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秦腔”需要我们不遗余力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国家非物质文化“秦腔”需要我们不遗余力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其实,在梆子腔“大家庭”里,除了秦腔,还有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山东梆子等。就梆子腔整体生存发展来看,豫剧这两年发展较好,山东梆子也正在崛起,人才辈出的同时,也涌现了不少好剧目。“相比之下,秦腔的进步则稍显有限。”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何玉人眼里,秦腔名声最大,对其扶持、发展起步也较早,但近年来却有些停滞不前。

“传承中,有些东西丢了,像木偶、水袖、喷火等绝活都渐渐失传了。而承载众多人才的剧社,如易俗社、三友社、尚友社、五一剧团等老社团,曾经的璀璨也随着时间慢慢暗淡了,地位、影响也大不如前。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秦腔在内的地方戏发展,培养接班人、留住好演员,不断推出好剧目,仍是关键。”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周传家认为,首先应搞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缺乏的是对待戏曲有“戏比天大”精神追求的演员。

如何让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每一个戏剧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传承问题重点还是人,光靠院团、戏曲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贾志刚认为,历史上梨园的由来便是为解决戏曲传承问题而建,“单纯的技艺传承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所需,师徒关系需要恢复,通过师徒传承,让演员从口传心授、潜移默化中练得内外功。”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历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同《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副主编王萍说的那样:“戏曲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也是融进民族骨血里的文化基因,传承至今实属不易。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不能不知道它。

国家非物质文化“秦腔”需要我们不遗余力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振兴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变革,使之适应当下观众的口味,的确需要仔细斟酌,但无论如何,以“出人出戏”为中心,培育好演员、排出对得起观众的好作品,是业界公认且无争议的共识。

目前,陕西虽然每个县都有剧团,但1/3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很大一部分演员维持生计都相当困难,地方剧团处境堪忧。”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道出戏曲在当地的发展现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中国梆子腔剧种学术研讨会近日在西安召开。直面戏曲在当代普遍衰落的大环境,与会学者、专家寻求发展对策,再一次将传承问题摆在首要位置。

有着“梆子腔鼻祖”美誉的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对众多剧种皆有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在陕西、甘肃等地,秦腔依然是大众广为喜爱的艺术形式。

国家非物质文化“秦腔”需要我们不遗余力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艺术已经具有申请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即便如此,秦腔艺术在现今,仍面临着发展与传承方面的阻碍,且传承保护秦腔艺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秦腔的发展与保护应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立法的保护下,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秦腔艺术发源于我国甘肃、陕西一带,它以其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而闻名,在它的表演过程中,散发着秦文化的独特气息,彰显着炎黄子孙的气节。同时,秦腔艺术也是我国西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秦腔艺术的发展与保护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秦腔艺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政府的财政保障。近几年,随着秦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的逐步确立,政府也开始明确了秦腔艺术的市场化前景,但政府只为其提供差额补助。也就是说,政府只为秦腔工作者负担一半工资,其余部分由工作者所在剧团承担。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这一现象正在严重打击秦腔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秦腔工作者人数不断减少。其次,艺术市场缺乏竞争力,也导致了秦腔从业者的收入偏低。因此,目前秦腔艺术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导致从业者人数逐年递减,该行业入不敷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国家非物质文化“秦腔”需要我们不遗余力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二)发展环境恶劣。秦腔艺术的发展环境恶劣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秦腔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地的秦文化气息日益淡化。而秦腔艺术正是依靠当地的秦文化而形成并发展的。外界文化气息的减弱,使秦腔艺术缺乏了发展的原生动力,缺失了文化支撑。其次,秦腔艺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受众基础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则鲜有从业人员出现。最后,秦腔艺术的表演形式过于传统,缺乏与新时代相通的创新内容,其本质也无法突破秦文化的束缚。因此,缺乏群众基础的秦腔艺术会逐渐失去市场影响力

二、秦腔艺术发展与传承的几点对策

(一)健全地方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保护秦腔艺术,也是对我国古秦文化的保护与唤醒。因此,立法作为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应当被给予重视。当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秦腔艺术进行立法保护,确定保护的范围、内容等。完善秦腔传承制度,对秦腔传承人的选择应采用评选制。明确评选制度及使用方式。此外,政府也应设立专项保护基金,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并设置专人监督管理,制定奖惩措施,将秦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融入到法律法规之中。

(二)政府应给予相关政策鼓励。秦腔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政府制定的保护性政策相对于当地法律法规而言,更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这种类似于规范性的文件,能够针对秦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为之提供全面而高效的保护。许多专家学者在谈到秦腔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提出,秦腔艺术的发展应遵从其来自于民间的原生态特性,不能过分将其商业化或产业化。政府应利用政策对其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引导,使秦腔艺术走向基层社区,寻求最原始的发展环境。随着秦腔从业者的人数逐年减少,政府应鼓励当地教育部门,将秦腔艺术作为选修课程引入到当地的中小学,使学生们从小受到传统艺术熏陶,同时也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培养输送了人才。此外,对于秦腔从业者,政府也应提供相应的生活补贴,对于秦腔爱好者,政府可以为其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三)保护秦腔艺术传承人。保护和认定秦腔艺术传承人,有利于发挥其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及带动作用。当前,针对秦腔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已经陆续展开,但这对于秦腔艺术的传承来说,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从这一举动也可以看出,政府希望通过这一形式,肯定秦腔傳承人的努力及贡献。其次,从政府的角度给予这些人一些物质及精神奖励是出于当前经济社会形态下,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再次,政府应针对传承人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将自身所学及对艺术的感悟传播出去,培养秦腔艺术的传承人,是每个秦腔艺术从业者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最后,建立传承人认可的灵活传承制度。废除传承人的终身补助、奖励制度,为秦腔艺术发展与保护节约资金。

国家非物质文化“秦腔”需要我们不遗余力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总而言之,作为我国最早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艺术,虽然近年来逐步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但其发展与传承之路仍漫长而坎坷。缺乏政府财政保障、政策支持,地域特性的限制,都为其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与保护传承,必须要设法突破当前发展困境,秦腔艺术的传播者,也应积极为秦腔发展创造健康的环境,扫除一切阻碍。虽时代不同,但传统文化散发出的民族精神是无可比拟的,因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在不同时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能量。

当今社会,展现的舞台太多。相比秦腔,流行歌曲,MTV更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习惯,秦腔这种传统戏剧的魅力正在逐渐丧失。除了京剧还在借国粹之名还依然发扬光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喜欢这种没有学习环境曾经名扬一时的"大戏"了。现在的问题是,在关注传授者的同时,对继承人相对漠视。因此,首先要后继有人,促使一代秦腔新人迅速成长。其次,要对新剧的推陈出新下大气力。创作出适合时代潮流和"接地气"的作品。秦腔艺术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随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与时俱进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观众。

国家非物质文化“秦腔”需要我们不遗余力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