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手握百万雄兵还有上将千员,为何在山海关一战而溃?

翁董威


李自成的确是手握重兵,李自成是明朝末期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在起义的时候的确非常勇猛,愿意追随他的人比比皆是,他也直接打入了皇宫。从这开始,李自成走向了人生巅峰,他整日开始享乐。在他攻入皇宫的路上,明朝士兵见他就投降,但是这些士兵投降给他,并不是被李自成所折服,而是不想效忠于明朝而已。

假如说当时起义者不是李自成,这些士兵依然会投降,也正是因为明朝士兵的投降,李自成手中的士兵才达到了百万之多,奇葩的是,李自成收服他们之后,压根没有想着去笼络这些士兵。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些士兵跟随李自成之后,李自成一次军饷都没有给他们发过,试问这样的情况这些士兵怎么可能服他呢?

李自成表面看起来非常厉害,可是在山海关打败仗之后便溃不成军,一直被清军追着打,满清是非常聪明的,在作战的时候,不停的收买李自成的人,那些当初投降李自成的人,又纷纷投降了满清,满清给他们许下重利,因此他们在打仗的时候非常骁勇善战,可笑的是,李自成当初给他们连大饼都没画过。

山海关战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吴三桂的叛变,这是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则是多尔衮等人的战斗力可是非常强的,还有一个原因经常被人们忽略,那就是李自成不得民心,李自成自从入了京城之后,我行我素,啥事都干,闹的百姓怨声载道。

李自成和明朝打还行,但是和清军打他还真的不行,那么有人要问了,李自成既然这么不堪,怎么能够打赢明朝?只能说李自成的运气够好,明朝末期,内忧外患,先不说百姓,即便是大臣都对明朝不够忠心,守城士兵更是如此,李自成一路打来自然是势如破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远看雄兵百万,近看破衣烂衫——似匪、似农、似乞丐的,占大多数

乍一听上将千员,可惜全部都只会打打杀杀,要说排兵布阵运筹帷那真是外行

所以,从闯王李升级为皇帝李的自成,在面对军备整齐、实力不俗的清军和大量明朝降军,终于成不了了。


李自成的硬实力——天时+地利,只是还远远不够

潼关南原是李自成的伤心地,他曾手握不少的精兵强将,却被孙传庭打的满地找牙,扒光了所有的家底,只剩下18个小弟。躲在大山挖野菜、喝山泉的李自成,愣是没被彻底搞死。等到故地重游,反手就干掉了孙传庭,走上溜光大道,奔赴北京城

也就是这一仗,给李自成打出了信心、打出了风采,一路上势如破竹(人海战术),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兵临北京城。看起来这一次是李自成的人生巅峰了,而北京城的由内而开,也让李自成感慨——终于成了!

崇祯自尽、主力未还、快速膨胀、迅速跌落神坛,这就是李自成的成败四部曲,群龙无首的明朝军民选择投降,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吴三桂又没来勤王,原本思想就很有局限性的李自成,自然选择当一个土皇帝——捞地捞钱捞美女

自上而下的一股烧杀掳掠风吹起来了,大将刘宗敏当仁不让,分分钟扛起了抢劫大旗

原本就不是很坚挺,还一个劲儿的透支——结果只能是虚了

李自成的百万农民军,实际上有战斗力的只有10万人左右,而且这十万人马也不是看起来的那样又大又好。没有系统的训练,没有严格的军纪,这帮劳苦大众出身的屌丝们,在逆袭之后立刻就找不着北了。

就像是现在的人一样,本来连酒吧的门都没见过,自从暴富以后点酒都点一排。李自成手底下的这帮人,就是这么玩的,但问题是这些钱来自于哪里?不是明朝的降官就是平民商贾。本来大家对闯王还是抱有幻想,是拥戴他的,这么一搞——臭了

以刘宗敏为首的贪污派,快速的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与此同时也加速丢失了各阶层的支持热情。李自成败退北京之时,虽然仍握有大量的财富和不俗的兵力,只是此时无论是凝聚力还是战斗力都十分弱,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士气

打天下为了什么?不就为了捞钱捞好处么,现在好处和钱都有了,谁还想卖命打仗呢?

