

而苏联对中国的友好政策,就意味着国民革命军拒绝了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

蒋介石清楚地知道,国民党革命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势必影响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果任由苏联在中国搞下去,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他们的附庸。到时候,国民政府能不能存在还得另说。

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国民政府与苏联交好的情况下,便意味着和西方交恶,蒋经国必然不可去西方上学。

既然如此,倒还不如让蒋经国去苏联学习了。不仅能够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如果有一天两国发生摩擦,也能提前做好准备。

如此,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15岁的蒋经国登上那艘来自苏联的油轮........

此后,蒋经国便把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奉献给了苏联,奉献给了苏维埃建设,对了,在苏联的13年里,蒋经国并不叫蒋经国,他叫:尼古拉·维拉迪米洛维奇·伊利扎洛夫。到苏联的第10年,他与白俄罗斯人蒋方良结婚..........


记者李满


大家普遍认为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蒋介石亲美反苏,所以蒋经国应该到美国而非苏联留学,但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蒋介石曾和苏联有过一段蜜月。

蒋介石年轻时是个风流胚子,他至少拥有过四个女人,原配毛福梅、妻子宋美龄,和未能结婚的姚冶诚、陈洁如,不过四个女人中只有原配毛福梅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蒋经国。

蒋介石结识宋美龄时,和毛福梅的婚姻关系仍在存续过程中,但宋美龄是个西式人物,信奉一夫一妻制,她给蒋介石开出的条件是,想和自己结婚,必须和原配离婚。

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蒋介石果断选择和毛福梅离婚,和宋美龄结婚。

但毛福梅并未离开蒋介石的老家,她仍留在蒋家,一面照顾蒋介石的母亲,一面抚养蒋介石的儿子,而蒋介石的母亲也始终把毛福梅当作自己的儿媳看待。

老人家一点都不糊涂,在她心目中,毛福梅才是自己真正的儿媳。

即便在毛福梅死后,她也是作为蒋家的媳妇进入蒋氏祖庙的,所以我们在肯定宋美龄对蒋介石成功的帮助时,绝不能忽略站在他们背后的那个女人——毛福梅。

毛福梅的善良、慈爱和坚强,让蒋经国健康成长起来,也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当蒋经国长到10岁时,蒋介石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追随孙中山在广州工作,他把蒋经国带到上海读书,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照顾蒋经国。

可以说,在蒋经国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蒋介石是没有在身边陪伴和照顾儿子的,父子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关系,这使得蒋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理解自己的父亲。

从1923年开始,孙中山先生开始谋求和苏联合作,委派蒋介石作为考察团团长赴苏联考察。考察期间,苏联短时间内的发展和强大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中苏开始正式合作时,委派留学生赴苏联留学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所以在1925年的时候,蒋介石决定把年仅15岁的蒋经国送往苏联留学,学习先进知识和经验。

蒋经国到了苏联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并接受共产主义信仰,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革命,让中国尽快强大起来。

一开始,蒋经国在苏联的留学生活是平静而充实的,但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反共反苏。

蒋介石的这次行动酝酿已久,他不顾儿子蒋经国尚在苏联的危险,毅然决然发动反革命政变,这招“丢卒保车”充分显示了他“无毒不丈夫”的本性。

蒋介石的行动让苏联大为愤怒,但他们没有对蒋经国下狠手,只是把他贬到西伯利亚当列兵。

蒋经国在西伯利亚当了1年左右的列兵,又回到莫斯科继续学习,并于1930年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此后的时间里,蒋经国经过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洗礼”,他在工厂做过工、到农村耕过地,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甚至受到过斯大林的召见。

1933年初,蒋介石因拒绝释放被关押的苏联情报人员,再度和苏联交恶,蒋经国再次替老爹“背锅”,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一个金矿做工。

这家金矿实质是一所劳改营,在此期间,蒋经国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这些都成为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锻炼了他独立坚强的品格,如他母亲毛福梅一样。

