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后宫嫔妃的品级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张明扬不说话


清朝后宫嫔妃品级划分制度的建立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一直到康熙年间才建立起了完备的后妃制度。清朝与明朝不同,后宫嫔妃讲究出身,她们根据出身民族的不同和出身嫡庶不同以及受宠程度不同作为等级划分的依据。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后宫的制度划分仍然很模糊,除了作为中宫“皇后”的人称为大福晋(大妃)之外,其余都为侧福晋或庶妃。皇太极即位之初也遵循此例,直到公元1636年称帝改元后,才将作为中宫地位的大妃正式改称皇后,同时大封后宫,最出名的要数出身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崇德四妃”了。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成了清朝第一位皇贵妃,但是直到康熙年间,后宫嫔妃的等级制度的确定和划分才最终确定下来。

一、出身民族:

清朝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满蒙联姻的国策,由于蒙古在清朝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蒙古贵族之女进如清朝后宫,或为皇后,或为嫔妃,从努尔哈赤时期到康熙年间,蒙古后妃在清朝后宫中的地为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皇太极后宫的一后四妃皆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她们在皇太极的后宫之中地位最为尊崇,是其他嫔妃,包括满洲嫔妃不可比拟的。顺治皇帝的两位皇后也都出自蒙古,直到乾隆年间,随着蒙古作用的减弱,蒙古嫔妃的地位和数量才开始降低。相对于蒙古和满洲出身的女子来说,汉族女子在宫中的地位就要低得多了,她们不可能成为皇后(令妃皇后之位系死后追封),甚至被封为皇贵妃以及贵妃的可能都很低。比如出身汉族的乾隆帝婉嫔陈氏,在在嫔位上足足呆了四十六年之久。

二、出身嫡庶:

封建时代最讲究嫡庶之分。同样出身于一个家族,正室所生的嫡出女儿就可以作为别人的正室,可以作为皇家的皇后,然而妾室所生的庶出女儿只能给别人做妾,入宫也只能作为妃嫔。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治年间同为阿鲁特氏出身的一后一妃。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是崇琦正室所出的女儿,因为出身高贵,言谈举止有母仪风范而被选为皇后,而崇琦的妹妹阿鲁特氏是崇琦父亲的妾室所出,入宫后只被封为了同治帝的瑨贵人,在同治帝一后四妃中排名最后,因为是庶出女儿的缘故,慈禧太后对她并不看好,也很少理会。

三、受宠程度:

出身的民族不可以改变,出身嫡庶不能选择,但是很多入宫的女子经过自己的后天的努力,也是可以逆袭的。相对于大量出身高贵的女子,很多出身不高的女子在出宫后凭借美丽的容貌、聪慧的头脑以及为皇家诞育大量子嗣而赢得了历代皇帝的宠爱,她们也因此得以晋封提拔,升为皇帝的高级嫔妃,乃至成为皇后。例如康熙帝的良妃卫氏,原本是出身辛者库的奴仆,在受宠后得以晋封为妃位。还有乾隆帝宠爱的令妃,从一个包衣奴才最终升为摄六宫事皇贵妃,并在儿子继位后被追封为皇后,成为了逆袭的典型。还有一些女子,因为为皇家生育了众多儿女而被一路晋封,比如乾隆帝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她因为先后为乾隆帝生下了四个儿子,最终得以从一个小小的贵人升到了位同副后的皇贵妃。

上文中提到的只是一些幸运者,一如宫门深似海,很多女子在后宫的漫漫生活中都是默默无闻直到死亡的,绝大多数后宫中的女子的宫中生活都不是能够顺遂己意的。


历史课课代表


清朝后宫妃嫔分成八个等级:

正宫皇后——1人

皇贵妃——1人

贵妃——2人

妃——4人

嫔——6人

贵人——没有限制

常在——没有限制

答应——没有限制

除此之外,能够有资格服侍皇帝过夜的宫女被封做“官女子”。但官女子并不是主子,仍旧还是要干活的。


清朝后妃制度的演变

最开始在女真时代,努尔哈赤的后妃统称为福晋或者格格,并没有严格的后妃等级划分。皇太极时代,设立五大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直到康熙年间,真正的后妃等级制度才建立起来,后妃分住在东西六宫。