满清的硬实力——经营多年,实力雄厚,政策得当

一直躲在后方闷声发大财的满清,在优秀领导人多尔衮和第一铁杆汉奸范文程的经营下,硬实力快速提升,精锐骑兵数量虽然只有数万,但能一个打三个,从纸面实力上来说,还是干不过李自成的。毕竟人海战术在古代还是很有效的,没有加特林,也不能冒蓝光分分钟秒掉一排人

所以,是多尔衮非常需要一支力量去打破这种胜率较低的局面,于是吴三桂率领的辽东系,成为双方都非常想到的牌面。而且,在这场争夺战中,李自成一度处于优势,因为李自成知道,一旦吴三桂降清,对他来说是将致命的打击。

手握精锐重兵的吴三桂,加上同样能打的满清八旗,只要拉拢一批明朝降军,对付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将十分有底气。而且,满清打出了为崇祯报仇的旗号,这又为这场博弈增加了获胜的筹码。暂且不说吴三桂是因为什么倒戈满清,就单纯的从结果来看,李自成输的彻底、输的没有任何脾气!

实际上,不是满清打赢了大顺和大西,是吴三桂及几十万明朝降军打赢了这两支农民军。也可以说,是李自成玩火自焚,打的了天下却坐不住!

一个闯字,似乎贯穿了李自成的一生。从一开始起义,他就是因为没有饭吃,要出去闯一闯,而有幸跟着高迎祥这样的大佬级农民义军领袖,也让他见过了市面,积累了经验。等到高迎祥一死,他顺利接班并一闯再闯,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爬起来,倒很有点韧性和骨气

只可惜,缺少大局观和战略眼光的李自成,不懂得什么叫谋篇布局,不知道什么叫稳固发展。没有地盘、没有根基,也没有足够多的精兵良将,自然难逃最终结局

所以,跟他推翻的明朝建立者贫农朱元璋不一样,他们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跟一手送他上路的多尔衮比起来,也差的十万八千里呢!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如果李自成的对手,只是满清和吴三桂,那李自成未必会失败。按照成王败寇的观念,历史总喜欢把李自成的失败,归于他进入北京城后,变得骄奢淫逸,但我以为,这只有政治寓言的意义,却显然不是历史事实。

事实上,李自成在1644年3月19日进入北京城,随后在4月21日于山海关和吴三桂、多尔衮进行了一场军事交锋,史称一片石战役。战役的最后结果是李自成战败,主将刘宗敏受伤,不得不退回北京城,并且他们在回到北京后的第四天,就开始大举撤离北京逃亡西安。

很多人觉得,在这场战役中,李自成之所以会战败,主要源于在战役过程中,突然刮起一场大风,让李自成的军队看不清楚方向,从而给了多尔衮可乘之机。但事实上,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李自成的对手实在太多。

表面上看,李自成有上百万军队,但这其中,真正能称得上是合格士兵的,恐怕不会超过二十万。当然,如果仅仅于此,李自成拼尽全力和多尔衮、吴三桂交锋,也未必会输。

但问题是,李自成当时的对手,显然不止多尔衮和吴三桂两人。在山海关交战时,李自成为了防范荆州的左良玉军事集团,就在荆襄地区留守了十万以上的军队。可以这样说,左良玉军事集团虽然没有真正出兵攻打李自成,但他对李自成兵力的牵制却是惊人的。

与此同时,江南的南明政权也对李自成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在山海关交战之前,李自成为了防范江北四镇的军事力量趁火打劫,也不得不在淮北地区布置重兵把守。

更关键是,当时李自成才刚刚占据北京,他对北京地区的统治,显然是非常脆弱的,明帝国旧势力又都对李自采取敌视态度,甚至部分势力已经蠢蠢欲动,这样一来,李自成又不得不留守大量兵力在北京,以防止明帝国旧势力趁机反扑。

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自然无法将自己的军事主力调集到山海关决战,反观满清集团,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经营,他们对长城以北地区的统治早已根深蒂固,自然可以将全部军事主力投入这场战役。

至于吴三桂就更不用说,山海关本就是他的统治地盘,他就更没有任何顾虑。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满清和吴三桂也需要耗费如此巨大的军事资源去防范其他军政势力,他们肯定会不敢与李自成进行大决战的。

