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是必然還是偶然?

中國歷史趣聞


三國演義欺騙了你:關雲長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本文作者為珀爾修斯之弓,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被後世尊為武聖人,節義無雙,人稱關公而不名。在小說家筆下,更是忠勇無敵,溫酒斬華雄,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最終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歸天。《三國演義》到底是小說,歷史上的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

答案是否定的。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江南四郡,又從東吳那裡借來了南郡,實力從赤壁之戰前的不到兩萬殘兵敗將發展到了六萬多精兵強將。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統領駐守各郡,可謂兵強馬壯。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領數萬軍隊入西川,和劉璋翻臉後又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川,留關羽守荊州。此時關羽手下再無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兵力也只剩下約兩萬人,駐守在南北一千華里,東西五百華里的荊州地區。所以除了直面曹魏的南郡由關雲長親自駐守之外,其餘各郡並沒有很強的守禦力量。

事實歷史上是孫權在得知劉備取得益州後,就要求歸還荊州。被劉備耍賴拒絕後,孫權直接派官員去接收荊州南部的三郡,結果被關羽全部趕走。孫權大怒之下,直接派呂蒙攻取三郡。劉備知道消息後,率領五萬大軍出西川下公安,派關羽率領三萬軍隊在長沙西北的益陽和魯肅呂蒙率領的吳軍對峙,企圖奪回南部三郡。後因曹操出兵漢中,劉備不得不和東吳劃湘江為界,把長沙桂陽劃歸東吳。關羽已經失去了一半荊州!這可是一點大意都沒有,純屬實力差距使然。

劉備回西川后,關羽的轄地少了一半,只有湘江以西三郡。此時劉備孫權重新結盟,雙方依舊各自提防對方。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關羽率軍前往襄陽攻打曹仁,適逢大雨,漢江倒灌,水淹七軍,關羽擒于禁,殺龐德,包圍樊城,威震華夏。大家注意關羽刮骨療毒,是出兵攻打襄樊之前的事,中箭時間更早。刮骨的原因是箭傷痊癒後,遇到陰雨天骨頭會疼。當時的醫生既沒有X光機,也沒看到過當年的箭是什麼樣的,就這樣斷言箭簇有毒。於是就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施行手術,割開了皮肉看骨頭。關羽並不是如小說上和馬良下棋,而只是吃烤肉飲酒,談笑自若。

呂蒙偷襲荊州,小說裡提到了呂蒙裝病,誘使關羽把駐守在南郡和公安防備東吳的預備隊調往襄陽前線。這是符合歷史的。後面只強調了東吳士兵穿平民衣服,冒充商賈偷襲關羽設置的烽火臺崗哨。和關羽有隙的公安傅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呂蒙,斷了關羽的後路。有朋友就會問,為什麼西川劉備不派人東下救助關羽呢?那是因為小說裡沒有提到,陸遜在呂蒙進佔公安南郡的同時,已經率軍佔據了南郡西邊的宜都郡的秭歸夷道,駐紮在夷陵,封堵住了三峽出口防備蜀軍東下。關羽北有曹軍,南有呂蒙,東有孫權,西有陸遜,手下兵卒又紛紛逃散。萬般無奈之下,關羽只得退走當陽東南的麥城。東吳攻略荊州,是以“舉國”之力進行的多路合圍作戰,配合北面曹軍實現對在外作戰的關羽的全面碾壓,而不是僅僅靠白衣渡江。

小說最後提到,關羽派廖化去上庸郡向劉封孟達求援。上庸在今湖北省竹山縣,和關羽所在的當陽麥城之間隔著可怕的神農架原始森林。從麥城去上庸求救有兩條路,一條是水路沿著漢水上溯到上庸。姑且不說逆水行舟的困難,這條水路首先要經過曹軍重兵駐守的襄樊,壓根就走不通。另一條路是從神農架東麓走五百華里山路,經過房陵縣到上庸。小弟實在不知道,廖化怎麼在幾天之內趕完這五百華里山路的?即便廖化一個跟頭雲飛刀了上庸,但劉封孟達也無可奈何。他們率軍無論從水路還是山路,都不可能解救前往被曹魏東吳四面圍困的當陽麥城。

關羽失荊州,真的不是大意所致,而是實實在在的實力懸殊。割讓湘江以東荊州後,劉備又要對漢中用兵,可能不再重視荊州。如果能夠在關羽出征襄陽時,派出一員如張飛趙雲這樣級別的將領,率領一萬軍隊來駐守南郡統籌防備東吳,結局可能有很大不同。即使東吳三路進擊,他們也許能保住南郡根本。關羽也不至於陷入四面包圍的絕境,最終敗死。