1933年10月,蒋经国到乌拉重型机械厂当了一名技师,在这里他的命运迎来转机。

蒋经国是一个很实干的人,性格也好,很快就被提任机械厂厂长助理,还结识了一名年轻漂亮的同事、17岁的俄罗斯姑娘芬娜。

在孤苦伶仃的异国他乡,缺乏亲情的蒋经国爱上了芬娜,自幼父母双亡的芬娜也爱上了这个坚强独立的外国青年,两人就此相恋,并在1935年结婚,当年生下儿子蒋孝文。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形势日益严峻,一天不如一天。

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吞中国的野心,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蒋介石一心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执意“围剿”工农红军,引发国内外一片反对。

蒋经国对父亲的行为十分愤怒,他于1936年1月在《真理报》上公开发表了一篇给母亲毛福梅的信,严厉谴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痛斥他“一次又一次出卖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他是中国人民的仇敌”,甚至爆出蒋介石当初脚踢毛福梅,导致母亲流产之事。

若干年后的今天,很多人认为蒋经国被苏联“洗脑”了,但实际上以蒋经国的经历,对蒋介石这个没有尽到父亲职责的父亲有所怨言太正常了,他对蒋介石的声讨也是一个爱国的热情青年最自然不过的举动,何况蒋介石背叛革命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谁也无法洗白。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答应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为了拉拢和支持蒋介石积极抗日,为自己减轻远东方面的国防军事压力,他们决定释放蒋经国回国。

从1925年10月留学,到1937年回国,蒋经国在苏联生活了12个年头。

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做出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他让蒋经国先回到奉化老家,送给蒋经国四本书——《孟子》、《曾文正公家书》、《总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让他潜心阅读,谓之“补课”和“洗脑筋”。

蒋介石的这一举动无疑十分可笑。

蒋经国15岁远赴苏联,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在苏联呆了整整12年,回国时已经27岁。这12年不是象牙塔的12年,不是吃喝享受的12年,而是充满了充满波折的12年、努力奋斗的12年、劳动锻炼的12年,社会这个复杂的大课堂教会了他一切,也让他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岂是读几本宣扬“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书能替代得了!


事实证明,蒋经国在后人中的口碑比蒋介石好得多,他敢于革新,敢于追求民主法治,也是一个重实干重民生的理想主义者。若不是早年的命运多舛、生活磨难,一个生活在温室里的官二代根本无法接手蒋介石留下的摊子。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蒋经国的一生也是非常传奇的,他的经历一点儿也不比他的老子蒋介石逊色,他一生辗转过很多地方,最后死在了台湾,也许连蒋经国自己都料想不到他的人生会是那样的情况。如果不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蒋经国先后在苏联待了12年,期间还娶了一个苏联的老婆,生了孩子。那么,蒋经国为什么会去苏联呢?

1925年,年仅15岁的蒋经国在蒋介石的许可下,去苏联留学。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苏联正在与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合作,蒋介石虽然已经在国民党内崭露头角,不过还远远算不上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因此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蒋介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苏联留学,名为留学,实则为充当人质,以换取苏联方面对蒋介石的信任与支持。

而当时输送中国的留学生到苏联留学实际上是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意思,鲍罗廷在当时国民党内部拥有非常大的话语权,而1925年3月,孙中山已经去世,亲苏的廖仲恺也被刺杀了,鲍罗廷急于在国民党党内寻找代理人,蒋介石就成为了不二人选,不过为了控制蒋介石,鲍罗廷就想出了让蒋介石的儿子到苏联留学,充当人质的想法。蒋介石当时也需要苏联方面的支持,所以就答应了。

蒋经国到了苏联,就加入了共青团,但是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蒋经国在苏联的处境就微妙了,他一度公开表示要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不过在蒋经国待在苏联的12年间,蒋经国先后三次要求回国,不过都被苏联方面拒绝了。

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走向和解,中苏关系也开始回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蒋经国在1937年回到了中国。


青年史学家


蒋经国曾经是我党的人,这一点到今天已经尽人皆知,他就是在苏联留学期间入的党。可是,他后来叛变了革命,又回到了他老子蒋介石那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蒋经国要去苏联留学,的确是受了我党的影响,而蒋介石能默许他去苏联,则是因为蒋介石当时需要苏联的支持,那时候孙中山搞联苏联共,中国跟苏联的关系远远好于跟美国的关系。