所以,从一开始,这场战役就是不公平的。如果在山海关交战时,以李自成当时的实力,仅仅只是对付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自然是绰绰有余,但当满清的军队加入战斗后,等待李自成的,就只能是失败。



我是赵帅锅


李自成表面上的确是握有百万雄兵,但来源过于复杂,很多人在实际上有忠诚度问题。加上李自成自身的经济实力薄弱,注定了他必须不断依靠打赢才能维持胜利成果。在这样的基础上,他的失败是不难想象的。

李自成在从山西和河南发起东征后,一路上并没有遇到什么强烈的抵抗。由于明朝的财政基本上已经崩溃,皇帝的权威基本上出不了紫禁城,所以各地的明朝驻军实际上纷纷主动投降。


很多人认为当时崇祯只能依靠的军队,是山海关的吴三桂那些关宁军。但实际上,崇祯一直在前期没有掉吴三桂到北京救自己,是因为他至少觉得还有两支部队可以援助他。一支是唐通在山西一带的部队,一支是南面刘良佐的山东部队。结果前者投诚李自成,后者自称骑马时受伤,不能及时赶到。

李自成在占据北京后,其军队主要的构成基本上是三个部分。大量直接投降的前明军队,在维持低位和待遇不变的情况下,驻扎在原地。大量农民武装则成为流动的炮灰部队,是李自成作战的主力之一。李自成自己有数万人的核心部队,是早期农民战争中历练出来的老兵和关中的大明朝西军军户组成的。


由于李自成没有能力立即恢复北方各地的生产能力,所以他必须不断战胜来保证自己的胜利果实。所以,面对突然又叛的吴三桂,他不仅拖不起,而且必须速战速决。但来源复杂的军队,尤其是大量农民军的炮灰,严重拖累了他的后勤与进军速度。这就给了清军及时赶到的机会。

山海关本身是明朝花大力气营建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山海关,李自成在发起进攻后,几乎派出了所有部队去进行强攻。也就是说连一点成规模的预备队都没有留下。结果,在清军的先头骑兵赶到后,几乎没有阻拦的就击溃了唐通的前明叛军。后者也非常习惯性的直接投靠了满清。

在后来的一片石战役中,李自成认为清军只是一些骑兵而非全军抵达,所以义无反顾的对吴三桂的关宁军进行猛攻。清军则在关键时候,发起了无人阻挡的侧翼攻击,让李自成的部队全军覆没。这些在山海关损失掉的部队,也是李自成这边最有战斗力的那些。之后他虽然还能进行反击和防御,却已经无法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决战了。


可以说,李自成内部势力的混杂和不稳定,造成了他在山海关的战败。也是在山海关的失败,让他很快就失去了控制中国北方的机会。


米南德王问道


李自成的失败是必然的,山海关之战只是加速了李自成失败。原因如下:



一:李自成团队是农民出身,缺乏真正的良将谋士。

李自成自陕北起家,和当地土豪,也和明朝发生大大小小战争数次,很多次都被明朝打的狼狈不堪,也有很多次都差点被活捉,然而每次都那么幸运,因为那些明朝将领被抽调山海关前线去抗击清朝军队了,所以李自成部队真实战斗力并不是很强悍。虽然李自成兵有百万,但很多都是新兵和降将,兵多不是战斗胜利的唯一要素,关键还得有谋士和良将。

二:李自成小农意识强烈,目光短浅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开始还能约束部队和文武大臣,后来越来越放肆,不断发生抢夺明朝财产事件。看看历史中的刘邦,人家进入汉中前,先来个“约法三章”,严格约束部下对汉中的骚扰。再看看大宋的岳飞,人家的军队号称“岳家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否则重罚甚至砍头……,李自成部队不仅士兵抢夺明朝官员财产,就连大将刘宗敏也去抢吴三桂的老婆陈圆圆,涣散的纪律中能有好的并吗?非也,可见,李自成此时的部队战斗力已经开始下滑了。



