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的目的同样是削藩,为什么却能够在后世中备受称赞?

推恩令是中国历史上“削藩”中最好的典范,不仅仅是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削弱了个诸侯们的权力,同时还让人感恩戴德,这一招实在是高明。而实行了推恩令的皇帝更是在后世中得到了“仁政”的好名声。

推恩令的目的同样是削藩,为什么却能够在后世中备受称赞?

那么推恩令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还有推恩令为什么一定要推行?可以不推行吗?为什么历任君王备受喜爱,要将汉武帝的这项举措看做一个极高明的举措呢?同时也让诸侯们感恩戴德呢?

推恩令的目的同样是削藩,为什么却能够在后世中备受称赞?

我们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同样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都知道自从汉高祖实行了并行制度以后,国家内部各诸侯国的权力就一直很大,甚至威胁到了皇位的稳定。而强大的诸侯国国君没有造反之心就还好,若是有了谋逆之心,那么中央是很难一举将他们歼灭的,甚至还可能被推翻政权,我们由后来朱棣夺权的例子中就可以窥见这一点。因此削藩势在必行,只是要如何削藩,如何在不会引起个诸侯不满的情况下削藩就成为了一个问题。而推恩令正是削藩的替名词,尽管这项举措在各诸侯眼中称不上削藩,然而我们后人都知道这也是削藩,不过是一种较为“温柔”的方式罢了。

推恩令的目的同样是削藩,为什么却能够在后世中备受称赞?

在景帝时期,诸侯国国君的行政权剧已经被剥夺了,但是这对于国家的稳定,皇位的稳定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被剥夺了行政权的诸侯国仍然还具有十分辽阔的土地与人口,甚至还拥有着隶属于自己的军队,这些军队自然是服从诸侯们的指令,并不归当朝天子管理,换而言之这些对于中央、对于皇权就还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只要将这些权力夺回或者削弱才能够让天子安心。

推恩令的目的同样是削藩,为什么却能够在后世中备受称赞?

然而推恩令存在着最大的缺点就是见效慢,一代一代的诸侯国慢慢发展下去,才能慢慢的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并不像削藩那样直接,将权力就直接收回了中央,推恩令是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看出成效的,可惜的是他的下一任皇帝实在是等不急了,于是在晁错的建议下他直接削藩了,而吴楚之乱也就因此爆发了。由此可见推恩令并不是没有缺点,若是在实行之后的短时间内,有诸侯造反,那么其实诸侯们的权力还是很大的,对中央的威胁还是很大的。不过这一个缺点相对于直接削藩引起的后果可要好太多,毕竟在短时间内诸侯的子孙们只会感恩戴德,并不会造反。

推恩令的目的同样是削藩,为什么却能够在后世中备受称赞?

由此可见,尽管推恩令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但是从整体来说它所要达到的效果与所要承担的风险可要比直接削藩好太多了,自然是在后世中备受称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