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胤禛办砸了追讨国库欠款的差事,是真的操切过急还是故意为之?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追比户部欠款无疾而终,并不是雍正不想把这个差事办好,更不会是故意办砸。

雍正江南筹款回京,在与邬思道经过一番分析与商议后,决定接下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事,而康熙对于雍正能够主动承担这样的差事也给予了非常大的肯定与支持,对于雍正而言,没有丝毫半不去把这件差事办好的理由和借口。

首先,康熙给予追比户部欠款的奖励太过于诱人了。

当时经过清点,官员拖欠户部的欠款总数是1200多万两,鉴于如此庞大的数字,也是因为这是一个极为得罪人的差事,康熙开出了一个非常有震撼力的奖励方案,那就是谁能把欠款追回来,就加封谁为亲王。

要知道当时的皇子当中,除了刚刚加封雍郡王的雍正,以及已经是郡王的大阿哥和三阿哥,其他的皇子都只是贝勒和贝子,还没有受到加封为王,所以这不仅对于雍正,对于所有的皇子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和诱惑。但是考虑到这件差事的难度,以及害怕就此得罪欠款官员,并没有皇子愿意承担,特别是八爷党的人不愿意承担这件差事,让雍正有了借此博取亲王爵位的机会,雍正也是绝对不会故意放弃的。

其次,可以借着追比户部欠款的机会,打击八爷党,特别是八阿哥胤禩。

这时的雍正,还是跟着太子胤礽,是太子党的人。

黄河发大水,雍正直接绕过八阿哥胤禩去清理户部存银,彻底揭开了户部亏空的真相,而让主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为康熙所厌恶。而当康熙希望有皇子追比户部欠款是,八阿哥又因为害怕得罪人而选择逃避,主动放弃了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

相反,雍正选择接下这个差事,也可以将八阿哥主管户部期间更多的事情可以抛出来,让康熙看到,进而进一步降低八阿哥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从而可以帮助太子挽回一些局面。

再次,雍正也是在为自己考虑,希望能给康熙留下一个好印象。

按照邬思道的说法,如果雍正不去接这各差事,会让康熙感觉“连一个能帮他分担的儿子都没有”,所以康熙看中的更多的是儿子们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态度,是真正的一心为公,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最后,则是因为国库确实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雍正也有这份责任心去把这件差事做好。

国库是国家的根本,特别是经历了这次黄河大水引发的灾难和危机后,让所有人意识到国库问题的严峻,以及追比户部欠款的刻不容缓,如果国库再这样空虚下去,万一再次遭遇天灾人祸,整个大清王朝也将会有倾覆的危险。

所以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毕竟大清朝还是家国天下,作为皇子尽到自己的一份贡献,雍正还是有着这份责任心的。


而雍正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事最终办砸了,除了雍正没有用对方法外,外界因素的阻碍成为了这件事情无疾而终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对于雍正而言,他尽力了,为了能够追回欠款,雍正得罪了朝臣也得罪了自己的兄弟,就连同自己一向关系要好的十三爷都对他产生了误解,而他也几乎在最后是用“央求”的方式,希望欠款的官员能够还上欠款。

但是,雍正在追比欠款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阻力太大了,可以说,正是这些外部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追比户部欠款行动的失败。

其一,就是太子胤礽的牵制和掣肘。

太子本就是国库欠款的大户,为了帮助太子进行掩饰,雍正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

但是对于太子胤礽而言,他不能像康熙那样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待追比户部欠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没有雍正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当见到康熙没有对自己卖官还账的行为有任何惩罚的时候,自己就想着尽快结束这场追比行动,不想让自己再受到太多的牵连。

因而太子抛出乐两年分期还款的方案从而让欠款的官员们喜悦无比,但是对于康熙、对于雍正确实五味杂陈。

其二,八爷党几位皇子的积极抵制与破坏。

正是因为八阿哥胤禩的暗中默许,才有了现如今国库如此空虚的局面,但是八阿哥胤禩从一开始非常不负责任把主管户部的差事辞掉,名义上是自己无法胜任,实际上则是把这块烫手的山芋丢给别人,自己在一旁隔岸观火。期间,还挑唆魏东亭揭发太子,利用大阿哥挑拨康熙与太子之间的矛盾,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妨碍雍正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追比欠款的行动。