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

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长春宫、储秀宫、启祥宫、咸福宫。

清朝后妃的特殊性

首先,清朝虽然也设立皇贵妃,但是一般用作追封,皇后在世的时候很少册立皇贵妃,整个清朝也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当时还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位;第二次就是同治帝皇贵妃富察氏,当时还有皇后阿鲁特氏在位。皇贵妃的设立让皇后处境非常尴尬。

其次,清朝的后妃只能是旗人,通过选秀产生,从全国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中产生,所谓的“满汉不婚”并不限制旗人汉人进入宫廷。


澹奕


清朝宫斗剧里有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级和制度,了解一些的话,无论对阅读历史,还是看宫斗剧都有不少帮助。

在清朝,后妃分为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宫女没有品级,但理论上也可以陪皇帝过夜,一般侍寝后都可以升级。

按照清朝宫廷的制度,除了皇后和皇贵妃只能有1人之外,其他品级的人数并没有非常明确固定的人数限制,有些规制也仅限于某些时段,盛清和晚清就根本没法比。宫斗剧最喜欢的一个历史设计是,清朝这些后妃等级是可升可降的,而升降也没有非常透明,除了生孩子特别是生皇子肯定会得到升级之外,其他都是视皇帝的喜好而定吧。

可以说,没有这套升降级制度,后宫戏也就没有什么好看的了。拿慈禧为例,她17岁刚选秀进宫时仅被封为第六等级的“兰贵人”;19岁被封为懿嫔;21岁生下咸丰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后,被晋封为懿妃;22岁时,被封为懿贵妃。

按照清朝的制度,在先帝去世后,慈禧作为皇帝的生母,可以被尊称为皇太后,但生母皇太后的地位没有嫡母皇太后(也就是先帝的皇后)高。在慈禧时代,慈安皇太后的地位就更高。

有意思的是,慈禧生前虽然没有做过皇后,离皇后还差一个“皇贵妃”呢,但作为皇帝生母,她去世后的谥号依例仍然可以被称作“皇后”。

乾隆的母亲崇庆皇太后(《甄嬛传》甄嬛的原型)也是如此,她在雍正生前最高也只做到熹贵妃,但当乾隆即位后,她也顺利成章的成为皇太后,但和慈禧时代不一样的是,由于雍正的皇后在雍正驾崩前已去世,乾隆朝没有嫡母皇太后,因此崇庆皇太后也成为了大清朝当时唯一的皇太后。崇庆皇太后去世后,只做到贵妃的她也被谥为“皇后”。

整个大清朝,一共有27个皇后,但真正生前戴过皇后桂冠的16人。在其他11个人中,还有一个人连皇帝生母都不是,只做过皇帝的养母,那就是咸丰帝的养母,成为大清以至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既不是皇帝正宫皇后,也不是皇帝生母的皇太后和皇后。

一般来说,尽管其他人的品级升升降降,但皇后的位置是最稳定的,在整个大清朝,一共只废掉两个皇后。一位是顺治帝的皇后孟古青被降为静妃,一位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最近在《延禧攻略》由佘诗曼扮演的她大出风头)。

最后想说一下,大清朝并不是总有皇后的,前任皇后去世后,皇帝未必就会立后。比如乾隆在废掉第二任皇后之后,就再也没有立后,后宫品级最高的就是嘉庆帝的生母,被封为皇贵妃的魏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的女主角。当然,嘉庆即位后,已经去世的她也被追封为皇后。