蒋经国少年时期,主要是在上海居住上学,他跟着他的后妈陈洁如居住,受到上海的大商人陈果夫的照顾,陈果夫家族后来成了有名的四大家族之一。蒋介石在南边筹办黄埔军校,很多采办的事招生的事,都交给上海的陈果夫办。据说蒋介石跟陈果夫是拜把子兄弟,也有人说蒋介石跟陈果夫的老爹是拜把子兄弟,未知真假。

由于蒋经国常年不在蒋介石身边,蒋介石对他这个儿子的思想动态很难快速掌握。1925年,蒋经国由上海来到北京,此时蒋介石委托邵力子照顾蒋经国。由于国共合作以及和苏联的蜜月期还没有结束,所以邵力子给年轻的蒋经国介绍了不少我党的年轻人,蒋经国受他们影响很深。甚至于,邵力子还把蒋经国介绍给了李大钊。

孙中山蒋介石筹备和组建黄埔军校,用李敖的话说,苏联出人,出钱,出枪。苏联派了教员,赞助了经费,赞助了武器。所以这时候苏联成了跟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外国政府。

国共两党的年轻人都对苏联充满了向往。蒋经国受到我党年轻人的影响,也对苏联充满向往。这时候,国共苏三方,正合作在苏联搞中山大学,苏联成立中山大学以后,要国共双发甄选年轻学生去苏联留学。作为中山大学第一届学生。

蒋经国跟他的几个朋友,大部分是我党的人,决定想去中山大学留学。于是他向此时正在北京的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请求帮忙推荐。吴稚晖没有阻止蒋经国,而且后来吴稚晖站在了蒋介石一边支持蒋介石的清算。但是此时的吴稚晖还没有那么反动,毕竟是合作期间。

推荐人有了,但是蒋经国还要说服自己的父亲同意才行,要不也没钱去留学啊。1925夏天,蒋经国到黄埔去见蒋介石,商量去苏联留学的事。蒋介石一开始是不同意的,推说自己没钱供他去苏联,毕竟此时蒋介石还只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不敢明目张胆的搞钱。

蒋经国早就预料到让蒋介石同意没那么容易,所以在去黄埔前,他绕道去了一次上海,见了自己二十岁的后妈陈洁如,想让她帮忙说服蒋介石。陈洁如于是帮助蒋经国说服了蒋介石,据陈洁如回忆,在说服的过程中,蒋介石曾经骂蒋经国朽木不可雕也。

原来蒋介石拼命追求陈洁如,要休了原配毛氏,也就是蒋经国的老妈,后来蒋为了政治需求,又追求宋美龄,还诱骗陈洁如远赴美国留学五年,真乃人渣也。

但是综合考虑之后,蒋介石还是同意了,因为蒋介石此时还需要苏联的帮助。

蒋介石在1925年10月1日的日记曾经记载:“我再次提示经国。我决定允许他到俄国进修。”送儿子到莫斯科留学,符合蒋介石的政治和事业利益。

此时蒋介石搞黄埔军校,背后全都是苏联的支持,这也是蒋介石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源,至于此时的老美,还没把蒋介石放在眼里。

况且,苏联这时候为了在中国占得上风,在国际上跟英美等国家一直明争暗斗。如果蒋介石表现出亲美的一面,必然会失去苏联对他的支持,他的政治资本也就没有了。


西堤君


国家与国家,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美国和苏联,无所谓谁好谁坏,能让中国强大并崛起,就是“好朋友”。蒋经国之所以去苏联留学,这与当时中苏关系是分不开的。


黄埔军校与苏联

黄埔军校之于近代中国,有着其重要历史地位。黄埔军校对于国民党来说,更有其非凡的意义。正是有了黄埔军校,才让国民党有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得以平定军阀混战的乱局。而要说到黄埔军校,就不得不提苏联。

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建议,其中特别提到了“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

