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中国历史趣闻


三国演义欺骗了你:关云长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

本文作者为珀尔修斯之弓,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被后世尊为武圣人,节义无双,人称关公而不名。在小说家笔下,更是忠勇无敌,温酒斩华雄,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父子归天。《三国演义》到底是小说,历史上的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因为大意吗?

答案是否定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江南四郡,又从东吴那里借来了南郡,实力从赤壁之战前的不到两万残兵败将发展到了六万多精兵强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统领驻守各郡,可谓兵强马壮。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领数万军队入西川,和刘璋翻脸后又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川,留关羽守荆州。此时关羽手下再无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兵力也只剩下约两万人,驻守在南北一千华里,东西五百华里的荆州地区。所以除了直面曹魏的南郡由关云长亲自驻守之外,其余各郡并没有很强的守御力量。

事实历史上是孙权在得知刘备取得益州后,就要求归还荆州。被刘备耍赖拒绝后,孙权直接派官员去接收荆州南部的三郡,结果被关羽全部赶走。孙权大怒之下,直接派吕蒙攻取三郡。刘备知道消息后,率领五万大军出西川下公安,派关羽率领三万军队在长沙西北的益阳和鲁肃吕蒙率领的吴军对峙,企图夺回南部三郡。后因曹操出兵汉中,刘备不得不和东吴划湘江为界,把长沙桂阳划归东吴。关羽已经失去了一半荆州!这可是一点大意都没有,纯属实力差距使然。

刘备回西川后,关羽的辖地少了一半,只有湘江以西三郡。此时刘备孙权重新结盟,双方依旧各自提防对方。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关羽率军前往襄阳攻打曹仁,适逢大雨,汉江倒灌,水淹七军,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包围樊城,威震华夏。大家注意关羽刮骨疗毒,是出兵攻打襄樊之前的事,中箭时间更早。刮骨的原因是箭伤痊愈后,遇到阴雨天骨头会疼。当时的医生既没有X光机,也没看到过当年的箭是什么样的,就这样断言箭簇有毒。于是就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施行手术,割开了皮肉看骨头。关羽并不是如小说上和马良下棋,而只是吃烤肉饮酒,谈笑自若。

吕蒙偷袭荆州,小说里提到了吕蒙装病,诱使关羽把驻守在南郡和公安防备东吴的预备队调往襄阳前线。这是符合历史的。后面只强调了东吴士兵穿平民衣服,冒充商贾偷袭关羽设置的烽火台岗哨。和关羽有隙的公安傅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吕蒙,断了关羽的后路。有朋友就会问,为什么西川刘备不派人东下救助关羽呢?那是因为小说里没有提到,陆逊在吕蒙进占公安南郡的同时,已经率军占据了南郡西边的宜都郡的秭归夷道,驻扎在夷陵,封堵住了三峡出口防备蜀军东下。关羽北有曹军,南有吕蒙,东有孙权,西有陆逊,手下兵卒又纷纷逃散。万般无奈之下,关羽只得退走当阳东南的麦城。东吴攻略荆州,是以“举国”之力进行的多路合围作战,配合北面曹军实现对在外作战的关羽的全面碾压,而不是仅仅靠白衣渡江。

小说最后提到,关羽派廖化去上庸郡向刘封孟达求援。上庸在今湖北省竹山县,和关羽所在的当阳麦城之间隔着可怕的神农架原始森林。从麦城去上庸求救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沿着汉水上溯到上庸。姑且不说逆水行舟的困难,这条水路首先要经过曹军重兵驻守的襄樊,压根就走不通。另一条路是从神农架东麓走五百华里山路,经过房陵县到上庸。小弟实在不知道,廖化怎么在几天之内赶完这五百华里山路的?即便廖化一个跟头云飞刀了上庸,但刘封孟达也无可奈何。他们率军无论从水路还是山路,都不可能解救前往被曹魏东吴四面围困的当阳麦城。

关羽失荆州,真的不是大意所致,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悬殊。割让湘江以东荆州后,刘备又要对汉中用兵,可能不再重视荆州。如果能够在关羽出征襄阳时,派出一员如张飞赵云这样级别的将领,率领一万军队来驻守南郡统筹防备东吴,结局可能有很大不同。即使东吴三路进击,他们也许能保住南郡根本。关羽也不至于陷入四面包围的绝境,最终败死。