而太子党的九阿哥与十阿哥,则是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抵制态度,九阿哥出主意,让十阿哥变卖家当,百官纷纷效仿,让朝廷和康熙尽失威严,成了一个笑话,并且当且鞭笞田文镜,有恃无恐的公开抵制和破坏整个的追比行动,让雍正的工作的举步维艰。

其三,就是整个官场阳奉阴违的风气。

不管雍正再怎么软硬兼施,不管雍正再怎么苦口婆心,但是半数以上的官员不为所动,他们有的是真的想还还不起,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像桑配,图伦绅、邓元方将户部的银两挪作私用,以此牟利,表面上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却是根本就不准备还这个钱,正如田文镜所说的,向户部借款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正当的风气,而官员们对于还款也是阳奉阴违,不以为然,生怕自己吃了亏,并且还容易成为了众矢之的。


康熙对于雍正的惩罚仅仅是因为雍正方法不当,但是对于雍正做人做事的态度,还是非常的肯定。

康熙对于这次追比欠款的结果,可以说是非常的不满意。

太子擅作主张,将追比欠款改为两年内还清,康熙为了保住太子的名望,只能予以了同意,但是从他那句“我能说什么呢?”足可见起对于太子的失望。而对于百官,他更是失望之极,特别是那些利用户部银两去中饱私囊的人,让他对于整个官场的风气也是非常的气愤。

对于雍正,康熙虽然说他是以“聪明自诩”,但这仅仅是批评他用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不当,以至于“还查的没有查,该缓一缓的又逼迫太紧”,所以康熙用了罚俸一年来惩罚雍正,并没有削除他的郡王爵位,这就说明康熙对于雍正这次能够知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态度是非常认可的,而这样做也是不能太寒了雍正的心,因为如果真的处罚过重、夺了他的郡王爵位,之后便真的没有皇子敢于站出来为他分担一些事情了。


雍亲王府


追比国库欠款是雍正王朝当中一个最大的死结,但恰恰就是这么一个死结,这比康熙胤禛胤祥邬思道四个人玩儿活了。

首先对于追比国库欠款,康熙皇帝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所以他信口雌黄拿了亲王的爵位来诱惑皇子们,只是在考验他们感不敢为皇事得罪朝臣,只求追回该追回的那部分。即拿着户部库银为非作歹的人。同时照顾老臣,以留自己仁君之名。



朝堂上,他提出了1300万两国库亏空的事情,老八胤禩直接跳出承担责任并表示不能干这件事。又把这个锅甩给了老四胤禛,康熙皇帝对他这种小人作为十分不屑,但因为肖国兴事件以后,他早已被康熙看不起,一句“其心可诛”就是显然。

康熙问了太子意见,太子也推举了四爷胤禛,其余作为皇子也是众口一词。康熙皇帝件没有一个儿子愿意为他分忧,心口一痛,忙跑过去问上书房大臣的意见,最后的结论是胤禛。



胤禛自然知道,这是一个死结,因为皇帝并没有下定决心彻底追回户部欠款,所以接了才是只能得罪所有大臣,甚至有可能失去圣心。

但现在的形势是自己不接就会失去在皇帝面前表现的机会,在回京的路上就已经跟胤祥商议过了,二人也表示接了差事一起干。



但是回京以后康熙皇帝并没有让胤祥接手这件事,只让验证一个人做,并表示“有了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权衡之后,邬思道与胤禛得出了一个结论:此事结论不重要,过程才是第一位。所以他一开始就表现出了雷厉风行的状态,逼死魏东亭,逼得有宫老臣去找康熙诉苦,逼得太子买官鬻爵,逼得老十当街卖家当,这些都在康熙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为君父风忧解难不顾一切的孤臣皇子形象。



但是他知道仅仅这些只能加了不到五分,所以必须寻找新的加分项。而作为比亲兄弟还亲的十三弟胤祥,自然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所以他义无反顾担当起了助加最后一分的任务。

一方面他有这个条件,因为魏东亭是把他从小抱大的老臣,另一方面他是胤禛最得力的助手,最好的朋党。



有什么比为了办好皇差,去得罪最好的朋友而让人动心的呢?所以上演了一出胤禛胤祥反目胤祥府的闹剧。

胤祥府眼线众多,定然少不了皇帝的眼线,皇帝见胤禛为了这件事得罪了胤祥这铁杆兄弟,暗合做真正的孤臣这期望,,自然对他刮目相看,私下重重加上一笔功。



而明面上,康熙皇帝自然也要展现出仁君的风范,对于行事操切的田文静贬职处分,对于办事不利的胤禛罚俸处分,而户部欠款追回四成,已经达到了康熙的预期目的,同时又点了那欠钱为非作歹的三人点醒胤禛“儿子,以后办事不能太急,要分清轻重缓急。”(康熙也不知道胤禛真正的目的在于加分)

