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周亚夫之风”的曹魏大将,关羽的好友,却在最终打败关羽

三国良将系列之徐晃(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建安十五年(210),并州发生叛乱,叛军以大陵县为中心并影响太原郡多地。徐晃随夏侯渊到太原平叛,先拔出周边二十多座据点,再围攻大陵,将叛乱首要分子商曜斩首。

徐晃重大事件之三——关中献奇策

建安十六年(211年),凉州、关中地区马超、韩遂等共计十路诸侯组成联军约十余万人,据守潼关抵抗曹操。曹操安排徐晃带兵到汾阴驻扎,以安抚河东郡。曹操知道徐晃的故乡杨县也在河东郡,所以预先赐给牛和酒,让徐晃回家祭奠先人。看得出曹操对徐晃非常关照,体现了曹操体贴下属的一面。

曹操到达潼关后,也把调徐晃调了过来,并向徐晃征询击破敌军良策。徐晃答道:“主公亲率大军到此,而叛军并未分兵把守蒲阪津,可见他们没什么谋略。如果给在下一支精兵悄悄渡过蒲阪津,为大军渡河作准备,这样我们可以绕过潼关,从敌人中间截断,这样潼关的叛军将被我们包围,必能擒获贼首。”曹操非常赞同,拨给徐晃、朱灵四千人,从蒲阪津渡过黄河。

徐晃等刚刚到达对岸,尚未建好营寨,就被关中联军察觉。当天夜里,梁兴率五千多人进攻曹军,被徐晃、朱灵击退,成功保住了滩头阵地。这样一来曹操的主力部队也陆续从蒲阪津渡黄河,出现在潼关身后。

被称“周亚夫之风”的曹魏大将,关羽的好友,却在最终打败关羽

有人可能发现,渡一次河怎么就能出现在敌军身后?实际上不是一次,而是三次。

在许褚篇笔者曾介绍过,黄河是呈“几”字形走向,在并州、关中地区有一段是南北流向,过潼关改为东西流向,渭水在这里流入黄河。曹操在潼关以东,若要绕过潼关防线需先向北渡黄河,再向西渡黄河,再向南渡渭水。这向西的一次,需要从蒲阪津渡河。徐晃朱灵的四千人先期渡过蒲阪津时,曹操也同时向北渡黄河。

“几”字形的右侧都是曹操控制区,而渭水宽度和流速自然比黄河差得多,渡口远比黄河多,所以经过蒲阪津这第二次渡河,第三次也就是渡渭水就没什么困难了。除曹操在第一次北渡时被马超追杀出现险情外,第二次西渡、第三次南渡在徐晃带领的先头部队良好表现下进行得很顺利。

本来梁兴的五千人如果先期占据滩头,曹军再渡河基本上就不可能了,但正因徐晃献奇策,抢先渡河,并在人数劣势下击退梁兴,才使曹操整个计划得以实现,此战徐晃立下头功。

前面说过,渡渭水难度不大,曹军采取疑兵之计,使关中联军不知道曹军到底要在哪里渡河,然后趁夜将许多船只从黄河驶入渭水,联成浮桥,先锋部队迅速到达南岸。

但和蒲阪津一样,先头部队也需要扎营,河边却没有材料。渭水南岸不像梁兴那么好对付,而是联军的主力马超等人。在联军的不断骚扰中,营寨根本没法建好。老天这时帮了曹操,这天气温骤降,曹军连夜用河中的水和沙子浇筑起一座冰冻的城池,以此为依托曹操大军不断南渡,最终击溃了马超、韩遂。

建安十七年(212),徐晃跟随夏侯渊平定盘踞关中地区隃麋县、汧县等地的氐人,两人分别进兵,打到凉州安定郡会师。曹操还邺后,又派徐晃与夏侯渊平定鄜县、夏阳县的残余反抗势力,斩杀梁兴,招降人口三千多户。

建安二十年(215)七月,徐晃随曹操征讨张鲁,曹操顺便派徐晃到周边山区巡视,收降许多山上的氐人,徐晃因此迁为平寇将军。

被称“周亚夫之风”的曹魏大将,关羽的好友,却在最终打败关羽

徐晃重大事件之四——汉中获假节

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爆发。这场战争由多个战役组成,前后打了两年。刘备方派出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等;曹操方则有夏侯渊、曹休、曹真、张郃、徐晃等,可谓三国顶级豪华阵容,双方投入兵力虽无明确记载,但基本势均力敌。