张明扬不说话


清朝前期的后宫制度并不完善,皇太极继皇帝位之后册封五宫后妃,中宫皇后哲哲居第一,后面依次为宸妃、贵妃、淑妃、庄妃。到了顺治的时候除了皇后之外,后宫还有东西宫两位皇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后面又因为宠爱董鄂妃,又参考明朝妇官制度,为她特设皇贵妃之位,地位在东西宫皇妃之上。康熙年间出现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封号,但是他还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答应和学生等侍妾,特别是学生,康熙只让她们侍寝并不给她们发放俸禄,所以她们在清宫的生活非常悲惨。

康熙之后后宫典制渐渐完善,乾隆首次在通用的则例中规定后宫组成为:皇后一名,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嫔以下分贵人、常在、答应不定数,随居东西十二宫。妃嫔们在宫中的地位、待遇等都是根据她们的品级进行划分和分配的,比如皇贵妃手下有八个宫女伺候,年薪八百两,而最低级的答应手下就只有一个宫女伺候,年薪仅仅三十两,她们的礼服规格和仪仗规格也是不同的,所以最高级妃嫔和最低级妃嫔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但是妃嫔们的品级是按照什么划分的呢?

家世好的妃嫔一般起点高

清朝选秀分大小选,在旗女子参加三年一次的大选,如果有幸被皇帝选中收入后宫,一般都是贵人起步,也有极少数是直接封为嫔,比如乾隆的忻贵妃出身名门,是总督那苏图之女,乾隆又非常喜欢她,于是跳过贵人直接册封她为忻嫔,她为乾隆生下两个女儿,晋升为忻妃,在第三次怀孕的时候不幸去世,孩子也没有保住,乾隆非常悲痛,将她追封为忻贵妃,命令四阿哥、六阿哥、八阿哥等为她穿孝,还亲自去她灵前祭奠。咸丰的端恪皇贵妃佟佳氏出身非常尊贵,一入宫就被咸丰册封为祺嫔,咸丰去世后被后面的皇帝累尊为皇贵妃。康熙的温僖贵妃钮钴禄氏是辅臣遏必隆之女、孝昭皇后的妹妹,因为这个缘故,康熙更是直接将她册封为贵妃。

而包衣女子只能参加一年一次的内务府小选,被选中的成为皇室宫女,如果资质特别出众的皇帝也会收为妃嫔,但是常在起步,如果是皇帝特别喜欢的,也会直接封为贵人。比如嘉庆的母亲孝仪纯皇后魏氏本是孝贤皇后的宫女,但是孝贤皇后非常贤惠,将她推荐给乾隆成为妃嫔,乾隆对她非常满意,直接封为贵人,不久又晋升为令嫔,三年后又为令妃,最后成为皇贵妃,实际上的兰宫领袖。别的宫女出身又没有得到皇帝特别宠爱的妃嫔都是从常在起步,比如愉妃为乾隆调教的宫女成为那常在,颖妃的宫女成为武常在,纯贵妃的宫女成为郭常在。

早年跟随皇帝的潜邸旧人一般会另眼相看

清朝很多皇帝都是在继位前就已经大婚,并拥有数量众多的侍妾,皇帝会顾念和这些潜邸旧人之间的情分,着优给予位分。比如雍正的侧福晋年氏和乾隆的侧福晋高氏得到皇帝的偏爱,又是侧福晋的身份,被皇帝册封为贵妃,但她们又是红颜薄命,在她们临终前又被皇帝晋升为皇贵妃,死后和皇帝同穴合葬帝陵。乾隆的婉贵妃虽然从没有得到过宠爱,也是因为潜邸旧人的身份被乾隆累封为婉妃,在嘉庆年间被尊封为婉贵妃,她活到了92岁,比乾隆和皇太后还长寿。

