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無錫|成語“司空見慣”原來和這個無錫人有關


發現無錫|成語“司空見慣”原來和這個無錫人有關


《憫農》,一首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古詩。他的作者唐代詩人李紳位及一朝宰相,他的少年時光就是在無錫惠山度過的。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原名《古風》)兩首小詩,在百花爭妍、詩聖詩仙並出的唐代詩苑,雖然算不上精品,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從古至今,世代傳誦不絕。李紳也因此被稱為“憫農詩人”。

無錫惠山讀書郎


發現無錫|成語“司空見慣”原來和這個無錫人有關


李紳(772-846),字公垂,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關於李紳的籍貫,史書歷來有多種說法,如《舊唐書·李紳傳》稱“李紳字公垂,潤州無錫人。”《新唐書·李紳傳》記曰:“世宦南方,客潤州。”唐代沈亞之《李紳傳》稱“李紳者,本趙人,徙家吳中”,而《唐才子傳·李紳傳》卻稱:“紳字公垂,亳州人。”

李紳是無錫人嗎?到底哪種說法是對的?其實,這些史家說的都沒錯。

白居易在《淮南節度使檢校尚書僕射趙郡李公家廟碑銘並序》中對李紳家族的遷徙作了詳細的描述:李紳的九代祖李善後北魏時期任譙郡(今安徽毫州)守,李紳家族由山東遷徙至亳州。李紳曾祖李敬玄曾於武則天時期任中書令(宰相);其祖父李守一、父親李晤都當過縣令。自父輩起,李紳家遷徙到無錫。這就是史書稱李紳為無錫人的由來。

李紳雖出身於官宦家庭,但他六歲那年,父親在晉陵縣令任上去世,母親盧氏帶著他居住在無錫郊外的梅里。家裡失去了經濟來源,變得十分貧困,書香門第出身的盧氏親自教李紳讀詩作文,含辛茹苦將其撫育成人。李紳母子居住的梅里離惠山不遠,15歲時李紳讀書於惠山寺並完成了學業。

李紳天資聰明,學習又勤奮,學業精進,尤以歌行體詩最為有名。當時參加鄉試的諸生,皆以吟湧李紳的詩作為榮。因李紳長得矮小精悍,故時有“短李”之稱。

成語“司空見慣”由他起


發現無錫|成語“司空見慣”原來和這個無錫人有關


對於家境貧寒的讀書人來說,仕途是唯一的出路,對於李紳來說亦是如此。

唐貞元二十年(804),李紳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寓居其間,他為元稹著名的《鶯鶯傳》作有《鶯鶯歌》。元和元年(806),李紳再考中得進士,補國子監助教一職,正式步入仕途。但國子監非其所好,他辭官後到金陵節度使李琦府上做了幕僚,卻因不滿李琦謀叛被下獄。李琦被誅後,獲釋的李紳又回到無錫惠山寺閉門讀書。

元和四年(809),李紳赴京任職,當時他與詩人李德裕、元稹交好,往來親密,時有“三俊”之稱。更有意思的是,他們三人先後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李紳在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歷任要職。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已經70歲的李紳被召拜為宰相。李紳居相位四年,後因腿腳不便,朝拜困難,上書辭位。

因捲入“李黨之爭”,李紳一生沉浮宦海40年,官場上的他行事有所持而有所不持。


發現無錫|成語“司空見慣”原來和這個無錫人有關


話說當時著名詩人劉禹錫罷任和州刺史,情緒低落,官員對其皆是避恐不及,但時任集賢殿學士的李紳卻不畏權勢,把劉禹錫請到自己府衙宴請招待。酒興濃烈之時,李紳讓自己府上的歌妓唱曲助興。劉禹錫興致所致,即席吟詩《贈李司空妓》一首:“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李紳聽罷,遂把歌妓贈予劉禹錫以解刺史“斷腸之痛”,成為一時佳話。這也是成語“司空見慣”的由來。

《憫農》其實有三首


《憫農》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作於何時何地歷來有多種說法。

一說為李紳惠山讀書時,見烈日之下老伯艱辛耕作,聯想起書中關於大災之年,餓殍遍野的記載有感而發所作。

一說為唐貞元十二年(796),李紳由無錫出遊蘇州等地,親眼目睹農民終日勞作卻不得溫飽的現實之後,以同情和憤概的心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按照這個時間,李紳當時24歲。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李紳得中進士後,有一年夏天回老家安徽毫州探親,恰逢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途經亳州。二人為同榜進士,又是詩友,二人攜手同登城東觀稼臺時,李紳由感而發寫下了憫農詩。


發現無錫|成語“司空見慣”原來和這個無錫人有關


但南宋人計有功編撰的《唐詩紀事》記載,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李紳赴長安參加進士科考之前,曾以《古風》詩作(即《憫農》)拜謁求教於前禮部侍郎、曾連續三年擔任主考官的呂溫。呂溫讀罷讚不絕口,言之“此人必為卿相”。後果如其言。

呂溫(771-811),德宗貞元十四年(798)進士。由此可推斷,《憫農》當為李紳踏入仕途之前所作。故《憫農》詩作當為李紳青年時期的作品是沒有錯的,這也是他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許多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


今人所知《憫農》多為兩首,其實李紳一共寫了三首憫農詩。鮮為人知的第三首,是近代歷史學家對敦煌石窟進行考據時,在唐朝殘卷中偶然發現的。其詩作寫道:“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憫農》詩只是李紳一生眾多詩詞中的代表作,其實李紳對唐朝中晚期詩壇的貢獻主要是新樂府詩。元和初年,李紳寫下了二十首《樂府新題》,內容以關心百姓疾苦,諷刺時弊批評朝政為主,這要比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創作還早。在李紳的帶動下,經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唱和,最終形成了我國詩歌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運動,即以現實主義為主旨的新樂府運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紳也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發軔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