1922年孙中山派廖仲恺为代表与苏联代表越飞再次举行谈判,最后达成所发表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中国当得俄国公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靠也。

1923年,孙中山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蒋介石担任领队。代表团主要考察苏联的军事、政治和党务。全面学习苏联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日后建立黄埔军校和国军的宝贵经验。蒋介石也因访问苏联代表团领队的身份和经历,为其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校长打下基础。

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告了两件事情:

  1. 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 黄埔军校筹建开始

此后苏联又向中国派遣了大量军事顾问,极大的帮助了黄埔军校的初期将建设。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25年1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加入苏联共产党。

正所谓成也苏联,败也苏联,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反共反苏,此时远在苏联的蒋经国被第一时间牵连,被苏联政府发配到西伯利亚当列兵,要知道此时的蒋经国才17岁!不过兴许是命运的安排,正是在冷风呼啸的西伯利亚,蒋经国收获了陪伴其一生的爱情,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经济危机前夜的美国自顾不暇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二十世纪初,苏联犹如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而资本主义国家却陷入经济衰退当中,其中以美国尤其严重。在1929年更是爆发了经济危机,开始了大萧条岁月。

这个时候的美国不但没有精力操心大洋彼岸的中国如何如何,哪怕美国人自己也觉得生活毫无希望,并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人移民苏联的热潮!就连美国人都看好苏联,当时的蒋介石决定让儿子去苏联留学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瓦尔登的船夫




蒋经国(1910-1988),出生于浙江奉化,老子是蒋介石。

十五岁时,蒋经国开始留学。但,有意思的是,留学的国家并不是蒋介石后来依靠的美国,而是共产主义氛围较浓的苏联,这是为什么呢?

蒋经国留学时,国共正在合作,蒋介石还没有搭上美国这条线



早年的蒋经国是个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1925年就参加了五卅运动。

当时的国共两党并未撕破脸,彼时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大行其道,国共也处于蜜月期,甚至连黄埔军校也是国共两党联合办学,整个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也是非常好,苏联就像中国的老大哥。

至于当时和美国的关系,可以说很一般了。因为蒋介石和宋美龄还没有成婚,美国的关系还没有搭上。

如果说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留学的主要选择是日本的话,1925年时的留学选择主要是苏联了。

这是蒋经国留学苏联的原因之一。

蒋经国受到了吴稚晖的影响



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总有对其影响大的人,蒋经国也一样,影响他的人叫吴稚晖。

吴稚晖是谁?是国民党的元老,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吴稚晖推崇新文化,并且提倡勤工俭学。官二代的蒋经国,深受吴叔叔的影响,对新文化、新运动适应得比较快。

在吴稚晖的建议下,蒋经国去了苏联留学。其实,靠蒋家的实力,送蒋经国去美国求学,也是可以办到的,关键是吴稚晖的推荐起了一定作用。

蒋经国个人倾向于共产主义,这也是导致蒋经国去苏联的原因之一



蒋介石虽然是国民党,但长子蒋经国恰恰相反,对共产党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认可,所以这就成了蒋经国去苏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去了苏联后,蒋经国有了一个外国名字,叫尼古拉。在校期间,有一个关系最好的男同学,是共产党,比他大六岁,这个同学就是“小平同志”,而同桌是个蒙古族,叫乌兰夫,后来是我国开国上将。

在老师、同学和苏联氛围影响下,蒋经国更加认可共产主义。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远在苏联的蒋经国发表声明,和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



不久后,蒋经国申请入党,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辗转反则几次,蒋经国才入了共产党。1937年,蒋经国被所属工厂党委会开除党籍,解除职务。

于是,不得已的蒋经国,回了故乡。来到中国后,蒋经国加入了国民党,开始和老爹蒋介石合作。



综合来看,蒋经国早年去了苏联,是受形势的影响,也是受了吴稚晖的影响,当然,他自己也有强烈的意愿去苏联。


蓝风破晓


蒋经国出国留学时只有十五岁,还只是个未成年人。去不去留学,去哪留学,都由不得他自己做主。至于为什么去苏联留学,主要是根据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决定的。