生儿育女,母以子贵

封建社会的皇帝选择众多的妃嫔,除了他们花心好色,也是希望绵延子嗣,享受多子多孙的福气。所以清朝的妃嫔一旦怀孕,不仅能够享受特别的优待和护理,生下子嗣后位分也能够得到提升。雍正的谦嫔只是一名普通的后宫贵人,但因为生下了雍正最小的儿子六阿哥,而被雍正册封为谦嫔,后面又被乾隆尊为谦妃。乾隆的愉妃也并不得宠,一开始只是贵人,因为生下五阿哥永琪而被晋升为愉嫔,不久又晋升为愉妃,后面虽然没有得到品级的晋升,但乾隆对她也非常礼待,在她去世后将她追封为贵妃。最著名的母以女贵的则是乾隆的惇妃,她生下乾隆最小的女儿一跃为妃位,但她脾气暴躁打死手下的宫女,遭到乾隆降级处罚,但乾隆看在十公主的面子上,不久又恢复她惇妃的位分。

得到皇帝特别的宠爱

清朝后宫也有少数家世不够的妃嫔,因为得到皇帝特殊的宠爱成为高位的例子。比如乾隆的纯贵妃是地位卑微的汉女,通过地方官员的进献来到乾隆身边,但乾隆非常宠爱她,登基后封她为纯妃,出身满洲老牌贵族的侧福晋那拉氏被封为娴妃,和纯妃平起平坐。后来又开创清朝二贵妃并封的先例,将纯妃和娴妃一同册封为贵妃,纯妃临终前,乾隆又将她册封为皇贵妃。乾隆另一个宠妃庆贵妃也是当时卑贱的汉人,她并没有生育子女,被乾隆一路升为庆贵妃,地位在满洲老牌贵族出身的舒妃之上,也在生有皇子的潜邸老人愉妃之上。

总体来说,清朝皇帝对后妃的管制非常严格,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个朝代,后妃们在宫规的严苛要求下机械般的重复着枯燥乏味的生活。就连皇后也没有资格管理后宫,像乾隆的孝贤皇后,她的最大任务就是生育嫡子和伺候好太后。后妃能得到皇帝的宠爱或者能为皇帝生儿育女的也是少数,所以大多数后妃的晋升空间受限,默默无闻在宫中终老一生,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风光无限。


坤宁宫的故事


《甄嬛传》大火,今年暑假的爆款《延禧攻略》的一样火爆,加上《如懿传》的上档,清朝后宫戏简直了,嫔妃宫斗,为了固宠妃位一路往上爬,那么清朝后宫嫔妃品级依据什么划分呢?


清朝是按等级划分的,没有品级之说。 皇后一名 皇贵妃一名 贵妃两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不限 常在不限 答应不限 最小的是官女子。皇后只有一位,一般在皇后空缺的时候才可以立皇贵妃!相当副后,所以《延禧攻略》里乾隆想立魏璎珞皇贵妃的时候辉发那拉皇后如此激动,间接导致帝后离心!




分位最低的是答应,像最近热播的《如懿传》里的玫答应很出彩,就是从身份低微南府琵琶伎出身被皇上看中才封为答应!伶牙俐齿、骄纵嚣张的玫答应典型心机女。仗着皇上的喜欢一来就怼高贵妃等众人,还设计陷害娴妃、皇后高贵妃等人!还有比较印象深刻的年答应,《甄嬛传》里雍容华贵、趾高气昂的华妃因为宫斗失败、哥哥年羹尧被皇上忌惮而落势,遭曹琴默反戈才落得答应的下场!一生挚爱的皇上却是害得她最苦的人!但死后还是按贵妃礼制下葬的!


除了位份等级有严格的划分之外,清朝嫔妃等级及各个等级的吉服和头饰也有不同的规定。像花中富贵的牡丹花色的器物只得皇后使用,它代表的就是皇后!海棠花色的器物只得从五品以上妃子使用,其余花色的器物任一品阶都可使用。




皇太后、皇后:明黄色 ,朝袍纹饰金九龙或前后正龙各一,耳饰金丝可用金龙形,采用一等东珠 皇贵妃:明黄色 ,朝袍纹饰金九龙或前后正龙各一,耳饰金丝可用金龙形,采用二等东珠。