四月,刘备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率军阻击。刘备派出陈式等十营兵力偷袭马鸣阁,意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蜀地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有的地方山峦叠嶂,根本没有道路,是人工开凿出狭窄的栈道,以木头铺成,一旦损毁将无法通行。马鸣阁修筑有栈道,而且是汉中与关中的咽喉,栈道被毁汉中曹军将断绝外界联系。徐晃率军击退陈式,由于道路狭窄,蜀军逃跑慌不择路跳崖而死者极多。在防守汉中的战争中徐晃立下大功。

曹操听说此事甚为高兴,赐予徐晃假节,从此徐晃也拥有独当一面的资格了。曹操在给汉中的曹军传去的命令中写道:“马鸣阁栈道是汉中的险要咽喉处,刘备想毁掉栈道,断绝汉中与外界联系,以便夺取汉中。徐晃将军大破敌军,挫败贼人的计谋,实在非常了不起啊!”

当然后来的发展我们知道,接下来的战争中夏侯渊阵亡,汉中大乱,曹操不得已亲征,将汉中守军全部撤走,刘备成功夺取汉中。但若没有徐晃在马鸣阁的神勇表现,失败将会更早到来,而且严重得多。

徐晃作战,有勇有谋,在关西地区多次战役中扮演关键角色。在襄樊战役中,徐晃再次扮演救火队长。

徐晃重大事件之五——襄樊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全取汉中自称汉中王,刘备集团势力达到鼎盛。同年夏,关羽率精兵约三万人北上进攻曹仁,将襄阳、樊城团团包围。

曹操派大将于禁领七路大军共三万人赶来支援,结果突遇暴雨引发洪水,全军都成了关羽的俘虏,主将于禁投降,大将庞德被斩。关羽威震华夏,声势更盛。受此影响北方多地出现叛乱,纷纷响应关羽,曹操委任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都投降关羽,曹操甚至一度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

在这样的背景下,驻扎在宛城的徐晃成为第二次救援曹仁的主将。由于谁也没料想于禁败得如此快、如此惨,徐晃手下都是刚招募不久的新兵,战斗力不高,于是徐晃到樊城北面阳陵坡先稳住阵地,摆出防御架势,等待曹操增派援兵。不久徐商、吕建带领增援部队赶到,合兵一处。

此时关羽闻讯带兵北上偃城,阻止徐晃军南下。得到兵员扩充的徐晃派兵绕着偃城挖堑壕,大有把关羽军后路切断的意思。关羽因为孤军北上,补给线拉得太长,加上南边襄樊二城还没有攻占,陷入两难境地,最终选择烧毁营寨向南撤退。

初战得胜的徐晃没有急于追击,而是步步为营,逐渐向南推进。徐晃来到关羽军樊城外包围圈仅三丈远扎下营寨,将书信绑在箭上射到城里,又暗中挖通地道,与樊城的沟通变得通畅起来。

关羽攻打襄樊后,孙权与曹操就在暗中联络,主动向曹操请求结盟,以便偷袭荆州。曹操将孙权来信交给徐晃,命他将书信射入樊城中,城中将士得到书信士气大振。曹操又派人将信的内容透露给关羽,意图使关羽孙权死磕,樊城之围自然就解除了。但关羽犹豫再三,无法确定消息真伪,怕是曹操放出的假消息,没有撤军。尽管如此,但显然城内外双方的士气、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局势正朝向有利于曹操军的方向转变。

不久,曹操亲自来到摩陂,并调遣殷署、朱盖等共十二营军队到徐晃处增援。有了足够兵力,徐晃开始转守为攻。关羽军由于分兵包围襄阳、樊城,所以此时兵力并不占优,但大局上自己仍处于攻势,周边有利地形均被自己占据,所以防守起来还是有优势。