三:此时满清战斗力非常强悍

自从努尔哈赤开始,满清就一直和明朝不断战争,结果也是明朝输多赢少,很多大将例如洪承畴、祖大寿等纷纷投降满清,由于满清文武大臣也是从战争中洗礼出来的,文臣贤明,武将能征善战,所以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势。举个例子,李自成来攻打吴三桂时候,多尔衮并非一开始就加入战斗,而是事先隐藏起来,等待李自成和吴三桂打的难解难分时率军突袭,战力彪悍的满清一加入战斗,李自成军队瞬间土崩瓦解,这和历史上的“围魏救赵”很相似,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没有马上出兵,而是乘魏、韩战斗胶着时,搞突然袭击,由此可见,多尔衮军事指挥能力绝不是纸糊的。



满清已经和明朝战斗几十年,胜多输少,早就对明朝虎视眈眈,就算李自成不去攻打吴三桂,满清也会来攻打李自成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而当满清一旦越过山海关后,就会一马平川,那时李自成和满清对垒,结果可想而知。


爱我中华权哥


李自成的一路走来,可谓坎坷。本来在驿站老老实实当着驿卒的他没想到有一天呗崇祯皇帝一纸裁撤令给又变成了农民,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农民,是那种赤贫赤贫,海欠着外债的农民。人活着可总得吃饭呀,不然还不就饿死掉了。于是李自成想尽办法混生活。

明朝末年崇祯时期,实在不是什么好岁月。地球进入了一个小冰河纪,北方连年旱灾蝗灾,老鼠都饿得不回地洞里了,鼠疫横行,于是李自成又转身去当兵,没想到当兵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明末的军官虚报兵员,克扣粮饷,甚至不用克扣,政府也发不下来了。

最后,李自成终于发现了一条“康庄大道”,跟着造反得了。自己上面可是有人的,“闯王”高迎祥那可是自己的亲舅舅。

不过明朝貌似还命不该绝,一下子涌现出四五位能打的将领,高迎祥死了,李自成甚至最后都只带了十几个人逃跑进入深山老林避难。

但是孙传庭和洪承畴先后呗调走,剿匪策略被弃之不用,李自成抓住机会跑了出来,迅速拉拢大批难民,形成席卷中原的形式。先后又把陕边总督,孙传庭等干掉了,这下子似乎北京的大门都向他敞开了。于是李自成发自内心的也做起了皇帝梦——手下这一百万人马看来也不是吃干饭得嘛。其实严格来说,大部分都是灾民而已,精锐骑兵只有刘宗敏手下的一万多人,精锐步军估计也就是二十万左右。

收拾好家当,李自成从陕西就一路向东了。开始虽然先后遇到抵抗,但是山西巡抚等毕竟兵力少,战斗力远不如当初的孙传庭部,所以高唱凯歌继续前进。没想到遇到了代州总兵周遇吉,这下李自成部被打惨了,主力部队损失了将近十万。李自成虽然是个大老粗,但是帐还是算得明白的,要是再来这么两下,自己就全玩完了,一度犹豫不敢继续前进了。没成想剩下一路上的明军还没等自己过去,就主动递交了投降书,那北京城不就在眼皮底下了?

进了北京的李自成估计都没有想清军的事,开始继续农民军的传统套路——劫富济贫嘛,开仓放粮嘛,大家好不容易进了北京,怎么能不好好享享福?于是天天过年,天天逼着北京得大臣们交钱。所以他的所谓精锐,这时候叶已经开始一片散沙,好像这天下已经是自己囊中之物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这支农民军,还没有做好统治天下的思想准备,他们在北京城,以及可以想象的其它占领城市,一样都是在做抢劫的事情。

最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不愿意投降李自成了,这时候李自成带着剩下的主力部队,估计最多也就是六七万,准备收拾吴三桂。吴三桂手下就有两三万人马,而且这两三万可是关宁铁骑的硕果仅存了,那可是能跟清军掰腕子的部队呀,双方人马虽然不一样多,最终也就是打个平手,这时候清军主力骑兵几万人突然杀出来了,李自成的部队估计也没有经受过这样的骑兵冲击,一下子就炸了窝,四散逃命去了。

吴三桂可是跟李自成有家国之仇的,一路带兵衔尾追击,让李自成连再次聚集有效力量的机会斗没有了,更加上吴三桂又有清军八旗兵的跟随配合,阵型都摆不好了,最终身死九宫山。