荰尒二0716


看过清宫戏的朋友们都有体会,后宫妃嫔的名号可谓是五花八门,看得人烟花缭乱。不过,只要仔细观察和梳理一下不难发现,清朝的后宫妃嫔是有着严格的品级划分的。

清朝前期的后妃制度不太完善,努尔哈赤的后宫之主称为大妃,到皇太极称帝之后才立有皇后及各宫妃嫔,最有名的就是关雎宫辰妃也就是海兰珠和永福宫庄妃也就是日后的孝庄太后。清朝建立起完善的后宫制度是在康熙时期,后宫规定设皇后一名,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嫔以下分贵人、常在、答应不做定数,答应再往下是被称为“官女子”的侍寝宫女。不同的后妃品级享受不同的待遇,妃位以上可以居住东西六宫的主殿,而妃位以下只能住在偏殿之中。此外,不同位份的后妃在起居饮食、服饰搭配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那么后妃是根据什么来定品级名号的呢?

家世背景

清朝皇帝三年一次的选秀,在满、蒙、汉八旗子女中遴选适龄女子补入后宫,刚选入宫的女子通常封为答应,也有部分很受皇帝喜爱的,可以直接封贵人,著名的慈禧太后入宫之后便被封为兰贵人。选秀过程中,秀女的家世背景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秀女的封号。大家还记得《甄嬛传》中的安陵容因为父亲安比槐只是个县令,所以被封为答应。而甄嬛做为大理寺少卿甄远道之女便可以封为常在。沈眉庄因为是济州都督沈自山的女儿,直接封为了贵人,由此可见家世背景对秀女的重要性了。

后天努力

家世背景不够雄厚就一筹莫展了吗?NO,家世背景只是秀女入宫前的遴选,真正发挥实力的还是在入宫以后。如果秀女长相娇艳,善解人意的话还是有很大的机率可以出人头第,成为一宫之主或者贵妃、妃嫔。比如顺治皇帝最宠爱的董鄂妃,入宫当年就升为贤妃,一个多月后晋封皇贵妃,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生下子女

秀女在努力得到圣心眷顾之后,如果肚子争气,替皇帝生下几个活泼可爱的皇子,那么成为皇贵妃甚至皇后都是有可能的。还是以慈禧太后为例,她就是凭借着替咸丰皇帝生下唯一的皇子而子凭母贵,成为太后的。

一般来说,秀女从入宫时的常在,答应开始,不出大差错的情况下,一旦诞育皇子皇女,很快都会得到提升,或贵人、嫔、妃,如果皇子皇子长大成人,那么妃嫔们也就有了依靠,所以后宫妃嫔们无所不用其极的讨好皇帝,渴望他的宠幸,主要原因还是想怀上龙子凤孙,为自己的晚年找到一方依靠。后宫妃嫔们看起来风光无限,锦衣玉食,实际上却生活在一座暗无天日的巨大牢笼之中,这也难怪古代少女多以选入宫中作为人生噩梦。《甄嬛传》中的女主甄嬛正是如此,本想逃避入宫,却阴差阳错被选中,从而上演了一出比《监狱风云》更加残酷的宫斗大戏。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历史茶坊


如果把后宫嫔妃的各阶品级当做和外朝一样的官职品位来理解就很容易了。

后宫所有嫔妃都从事并不是处理朝政的工作,而是负责解决皇帝生理需求,哄皇帝开心,为皇帝生儿育女。

相似的工作,嫔妃们一起做,做的好的奖励会升级。而做的差的,不合格的会被贬斥,降级。

清代后妃一共分为八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嫔妃之中也分普通玩家和人民币玩家。比如顾命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一入宫就是康熙的皇后。议政大臣米思翰孙女,入宫就是宝亲王弘历的嫡福晋(正妻)

普通人家的女儿通过因相貌美色的原因选秀入宫的,入职起点往往只是贵人,常在之类。比如慈禧的父亲只是道台,入宫时的封号就是倒数第三级别的“贵人”,之后通过得宠,生皇子等原因不断升级,最后升级到懿贵妃,咸丰死后,因为儿子登基继位,才晋封太后。