陈炯明和孙中山闹掰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到了永丰舰,国民革命陷入了低谷期。孙中山给远在上海的蒋介石拍电报,希望他能速回广州挽救革命。老蒋先生当时真不含糊,丢下自己投机倒把的生意就赶到了广州。冒着炮火登船护卫四十多天,对孙中山忠心耿耿。从此便脱颖而出,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


陈炯明叛乱平息之后,蒋介石于当年十月荣升为东路讨逆军第二军参谋长,完成了从边缘角色到高级军官的转变。次年,又被任命成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成了军方的高层人物,孙中山的核心圈人物之一。

这个时候,苏联人找到了国民党,表示愿意提供武器装备和资金,帮助国民党组建自己的军队。这件事引起孙中山的重视,于是决定派人去苏联考察军事,学习苏联的革命经验。而带队去考察的团长,就是军界新秀蒋介石。

蒋介石率队到达苏联后,得到苏联方面盛情接待的,参观了农村、城市、部队。在考察的末期,蒋介石对苏联提出了一个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是不是可以绕开英、美、日等利益集团支持的华中和华南军阀,直接就在外蒙古训练革命军,从外蒙方向进军,攻打北京的北洋政府。应该说,蒋介石的这个方案是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是苏联人不干。因为苏联当时已经把外蒙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了,是一个控制中国的前哨站,不愿意让国民党的势力进入外蒙古。蒋介石见苏联方面犹豫不决,便率团愤然回国。




尽管蒋介石的这次建议最后不了了之,但是他的表现却得到了苏联高层的关注。考察团回国后,孙中山就创办了黄埔军校,由蒋介石担任校长。不久之后,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鲍罗廷来到广州。他这次来,除了共产国际代表这个身份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身份:苏联驻广州革命政府代表。说白了,就是苏联派到中国来的太上皇。

当时,鲍罗廷有两个任务。一个是促进国共合作,二是督导中国的革命。他的地位,就有点像后来的司徒雷登。跟他搞好关系,就等于跟苏联搞好关系。跟苏联人搞好关系了,武器装备和资金援助才会源源不断的进来。手头上有钱有枪,才能镇得住场子。简单点说,谁跟鲍罗廷的关系好,谁就能掌控国民党。这个老外当时在国民党内,几乎就是仅次于孙中山的二号人物。


大概一年后,孙中山去世。不久后,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廖仲恺也遇刺身亡,国民党一时群龙无首。鲍罗廷在胡汉民、汪精卫和蒋介石之中选定了蒋介石作为扶持对象。至于为什么选蒋介石,一是蒋介石对鲍罗廷很尊重,二是蒋介石确实懂一点军事,而汪精卫和胡汉民完全不懂。



但是,被鲍罗廷选中是有代价的!就在孙中山去世后,苏联在莫斯科成立了纪念孙中山的莫斯科中山大学。鲍罗廷便决定,推荐一批国民党高级干部的子女去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其中就有年纪最小的,年仅十五岁的蒋经国。这个时候急着让国民党高官送子女去苏联,明摆着就是要把这些高官子女扣做人质。

蒋介石为此非常困惑,他在日记里也记叙过自己的心情,他也很犹豫,他不想让蒋经国去苏联,但时间不等人。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的高官都在拍鲍罗廷的马屁。他要是不积极,机会可能就要让给别人了。于是,蒋介石想明白了,还是自己的前途最重要。便推荐了蒋经国去苏联留学,通过了苏联方面的考验。

1925年10月19日,十五岁的蒋经国随两百多人的考察团一同去到的苏联。



当年年底,鲍罗廷就在公馆里向国民党高层提议:由许崇智、汪精卫、蒋介石成立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警察等全权,由此,蒋介石便跳过诸多元老,一跃成为国民党的三巨头之一。

对于蒋介石来说,送蒋经国到苏联做人质是非常划算的。因为其后,鲍罗廷还利用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授意有双重党籍身份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的中央大会投蒋介石的票,结果蒋介石的地位愈发的巩固了。