纵观李自成的一生,时刻斗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即便进了北京了,外边还有清军虎视眈眈的。而他虽然带领出了一小部分的精兵强将,但是更多的部下都还是流民得性质,在河南对阵孙传庭的时候,也总是驱使流民在前面发头阵,让明朝官兵杀也不是,不杀也不是。消耗了很大锐气,又有天气助阵,才得以成功。这样的阵势,对于关外真正百战精锐的关宁铁骑和满清八旗来说,实在还是战斗力太弱了。什么上将千员,精兵百万不过时吹牛壮声势而已。


阿庆还是阿庆


我是大话历史君,我来答。

李自成确实拥有百万士兵但不是雄兵而是一盘散沙,上将千员也不过是以前跟随自己起义的亲信兵而已没有任何领兵打战之能,失败是必然的。

李自成的百万雄兵

明末时期处于一个小冰河期,大旱连连,百姓农作物颗粒无收加上蝗虫、瘟疫等灾害使得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崇祯帝受东林党影响,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出现民怨随后暴乱出现。

李自成本是一个小驿卒,后来失业了,回到农村种地又养不活自己,于是起义加入到“老”闯王高迎祥的部下。在“老”闯王死后,李自成继承他的称号成为新一代的闯王,李自成利用中原闹灾荒,社会矛盾极度尖锐,煽动灾区难民起义,广受欢迎,一时间聚集了百万之众。

崇祯帝此时所面对的有:在外有满清入侵,在内有农民起义,因此不得不两线作战。明军疲于奔命战力递减,在面对李自成大军时,因人数众多,明军很多都采取弃城逃跑,因此李自成军并未怎么作战,没有实战经验,一直攻到北京城下。城门不攻自破,崇祯帝上吊自杀,至此李自成从未正规地与明军交战。



在努尔哈赤与吴三桂合并进攻山海关,此时李自成不仅面对满清八旗还有面对前明军身经百战的精锐作战,一帮乌合之众怎么能面对如此的强攻,自然兵败如山倒,不堪一击。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一、李自成虽拥有百万之众,但皆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实战经验,里面大多数士兵多是为了有饭吃才参加的。

二、坐观百万大军,真正有实战能力的不足一万其他的都是虚兵的,都是用来凑人数的。

三、除了李自成并无任何能有领兵打战之人,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安夏丨历史君


有网友问:李自成手握百万雄兵还有上将千员,为何在山海关一战而溃? 我们知道在1640年,李自成率领1千人重新起义,当时中原大旱,李自成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到1644年,李自成已经拥兵百万:“籍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在4年时间,李自成大军就从1千人,急速扩张到100万大军。基本上来说,除了少数精锐部队以外,就都是各地灾民为了讨口饭吃组成的乌合之众了。

他们随着李自成也是希望,可以到有粮食的地方去。在与明军战斗当中,李自成大军人多势众,一般明军确实打不过,毕竟100万人要活命的人,而且已经武装起来的人。真打起来,虽然是乌合之众,但是,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挡得住的。

因为李自成军队扩张太快,在训练,组织,足够数量的合格中低级军官上必然存在着很大问题。而明朝本身武器配备就比较差,在萨尔浒大战,半岛人就多次直言不讳“天兵”缺员严重,兵器窳朽。

李自成靠缴获明军武器库得到了装备,可想李自成大军在武器装备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李自成部队的真实战斗力并不强,在李自成1640年重新起义的时候只有700士兵,300孩儿兵,还有一些家属。到了河南以后,数万灾民加入李自成,随后到了洛阳。

洛阳明军是缺乏军饷哗变,这才让李自成进了洛阳,受降明军数千人,所谓,“精兵不过三千,胁从之众不过三万”。特别是得到了明军在洛阳的各个武器库。随后李自成联合罗汝才打败了明朝傅宗龙,杨文岳的数万官兵。

这期间,李自成、罗汝才联军每次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歼灭官兵少数部队的办法,又陆续收编了大量明军。战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直到朱仙镇大捷,受降明军数万人,但是这些主要是明军的卫所兵。

连同不断投靠的灾民,到1642年,李自成已经有40万大军。随后李自成杀死了自己的盟友罗汝才等人,吞并了他的部队。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来到了山海关,“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

