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地方戏的前景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愿得1人心91


早在2006年,秦腔就被列为第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深层次的反应出秦腔的发展和生存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而且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即就是这样,仍然没有引起秦腔界的认真反思,反而以此为荣,弹冠相庆,感觉是得到了极大的荣誉,仍然没有激发出秦腔界的忧患意识,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吃老本。



其实在这之前,秦腔从2004年前后就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文化体制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强,投入之大,用前所未有说可以说一点都不为过。时值今日,秦腔不仅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重任,而且也“幸运”的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它存在的危机依然严峻,未来前景依然堪忧。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激活秦腔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文化创作活力。但是现在看来,离这个尊旨非常遥远。相比于文化体制改革前,秦腔难以为继的现状,改革完成后,虽然在财政上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解决了从业者的后顾之忧。但是就秦腔本身而言,其长久存在的剧目失传严重、人才匮乏等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二、社会意识尤其是肩负不起社会属性,没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大院团依然是换汤不换药,靠政府财政养活,远远达不到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反而是民营剧团以其灵活的经营在秦腔的发展中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三、传统属性确实,一味的求新求变,背离秦腔发展的客观规律,附庸高雅,推理群众。

四、剧目贫乏,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秦腔生态环境的优化,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受众人群的失衡,具体表现在城市受众和农村受众失衡、年轻受众和老年受众的失衡,而客观上说这种失衡不能完全归结于文化多样性的竞争,而就秦腔自身而言,这种失衡是由于秦腔本身脱离群众,脱离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造成的。


就目前来说,如果不改变这样的现状,依然我行我素,自我感觉良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乐享其成,很难让人看到秦腔的前景有多么的光明。


秦腔须生


应该说,秦腔想要比现在增长10倍的受众,我看是非常困难的了。但是,秦腔也永远不可能消亡的了,最起码100年内是无法消亡的了,并且,在未来100年,秦腔还会继续稳步增长。


我具体谈谈我对于秦腔的看法:


一、舞台艺术,舞台艺术,确实是很昂贵的东西

毕竟摄影诞生之后,摄影可以复制一切,复制的成本就低多了。

以摄影为基础的电视电影,其成本肯定比舞台艺术低得多。


二、即便是政府养活剧组,并且补贴剧场和演出门票,秦腔剧组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高

如果真的要大幅度提高秦腔整个剧组的所有人员的工资待遇,那么,要么国家加大财政补贴,要么提高票价,吸引更多人高价买票。


目前来说,政府补贴的秦腔演出,门票可能最低60块钱80块钱100块钱,但是,实际上,门票可能要卖200-300块钱,才能让秦腔剧组自己养活自己。

但是问题,是,如果真的卖200-300块钱一张票,可能会更少人去看的了。


因此,舞台剧,现场演出,确实是很昂贵的东西。


三、秦腔本身有传承的必要,有丰富和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准的作用

应该说,秦腔本身,还是值得欣赏的,阻碍我们欣赏的是成本太高,票价太高。

在地方戏曲中,秦腔本身的欣赏价值也是很好的。


四、从古至今,艺术家都是要靠包养的,比如说敦煌艺术,就是靠商人们包养的

达芬奇等也是被教会包养的。


我认为,由政府来包养秦腔艺术,没有什么不妥的。

当然,如果有大公司愿意来包养,也是很好的。


对于秦腔艺术来说,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化让剧组自己养活自己,这个就像你让达芬奇自己养活自己一样是不可能的了,达芬奇的晚年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知道吧?


以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以上就是我的大概想法。

我觉得,在政府补贴下,白领们或者有退休金的人,都是可以看得起秦腔的了。

一年看几次秦腔,也是很好的享受,也能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欣赏水平。


光线摄影学院


我是一个年轻的地方戏曲爱好者,初识秦腔源自于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吼”,她用摇滚音乐和传统戏剧的结合让我感受到了秦腔的魅力!随着了解的深入,越来越觉得秦腔的发展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到达了一个所谓的瓶颈期。对于很多80后、90后的陕西年轻一代来说,秦腔这种传统的戏曲文化是陌生的。以前在没有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对西北农村老百姓来说老祖宗留下的口口相传的秦腔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而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新思想潮流对传统戏曲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秦腔要想有所发展,必须有所突破,结合新生代元素,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让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喜闻乐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断学习并发扬光大!


泓润琨阗翠珍


不能孤立地就秦腔说秦腔,而要放在时代多维的大框架下审视秦腔。可以看见,在新生高节奏,高科技,高智能下催生的艺术媒体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的受众,各个地方剧种普遍遭遇到生存危机。为此,只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将传统艺朮与下一代新人的艺术需求巧妙结合,才能找到生机。 创作团体要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寻找真正的创作灵感。群众中蕴藏着大智慧。《朝阳沟》,《梁秋燕》,《酒醉杏花村》,都是很有生命力的剧本,可惜太少了。剧本是戏剧的生命之源,试想,如果真有个好剧本出世,令秦腔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剧种立马就会展現出它生命的活力!演员不是问题,优秀人才並不缺乏,而且好剧本必会引出更多的优秀演员。

秦腔之花一定能夠顶住严寒,顽强盛开!


景新31


首先,物质世界都存在“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地球都会毁灭,何况依附其上的意识形态。

其次,包括秦腔在内的地球上所有戏曲艺术都有一个寒冰期,也就是一段时期的衰落低潮期。

第三,在目前的生存社会环境中,传统戏曲是蛰伏的龙,龙潜于渊,有朝一日挺过了寒冬,必将呈现一个百花齐放,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

第四,传统戏曲艺术的春天在那?只有在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各界群众已经超越了低层次的物欲追求之后,才能转向精神享受。

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大家吃的肚子圆,才回凑到一块玩”。


祁连山上的老人


秦腔地方戏,灿烂多约丽。老腔渾大地,痛吼泪伤心。髙亢壮兼悲,鼻涕流一嘴。富平阿宫腔,好似银铃响,清翠宛转音,三日还绕梁。线腔弦板腔,家伙不扰嗓,一字一板眼,听了心神爽。关中道情调,发展比较早,生活气息強,隔门贤真嘹。商洛有道情,屠夫状元名。長安陕北情,照样唱的红。特别眉碗腔,出名李瑞芳。三天不吃饭,爱看梁秋燕。剧种说不完,以后再细谈。


丁怀亮734


秦腔的发展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回想一下,虽得新剧本不少,但在群人流传下来的却很少。比如好的剧本,眉户梁秋燕,杏花村能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就是剧本写的接地气,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文艺永远是从群众来到群众去,永远是为人民服务的。脱离这一条,文艺就丧失生命力,更谈不上发展!


老头2497


秦腔要发展就要紧跟壮丽而美好繁荣祖国的翻天复地变化而刨作宣传,不能就是那几本旧作品翻来复去地而没有新时代吸引力地宣传,现在都到了2019年了,能有几部紧跟形势发展而创作的优秀作品呢,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新思想而没有新作品去感化人,吸引人,能负向前发展吗!不说而自知。


用户8889951184829


秦腔是我们西北人的最爱,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庄山洛水


秦腔的发展不容乐观,从新闻媒体到秦腔名家操作秦腔大赛,使得爱秦腔的人越来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