对于蒋经国来说,他当时对苏联也是非常好奇的。拥有满腔热血的他,对革命非常向往。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半后,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清党事件。这次清党,不光是清共产党,连国民党也一起清。蒋介石造的孽,自然要算到蒋经国的头上了。好在蒋经国够精明,及时的与蒋介石划清了关系。蒋介石听说蒋经国辱骂自己后,也表现的非常愤怒,大骂其不消,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其实明眼人都知道,父子两个演戏呢!否则,蒋经国的小命休矣。



不得不承认,蒋经国的演技是真的不错。由于他在留学期间的激进表现,苏联当时还曾经一度打算让他回国,参加国内的土地革命。这一计划,立即遭到了中方的拒绝。苏方拧不过中方,最后不得不听从了中方代表的意见。蒋经国继续留在苏联,又待了七年。一直到抗战爆发前夕,才回到了祖国。

对于蒋经国的回归,老蒋的态度很搞笑。他先后在日记中写道:此经国第一次电,发自海参崴者,余心窃喜;今日经儿已由海参崴乘船回国,私心窃慰。他对儿子的思恋之心,溢于言表。

然而就在第二天,有人将蒋经国在苏联时写的一篇文章《给母亲的信》,全文呈给了蒋介石看。蒋介石阅后非常恼怒,在日记中写道:教子不慎,自坏家风,可痛可悲,但我纬儿决不至此也。父子二人决心之心,溢于言表。



一周后,当蒋经国携妻儿到达杭州时,蒋介石愤而不见,并表示不愿即见。意思就是说,见还是要见的,只不过不想立刻见。用意是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尊严,敦促蒋经国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结果,蒋介石还是思子心切,只坚持一天。第二天就在澄庐与蒋经国会面了……

关于蒋经国留学苏联,可以总结四点:

第一,去不去苏联他自己没有选择权,他去苏联时只有十五岁岁,不是单纯去就学,而是有使命的。(人质)

第二,当年苏联驻中国代表鲍罗廷,在中国很有影响力,孙中山先生去世后,鲍罗廷要在中国寻找新合作伙伴。蒋介石主动献殷勤,蒋经国就是投名状。

第三,蒋经国在苏联一呆就是十几年,并娶了一个苏联姑娘。期间生活也很艰辛,几次差点被蒋介石给坑死。迫于无奈,只得宣布与之断绝父子关系。

第四,不管是老蒋,还是小蒋。他们都是心系祖国的中国人,在去世前还一再嘱托,一定要尽快促进统一,维护民族完整。



Mer86


蒋经国1925年在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一,因为从事学生运动被开除,蒋经国去哪里读书,实际上并不有自己决定。作为蒋介石的儿子和唯一合法继承人,蒋经国只能去苏联留学。


一,1925年国内外形势。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孙中山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留下的政治遗产,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三民主义理想,另一个就是稳定的革命根据地。

对于蒋介石,实际上手里的筹码并不多,蒋介石之前也到苏联考察,对苏联的社会制度各方面并不感冒,甚至曾劝过孙中山不要学苏联。

但是蒋介石除了依靠苏联,别无选择。

1925年的蒋介石,只是广东革命政府的普通议员,个人实力各方面远不如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人,如果此时蒋介石找英美日等过合作,他们肯定不理蒋介石。

直到1927年第一次北伐战争后,蒋介石牢牢控制江浙沪皖赣等地军事行政,才有了和英美日合作的机会,这期间和宋美龄结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1925年,宋家肯定看不上蒋介石这个女婿。

所以,这时候蒋介石虽然不喜欢苏联,却也要和苏联搞好关系,让苏联给足自己援助,帮助自己在广东建立个人势力。



二,蒋经国的秘密使命。

蒋经国去苏联留学,不光是学习,最关键的是三个秘密使命

1,充当中苏友好的使者。

孙中山遗嘱希望国民党与苏联“合力共作”,莫斯科中山大学应运而生。国民党要员子女中有50人赴苏留学,蒋经国是自己向蒋介石争取来的。与他同去的还有法国留学来的邓小平,冯玉祥女儿冯弗能,于右任的女儿于秀芝。