康熙的预期目的:第一是追回三成欠款,惩办为非作歹。第二,留的并更广泛赢得仁君之名。第三,考验皇子。

胤禛的预期目的:以雷厉风行的作风,以敢于做孤臣的行为赢得圣心。(康熙说过想让他做真正的孤臣,所以演戏与老十三翻脸这一幕是重要环节)



而素有贤明之称的老八胤禩却还蒙在鼓里,以为老四和老十三翻脸,老四被罚俸失去圣心,他们却不知其中暗含的交易。

欢迎转发,也欢迎借鉴扩展。


王朝通史


《雍正王朝》在“九子夺嫡”这段情节中诸皇子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四阿哥胤祯携治理水患余威揽下了追缴国库欠款的差事,一方面四爷确实铁面无私,另一方面由于太子也有欠款,八阿哥想借此事挑拨太子和四阿哥的关系,为自己夺嫡扫清障碍。


追缴国库欠款这件差事最终因康熙宠臣魏东亭的一条白绫而不了了之,四爷也因为此事留下了办事过于操切的口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冷面王”,关键是太子因为此事和康熙产生了隔阂,储君位置松动了。

平心而论追缴欠款这件事无论是谁都无法妥善解决,因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朝中大臣基本上都有国库欠款,按照邬思道的分析,追缴国库欠款这件事不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看有没有替君父分忧的勇气,有没有得罪满朝文武担当。而且对于诸皇子来说加封亲王这个奖励方案确实太过于诱人。

那么好既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就注重过程就好,既然接了这个差事,如何办,过程才是最关键的。

首先,四爷确实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风格,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勋臣元老,在雍正看来都一视同仁,唯一的目标就是要钱。

其次,限定十日之内,这一点也表现出来了雍正确实有些操之过急想要急于表现。

在这件事情上胤禛确实是秉公办事,没有故意为之的意思,为此满朝大臣都被得罪了一个遍,但是正如邬思道所预料的那样,胤禛敢于替君父分忧,敢于承担责任的形象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办事过于操切但是瑕不掩瑜。

在康熙病逝前也曾过,这么多年对胤禛的培养就是将他变成“孤臣”,因为“孤臣”即“君”,胤禛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品至,同时用胤禛做事过于操切的问题也被康熙指出并加以劝诫。

总体来说追缴国库欠款这件事看似胤禛因为过于急躁而办砸了,实际上他的用心而为不怕得罪众人的形象已经深植康熙皇帝的心中。


一点点历史


个人感觉,追比国库欠款是《雍正王朝》电视剧当中,比较符合胤禛历史形象的桥段之一。至于说最后的结局是胤禛办事操切还是故意为之,个人认为两者兼有。


在清朝历史上,雍正皇帝胤禛是一个十分勤勉的皇帝。他一改康熙时代放纵朝官的弊政,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为改善民生,实行摊丁入亩,使中国人口的暴增。 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皇帝重视百姓生计,在推进了一系列改革之后,使得清政府收入大增,百姓安乐。但由于这些举措触碰到了很多顽固势力和清流的利益,使得雍正皇帝在史书上留下了毁誉参半的名声,甚至原本的“康雍乾”盛世,也变成了“康乾盛世”。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为了佐证雍正皇帝胤禛的性格。其追比国库欠款的初衷,首先是为了尽快缓解清王朝财政状况的公心。由于对那些欠款官员深恶痛绝,所以上任伊始,便以雷霆手段逼迫他们还钱。但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的激化了他与欠款朝臣的矛盾,闹出了皇子当街卖家当,老臣上吊的桥段。这其实也是胤禛政治手段尚欠火候的表现。

不过,除了为国家追债的公心以外,胤禛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迎合康熙皇帝的圣心。事实上,暮年的康熙,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多年来纵容朝官的错误,但无奈积重难返,又不想毁掉自己仁德的美名。此时就迫切需要有一个人出来替自己追债得罪人,而胤禛这个刚刚处理完江南大水的冷面王,则正好进入了他的视野。可以说,胤禛担纲追比欠款,既保住了康熙皇帝的贤名,又使得国库欠款得以追回,缓解了朝廷财政难题。最关键的是胤禛一心为国的形象得以树立,并顺利进入夺嫡第一阵营。真可谓一举三得。