萨沙


关羽失荆州,确实是“大意”失荆州,可是,关羽失荆州,也是必然失荆州。

说大意,是他,甚至刘备集团确实大意了。说必然,是这种大意不是偶然失误导致的大意,是他们2个硬伤导致的。

表面上看,是各种偶然的因素促成的关羽的失利。东吴的背盟、糜竺的叛变、江防预警系统的失灵,似乎都有偶然的因素,但是,所有的偶然因素背后,都是有着必然的因素。有一些必然因素,可能常常被人忽略。

评价一场战役,先看庙算。而庙算的第一步,就是对战略形势的判断。

首先,关羽,甚至说整个刘备集团对于总体战略局势判断失误了。

说关羽对孙权的背盟没有预计,这个是不客观的。孙刘联盟早已貌合神离,就在仅仅三年前的公元216年,吕蒙还“计取三郡”,刘备都引军重回公安,两军主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了。幸亏曹操进犯西川,刘备只得妥协,重新划分了地盘。因此,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关羽对东吴一定是不可能十分放心的。

不过,关羽很可能低估了东吴夺取荆州的决心。尤其是没有预料到东吴会和曹操联手。因为,在“三郡冲突“后,孙权还和曹魏连续大战。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曹对峙濡须口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因此,关羽,甚至整个刘备集团可能都认为孙刘联盟即使不稳固,但只要孙权和曹操还处于敌对状态。那游戏就是”混战模式“,而不是”2V1模式“。

如果单单只是"2V1”,凭关公的能力,确实是可以“以力拒之”的,但正因为对总体战略形势的误判,才发动了襄樊大战,采取了进攻的态势,也因此留给了东吴下手的机会。

注意,是下手的机会,不是下手的决心,自从濡须口之战后,孙权就意识到了,东吴的陆战能力根本没办法支持他的北方攻略。不要说徐州,就是淮南合肥这种水网纵横的地方他都啃不动曹操。因此,也就与吕蒙确定了攻略荆州,全据长江的战略。这些决策,早在襄樊之战发起之前就做下了,就等时机!

不管襄樊大战的发起是谁的决策,襄樊大战一发起,庙算就输了。

威震逍遥津的时候,孙权可能就意识陆军太渣,搞不过曹操了。


刘备怎么也想不到。在淮南前线对峙的张辽和孙权一起掉头来打自己了。


其次,情报战失败。知己知彼,是胜负的关键。

读这段历史的人,都会很困惑。吕蒙白衣渡江,烽火系统失灵了。可是这么多处烽火台,你如何保障没有一处不出问题?糜芳、傅士仁怎么说投降就投降了呢?不说别人,就关羽还师南下时,也有比较强大的军队,怎么说散就散了呢?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难道真是东吴有神助吗?

别的不敢说。在“用间”这个事情上,吕蒙说自己排第二,整个三国没人敢说第一。他对情报的收集和利用能力,在三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可谓独一无二。

我们说一个吕蒙在“计取三郡”时发生的事情。吕蒙临时接到孙权的任务去拿下零陵(注意,是零时)。吕蒙接到任务后,顺路经过瀶县时,找到了零陵太守的朋友,一顿忽悠,捏造出了零陵不可能被救援,马上就要被攻下了,太守自己忠义不要紧,还会连累全城百姓,你不去劝降就对不起朋友就是没有人性云云的假象。就这样把原本坚决抵抗的零陵城给骗下来了。这个小事足以显示出吕蒙是个销售大师。他连零陵这种城的太守的社会关系了如指掌,对于如何制造假象驾轻就熟!

对于糜芳和傅士仁为何说投降就投降了,由于历史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也不能乱猜。但是参考零陵太守被赚取的事例,不难想象,吕蒙对江陵、公安这两位守将的情报一定掌握得更加充分,心理战、情报站一定没少下功夫。

也不难想象,在漫长平淡的和平年代中,各个烽火台,各个城池,情报、间谍一定没少,白衣渡江,伪装成商人奇袭而下,只是一个结果,背后的长期艰辛准备是可以想见的。

同样,关羽大军散去,我不认为只是因为有待家属、与民秋毫无犯的缘故。历史上不乏优待俘虏的部队,也不乏亲人在敌占区的部队。可是几乎没有谁像这次一样,说散就散了。我认为,这还是“用间”的缘故。

吕蒙究竟读了些什么书?除了兵书,也读了不少人物八卦吧!

