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用户58665399105


陆逊是孙权时期的重臣,在夺取荆州的战斗中陆逊出过和吕蒙相似的计划,这使他的才华得到了吕蒙和孙权的肯定。吕蒙临死的时候向孙权推荐了陆逊,陆逊虽然不是军人出身,但是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谋,在刘备入侵东吴的时候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夷陵之战中指挥着东吴主力的部队击败了刘备带领的蜀汉大军,使东吴躲过了一次灭顶之灾。

就是这样的一位东吴的定海神针,为什么在晚年时被孙权逼死呢?<strong>

在夷陵之战后,陆逊就确立了自己在东吴中的地位。从夷陵之战到陆逊去世,前后间隔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期间陆逊一直是孙权最宠信的大臣。作为东吴“智多星”的陆逊还被孙权封为上大将军,并且奉命辅佐太子,在后来的石亭之战中,陆逊也是作为东吴方面的总指挥官出征。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太子去世,东吴太子去世后,出现了鲁王孙霸和新任太子孙和争权的现象,陆逊也没有能够置身事外。在当时陆逊是站在太子一方的,陆逊不仅在立场上和太子一致,在一些行为上也维护太子。陆逊多次给太子写信,并且在和孙权的对话中公开表示支持太子。

陆逊的这种行为很快就遭到了孙权的不满,孙权借着处罚他人来警告陆逊,并且公开训斥了陆逊。孙权在这件事之后对陆逊开始疏远,并且处理了陆逊的一些手下,陆逊也在这种环境下艰难的度过了一年,最终因为孙权的压迫再加上自身疾病郁郁而终。

太子本身就是储君,是孙权安排的继承人,陆逊支持太子应该是符合孙权的利益,但大臣干预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是历代皇帝都不希望看到的,特别是陆逊这种重臣。陆逊在东吴经营了二十多年,其中手下大将众多,对于孙权来说本来就是一个威胁,陆逊干预了太子的继承问题,也就让孙权丧失了很多主动权。如果陆逊公开支持太子,那么孙权就算是想要废掉太子也要费一番功夫,甚至还可能会被太子篡位。<strong>

不管是在哪个朝代,只要是关系到继承人问题的事情,参与其中的大臣很少能够有好结局(在宋朝时期,包拯问了问太子的问题,结果被皇帝训斥,包拯还不是朝廷里面的权臣,皇帝就这么敏感,更何况是在东吴经营多年的陆逊呢?)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为陆逊鸣冤,不过笔者认为,陆逊被孙权逼死,自身的问题要占主要原因。

当然这和孙权在晚年的时候比较昏庸这一原因并不冲突,年老昏庸的孙权已经没有年轻时候的灵敏机变了,在皇位面临威胁的时候,只能采取最简单最暴力的方法。事实上,不仅仅在逼死陆逊的问题上孙权做法粗暴,在对待自己儿子的时候孙权的处理方式也比较的简单粗暴,孙权曾杀死了自己的四儿子孙霸,废掉了自己的三儿子孙和,这一切都是孙权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皇权不得不做的事情。

归根到底,陆逊被孙权逼死,还是因为陆逊的行为威胁到了孙权的皇权,孙权也就不得不除掉他。


邓海春


陆逊和孙权,相爱相杀几十年,但是他们终究不是一路人,也尿不到一个壶里面,最后悲剧收场才是必然。

而他们的冲突根源,从来不是什么干涉太子之争,而是阶级本质不同。

在我看来,孙权的东吴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畸形政权,原因很简单,他们统治根基不稳,法理性不足。只是凭借开山老爹孙坚威名,还有开国长兄孙策的骁勇建立,到孙权这一代,其实孙权一生都是致力于维持政权稳定,并和世家大族不停做政治交换和政治斗争。

东吴孙氏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是“兵圣孙武之后”。

一般而言这个不过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装扮而已,就如曹操说自己是西汉开国相国曹参后代一样,其实曹操本来姓夏侯。真实的孙坚一门,出身寒微。孙坚父孙钟,人生主要职业是种瓜,因为瓜种的好,才生下孙坚这好儿子。至于孙家在往前祖先,貌似就没办法考证了。

这也侧面证明孙氏的寒酸,连个族谱都没法找到。

而孙氏的发迹,完全是孙坚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白手起家,打下的威名,什么长沙太守啊,乌程侯。哪一个都和杀人有关。没有杀戮那来的官职和爵位,而这一切又和汉末的黄巾之乱有关,至于孙策,那也是一样,都是靠杀戮开始创业历程。在不断的杀戮种,孙氏政权在血泊上创立,其中的牺牲品就有陆逊家族。

