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誉满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龄童):王晓玲

四十年代誉满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龄童):王晓玲

1931年12月6日出生于甘肃临洮,七岁学艺,八岁登台,九岁成名,人称"九龄童"。四十年代就名震金城兰州,誉满西北诸省。她先后在兰州新新社、众英社、金城剧团、平凉平乐社、武威新伶社、新疆新中舞台等多家西北著名的秦腔戏园献艺,与同期活跃在兰州戏坛的豫剧大师常香玉等是亲密好友。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兰州文化社的骨干演员。先后参加赴朝慰问志愿军演出、十大油田送乡音演出以及福建前线对台广播演唱等活动,受到政府嘉奖。1956年加入甘肃省秦剧团,1988年光荣退休。

四十年代誉满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龄童):王晓玲

演艺经历

王晓玲少年成名,勤奋好学,从未间断对秦腔艺术的孜孜追求和苦苦探索。曾得到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和程砚秋的教诲;和常香玉、陈素贞、筱兰香、王香兰等艺术名家在兰州相处的日子里,亦经常切磋技艺,获益颇深;也曾得到不同行当的老艺人如麻子红、王文鹏、李可易、田德年等在表演、台词、唱腔上的很多指点。她善于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形成了独具个人魅力的艺术风格,在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涯里,主演过近百本秦腔剧目,成功塑造了如:秦香莲、王宝钏、白素贞、玉堂春、杨玉环、白玉楼、孙尚香、刘胡兰、白毛女、桃妆女、兰艳娘等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她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参加为贫困地区和儿童福利基金举办的募捐义演。

四十年代誉满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龄童):王晓玲

演艺成就

现为中国剧协会员,甘肃省剧协理事,曾任甘肃省文联常委,第一至七届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曾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最高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朱老总在兰州视察期间接见王晓玲时风趣的勉励她要“为社会主义演到九十九”。1955年在《三堂会审》中扮演苏三获得西北五省汇演一等奖,她一生获得的各种奖项不计其数。

四十年代誉满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龄童):王晓玲

演唱风格

王晓玲从髫龄登上戏曲舞台起,经历了数十春秋,她的戏路宽,技巧熟,既能演花旦、闺门旦、青衣,又能演娃娃旦、丫环旦,还能演刘胡兰、喜儿、小芹等新女性。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钻研戏曲艺术,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一九七九年《甘肃日报》发表的文志样、田萍写的《秦腔名演员王晓玲舞台四十年》—文中曾指出:“在四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她勒学苦练,勇于实践,在钻研秦腔演唱艺术的同时,注意博采豫剧、晋剧、京剧等剧种之长,学习研究梅兰芳、常香玉的唱、念、做、打等方面,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她的唱腔功力尤深,发音自然,音质优美,宇正腔圆、高音铿锵有力,低音悠婉动听;在有些唱腔的变化上,有异峰突起之妙。她擅长‘苦中乐’、‘麻鞋底’、‘十三腔’、‘倒板序子三拉腔’等秦腔中难度很大的彩腔,更是独具一格”。另据本人谈:建国后,她特别注意刻划剧中人物的性格,务使唱腔服从所饰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并据以设计传种不同的唱腔。例如除谙熟和擅用“三拉腔”、“三滴水”、“麻鞋底”等秦腔传统彩腔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她更从评剧中汲取“偶然刹板,行云遏驻、然后放腔直至高八度”的唱法,使《后三对》(《铡美案》一折)的秦香莲音乐语言更加丰富、抒情,感人至深。

四十年代誉满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龄童):王晓玲

德艺双磬

王晓玲从豆蔻年华到鬃发斑白,始终保持着中国妇女优良的传统美德。在苦难深重的旧社会,她因是“红演员”,经济收入较富裕,对患难中的同行颇多关怀,有的演员病了,失业了,遭到了天灾人祸,她伸出温暖的支接之手。例如著名花脸田德年,当年的坤角李屏卿,都曾经在王家里吃、住过一个时期,有的临走还得到盘缠。王又用钱接济过同行孔新晟、荆生彦(名琴师)、于海如与佟桌(均系教师)等。

四十年代誉满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龄童):王晓玲

全国解放以后,通过学习和党的教育培养,她进一步觉悟到社会主义品德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灵魂。因此在结婚后,她对公婆孝敬,如亲生父形一般。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丈夫一九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文革”中又遭残酷迫害;被遣送原籍。她没有嫌弃,反而倍加照顾,并继续按月给公婆寄钱。而她这时的经济并不宽裕,因为五个孩子都靠其供养和上学。

四十年代誉满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龄童):王晓玲

一九八一年夏,王晓玲响应党中央“为儿童做好事”的倡议,在景泰县剧团和八名老艺人配合下,在兰州连续演出了她的拿手戏《玉堂春》、《秦香莲》、《五典坡》、《杀狗劝妻》等戏。收入全部捐献作为儿童福利基金。她说:“为了我们下一代茁壮成长,我应该尽一份力量。”王晓玲这种高尚的思想品德,受到文艺界的称赞,也得到省上有关领导的表扬。

四十年代誉满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龄童):王晓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