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91站:苏桥(葛家大院)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想看看上一站老梁去了哪儿?欢迎朋友们点击以下链接: 】

正月十三听罢杜寨书会,步行至苏桥火车站时,一年逾古稀的老者告诉我,老苏桥有座青石桥,号称“一百单三孔”,存世好几百年了,苏桥的名字就是因它而起。

一百单三孔?那河该有多宽、桥该多长呀!我诧异地问。

老者见我上当,狡黠地笑了,说其实是一座三券石桥上长了一棵柏树,人们戏称之“一柏担三孔”,常让人误听为“一百单三孔”而闹出不少笑话。

下图:苏桥火车站水塔。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既然苏桥是座有历史有故事的桥,想必非常值得一看。自有了前往一睹其风采的念想,就天天想着此事。再逢周六,看天气尚可,便只身骑车前往。

沿劳动路北上,到老看守所左拐到三国湖,上石梁河河堤,一边骑一边欣赏两岸美景,悠哉游哉,惬意得很。后穿京广铁路桥,过建于1912年的四等小站——苏桥站,不知不觉,就到了老苏桥街的大槐树下。

下图:苏桥火车站站房。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我刚从赛车上下来,潘华现老人刚好路过身边。我拦住他,问老苏桥的位置,热心的老人说他正打算去南地看戏台搭得怎么样了,顺路可以领我过去。

半路上,我问老人,咱这儿除了老苏桥,还有啥老东西?他抬手一指,说这所老房子就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葛家大院的一部分。在他小时候,葛家共有十几处四合院,每所房子都是五脊六兽,雕梁画栋,气派着呢。文化大革命当中毁了不少,后因年久失修又扒建了一部分,如今就剩下这两所了。

下图:葛家大院的老房子。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老人带我走进院子,连喊几声没人应,说你只管拍吧,没事。我呢,也没客气,对着略显杂乱的小院,对着拙朴雅致的老屋,对着精美绝伦的砖雕,“啪啪啪”一阵猛拍。

下图:葛家大院精美的砖雕。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谁叫你进来的?谁让你拍的?拍照收费。正拍得尽兴,一声断喝,吓得我连忙收手。扭头一看,一位大姐横眉冷对地站在身后。

老人忙不迭地出面解释,别生气,是我领他进来的。进门时我一连问了几声,没人应,以为你在磨房里忙着,就擅作主张进院了。

见有街坊邻居出来打圆场,大姐气顿时消了一半,说经常有文物贩子来,都被我轰走了。如今这所房子已被县里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不能拆动了。如今我们动不了,上面又不拨钱翻建,屋子漏雨漏得这么厉害,再耗下去非塌不可。你能不能帮忙问问这归哪个部门管?我说你就去找县文化局,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今天没磨豆腐?老人问。

磨了,都兑给人家了。

一问一答间,我才注意到挨东屋搭建的矮趴趴的磨坊,一股清香的豆浆味扑面而来。大姐看我好奇,说这就是我的豆腐屋,专做传统浆豆腐,从不添加乱七八糟的东西。随之叹了口气,说自己年纪大了,出门打工没人要,只好在家里磨豆腐,挣多挣少算个营生吧。

我灵机一动,说你去文化局问房子的事时,顺便问问制作豆腐的工艺能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若申报成功,你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院了。

我尽力试试吧。听话音,大姐显然信心不足。

从大姐家出来,往西走五六十米,临街又是一处古门楼。枋、匾均已被毁,墙头上的砖雕风化严重,已经看不出什么图案。

下图:老门楼。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扼腕叹惜之时,一老太太打身边经过,说嵌于东墙东边的砖雕保存最完整。据老太太介绍,图案描述的场景是:一位短衣打扮的农夫正在蹬着水车浇地。经这么一提醒,真看到了水车的链子,看到了卷起的浪花,还看到了旁边的大蛤蟆,着实是一幅极美的田园风光图。