话说当年孙策还在袁术手下的时候,被派往攻伐庐江郡。当时的庐江太守陆康就是陆逊的堂祖父,也是当时的陆家家主。孙策在庐江苦战二年,终于攻下庐江,在二年中,有无数陆家子孙血染沙场。死的那不是一般多,剩下的也在城破之后逃亡。

当时的陆逊不过13岁的少年,而陆家家主更夸张是一个9岁儿童陆绩(陆康之子)。就这样两个小孩子,支撑起整个家族。逃亡吴郡。

不过噩梦并没有停止,后来孙策用传国玉玺借得精兵3000人开始单独创业,第一站就是下江东,数年之间江东尽数归与孙策。陆逊及其家族,就此在仇人地盘寄人篱下。他们心中的愤恨还有不甘,可想而知。

孙策因年少轻狂被许贡门客刺杀,死去后孙权坐领江东。

孙权吸纳张昭建议,和江东世家大族寻求和解,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之下,孙权将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大哥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目的当然是获得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陆逊家族人在刀斧下,不得不低头,也是陆逊开始向孙权效忠。

因为出众的才华,陆逊渐渐成为东吴骨干,并在后期成为统兵大将,进而成为东吴丞相,成为出将入相之人。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长久的家族仇恨,那是一个婚姻就能解决的。孙策大气,但是孙权从来不是一个大气的人,如果用形容词来形容那就是刻薄寡恩。

孙权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从他对自己兄长就可以看出来,一个长沙恒王怎么配的上孙策的功绩,他居然给了。

孙权对陆逊的猜忌几乎贯穿整个人生。

几件小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东吴四英将之一吕蒙:因为出生问题(寒门),无疑是孙权的心腹,他曾经高度赞扬陆逊才干,用计取荆州也是推荐陆逊接替自己。陆逊不负众望率军阻断三峡,击败关羽留守军团这样的大功劳,但是如此大功劳,也没让陆逊成为吕蒙之后的东吴大都督就是证明。

权问:“谁可代卿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

这里吕蒙说这样的话,其实是顺应孙权的心思而已,孙权问谁能接班,吕蒙说,陆逊可以,再问又说朱然,吕蒙还是聪明人啊。

之后夷陵之战期间,陆逊作为领军主将也是被将领广发猜忌,一开始陆逊连退数百里,诱敌深入,东吴战将几乎全部不满。

这反映的就是陆逊的威望不够,而深层的原因不过是,东吴所以将领都是孙氏嫡系人马,全部是寒门出生的淮泗将领,他们和世家大族一直不对盘。要不是之后陆逊在夷陵之战大胜而归,估计部下都会造反。由此可见,陆逊和孙吴政权的上层还有主要将领都有阶级矛盾。

而这才是孙权晚年清算陆逊的根源。

纵观历史,士族门阀其实真的不算什么好鸟,他们从汉代开始,直到隋唐时期,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噩梦,如果不是武则天开创科举,让下层平民有晋升之道,门阀政治在中国绝对不会停止。

不过在孙权那个时代,东吴是没有条件去完全彻底的挑战世家大族,那么他能做的是什么?

不过是,拉一批,打一批,杀一批,用一批,可是持续的争斗最后也耗尽东吴的根基,如果孙权真的有远见,还不如学习后来的东晋,和世家大族深度合作,也许东吴的江山会更巩固。

而孙权的做法是,将陆逊一撸到底之后,扶持不是东吴世家大族出生的诸葛恪做辅政大臣,他的心思从死后的人事安排都可以看出来,那就是致死他都没有彻底相信东吴世家大族,这也是他要弄死陆逊的根源。

不过阶级问题,在整个三国其实都是普遍问题,因为三国开创者,都不是世家大族出身。

相对而言东吴的处理方式还算是好的,魏国最后亡与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家,蜀国最后因为蜀地世家大族的背叛灭亡,吴国至少世家大族到最后也没背叛。

不错了

不错了

只是陆逊作为一个谋国不谋身的人

死的太可惜了

他就是国士,还是无双国士!