历史的笔墨往往用来刻画成功者,慈禧这样不断升级最后登顶的其实是后妃中的幸运者,也有一些嫔妃,家世并不显赫,也不会讨皇帝欢心,被宠幸一两次后就被皇帝遗忘在脑后。直到头发花白了还是一个低阶嫔妃,几年见不到皇帝一面,只能在后宫中默默老死。


雷老师说历史


清朝后妃嫔妃的品级都是依据家族势力以及皇帝的宠爱给予划分的。



在努尔哈赤的时候,娶过多位妻子,但只分为两种,大妃与庶妃,用以彰显嫡庶有别。阿巴亥,以及皇太极的母亲都是当过大妃的女人。



等到皇太极登上汗位后,改国号,并且创建后妃制度。册封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次东宫衍庆宫,西宫麟趾宫,次西宫永福宫。只有这五宫主位,其他的都是庶妃。



等到清朝入关后,仿照明朝的后妃排序,建了更为完善的后妃制度。册立中宫皇后,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贵人,答应,常在不计其数。有规定定数的都是一宫的主位,掌管一宫事宜。

其中这册封后妃都是与前朝有关的,家族势力以及皇帝的宠爱都是有关系。雍正的年妃,乾隆的高贵妃,都是因为家族势力在前朝得力,所以在后宫为贵妃或妃。


蛏子历史


清朝后宫嫔妃的品级是在康熙以后才确立的,之前对后宫嫔妃的品级划分并不严格,康熙之后把后宫嫔妃分为九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宫女。

这九个品级的人数也有规定,皇后只有一位,作为皇帝的正妻,皇贵妃也只有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这三个都是无定数,要不然也不会有后宫佳丽三千的说法。不过康熙与乾隆时会有出入,因为这两位皇帝风流成性是人尽皆知的。


对后宫妃嫔的划分,主要看皇帝的喜好,要是宫女能够得到皇帝的宠幸,一般都是能升级的,要是独得皇帝宠幸,那位置就只会高不会低,要是再生了一个皇子,那就会母凭子贵,晋升是必定的。但皇后的人选一般不是出于皇帝的喜爱,皇后大多出于政治目的,像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是慈禧钦点的,是慈禧用来监控皇帝的工具。慈禧太后备受咸丰帝喜爱,但也只是个懿贵妃,因为同治是她儿子,她才能成为皇太后。清朝有许多皇太后没有当上皇后,可儿子是皇帝,而被追封为皇后,像《延禧攻略》中的令妃原型魏佳氏,最高时到了皇贵妃,可乾隆就是不给她皇后的名号,还等到她儿子嘉庆皇帝才给她追封。

后宫嫔妃的品级还是看皇帝,独得皇帝恩宠的话,就能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不受动摇,像乾隆的富察皇后,就能勾住乾隆这位风流天子的心。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五宫并建,位号即明

清朝入关之前,《清史稿》记载皇太极时期的后妃制度是“五宫并建,位号即明,等威渐辨”,这就是清代后妃制度的确立。所谓的五宫,就是中宫的皇后,这是最大的。其次就是东宫、西宫,然后就是次东宫和次西宫,剩下妃子们地位就没有这些人高。

入关以后

清朝入关之后,特别是康熙之后。除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嫔等等这些和前任皇帝后宫挂钩的称呼之外。在任皇帝自己的后宫则是中宫皇后地位最高,然后就是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这些就人分居东西十六宫。在往下面还有贵人、常在、答应这这个级别,数量没有规定。只是有些皇帝的后妃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有些则是远远少于这个标准。




为什么只划东西两宫的后妃,却没有南北两宫的后妃呢?这是君在北面,只有一人。南面的是臣子。所以故宫就是这么规划的。然而这个数量问题也算是遵循汉制,只是随着时代在改进而已。

而这些定下来的依据就是当时的礼制,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礼制,然后依据各个朝代的礼制来规定的这些,就有了清朝入关之后成熟的嫔妃制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