继续往前,是一条干涸的河沟,和凌驾于河沟上的三孔石桥。老人说河沟就是石梁河故道,这孔石桥就是苏家桥,简称苏桥。那棵长于桥身石头缝中的柏树,枯死后只剩下树根,现在桥东北角那棵柏树苗,是前几年补栽的。

下图:砖雕——刘海戏金蟾。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据倒于桥东南角的石碑碑记介绍:苏家桥,苏桥镇南村,据《苏氏家乘》载,明初由苏氏始祖苏英重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7年)苏继欧复修。桥长13.5米,宽4米,拱桥,石结构,三孔。中孔跨径5米,两边每孔跨径3米。青石桥面,两侧有石板护栏。拱石上刻有狮子滚绣球、鲤鱼跃龙门及飞马、卧鹿、龙首、人像、瓶花等图案。

为了近距离欣赏桥身上的精美图案,我踩着厚厚的腐叶,小心下至河底,一帧一帧地看,无不栩栩如生,皆为石雕艺术之珍品。

下图:拱券上的人物图案。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再次回到桥上时,家住桥边的葛根生、葛福奎二位老师和几位老乡陆续聚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老苏桥的传说故事。

葛福奎老师说,从前他听老人讲,桥身正中坐的瑞兽南边的是蛟首,北边的是龙首,至于啥原因,他也说不清。

我当即掏出手机搜索了一下,给他们读道: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苟水中即蛟。”意思是蛟是龙的一种。池塘里的鱼数满三千六百条,就有蛟出来当鱼头,率领鱼们飞到深水中就变成了蛟龙。

《墨客挥犀》中又说:“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为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由此我以为,桥北置龙首,是因为河水自北面贯入,龙作为水兽之王,神性威猛,自然镇得住上面冲下来的虾兵蟹将,保桥以平安。而桥南置蛟首,是因为河水穿桥之后,由蛟率领鱼鳖虾蟹,顺水而下,以最快的速度游离,还这里一方安澜。

众人听了我的分析,皆说有一定的道理。

下图:苏桥上的龙首。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葛根生老师进一步补充说,老苏桥建在古时禹州到开封的官道上,既方便了官差、商人的来往,又方便了方圆圈百姓的生活。它的重修和复修,是造福万代的善举。当初修成三券桥,好处有三,一是减少了桥身的横截面,夏季洪水来时利于泄洪;二是节约了材料,减轻了桥体的自身重量;三是整体看上去轻盈美观。

稍顿,葛老师又说,百年大计,基础为本。老苏桥历时六百余年不塌,关键就在于基础打得牢。桥东西两端的桥础往外各延伸十多米,青石条错缝错层叠压,可谓稳如泰山。洪水再大,即使形成漫水桥,桥身安全丝毫不受影响。

葛老师把我领到桥上,问我上面的护板有啥不一样,我仔细看了又看,说有的上面阴刻有卷云纹,有的光板啥也没有。

葛老师直夸我观察得认真,说有花纹的,是重修时的老护板。没有花纹的,是复修时补上去的护板。仅凭这一点,足以说明过去的人无论干什么事,都是精益求精。精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人,光讲速度不讲质量,干活越来越毛糙。就拿你刚才看到石碑碑文讲,电刻刀刻的,一点看头都没有。

下图:倒在河坡上的石碑及碑座。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退休前,葛福奎老师教小学,葛根生老师教中学,他们都是乡村土生土长的饱学之士。通过他们的讲述,让我对苏桥镇的苏氏家族,以及老苏桥有了更全面、也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

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历仕京官多年,累官宰相。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辙由汝州再贬袁州,途经咱们许昌时,看这里民风淳朴,风光旖旎,就将二儿子苏适、三儿子苏远留了下来。

崇宁年间,卸官一身轻的苏辙决定到此终老,自号“颍滨遗老”,潜心笔耕,写下了《颍滨遗老传》。书中是这样表述的:

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失耳,何足以语达人哉!

后两句是自谦语,意思是这是我的一点人生感悟,怎么敢给高手们比呀!