阿斗不傻


孙权逼死陆逊是因为陆逊参与到了“南鲁党争”之中,公开站在太子孙和这一边,引起朝堂分裂,惹恼了孙权。

孙权有7个儿子,他称帝后任命长子孙登为太子,不过孙登在241年就去世了。由于孙权当时没有立皇后,所以没有嫡子这一说,其他儿子都有继位的可能性。

正常来讲,没有嫡子当立长。孙登去世前也请求孙权立老三孙和为太子(老二孙虑早于孙登去世),孙权于是立孙和为太子。

不过孙权却对老四孙霸也宠爱有佳,不仅赐封孙霸为鲁王,在礼仪上和太子也没有差别。孙霸便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和太子孙和斗争,朝臣分为两派,相互攻击,大有分裂之势。

陆逊身为丞相不好表态,于是保持中立。而孙权也对此不闻不问,放任事态发展。

不久太子孙和因受到鲁王党羽陷害而被孙权冷落,其生母王氏被逼死。孙权有了废太子之心,便私下和鲁王党羽杨竺商议,杨竺建议册立鲁王孙霸为太子。

凑巧的是孙权和杨竺密谈时,太子的心腹就藏在屋内,听的真真切切,并把内容告知孙和。太子没有办法,于是请求心腹陆胤让陆逊出面解决此事。陆逊得知孙权要废长立幼,自己不能再继续中立下去了。于是他上书孙权,为孙和说话。

孙权很纳闷,这件事只有他和杨竺知道,这陆逊是从哪得到的消息?而陆逊又公开为太子求情,这意味着朝堂正式分裂为两派。

孙权大怒,彻查泄密之事,最终杨竺被处死,陆胤被下狱。为警告陆逊,孙权便派人多次到府上责骂陆逊,陆逊贵为东吴丞相,哪能受到此等侮辱?最终于245年忧愤而死,终年63岁。

陆逊之死看起来是因为参与“南鲁党争”,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陆逊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和孙权是两路人,孙权心里一直在提防陆逊。

我们都知道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其实东吴也一样。虽然东吴的统治中心在江东,但实权却掌握在淮泗集团手里,江东士族则是东吴的重点打压对象。

孙策平定江东时,依靠的就是淮泗集团(周瑜、鲁肃、张昭、张纮、诸葛瑾、步骘、周泰、蒋钦等人),并对江东士族进行了血腥残酷的镇压。陆逊一族在陆康的带领下死守庐江两年,宗族死伤过半,城破之后陆氏一族又遭到孙策的镇压。

所以陆氏和孙吴有一段血海深仇。

孙策因为杀伐过重被刺杀身亡,孙权接班后为稳定局面立即和江东士族缓和关系,于是启用陆康之子陆绩。再加上自己没有亲信,于是征召年龄相仿的陆逊担任自己幕僚,将其视为心腹培养,并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

陆逊虽然心有不甘,但总得向现实低头,便和孙权合作。陆逊能文能武,很快成为孙权身边的得力干将,在219年接替吕蒙成为大都督。夷陵之战时,孙权又让陆逊统帅三军,奠定了陆逊在东吴军队中的地位。

孙权称帝后,封陆逊为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并坐镇武昌辅佐太子孙登,掌控东吴军国大事。244年丞相顾雍死后,陆逊继任丞相,出将入相,东吴仅此一人。

当然孙权如此重用陆逊一方面是因为陆逊确实有才华,更重要的是要给江东士族做个样子,拉拢他们为自己效忠。

不过淮泗集团对陆逊为首的江东士族掌握军政大权非常不满,一直在等待反击机会。孙权也是这样,因为他和陆逊、江东士族终归是两路人,逢场作戏终有散场的时候,随着东吴政权的稳固,他也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进行一次彻底的权力洗牌。

南鲁党争就是这样一个机会。在斗争中,江东士族基本站在太子这一边,淮泗集团站在鲁王这一边。而孙权最终废黜了太子孙和,赐死了鲁王孙霸,册立了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许多朝臣也因为参与党争被处死,绝大多数都是江东士族。

陆逊死后,他的职权被三个淮泗集团人物所瓜分。步骘继任丞相,吕岱继任上大将军,武昌右部都,诸葛恪继任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替陆逊领荆州事。东吴军政大权再次回到淮泗集团手中。

孙权玩制衡的手段真是老辣。


石头说历史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陆逊是跟随孙权时间比较长,功劳也比较多的大臣,并且孙权在早年的时候还曾将其大哥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在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那孙权为何还要逼死陆逊?下面听听有书君的介绍。