薩沙


關羽失荊州,確實是“大意”失荊州,可是,關羽失荊州,也是必然失荊州。

說大意,是他,甚至劉備集團確實大意了。說必然,是這種大意不是偶然失誤導致的大意,是他們2個硬傷導致的。

表面上看,是各種偶然的因素促成的關羽的失利。東吳的背盟、糜竺的叛變、江防預警系統的失靈,似乎都有偶然的因素,但是,所有的偶然因素背後,都是有著必然的因素。有一些必然因素,可能常常被人忽略。

評價一場戰役,先看廟算。而廟算的第一步,就是對戰略形勢的判斷。

首先,關羽,甚至說整個劉備集團對於總體戰略局勢判斷失誤了。

說關羽對孫權的背盟沒有預計,這個是不客觀的。孫劉聯盟早已貌合神離,就在僅僅三年前的公元216年,呂蒙還“計取三郡”,劉備都引軍重回公安,兩軍主力對壘,大戰一觸即發了。幸虧曹操進犯西川,劉備只得妥協,重新劃分了地盤。因此,作為前線的指揮官,關羽對東吳一定是不可能十分放心的。

不過,關羽很可能低估了東吳奪取荊州的決心。尤其是沒有預料到東吳會和曹操聯手。因為,在“三郡衝突“後,孫權還和曹魏連續大戰。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孫曹對峙濡須口就發生在這段時間。因此,關羽,甚至整個劉備集團可能都認為孫劉聯盟即使不穩固,但只要孫權和曹操還處於敵對狀態。那遊戲就是”混戰模式“,而不是”2V1模式“。

如果單單只是"2V1”,憑關公的能力,確實是可以“以力拒之”的,但正因為對總體戰略形勢的誤判,才發動了襄樊大戰,採取了進攻的態勢,也因此留給了東吳下手的機會。

注意,是下手的機會,不是下手的決心,自從濡須口之戰後,孫權就意識到了,東吳的陸戰能力根本沒辦法支持他的北方攻略。不要說徐州,就是淮南合肥這種水網縱橫的地方他都啃不動曹操。因此,也就與呂蒙確定了攻略荊州,全據長江的戰略。這些決策,早在襄樊之戰發起之前就做下了,就等時機!

不管襄樊大戰的發起是誰的決策,襄樊大戰一發起,廟算就輸了。

威震逍遙津的時候,孫權可能就意識陸軍太渣,搞不過曹操了。


劉備怎麼也想不到。在淮南前線對峙的張遼和孫權一起掉頭來打自己了。


其次,情報戰失敗。知己知彼,是勝負的關鍵。

讀這段歷史的人,都會很困惑。呂蒙白衣渡江,烽火系統失靈了。可是這麼多處烽火臺,你如何保障沒有一處不出問題?糜芳、傅士仁怎麼說投降就投降了呢?不說別人,就關羽還師南下時,也有比較強大的軍隊,怎麼說散就散了呢?這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呢?難道真是東吳有神助嗎?

別的不敢說。在“用間”這個事情上,呂蒙說自己排第二,整個三國沒人敢說第一。他對情報的收集和利用能力,在三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可謂獨一無二。

我們說一個呂蒙在“計取三郡”時發生的事情。呂蒙臨時接到孫權的任務去拿下零陵(注意,是零時)。呂蒙接到任務後,順路經過瀶縣時,找到了零陵太守的朋友,一頓忽悠,捏造出了零陵不可能被救援,馬上就要被攻下了,太守自己忠義不要緊,還會連累全城百姓,你不去勸降就對不起朋友就是沒有人性云云的假象。就這樣把原本堅決抵抗的零陵城給騙下來了。這個小事足以顯示出呂蒙是個銷售大師。他連零陵這種城的太守的社會關係瞭如指掌,對於如何製造假象駕輕就熟!