相比之下,关羽方对于“替补主将”陆逊也一无所知,在后来夷陵之战时,刘备也对陆逊甚为轻视。要知道,当时的陆逊虽然知名度不行,但是要仔细打听,已经能晓得这也是个一肚子主意的小子!


正是刘备集团,在战略上错判形势,系统上轻视对潜在对手的情报系统建设,才导致了荆州的迅速沦丧。而正因为这2个大的失误,我才说,荆州的丢失不是偶然的,即使不在219年,也一定会在某个其他的时间点。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关羽失荆州是偶尔,不过这个偶然事件的可能性高了一些罢了。

说它可能性高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孙吴早有夺取荆州之意,惦记荆州不是一天二天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役。许多人都以为孙吴夺取荆州只是关羽进攻襄樊的这次(其实有两次,只不过这次出名一些罢了)。

在孙吴的"联刘派"代表鲁肃活着的时候,此时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关羽镇守荆州全境,孙权问刘备讨要荆州,刘备说道,等夺取了凉州,就归还荆州。孙权派吕蒙袭击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亲率五万大军来营救,但是听说曹操夺取了汉中,怕后院起火,所以赶紧派人和孙权讲和。

在鲁肃在世时,吕蒙就曾秘密献计(避开鲁肃)说道,关羽君臣,经常使用欺诈手段,反复无常,不可以把他们作为心腹。孙权表示赞同。

所以说,东吴夺荆州这是一场准备了多年的夺取之战,分两次夺取(一般的大意失荆州是指第二次)。

2.盟友示弱,关羽兵力不足,突然袭击关羽后方。为了麻痹关羽,先是吕蒙诈病,接着陆逊又写了一封夸耀和追捧关羽的信,关羽不再猜疑,逐渐撤离守兵,赶赴樊城。紧接着吕蒙白衣渡江,擒获所有哨兵,关羽得不到消息。而曹魏这边,曹操又派大量的援军去援救曹仁。所以在魏吴的夹击之下,关羽迅速败亡。

3.一群不靠谱的猪队友。可能许多只读了小说«三国演义»而没有读史书«三国志»的小伙伴们,只知道糜芳和士仁叛变。其实,驻守荆州的刘备军在孙吴两次的进攻之中都有大量的人叛变。

先来看首次,在第一次攻打三郡时,长沙,桂阳两郡望风而逃,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不过后来被吕蒙设计而降之。(吕蒙欺骗了郝普的好友邓玄之,使邓玄之传递了假的消息,让郝普以为以为关羽战败,而刘备也无法脱身,自己孤立无援,所以而降)。首次夺取荆州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三郡。

再来看第二次,孙权派人劝诱南郡太守糜芳和驻公安的将军士仁,此两人出降,派人迎接孙权。紧着着,宜都太守樊友弃郡逃跑,所属各城的官长和蛮夷首领都来投降。

通过两次,夺取荆州,可以看出,刘备后方所留之人,叛徒众多,他们不仅没有保卫城池,还让城池兵不血刃的落入敌方手中,以这种人驻守后方,关羽怎能不败?

那既然是偶然性事件,虽说可能性高了一些,但是关羽有没有办法守好荆州呢。在我看来,还是有一些方法的。

1.关羽进攻樊城前,总部成都增兵,调兵遣将增援关羽。要知道留在荆州的士兵总数较少,如果关羽派到前线的多了,那么后方就要空虚;如果后方留多了,虽说后方稳固了,但是在前线作战的将士就少了,不容易在前方攻打曹仁。这时,如果总部能派遣一将率一支军马援救关羽,在后方驻守,这样即使前线失利,那么关羽也可以退守。或者吕蒙突然袭击后方时,即使后方支撑不住,但是也不可能轻易的白衣渡江,此时,关羽率军回防也来的及。依我之见,赵云,张飞,魏延等人都是不错的人选。