1.功高震主

陆逊的功劳不用多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石亭之战打破曹休,他的威望很高,长期掌管着吴国的军政大权。

他的很多政策也都十分得民心,甚至被俘虏的魏国人都十分的尊重他。陆逊的成名并非侥幸,而是他多年来厚积薄发取得的成就。

2.站位问题

当时东吴的朝廷分文两派,一派拥护太子另一派拥护鲁王。

而陆逊拥护的则是太子,还曾多次给孙权写信谏言,但孙权都不听还派人去陆逊那里指责他,对陆逊开始疏远。最终,陆逊的几个外甥因为拥护太子被撤职,他身边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

3.对孙权的不当行为直言不讳

在古代当君王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如果大臣执意的反对,那就等于打脸君王。

更何况陆逊不止一次对孙权的决定持反对的态度,比如孙权想派人去台湾,陆逊不同意,持反对意见,还说此举是浪费民力不讨好的作为。

4.姻亲关系显赫

陆逊生于贵族,姻亲关系更是显赫,他是孙策的女婿,属于皇亲国戚,自然也有谋反的能力。

毕竟,孙权的位置是哥哥死后给的,作为君王的猜忌心里,孙权自然会对孙策的党羽或多或少还是有所防备的。

年老的孙权开始变得昏庸,不明是非,当皇位面临威胁的时候,只能采取简单暴力的方式解决。比如他曾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孙霸,废掉了三儿子孙和。

所以说,孙权要逼死陆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陆逊的威胁到了孙权的皇位,让他没有安全感,最终不得不除掉他。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陆逊对于孙权来说简直就是国之柱石,是一个能挑大梁的将才。


孙权这个人承继父兄基业,守住了父兄留给他的基业,还成为了雄踞于长江南岸的雄主,但是孙权的势力却是在江东大族的支持下渐渐发展起来的。在三国中,陆、掌、武、顾是吴中的四大豪族,能够拉拢他们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兄长孙策刚刚在管辖东吴的时候,其实是用一种打压的政策来让当地的豪族们服软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孙策也只能放弃武力镇压而转向一种怀柔政策来向当地的豪门大族服软。


等到孙权承继大统,做了东吴政权的直接领导人之后,完全继承了这种“怀柔政策”。


孙权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这些豪门大族的拥戴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孙氏政权才能够在江东有很好的立足和发展,为了实现自己政权的稳定性,孙氏集团内部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吴中豪门大族,这些大族开始从基层到核心层,孙权的目标达到了,自己经营的江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其中就有年轻的将才陆逊,可是陆逊还需要时间去成长。


夷陵之战的时候,孙权将白面书生陆逊放到了全新的舞台上,这对于东吴的那些常年东征西讨的战将们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陆逊一个黄口小儿也能统帅三军?同时,前来征讨东吴的刘备也压根没有将白面书生陆逊放在眼中。


可是让大家失望的是,正是这个白面书生打垮了刘备,也让刘备在白帝城遗憾终生,撒手人寰。


此战之后的陆逊在东吴漫长的岁月中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存在而且陆逊凭借军功,成功的当上了吴国的第三任宰相,这个宰相之职虽然是虚职,可也能看的出来孙权对于陆逊的倚重,这个时候的陆逊已经远离朝堂,自己在武昌镇守,朝堂上的大事小事已经无法得知。按理说,陆逊这种远离朝政的国之柱石是不会回朝堂之上的“党派之争”所波及的。


公元242年,孙和被立为吴国太子,孙霸为立为吴国鲁王,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被孙权搞成了一滩洪水,这趟洪水的背后其实就是孙权暗藏的杀机。很显然,江东曾经的那些已经进入权力高层的豪门大族将会迎来一场灭族之灾。


“南鲁党争”长达七年,七年后孙权猛然收手敲掉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江东豪门大族,来了一场彻彻底底的大清洗。


住在了南宫的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斗大戏,这场大戏的导演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孙权,孙权在确立了太子人选之后,屡屡询问大臣们鲁王孙霸的才能,政治嗅觉极度敏感的大臣们觉得这是一个暗示,于是一时间太子党和鲁王党迅速分为了两个阵营,而这场矛盾孙权愣是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就等着随时引爆。


终于,太子按奈不住找了当时的虚职丞相陆逊,太子孙和希望能够凭借陆逊这个有威望的人大小老爸另立太子的打算,远在武昌的陆逊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和孙权写信希望能够取消这个打算,不仅写了好几封信,还准备回到建业亲口和孙权说一下这件事情。


按道理说,这种事情在平常百姓看来就是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可是“帝王之家终无情”,太子孙和当时派去和陆逊说这件事情的正是陆逊的一个族子,镇守一方的大臣、身为太子的孙和、负责传信的陆胤,这三个人想干嘛?孙权想要废立太子的事情,陆逊又为何得之?