對於糜芳和傅士仁為何說投降就投降了,由於歷史沒有詳細記載,我們也不能亂猜。但是參考零陵太守被賺取的事例,不難想象,呂蒙對江陵、公安這兩位守將的情報一定掌握得更加充分,心理戰、情報站一定沒少下功夫。

也不難想象,在漫長平淡的和平年代中,各個烽火臺,各個城池,情報、間諜一定沒少,白衣渡江,偽裝成商人奇襲而下,只是一個結果,背後的長期艱辛準備是可以想見的。

同樣,關羽大軍散去,我不認為只是因為有待家屬、與民秋毫無犯的緣故。歷史上不乏優待俘虜的部隊,也不乏親人在敵佔區的部隊。可是幾乎沒有誰像這次一樣,說散就散了。我認為,這還是“用間”的緣故。

呂蒙究竟讀了些什麼書?除了兵書,也讀了不少人物八卦吧!

相比之下,關羽方對於“替補主將”陸遜也一無所知,在後來夷陵之戰時,劉備也對陸遜甚為輕視。要知道,當時的陸遜雖然知名度不行,但是要仔細打聽,已經能曉得這也是個一肚子主意的小子!


正是劉備集團,在戰略上錯判形勢,系統上輕視對潛在對手的情報系統建設,才導致了荊州的迅速淪喪。而正因為這2個大的失誤,我才說,荊州的丟失不是偶然的,即使不在219年,也一定會在某個其他的時間點。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關羽失荊州是偶爾,不過這個偶然事件的可能性高了一些罷了。

說它可能性高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孫吳早有奪取荊州之意,惦記荊州不是一天二天了,也不是一年兩年了,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戰役。許多人都以為孫吳奪取荊州只是關羽進攻襄樊的這次(其實有兩次,只不過這次出名一些罷了)。

在孫吳的"聯劉派"代表魯肅活著的時候,此時劉備已經奪取了益州,關羽鎮守荊州全境,孫權問劉備討要荊州,劉備說道,等奪取了涼州,就歸還荊州。孫權派呂蒙襲擊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親率五萬大軍來營救,但是聽說曹操奪取了漢中,怕後院起火,所以趕緊派人和孫權講和。

在魯肅在世時,呂蒙就曾秘密獻計(避開魯肅)說道,關羽君臣,經常使用欺詐手段,反覆無常,不可以把他們作為心腹。孫權表示贊同。

所以說,東吳奪荊州這是一場準備了多年的奪取之戰,分兩次奪取(一般的大意失荊州是指第二次)。

2.盟友示弱,關羽兵力不足,突然襲擊關羽後方。為了麻痺關羽,先是呂蒙詐病,接著陸遜又寫了一封誇耀和追捧關羽的信,關羽不再猜疑,逐漸撤離守兵,趕赴樊城。緊接著呂蒙白衣渡江,擒獲所有哨兵,關羽得不到消息。而曹魏這邊,曹操又派大量的援軍去援救曹仁。所以在魏吳的夾擊之下,關羽迅速敗亡。

3.一群不靠譜的豬隊友。可能許多隻讀了小說«三國演義»而沒有讀史書«三國志»的小夥伴們,只知道糜芳和士仁叛變。其實,駐守荊州的劉備軍在孫吳兩次的進攻之中都有大量的人叛變。

先來看首次,在第一次攻打三郡時,長沙,桂陽兩郡望風而逃,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不過後來被呂蒙設計而降之。(呂蒙欺騙了郝普的好友鄧玄之,使鄧玄之傳遞了假的消息,讓郝普以為以為關羽戰敗,而劉備也無法脫身,自己孤立無援,所以而降)。首次奪取荊州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三郡。

再來看第二次,孫權派人勸誘南郡太守糜芳和駐公安的將軍士仁,此兩人出降,派人迎接孫權。緊著著,宜都太守樊友棄郡逃跑,所屬各城的官長和蠻夷首領都來投降。

通過兩次,奪取荊州,可以看出,劉備後方所留之人,叛徒眾多,他們不僅沒有保衛城池,還讓城池兵不血刃的落入敵方手中,以這種人駐守後方,關羽怎能不敗?

