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召棠:廣東吳川第一狀元郎,莆田九牧林氏後裔

林召棠:廣東吳川第一狀元郎,莆田九牧林氏後裔

莆田九牧祖祠

在莆田九牧祖祠,有一副對聯“一門九刺史,三代七廷魁”,道出了“九牧林家”科舉史上的輝煌。這其中包括林召棠狀元。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號芾南,諡文恭,廣東吳川市吳陽鎮霞街村人。根據族譜記載:林召棠系莆田九牧林氏長房、端州刺史葦公第三十四代裔孫,其先祖林永於南宋淳熙年間任海南儋州學正、瓊州府教授,後遷到廣東吳川定居。

林召棠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泰雯任東安縣教諭,召棠自幼隨父在教館讀書,酷愛四六文,喜學詩詞。清嘉慶八年(1803年),17歲的召棠應童子試,取得生員資格,學使姚文田稱讚其為“海濱俊才”

林召棠:廣東吳川第一狀元郎,莆田九牧林氏後裔

莆田九牧祖祠林召棠畫像

相傳,林召棠的父親教子十分嚴苛,有一天,他聽鄰居說兒子調戲民女,十分生氣,本想嚴厲責罰。但繼而想到事情尚未核實,便出一對聯試探兒子。上聯是:“奴手是拏,切其亂拏奴手”。少年林召棠聰慧過人,猜到有人誣衊自己,於是對以下聯:“人言是信,不能輕信人言。”父親見下聯言之有理,便去調查,果然是鄰人誣陷。

嘉慶十七年(1812年),學使程國仁選拔貢生,評閱召棠考卷,認為他才華過人,前途不可限量,讓他與自己的兒子一起研讀。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召棠應順天鄉試中舉。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元年(1821年),先後兩次參加會試落第,有點心灰意冷。程國仁予以激勵與教誨,召棠繼續奮力攻讀。

林召棠:廣東吳川第一狀元郎,莆田九牧林氏後裔

林召棠紀念館

林召棠:廣東吳川第一狀元郎,莆田九牧林氏後裔

林召棠塑像

道光三年(1823年),召棠第三次參加會試,名列第二十八名。及殿試,道光皇帝拔為一甲,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充國史館纂修官。皇帝閱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

道光十一年(1831年),召棠任陝甘正主考官。他立心為國求才,自我告誡曰:一不徇私舞弊,受賄貪財;二不崇尚浮華,誤選紈鷈;三務求真才實學,擇其優秀。此次選擇舉人65名,都是有真才實學之士,其中有11人後來考中進士,因而備受陝甘士人讚頌。

道光十二年(1832年)九月,召棠回京覆命,適逢軍機大臣穆彰阿慶壽,召棠不得不送上五百兩白銀作為壽禮,但穆彰阿嫌少,拒而不受。不久,穆彰阿向召棠索借二萬兩白銀,召棠自度無法籌措,決意不與奸臣同流合汙,次年他以奉養母親為名告退還鄉。

林召棠:廣東吳川第一狀元郎,莆田九牧林氏後裔

林召棠像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制軍盧厚生之聘,來到肇慶端溪書院講學,前後長達十五年。召棠治學嚴謹,育才有方,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青年才俊。

道光十九年(1839年),民族英雄林則徐奉旨到廣東查禁鴉片,致書召棠詢問查禁鴉片之事。召棠敬復,讚頌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林則徐也欽佩召棠高尚的品格,特書對聯:“綵衣榮似三公袞,珂第祥留五色雲”,以表敬意。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召棠回吳川老家頤養天年,過著恬淡安靜的田園生活。他在村中首創“義倉”,救濟貧民。族中祭祖分給他的穀物,大半留給義倉,以備賑濟饑民。

召棠還撰寫《治家格言》,教育子孫時刻牢記:“食飯當思耕田人之苦,著衣當思織布人之勞。”

林召棠:廣東吳川第一狀元郎,莆田九牧林氏後裔

召棠公家訓

當時,召棠的同科探花王廣蔭知悉召棠生活窘迫,念同僚之誼,奏准將吳川鹽圍稅予以補給,但召棠婉然辭謝。此金保存廣東省府多年,後託同鄉、兵部侍郎陳蘭彬代送返朝廷。

同治十一年(1872年),林召棠病逝,終年87歲。其著作有《心亭亭居詩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筆記》等。

林召棠:廣東吳川第一狀元郎,莆田九牧林氏後裔

吳川林氏大宗祠

林召棠是粵西惟一的科舉狀元。後人在家鄉建造林召棠紀念館,以緬懷先賢勤奮好學的品德,激勵青少年奮力拼搏。

吳川市英才輩出,近年來,單是霞街村就湧現了一大批碩士、博士和高級專業技術人才。

林召棠:廣東吳川第一狀元郎,莆田九牧林氏後裔

林召棠墨寶

(作者簡介:林興華,筆名琪翔,高級編輯,歷史學學士,文學碩士,今日頭條號“東南新華”,代表作《福建狀元的那些事》《尋找南少林》《西部娃的渴求》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