老胡读历史


雍正办砸了追缴国库欠银的差事,非雍正个人能力不行,实则是成也康熙,败也康熙。

康熙之所以让雍正做追缴国库的欠银,因为这是一个得罪人不讨好的苦差事。追缴欠银固然重要,但考察雍正办事能力才是康熙的主要目的。此时的康熙对太子还是情有独钟的,而雍正做为太子党一员,将来是要辅佐太子治理天下的,他能否胜任,有无魄力做一个敢于得罪众人的铮铮孤臣,相信从这件事中就能看出端倪。



当时欠户部库银的上至皇子王公,下至大小群臣个,几乎都有染指,而且康熙还了十日还清欠银的圣旨,难度可想而知。沧海横流,方向英雄本色。雍正领旨后,马不停蹄追缴欠银,他负责皇子王公们欠银的追缴工作,让田文静负责臣子们欠银追缴,这无异于狗嘴里抢食,难度可想而知。雍正为啥如此卖力,表面看他是为康熙分忧 ,实则暗藏夺嫡之心。


上有皇帝的圣旨,下有雍正、田文静咄咄逼人的追缴,十成欠银的官员有三成不得已把欠银吐出来。但这中间出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康熙的宠臣魏东亭因为无力偿还欠银,上吊自尽了,这等于逼债逼出人命。那没还欠银的七成官员,以此为借口,拒不归还,甚至放言:要钱没钱,要命有一条。雍正和这些人的r紧张气氛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但他并没有退缩,表现出破釜沉舟的勇气说:命是不会要你们的,但钱是一分不能少,到期限不还者,抄家!后来,眼看十天期限将近,雍正直接带领人马,上门逼债。


就在这时,雍正的行为被康熙叫停。因为他从大阿哥口中得到一个消息:太子私下用买官卖官的钱,偿还了自己50万两的欠银。这让康熙非常震怒,太子这种卑劣做法,将来如何君临天下!此时,他开始倾向于雍正,为了不让雍正成为众矢之的,才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并对雍正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你这个人一向精明自诩,这次该查的,该追的,有些可以缓一缓,你却不能量情度势,弄的不该死的死了,该办没有去办。

这不是一个父亲向儿子传授治国之道吗,殷切之情溢于言表。正是从这件事开始,康熙改变初衷,已经有意传位于雍正。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其实,用坞先生的话,来解释你这个问题最好。

剧刚开始就发生黄河大水,而没钱治理,国库更是没钱,所以,追国库钱款成了一个得罪人的事,没有皇子愿意在想争夺皇位的时候去得罪大臣。所以,邬先生给4爷提示,要是追讨国库债务虽然是得罪人的事,但是从侧面是替康熙分忧,如果,不追讨就变成了,没一个皇子替老爹干活了,所以,想要得帝心,这件事必须做,不在于做成,而在于敢不敢做。




LY老梁故事


爱新觉罗.胤禛,受命追讨国库欠银。实际上已经追回来了相当一部分,但是有两个难缠的人物挡在了面前,一个是魏东亭闽浙海关总督,一个是状元。闽浙海关总督主要是康熙皇帝巡游江南时欠下的。当然了,魏东亭的儿子也是个坑爹的玩意。实际上,胤禛是相逼迫魏东亭到康熙皇帝那里诉苦,也就是替他表功由康熙皇帝还钱或者特旨赦免掉。由于魏东亭的儿子坑爹大手大脚的花钱,几万两的宅子说买就买。上万两的赎身银子说淘就淘,使得他爹魏东亭不敢去皇帝那里诉苦,从而选择了上吊自杀。至于说王姓状元?他是故意借国库的银子,因为怕别人都借国库银子他不借的话?怕别人说他贪污腐败收受贿赂。功劳也有苦劳还不能由自己向皇帝表诉的,必须要借助别人来说。这个就是政治。


爱看爱思考


追讨国库欠款是一个死结,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儿。因为这个死结在康熙本人身上,除非康熙本人突然变得严厉,下定决心一办到底,其他任何人都难以办下来。

所以,只要康熙还在,只要他还是宽仁治人,这事儿就没法解决。

老四胤禛向来都是精明过人的人,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道理。而康熙,是为千古一帝,对于这个事情的性质,自然也明白不过。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来做这件事呢?