那既然是偶然性事件,雖說可能性高了一些,但是關羽有沒有辦法守好荊州呢。在我看來,還是有一些方法的。

1.關羽進攻樊城前,總部成都增兵,調兵遣將增援關羽。要知道留在荊州的士兵總數較少,如果關羽派到前線的多了,那麼後方就要空虛;如果後方留多了,雖說後方穩固了,但是在前線作戰的將士就少了,不容易在前方攻打曹仁。這時,如果總部能派遣一將率一支軍馬援救關羽,在後方駐守,這樣即使前線失利,那麼關羽也可以退守。或者呂蒙突然襲擊後方時,即使後方支撐不住,但是也不可能輕易的白衣渡江,此時,關羽率軍回防也來的及。依我之見,趙雲,張飛,魏延等人都是不錯的人選。

2.見好就收,不要談功心切。關羽進攻樊城時,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逼得曹操都想遷都。所以曹操不斷派遣援軍援救曹仁,而樊城一時半會又無法攻破。既然已經震懾了曹操,既緩解了總部的壓力(劉備在漢中和曹操打了一仗,關羽這邊攻打樊城,可以使曹操的注意力轉移到樊城這邊),也使荊州變的更加安全了。此時,如果關羽能夠不被表象迷惑,見好就收,及時回防,那麼還是有可能保全荊州的。

只不過,現實沒有如果。事實情況是,總部既沒有派兵增援,而關羽也沒有見好就收,及時回防。所以在這樣雖說一開始佔優的戰役中,關羽在開局時佔據天時,但魏吳佔據了地利和人和,關羽最終還是失敗了,不僅失去了荊州,還是自己身首異處。

關羽固然驍勇,但雙拳難抵四手,魏吳聯合,在敵方人力物力財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沒有采取好的措施造成失敗。

你認為關羽失去荊州是偶然事件還是必然事件?歡迎補充一二。


遨遊文史世界


關羽失荊州是偶然事件,但歷史是所有的偶然湊成的必然。

關羽出軍之前,陸遜替代呂蒙,寫信示好兼示弱。關羽派軍駐守烽火臺防備東吳。然後關公一波騷操作,推到高地塔,直接威脅曹魏水晶。

曹老闆慌的幾欲遷都以避其鋒,在反骨仔司馬懿的提議之下,連結孫十萬首位夾擊,得勝之後平分荊州。曹老闆為解高地之危(樊城之危),預警孫十萬背後插刀,關二爺眼看一波之後就是水晶,況且己方守將是比自己還皇親國戚的大舅哥糜芳,料想孫十萬哪能像自己這麼騷一波帶走。

關二哥決定拿下樊城,再回江陵守備,也不晚。

說句公道話,二哥當時的抉擇是沒有錯的,江陵蜀漢經營駐守多年,城內有兵有糧,哪能一時半夥就拿下。誰能想到,當年劉皇叔沒兵沒糧沒老婆,糜竺糜芳兄弟送錢送糧送妹子;而今皇叔有兵有糧有地盤,糜芳這個二五仔竟然叛變革命了,這種腦回路,這樣的豬隊友…………

孫權的所作所為從道義來講,肯定是需要鄙視的,但孫權作為一方雄主,一個政治家,荊州對東吳而言就是如鯁在喉,要想睡得好,荊州必須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失荊州後,二哥想再打回去,重奪荊州,無奈收下兵眾家眷親屬都在城內,雖說二哥平時善待士卒,但是這和老婆孩子熱炕頭比起來只能對不住二哥了。如果此時是把二哥換成阿瞞,阿瞞肯定會散播兵眾的家眷在城內被呂蒙屠戮殆盡的流言了。

最終荊州失,二哥成為了光桿司令,劉封孟達也沒有派兵救援,二哥落個身臥當陽,頭枕洛陽,魂歸故里的下場。

如果荊州不失,關公不死。即將有變的天下,劉備有很大可能再來個光武中興。

傲上而不辱下是關公的缺點,確是我最敬佩關公的一點,因為這個世界滿是恃強凌弱,上面裝孫子,下面充老子的人。








江湖仗賤行



路遙lgy


個人覺得是必然會發生的結果。首先關羽成名於傲氣,也命喪於傲氣。關二爺的傲氣是骨子裡帶來的,單以演義論之,袁操河北爭雄,關羽說河北人馬如“土雞瓦犬”,袁紹大將顏良似“插標賣首”;過五關斬六將,對滎陽太守王植言“取爾性命,只需一刀”,單刀赴會見東吳大都督魯肅,對關平周倉稱“東吳鼠輩”,可見二爺的前半生戎馬生涯中除了劉備誰也沒服過,就算是賜他赤兔馬的曹操,也是“降漢不降曹”,再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關公的名聲武功達到了頂峰;也是這種傲氣,讓他眼中的“鼠輩”陸遜用區區一封裝慫示弱的信件就麻痺了關羽,導致他大肆北伐之時完全忽略了虎視眈眈的孫吳,傲氣在廝殺征戰的時候,是無所畏懼的勇氣,但到了割據守成之時就會成為失地亡命的隱患。再者,劉備令關羽守荊州,除了是自己的親信兄弟之外,想必是想讓他更好的經營荊州,但是從結果上看關羽沒有做到兄長的囑託,關羽在荊州沒有更深入的勢力,對於東吳也沒有做到合縱連橫,反而是因為自己傲慢不羈的態度頻頻惹惱東吳將領,這點上來說,關羽作為守將,對於駐地的經營以及周邊的外交政策上都是有所失誤的,失荊州,看似是“大意”,實則是一個必然結局。