一时间,无数个念头在孙权的脑海中涌现出来,孙权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


孙权想了一个好办法,自己叫一个人去找陆逊,找陆逊干嘛?找的这个人就是专门申斥陆逊的,这个人见了陆逊之后就时劈头盖脸的骂,已经63岁的陆逊又气又恨,终于含恨而亡。


“南鲁党争 ”却同时也宣告结束,孙权终于开始收网了,这次党争曾经处于权力中心的四大家族有两大豪门大族被绞杀,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此时朝堂之上受到党派波及的大臣也许才明白,孙权是在进行高层权力的大清洗。


只是这场大清洗,可怜了曾经响彻东吴的名将陆逊。


历史总探长


陆逊堪称桃园三兄弟的克星,刘备、关羽直接死于他手,张飞间接死于他手,这都是命啊!

先是关羽。想当年关羽何等英雄,斩颜良、诛文丑、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傲视群雄!关羽生性骄傲,在巨大的荣誉面前,变得愈加高傲自负!



在他看来,吴国众文官武将,如三岁孩童一般,根本不值一提。当孙权主动结交关羽,欲将女儿嫁给关羽儿子时,关羽一句“虎女怎肯嫁犬子!”赶走使者,全然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嘱咐抛之脑后!

更别提陆逊了,当时的陆逊籍籍无名,在关羽眼里,就如同蝼蚁一般。当孙吴拜陆逊为大将时,关羽呵呵一笑,难道吴国无人可任大将了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年轻人的能量!骄傲自负的老干部关羽,最终死在年轻人陆逊之手!

紧接着是张飞。听说二哥被无名小卒陆逊杀了,性如烈火的张飞哪受得了这种鸟气,发誓要为关羽报仇!他平时就喜欢喝酒打人,听闻二哥死后,悲愤交加,借酒浇愁,酒醉后更是鞭打士兵,甚至有士兵被活活打死!



关羽看不起士大夫,但对士兵很好;张飞与其相反,对士大夫尊敬有加,但视士兵如牲畜。这无疑埋下祸根!最终张飞因为暴而无恩,被下属范疆、张达谋害!

最后是刘备。关羽、张飞两个铁哥们都死在陆逊之手,当年桃园发誓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刘备,岂可一人苟活!他不顾赵云和诸葛亮的力谏,固执己见打东吴,甚至连军师诸葛亮都不带。他自思纵横沙场这么多年,难道打不过黄口孺子吗?



最终还是陆逊技高一筹,故意放弃大片战略要地,让蜀军尽数占领,借此分散蜀军,拉长蜀军战线。然后又火烧连营,打的刘备全军覆没。刘备侥幸逃脱,然而被一个后生打的满地找牙,让他无地自容,羞于见蜀国父老。于是在回归途中含恨而终!

自此,陆逊收复了荆州,力挫蜀汉,后来又气死曹休,可是说居功至伟。孙权对他也不错,在封他为大将军之后,又独创了一个“上大将军”封给陆逊,地位在三公之上。



就是这样的功劳之将,最后却卷入了太子之争,而受到孙权猜忌。

孙权嫡长子孙和四子孙霸为了太子之位明争暗斗,本来陆逊保持中立态度,不偏不倚。但听说孙权要废长立幼,于是出面为孙和说了句好话,孙权以为陆逊和孙和已经结成联盟,于是对陆逊严加防范和监视,陆逊在忧虑中离开人世!