原因有:一是国库的确空虚如许。借出去的银子比库存的还要多,国家要赈灾,要修堤,却拿不出钱来,却拿不出钱来,国家财政如此,这是事实,所以康熙并非师出无名。

二是康熙深感身边皇子没有得力之人为自己分忧,想以此为考题,看看皇子们的责任和担当。太子胤礽的所作所为已经为康熙所嫌隙,对于这个太子,康熙很失望,并因此引发了深深的失落之意,国家的未来靠谁?康熙心里是沉重的,更加从心理上需要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皇子能够站出来,为自己分担。

所以,康熙对于收回来多少欠款,其实并不是很在意,他更在意的是谁能接这道考题。

对此,邬思道有很深刻的见解,并对于国库欠款的构成情况讲于胤禛听。不过,因为邬思道刚入雍王府,胤禛心里还有几分谨慎,故见邬思道建议他一定要接这道考题的时候,心中便有了打算。

凡是身在职场的人都明白,做一件事必须对事件本身有个基本的考量和计划,定下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想这等国家大事,更是马虎不得。可胤禛一出手,仿佛就完全没有章法,全部都是一刀切,主要体现在:

一是时间限定太急。规定十天为限,凡是不能再十天内还账的,就要抄家充公。

二是没有按照邬思道分析的三种欠款构成,分门别类进行追缴。而是指使田文静拿魏东亭,陈文胜开刀。如果有章法,一定会根据不同情况分类追缴,对于借钱做贪赃枉法的如桑佩、涂伦升和邓元芳等人,要依法治罪,对借钱度日的隆科多等人,则要缓期追缴,对于魏东亭等人,则要请示康熙如何处置。

而对于涉及到皇子如老十,老三,太子等人,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置。

像是这样普通职员都需要考虑的事儿,身为王爷的胤禛焉能不知?

结果,胤禛通过一刀切,把国库的债务人统统逼将出来,上演了一处吵吵闹闹的抵抗还债的大剧:老十跑到前门大街卖家当,太子则卖官鬻爵凑钱还债,魏东亭还不起欠债,一根白绫自挂了,一大群老武官跑到畅春园向康熙诉苦,何其多多。

更有甚者,他居然还漏掉了贪赃枉法的桑佩、涂伦升和邓元芳,岂不是太大意马虎了?

所以,纵观以上的表现,胤禛并非干不好这件差事,而是故意为之。为什么他要故意办砸差事?

一是邬思道已经阐明,康熙是出这道考题考研皇子们的担当,只要是接,就通过了考试。至于做不做的好,那是另外一回事。胤禛正是本着这一原则进行的,当然,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你接手了,自然一定要勤心尽力干好为最好。

二是这事的症结始终在康熙身上。康熙晚年的宽仁纵容才是导致国库空虚的根本原因,胤禛通过一刀切的政策,使得这一现象集中爆发出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让康熙自动出面解决,给自己留后路。因为康熙也不傻,也知道这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也一定会顾及自己的颜面来处理。

三是回避风险,从众矢之的抽身。国库欠款的案子牵涉皇室、太子、百官,从上到下牵扯的面广且深,加之还逼死了魏东亭,可以说持续下去胤禛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那时候,就真的是个孤臣了。胤禛不傻,他还是通过一刀切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故意办砸,便抽身而出。有道是爬的越高死的越快,上次江南筹款掏了老九的小金库,这会儿他知道老九老八他们恨他,所以来个操切行事,也算是抵消了兄弟们的猜忌。

四是规避康熙的忌惮。康熙的晚年因为九子夺嫡很闹心,加之太子令人失望,康熙十分忌惮皇子们因为争夺嫡位搞得朝政错综复杂。因为胤禛刚刚加封郡王,如果这件事又办的得体有力,那必然在兄弟们中脱颖而出,太子胤礽还在,后有兄弟围堵,那胤禛的处境可想而知,且这也会引得康熙忌惮猜测,是不是胤禛要争夺嫡位而如此卖力呢?鉴于此,胤禛办砸差事,也就了了兄弟们的嫉恨,了了康熙的猜忌。


青灯问史


做好得罪臣工,做不好得罪康熙。

一个是眼前,一个是将来。

还你,怎么做?


云吹风3


本来就弄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