老肖彈Bass


是必然的。

關羽雖是當時的頂級名將(不包含諸葛司馬周瑜這種),但守備荊州的力量仍然太過薄弱,是絕對經不起魏吳兩國的消耗的。這點,從諸葛張飛趙雲入川之後就已經註定了。至於說所謂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啥的,可以把它忘了。荊州是孫權志在必得的,關羽即便是不罵孫權天天討好孫權,孫權也絕對會一有機會就捅關羽的刀子。而曹操那邊就是勢同水火的敵人,兩國都不願劉備繼續壯大,是有合作基礎的。所以從力量對比上來說,關羽的力量太弱了,荊州必失。

其次,關羽的個人能力雖在武將之中拔尖,但比起當時的頂級統帥仍有不小的差距。單單東吳出陸遜,關羽恐怕就難以抵擋了,何況曹操那邊也有大將甚至統帥級人物?而且關羽的性格缺陷也是加速其敗亡的原因。

總之,只要劉備沒有給關羽添人(謀臣,武將,兵力),關羽遲早都會走麥城。但無奈的是,劉備也的確派不出拿的出手的人了。如果龐統法正他們不死,留諸葛在荊州的話,荊州穩如泰山。


璀璨的雙子星


《關羽失荊州——歷史的必然》

關羽失荊州實屬歷史的必然性。

關羽荊州軍打的曹軍一敗塗地,可謂名震華夏,東吳背後捅刀子,公然背叛盟約,但也實屬小人行徑。

如果孫權部不在關鍵時刻背後下刀子,關羽很有可能會打到許都,活捉曹操也不是沒有可能。

如果放任荊州兵踏平中原,劉備益州兵馬也會跟關羽會師中原,到那個時候的大漢江山將會是孫劉兩家的啦,劉備必然會派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各率幾路大軍南下伐吳,劉備也就會成為第二個光武帝劉秀,天下一統,劉備也會找理由逼迫獻帝退位,繼承大統,開創大漢第三王朝。

所以說,曹氏被關羽打的焦頭爛額之時,趕忙派使臣到東吳,陳說利害關係,並且許諾若干好處。當然東吳也不是傻子,權衡利弊之下,知道曹氏不懷好意,但也符合自己的利益。誰獨強,那就聯合起來打誰。

赤壁之前,曹氏獨大,孫劉聯合抗曹。如今劉備已有荊州,又佔益州,奪漢中,其實力早已有超越曹魏之勢,更是碾壓東吳。如果繼續不聞不問,放任關羽蠶食鯨吞中原,東吳被滅也是遲早的事,所以就跟曹氏一拍即合。

南北夾擊,消滅了關羽的荊州部,這是歷史的必然,也只能說關羽太過於驕傲,對東吳沒有防備之心啊。


華夏盛世文化


關羽失荊州是必然的。一是東吳孫權處心積慮多年想要回荊州,多次失敗,陸遜以偷襲之計攻其不備,遇到復仇勁敵。與之相反,關羽的江防將士長期處於太平盛世,產生了懈怠大意,偷襲對懈怠,關羽在心裡戰輸了;搶回自己的土地對守住借來不還的土地,心裡戰關羽也輸了,這是必輸之一。二、關羽這時又與魏國做戰,使關羽腹背受敵,又加之關羽與魏作戰不利,丟城失地,只剩偏闢小城,失去了基地和補給,犯了戰爭之大忌。三、孟達的為保存實力見死不救,使關羽處於孤軍奮戰。此三不利,關羽必敗。


關有85296


那得看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了沒有,如果沒有發動襄樊戰役能守住是沒問題的,因為孫權還不敢明目張膽的撕毀聯劉抗曹的合約,而且曹操在漢中損兵折將急需調整,劉備拿到漢中自然也會急需調整,不過這已經非常好了,總比曹劉在漢中對峙要好的多了,三家應該暫時會回到短暫的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