一半秋色


个人观点认为,在《三国演义》原著小说里,孙权最后逼死陆逊的原因主要是:

(1)世家望族阴影的影响。按《三国演义》原著小说的描述,陆逊以及陆逊的家族,正是江东的世家大族之一。而昔年,包括孙策甚至是孙坚本人,都可以说最终致死的原因都是因为,容不入江东本土的名门望族之中。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初孙策跃马横枪在江东地区开疆拓土建立基业的时候,正是因为江东世家大族们的强烈反对,孙策才不得已而大开杀戒才导致遇刺而英年早逝的。因此,父亲和兄长的去世从此便在孙权的心里,埋下了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了。

(2)陆逊参与了立储(册立太子)事件。这毫无疑问更是触犯了孙权的大忌了。因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册立太子历来都是被视为是帝王家里的“家事”,是绝对不允许任何“外人”插足于其中的。谁违反游戏规则谁就得倒霉,即使是战功赫赫的陆逊也不能够例外的。

(3)孙权在晚年的时候,相对而言是比较昏庸无道的。何况那个时候,一方面,荆州已经被孙权给夺回来了;而另一方面,蜀汉政权当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已经不在世了。对于孙权来说,正是到了“卸磨杀驴”的时候了!

所以,孙权就逼死了陆逊!











红船之歌


孙权逼死陆逊确有其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陆逊一不小心趟了浑水。什么浑水呢?孙权与大臣杨竺私下秘商废除太子之事,而这件事情被人捅了出去。于是孙权彻查告密之人,陆逊也是嫌疑人之一。那么陆逊是怎么被孙权逼死的呢?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出自《三国志》

也就是说孙权多次遣使责备训斥陆逊,陆逊悲愤难当,被气死。因此可以说是孙权硬生生的逼死了陆逊。

陆逊有王佐之才,孙权一向和陆逊关系甚好,为什么要逼死陆逊呢?太子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泄密事件又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分析!

孙权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女儿和太子之争无关,就不展开说了,主要说儿子。二儿子孙虑死于公元232年,死时只有二十岁。当时的太子是大儿子孙登,不巧的是,孙登也于公元241年病亡,时年三十三岁。

太子孙登病亡后,按照年龄大小的顺序,孙权的三儿子孙和成为太子。孙和的母亲是王夫人。孙和成为太子引起四子孙霸的不满。于是孙霸阵营的许多大臣蓄谋陷害太子孙和。

孙权晚年病重无法前去太庙祭祀,于是派太子孙和前去。孙和祭祀完太庙顺便拐到太子妃叔叔的家中聊聊家常。这时有人告密,诬告太子孙和在太子妃家族中密谋篡位事宜,意图对孙权不利。还说孙和的母亲王夫人看到孙权卧病在床,面露喜色。

太子不得与大臣结党营私,因此孙和的行为被孙权所怀疑。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也被孙权召去训斥。王夫人羞愤难当自杀。从此太子开始忧心自己的地位不保。

孙权自从这件事情之后开始有废黜太子的打算,于是私下找到杨竺,询问杨竺的意见。杨竺说四子鲁王孙霸文武兼备,可以执掌国事。于是孙权许诺要改立孙霸为太子。

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於是权乃许立焉。出自《吴录》

事有凑巧,当时太子的一个下人正好藏在屋内的床下,孙权和杨竺的密谈都被这个下人一字不差的听到了。这个下人随即汇报给了太子孙和。

孙和很着急,于是找到陆逊的族人陆胤密商,太子委托陆胤说服陆逊上书保太子之位。陆逊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很着急,废长立幼是古之大忌,于是陆逊上书孙权阻止废太子之举:

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籓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陆逊三番四次上书,孙权置之不理。陆逊又请求觐见孙权,孙权不见。其实这时的孙权很纳闷,到底是谁把废太子的事情给捅出去的?孙权第一时间想到了杨竺,因为当时是密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没有第三人知道。

杨竺感到很冤枉,说自己谁都没有告诉。于是孙权让杨竺查一下,到底是谁告的密。杨竺就说最近只看到陆胤和太子走的很近,一定是他告的密。孙权又召陆逊过来问话,陆逊直言不讳说是陆胤告诉他孙权要废太子。

这时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陆胤,而陆胤知道这件事情也是因为太子告诉他的,于是为了保护太子,陆胤便对审问他的人说:是杨竺告诉我的。孙权本来就怀疑杨竺,因为杨竺是当时唯一一个参与对话的人(孙权不知道床下藏有太子的人),于是孙权让人严刑拷打杨竺。

后来,杨竺受不了酷刑的折磨,招了假供,自污说确实是自己告的密。随后杨竺被斩。

竺不胜痛毒,服是所道。初权疑竺泄之,及服,以为果然,乃斩竺。

于是这件罗生门事件画上了句号,杨竺被斩,真相被埋没。但是孙和的太子之位也没有保住。孙权随后对陆逊及其太子的支持者展开了清理:

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

陆逊也被孙权派人数次责问,陆逊失宠,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有人诬告陆逊的侄子在芍陂之役夸大军功谋取官位,这件事情也连累到陆逊。陆逊在孙权和大臣的轮番攻击诬告下,生了重病,不久便死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孙权的三儿子孙和与四儿子孙霸争夺太子之位,陆逊上书为太子争位,而这时孙权是倾向于废黜太子的,这样的话陆逊就逆了龙鳞,终于在这场太子之争中以被逼死收场,结局可悲可叹!