在亲苏派革命党里面,蒋经国分量最重,这决定了苏联对蒋介石的援助也最为到位,这有利于国民革命军的胜利。

2,充当国民党给苏联的人质。

苏联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不含沙俄时期),干预中国事务时间比较短,对中国各地方势力的信任度不够,此时蒋介石派出儿子去苏联求学,有利于争取苏联最大限度的支持。

然而,这个人质并不能起到牵制蒋介石的作用。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一下子和苏联势力决裂,苏联多么努力的挽回都是无效。蒋经国这个不满18岁的青年,不得不和亲生父亲决裂,即使如此,后来蒋经国还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劳动改造,这一去就是12年。

3,表示向苏联学习的决心。

不得不说,青年时期的蒋经国,是真心向苏联学习的,在中山大学学期期间,和我当领袖邓小平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关系

可是对蒋介石来说并不是这样,蒋介石不喜欢苏联,顺带这就不喜欢蒋经国了。就此,包括孔令侃在内的四大家族对蒋经国都有了很深的偏见,说他是“俄罗斯儿子”。

抗战爆发后,蒋经国回到国内,一直得不到蒋介石信任。蒋经国除了那个俄罗斯老婆蒋方良,还找了一个江西情人章若亚。章若亚为蒋经国剩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蒋介石亲自取名孝严,孝慈。

绕是如此,章若亚生完孩子没多久,就被军统特务毒杀。蒋经国都只敢独自流泪,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父子感情的蒋介石!

以传统的父子关系来看,蒋经国绝对是最会做“太子”的那一个,从1927年被父亲抛弃,到1942年爱人被毒杀,再到1975年继承蒋介石位置。近50年到隐忍,近50年到默默培育自己班底,中国历史上,还有更厉害的太子吗?


历史知事


很多不为人知的是,黄埔军校当时建校很困难,是苏联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提供了武器等等,这就是为何周恩来能来当中将主任的原因,否则为何让你们的人当这么重要的职位?

还有广为人知的张灵甫的74师,之前很多时候是装备苏械的。是的,你没看错,这支王牌军装备了大量苏联的武器,可想而知苏联的输血。所以我觉得蒋经国去苏联有点作质子点意思,而且老蒋是两条腿走路,蒋经国去了苏联,但是蒋纬国是德国留的学,这是两面押宝的意思?开个玩笑。

另外,过去关于蒋经国留学莫斯科的记述,从未提到他与冯弗能的短暂婚姻。根据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前身为克格勃)在1996年将苏共中央秘密档案局档案解密的内容,有关蒋经国留学苏联时期的短暂婚姻真相终于曝光。从此以后,他们当年的同学也陆续开禁,片片断断回忆他们当年的罗曼史,不过老蒋似乎不太喜欢他这个苏联儿媳妇。


李三万的三万里


当时正统的中央政府在北京,也就是后来我们称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是得到国际上承认的政府,它才同美国等西方列强有外交关系。而同时期的国民党只是在广州建立的非法政府,没有国家承认,到美国留学也不是你想去就去的,再说当时也不是为了读博士,拿学位,纯粹为了革命理论,革命信仰去学习,学习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国民党要发展,要建立自己的武装,必须寻求外援,看上了苏联。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来自东西方列强的压力也很大,一方面搞“国际共运”,瓦解列强内部,另一方在中国寻求代理,牵制来自日本的咄咄进逼,也看上了国民党,双方一拍即合。

你要问为什么不扶持共产党?那时的共产党就是苏联远东共运的一个支部,可惜当时全国共产党员统统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人,来不及啊。这就有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苏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建黄埔军校,苏联从资金,武器到军事教员全力支援。孙中山逝世后,苏联在莫斯科建了中山大学,是为了培养中国的革命力量,或者理解成亲苏分子也可以,不仅蒋介石派去了,国民党许多大佬都派去了。现在总说苏联当时就想把蒋经国当人质,那是写文章的人古书看多了,当时不会考虑的那么多,就是去学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要说一下,当时的蒋介石还不是反共分子,那时国共合作的很好,后来变了是后来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