这些部队已经是李自成的核心精锐力量,但是主要是明朝卫所兵,农民军老兵,特别是吞并的罗汝才所部老兵居多。结果就是清军一个冲锋,全垮,战良久,我兵从三桂阵右突出,冲贼中坚,万马奔跃,飞矢雨堕,天大风,沙石飞走,击贼如雹。自成方挟太子登高冈观战,知为我兵,急策马下冈走。

要知道,明军边军强于明朝卫所兵,明朝关宁军又是边军最强,八旗军又强于关宁军。而过去,在关内关宁军打农民军是百战百胜的,经常是千把关宁军追着上万农民军跑。现在,农民军精锐十多万,对关宁军和八旗军十万,是一对一,战斗力差距太大,必然农民军是瞬间崩溃。


深度军事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说李自成有雄兵百万、上将千员的,我只能说,题主大概是姚雪垠先生的小说或者连环画看多了。且不要说他根本没有雄兵百万、上将千员,就是有,此时在北京城里面的,也就十几万人左右。而且,不能忽视的是,此时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笼罩在整个北方大地上空,那就是鼠疫。

之所以北京城能被李自成那么容易的打下来,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北京此时正在流行鼠疫,城防军的战斗力已经基本降到了最低点,达到了“鞭一人起,另一人复卧”的悲怆境地。正是因为如此,大顺军方能长驱直入,几乎不遭遇任何抵抗的进驻京师。

但是鼠疫不会只传染百姓不传染李自成的兵,所以在进城后不久,大顺军的战斗力呈现了断崖式的下滑。不要说几十天的腐化生活,就能让一支百战之师变得一触即溃,那不可能。

(在京虎子老师的《上帝的跳蚤》里,已经对此考证得很详细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而且,山海关之战里,李自成也并没有一开始就兵败如山倒,而是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斗了个难分伯仲,大顺军还稍占上风。只是他没想到啊没想到,几十年来都没有被后金/满清打开过的山海关,居然就被吴三桂无偿的给女真人打开了。已经打得筋疲力竭的大顺军,实在无力招架前后夹击,自然也就只能饮恨山海关了,时也命也。



青言论史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很巧的是,我前几天刚在电视节目上听到专家说到过李自成的昙花一现。

当时明朝真的是内忧外患,内有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反叛,外有清军入侵,再加上朝廷昏庸。李自成就是众多起义军的其中一个头领,他打出的口号是“均田免赋”,攻破一个城池就打开粮仓,大赈饥民,在经过几年的战斗之后,队伍也就愈发壮大,并且接连攻破洛阳、开封,最后攻破北京。但是攻破北京,灭亡明朝后,李自成的军队仅仅在北京呆了四十几天,就匆匆忙忙落荒而逃,直到最后,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轰轰烈烈的起义军,在攻入北京之前,可以说是百战百胜,到之后遇到清军山海关一战,被打的溃不成军,难道就真的是清军太强吗?

在我看来,清军那个时候强是一个方面。当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就要去攻打吴三桂所在的山海关,打算拿下山海关,将清军不能入关来。在山海关的时候,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李自成的军队就遭到清军的八旗铁骑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的迎头痛击,一战而溃不成军。这是可以说明当时清军的部队战斗力是远在明朝军队之上的。

那几个专家还说到一个原因。就是李自成的军队在攻入北京后失去了政治理想,战斗目标了。据说,当时李自成要去攻打吴三桂,而他手下的大将和侄子都不愿意去,手下的士兵更夸张,打劫了一大堆的富人,很多人都打算找个信封把这些财产寄回自己老家,甚至很多人身上都挂满了戒指、银子和珠宝之类的,还有很多绸缎。在山海关大战时,清军的铁骑踏过李自成部队的尸体的时候发出的是珠宝叮叮当当的声音,于是都下马捡战利品,最后李自成才安然无恙的逃回北京。可见当时李自成的部队人心已经涣散,不再是最开始打出“均田免赋”口号的为民的部队了,而是一只贪财怕死的部队。这样的队伍必定无法打仗。而且在逃出北京的时候,李自成还想把紫禁城给烧了,激起了民愤,失去了民心的队伍必定无法长久。

最后专家们也总结了一下,不管是一只军队还是一个政党或者是一个国家,要想有长期的发展、长期热点的稳定,就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理想,而且不能出现腐败现象。李自成的失败对我们现代是有着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