这次太子之争的结局是: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孙权最小的儿子孙亮被立为太子。


每日趣评


说孙权逼死陆逊有一点夸张,但是也确实是陆逊自己有“取死之道”。

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管历史上是如何评价的,但是我对于孙权这个人评价不高。主要是孙权,为了权利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消除孙策的影响,就连称帝以后也不肯给孙策一个封号,但是对于孙坚却给了一个皇帝的封号。

对于孙策唯一的儿子也是当“蠢猪”一样养起来,生怕以后威胁到孙权的权力统治。

最关键的是孙权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更不用说什么开疆拓土之功了,确实是一个“守门之犬”。

就连后人所怀疑的孙策之死,是不是有孙权在里边做手脚,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陆逊的“取死之道”又是从何而来?

陆逊最大的战绩无疑是“宜陵之战”,火烧连营打败了刘备。当然,刘备其实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统帅,但是陆逊能够打败蜀汉大军,绝对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大都督”。

虽然陆逊能够得到孙权的信任,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来说,任何关于继承人太子的事情,都是非常忌讳的,不是大臣能够插手的。

偏偏陆逊在东吴“二宫之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已经功高盖主的陆逊来说,已经没有再“往上爬”的余地了,再往上就是谋朝篡位了。

孙权有没有可以针对、逼死陆逊?

与《三国演义》里不同的是,孙权刚刚掌控江东,立足未稳的时候,陆逊就已经投靠了孙权,成为孙权的幕僚。也就是说,陆逊是孙权的铁杆儿班底。

陆逊的功劳太大了,并且以后会对孙权的继承人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有谋朝篡位的危险。

所以孙权清除了一大批参与“二宫之争”的大臣,陆逊作为其中威胁最大的大臣,当然也在其中之列。

但是,虽然陆逊是被孙权追责,“不胜愤忿而卒”,但是死的时候已经有63岁了,实在是不能怪罪孙权。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陆逊这个人曾经是孙权极为看重的人。在他年轻的时候,为孙权打江山曾经出了不少力,东吴有几次差点被灭,多亏仰仗他,才躲过了。大家也都知道刘备对谋得东吴是蓄谋已久的,经过长久的策划后,他终于发动迅猛攻势。刘备带着浩浩荡荡的蜀汉大军打来了,多亏陆逊沉着冷静的指挥,才击退了强劲的敌人。这位如此有军事天赋的人怎么就会在晚年惹得孙权厌恶呢?


其实跟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这人有些好管“闲事”,换句话说就是他做事没有分寸。陆逊老了,孙权的年龄当然也不会年轻。作为实权的掌控者孙权,那个时候本就对王位继承人人选非常敏感。陆逊倒好一个劲儿在孙权面前,说太子有多好、有多优秀。孙权能忍?作为权力的最高掌控者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干涉皇位继承人选。况且孙权这个人,对权力本就颇迷恋,根本就不想早早把权力下送。



后来太子去世了,本来以为他会安分点。结果他又自愿卷入漩涡,跑去与鲁王争斗。为何呢?究其原因还是为了死去的太子。虽然太子死了,但是他还是有后人继承他的位置的。所以陆逊就是为了帮助太子的后人上位,又开始在孙权面前东说西说。对于孙权来说,这无疑是在挑衅他的威严,毕竟他本人还没有去世,怎么陆逊就这么着急想要扶新人上位呢。于是孙权就对他采取冷淡战略,以示惩戒。其实在我看来,孙权并没有真正想要逼死陆逊,只是对他的有些行为非常不满。



总而言之,陆逊会有这个下场,还是因为他自己摸不着上位者的脾气。作为皇帝的孙权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臣子,只对自己尽心尽力。可是陆逊倒好整天在孙权面前提及太子和有关太子的人。本来陆逊就手握重权,要是他起了谋逆之心,去帮助太子谋夺皇位,那孙权可就惨了。所以孙权还是决定先发制人,于是才有了逼死他的场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