2.见好就收,不要谈功心切。关羽进攻樊城时,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逼得曹操都想迁都。所以曹操不断派遣援军援救曹仁,而樊城一时半会又无法攻破。既然已经震慑了曹操,既缓解了总部的压力(刘备在汉中和曹操打了一仗,关羽这边攻打樊城,可以使曹操的注意力转移到樊城这边),也使荆州变的更加安全了。此时,如果关羽能够不被表象迷惑,见好就收,及时回防,那么还是有可能保全荆州的。

只不过,现实没有如果。事实情况是,总部既没有派兵增援,而关羽也没有见好就收,及时回防。所以在这样虽说一开始占优的战役中,关羽在开局时占据天时,但魏吴占据了地利和人和,关羽最终还是失败了,不仅失去了荆州,还是自己身首异处。

关羽固然骁勇,但双拳难抵四手,魏吴联合,在敌方人力物力财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没有采取好的措施造成失败。

你认为关羽失去荆州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欢迎补充一二。


遨游文史世界


关羽失荆州是偶然事件,但历史是所有的偶然凑成的必然。

关羽出军之前,陆逊替代吕蒙,写信示好兼示弱。关羽派军驻守烽火台防备东吴。然后关公一波骚操作,推到高地塔,直接威胁曹魏水晶。

曹老板慌的几欲迁都以避其锋,在反骨仔司马懿的提议之下,连结孙十万首位夹击,得胜之后平分荆州。曹老板为解高地之危(樊城之危),预警孙十万背后插刀,关二爷眼看一波之后就是水晶,况且己方守将是比自己还皇亲国戚的大舅哥糜芳,料想孙十万哪能像自己这么骚一波带走。

关二哥决定拿下樊城,再回江陵守备,也不晚。

说句公道话,二哥当时的抉择是没有错的,江陵蜀汉经营驻守多年,城内有兵有粮,哪能一时半伙就拿下。谁能想到,当年刘皇叔没兵没粮没老婆,糜竺糜芳兄弟送钱送粮送妹子;而今皇叔有兵有粮有地盘,糜芳这个二五仔竟然叛变革命了,这种脑回路,这样的猪队友…………

孙权的所作所为从道义来讲,肯定是需要鄙视的,但孙权作为一方雄主,一个政治家,荆州对东吴而言就是如鲠在喉,要想睡得好,荆州必须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失荆州后,二哥想再打回去,重夺荆州,无奈收下兵众家眷亲属都在城内,虽说二哥平时善待士卒,但是这和老婆孩子热炕头比起来只能对不住二哥了。如果此时是把二哥换成阿瞒,阿瞒肯定会散播兵众的家眷在城内被吕蒙屠戮殆尽的流言了。

最终荆州失,二哥成为了光杆司令,刘封孟达也没有派兵救援,二哥落个身卧当阳,头枕洛阳,魂归故里的下场。

如果荆州不失,关公不死。即将有变的天下,刘备有很大可能再来个光武中兴。

傲上而不辱下是关公的缺点,确是我最敬佩关公的一点,因为这个世界满是恃强凌弱,上面装孙子,下面充老子的人。








江湖仗贱行



路遥lgy


个人觉得是必然会发生的结果。首先关羽成名于傲气,也命丧于傲气。关二爷的傲气是骨子里带来的,单以演义论之,袁操河北争雄,关羽说河北人马如“土鸡瓦犬”,袁绍大将颜良似“插标卖首”;过五关斩六将,对荥阳太守王植言“取尔性命,只需一刀”,单刀赴会见东吴大都督鲁肃,对关平周仓称“东吴鼠辈”,可见二爷的前半生戎马生涯中除了刘备谁也没服过,就算是赐他赤兔马的曹操,也是“降汉不降曹”,再到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关公的名声武功达到了顶峰;也是这种傲气,让他眼中的“鼠辈”陆逊用区区一封装怂示弱的信件就麻痹了关羽,导致他大肆北伐之时完全忽略了虎视眈眈的孙吴,傲气在厮杀征战的时候,是无所畏惧的勇气,但到了割据守成之时就会成为失地亡命的隐患。再者,刘备令关羽守荆州,除了是自己的亲信兄弟之外,想必是想让他更好的经营荆州,但是从结果上看关羽没有做到兄长的嘱托,关羽在荆州没有更深入的势力,对于东吴也没有做到合纵连横,反而是因为自己傲慢不羁的态度频频惹恼东吴将领,这点上来说,关羽作为守将,对于驻地的经营以及周边的外交政策上都是有所失误的,失荆州,看似是“大意”,实则是一个必然结局。