关羽军以围头、四冢两个据点,与樊城外的部队正好形成三角形,相互呼应。徐晃先大张旗鼓佯攻围头,接着秘密向四冢进攻,关羽率五千士兵前来救援。

两军阵前,昔日好友相见,隔着看不见的楚河汉界聊起天。所为英雄惜英雄,多年不见,自然有很多话要说。两人互相问候,讲述分开多年的各自经历,就像普通的两个人在闲话家长里短,绝口不提军事。聊得差不多了,徐晃下马转身对后面的部下们喊道:“得关云长首级者,重赏黄金一千斤!”关羽还沉浸在与老友的叙旧美好的情景中,猛然间被浇了盆凉水,大为惊讶地问道:“大哥,你这是什么意思?”徐晃平静地答道:“这是国家大事。”

在战场上面对老友也能沉着冷静,以国家为先的徐晃,相比过于重情义的关羽,心理是占上风的。毕竟两军交战,不能让个人情感左右意志。两人各回本阵,徐晃向关羽发动进攻,关羽退守大营。这座营盘周围挖有很深的堑壕,外围设立鹿角多达十重,看来极为难攻。也许正是这样,关羽才没有在营外与徐晃决战,而是退到里面,打算凭借工事防御吧。但徐晃没有迟疑,几乎与关羽的退军一同冲到鹿角里,没有给关羽做防御准备的时间,一举攻破四冢大营,并斩杀关羽部将胡修、傅方。

四冢丢失,战场主动权就转移到曹军一方,关羽只得撤掉樊城的包围,领兵撤退。

被称“周亚夫之风”的曹魏大将,关羽的好友,却在最终打败关羽

接下来东吴偷袭南郡,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亡,就不赘述了。襄樊之战曹刘孙三家都投入重兵,前期关羽包围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期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擒杀关羽,都是流传千古的著名事迹。而战役中期,徐晃正面击退关羽则被这两次战斗的光芒遮盖。但作为正面战场两军硬碰硬,能够击败蜀汉阵营第一猛将关羽,徐晃确实拥有非常强的能力,可以说是曹营表现最好的将领。

此战前东吴尚未动作,关羽士气正盛,襄樊二城局势危急,正是徐晃临危受命,才避免曹魏在东吴出兵前就战败。徐晃没有急于救援,而是步步为营,随着援军不断到达兵力增加后才转守为攻,采用疑兵之计不战而夺取偃城,见到关羽丝毫不受私交影响,抓住时机突入十重鹿角,一系列精彩表现让人叹服不已,体现出徐晃良好的大局观、出色的心理素质,既足智多谋又勇猛异常。

曹操大为高兴,据三国志徐晃传原文,给徐晃的命令中写道:“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便是成语“长驱直入”的由来。莒、即墨,指的是战国时燕将乐毅几乎攻灭齐国,只剩这两座城没有攻破。穰苴,姓田,又称司马穰苴,是春秋末期齐国军事家,著有兵书《司马法》。曹操称赞徐晃的作战难度胜过莒、即墨两城的解围,军事造诣超过春秋著名军事家孙武和穰苴,这当然是夸张的溢美之词,但也反映出曹操对徐晃的评价之高。

徐晃领军回到摩陂,早已等在这里的曹操出城七里相迎,举办盛大酒宴进行庆祝。曹操在席间兴致勃勃,举起酒杯亲自为徐晃敬酒,说道:“保全樊城、襄阳,都是将军你的功劳啊!”

此时援救樊城的各路兵马都在这里集结,曹操视察各个军营。士卒们听说老大来视察,都离开营盘去围观,想一睹曹操的风采。而徐晃的军营保持整齐,将士都留在原本的驻地没有乱动。曹操看了感叹道:“徐将军真可谓有周亚夫的风范。”周亚夫是西汉名将,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的总指挥。汉文帝曾慰劳军营,其他军营将士听说皇帝来了,都主动放行,全军迎送,只有周亚夫的部队不为所动,还要求皇帝的车队在营内要按照军中规矩行为。汉文帝大受触动,甚为赞赏,这便是典故“细柳阅兵”的由来。曹操以此作比,再次高度夸赞了徐晃,自此徐晃比作周亚夫的评价广泛地流传开来。

建安二十五年(220)三月,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封徐晃为右将军,并封以逯乡侯爵位。

襄樊之战的影响还在延续,东吴在偷袭荆州得手后,刘备手中上庸等东三郡变成了深入曹魏腹地的突出部。曹丕顺势派夏侯尚与徐晃共同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发起进攻。徐晃毫无悬念击败刘封,拿下上庸。

同年十月,曹丕称帝,再次封赏群臣,徐晃进封为杨侯。杨县是徐晃的家乡,封为杨侯是对徐晃很大的奖赏。这样徐晃成为了县侯,也是常规爵位能达到的最高级别。

不久,孙权派陈邵进入襄阳,曹仁与徐晃一同击败陈邵,夺取了襄阳。之后徐晃从南部被调到东边的阳平县,因其在此镇守,皇帝改封徐晃为阳平侯。

黄初三年(222)九月,曹丕亲率大军南征东吴。全军分东中西三路,全面向东吴发起进攻。其中徐晃与夏侯尚统领西路军向江陵进军,但遭到东吴守将朱然的顽强抵抗,未能攻下,不胜而还。

黄初七年(226)五月,魏文帝曹丕去世。吴国趁机派左将军诸葛瑾从江陵北伐,徐晃与司马懿到襄阳抵挡诸葛瑾。吴国此次同样分为东中西三路向魏国发起攻势,徐晃仍然坐镇西路。这次东吴同样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诸葛瑾被徐晃击退。徐晃因此次战功增食邑二百,总共食邑达到三千一百户。

太和元年(227),徐晃去世。谥号为壮侯,儿子徐盖继承爵位。后来魏明帝又分徐晃食邑,将徐晃的子孙二人封为列侯,以示褒赏。

被称“周亚夫之风”的曹魏大将,关羽的好友,却在最终打败关羽

徐晃轶事

徐晃军纪严格,又谨慎小心。据史料记载,徐晃作战经常先将一队士兵放在前面,叫他们摆出一副打不赢的样子往回跑,让敌人大意,然后带兵突然杀回去,以此赢得胜利。赢是赢了,可徐晃的士兵总是比别的部队更累,因为总在跑,不是假装逃跑就是追击敌人,抢夺战利品,所以常常跑得连吃饭的时间都不够。而徐晃打完仗也很少邀功,结果常常是立下军功却没多少奖赏。

时间一长,曹操的军队里流传开一句话:“不得饷,属徐晃。”据《魏略》记载,徐晃听到后笑着对士兵们说:“我搥跛汝钨錥邪?”钨錥就是饭碗,意思是说,你们这些家伙说什么“不得饷”,难道我把你们的饭碗都砸扁了吗?这里徐晃也幽默了一把。

公平地说,徐晃让部下经常奔波劳累,却能笑着回应,说明将士之间关系还不错。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徐晃采取的带兵策略实际上是以战养战。徐晃不是喜欢邀功请赏的人,但将士们都是提着脑袋跟自己出生入死的,难道真的只让他们吃饱饭就行吗?显然不行,除了战术运用得当,足够的物质激励也是提升战斗力的重要手段。不指望上级奖赏,怎么办,当然靠抢夺敌人了。

所以徐晃军士兵才会经常忙着跑,引诱敌人要跑得快,慢了就没命了;追赶敌人也要快,慢了就没有战利品。别的部队还可以领取赏赐,他们没有,只能跑的飞快,多抢点战利品才行。谁抢到归谁,手慢无噢,所以徐晃的部队总是忙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他们都忙着抢东西呢!

当然,古代战争中别说抢敌人,就是抢百姓也很普遍,只要不做得太过,君王一般不会管。徐晃也是将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进行了有利发挥,并不影响他的优秀品格。

三国志记载,徐晃常常感叹:“古时人们最大的忧患就是遇不到明君,现在我有幸遇到了,自当建功立业以报效君王,在乎私人名誉又有什么用?”

徐晃病重卧床时,曾嘱咐家人自己死后丧葬要从简,下葬的衣服只要穿平时的就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各方面对自己要求都始终如一的人,徐晃一生谨慎,交友极少,从不参与结党营私之事,而作战时从不邀功,葬礼上要求节俭。古代名将多以军事才华闻名,而徐晃还具有多方面优秀的品格,实在让人肃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