老肖弹Bass


是必然的。

关羽虽是当时的顶级名将(不包含诸葛司马周瑜这种),但守备荆州的力量仍然太过薄弱,是绝对经不起魏吴两国的消耗的。这点,从诸葛张飞赵云入川之后就已经注定了。至于说所谓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啥的,可以把它忘了。荆州是孙权志在必得的,关羽即便是不骂孙权天天讨好孙权,孙权也绝对会一有机会就捅关羽的刀子。而曹操那边就是势同水火的敌人,两国都不愿刘备继续壮大,是有合作基础的。所以从力量对比上来说,关羽的力量太弱了,荆州必失。

其次,关羽的个人能力虽在武将之中拔尖,但比起当时的顶级统帅仍有不小的差距。单单东吴出陆逊,关羽恐怕就难以抵挡了,何况曹操那边也有大将甚至统帅级人物?而且关羽的性格缺陷也是加速其败亡的原因。

总之,只要刘备没有给关羽添人(谋臣,武将,兵力),关羽迟早都会走麦城。但无奈的是,刘备也的确派不出拿的出手的人了。如果庞统法正他们不死,留诸葛在荆州的话,荆州稳如泰山。


璀璨的双子星


《关羽失荆州——历史的必然》

关羽失荆州实属历史的必然性。

关羽荆州军打的曹军一败涂地,可谓名震华夏,东吴背后捅刀子,公然背叛盟约,但也实属小人行径。

如果孙权部不在关键时刻背后下刀子,关羽很有可能会打到许都,活捉曹操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放任荆州兵踏平中原,刘备益州兵马也会跟关羽会师中原,到那个时候的大汉江山将会是孙刘两家的啦,刘备必然会派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各率几路大军南下伐吴,刘备也就会成为第二个光武帝刘秀,天下一统,刘备也会找理由逼迫献帝退位,继承大统,开创大汉第三王朝。

所以说,曹氏被关羽打的焦头烂额之时,赶忙派使臣到东吴,陈说利害关系,并且许诺若干好处。当然东吴也不是傻子,权衡利弊之下,知道曹氏不怀好意,但也符合自己的利益。谁独强,那就联合起来打谁。

赤壁之前,曹氏独大,孙刘联合抗曹。如今刘备已有荆州,又占益州,夺汉中,其实力早已有超越曹魏之势,更是碾压东吴。如果继续不闻不问,放任关羽蚕食鲸吞中原,东吴被灭也是迟早的事,所以就跟曹氏一拍即合。

南北夹击,消灭了关羽的荆州部,这是历史的必然,也只能说关羽太过于骄傲,对东吴没有防备之心啊。


华夏盛世文化


关羽失荆州是必然的。一是东吴孙权处心积虑多年想要回荆州,多次失败,陆逊以偷袭之计攻其不备,遇到复仇劲敌。与之相反,关羽的江防将士长期处于太平盛世,产生了懈怠大意,偷袭对懈怠,关羽在心里战输了;抢回自己的土地对守住借来不还的土地,心里战关羽也输了,这是必输之一。二、关羽这时又与魏国做战,使关羽腹背受敌,又加之关羽与魏作战不利,丢城失地,只剩偏辟小城,失去了基地和补给,犯了战争之大忌。三、孟达的为保存实力見死不救,使关羽处于孤军奋战。此三不利,关羽必败。


关有85296


那得看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了没有,如果没有发动襄樊战役能守住是没问题的,因为孙权还不敢明目张胆的撕毁联刘抗曹的合约,而且曹操在汉中损兵折将急需调整,刘备拿到汉中自然也会急需调整,不过这已经非常好了,总比曹刘在汉中对峙要好的多了,三家应该暂时会回到短暂的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