苏轼去世以后,他的儿子苏过前来许昌投靠叔叔苏辙。清廉一生的苏辙就把位于许昌城西、颍河岸边的几亩薄地卖了,在许昌城北的石梁河畔为侄子置办了家业。苏过死后,和叔叔苏辙一起埋到了郏县的三苏坟(前年我曾经骑车去拜谒过三苏坟)。

下图:隐约可见的碑文。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转眼到了元末明初,苏辙的七世孙苏英从河北迁回苏过旧居,重修了苏家桥。“鹤返故林,鱼依旧渊,遂定居苏桥,故在许者以英为始祖(《苏氏家乘》语)。”

又过了二百多年,苏英的八世孙苏继欧看石桥年久失修,出资进行了复修,使得保留至今。

苏继欧,字文默,号抑堂,14岁中秀才,明万历四十一年及第,累官考功司郎中,因得罪魏忠贤集团遭到迫害,归家后担心连累家属而自缢身亡。苏继欧曾自拟对联“七尺躯担名节忠义;一片心质天地鬼神”借以明志。其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一死如太(泰)山之重,其功大矣(《苏氏家乘》语)!”

对了,桥下还有两通石碑呢,说不定对你有用。说话间,葛福奎老师前面领路,把我领到西岸的河坡上,果然看到半截石碑及底座倒在那里。

葛老师说,他还清楚记得碑两侧的碑文内容:常省事总让人自然快乐无穷;学吃亏会受气思想后来有趣。碑文是清末江南正主考、日讲起居注官(也就是末代皇帝傅仪的老师)杨佩璋撰文,铁笔王国荣。这些内容,在石碑碑文中均能看到。

石碑上落了厚厚一层浮尘,我们擦拭了老半天,才依稀认出上面的字。我们像炒炒豆一般,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最后连猜带蒙,渐渐连成句子。

因仅剩下半截碑(上半截不知所踪),碑文自然残缺不全,我撷取其中一二断句,可窥长葛老乡杨佩璋行文之妙。

“平时尚称顺轨,至盛夏山水奔注,则惊涛骇浪。”一笔带过,写了石梁河的平静和不羁。

“长虹跨岸,而且螭(chi)文焕彩矣。明季距今历五甲子,桥复圮(pi)。”简明扼要,写了桥塌到复修已历时三百多年。

“余文志之,并拓其旧碑以示,石沥字漫,约略读之,而得其梗概。”费墨不多,交代了写碑记的过程。

“其所以绵世泽而播庥(xiu,庇荫),声绚未有涯涘(si,水边),而许之苏桥。”这两句写了苏桥名字的由来。

“为积善馀庆之,吉徵已余,靓兹善举,倍景慕苏君,令德遂忘。”文章结尾,少不了对修桥人苏继欧歌功颂德一番。

就在我们一圈人头碰头研究此碑碑文的功夫,葛根生老师从家里拿来一把铁锨,在北边不远处兀自挖了起来。

下图:葛根生老师正在挖埋在土下的功德碑。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很快,一通石碑被挖出来,我们马上跑过去看。这是一通功德碑,由于风化严重,上面捐献者的名字根本无法辨认,大家都觉得甚是惋惜。

下图:葛福奎老师正在擦拭石碑。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回到岸上,我说苏、葛两姓,都是咱苏桥镇的名门望族。说完了老苏家,能不能请两位葛老师说说咱老葛家的故事。

葛根生老师一听笑了,说去我家吧,我放有《葛氏族谱》,你看罢啥都清楚了。葛老师家紧邻石梁河故道,大门距老苏桥大约二十米的样子,抬腿就到了。

趁葛根生老师进里屋找族谱的工夫,葛福奎老师介绍说,苏桥这支葛姓是从山西洪洞迁居而来,他们的始祖叫葛虎变,字子文,号啸山,是武科举人,先在兵部差官,后来到西藏任都司(都指挥使司的简称),官衔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

下图:葛福奎老师。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因葛虎变忠于朝廷,功绩卓著,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初九,朝廷连颁三道诰命,对他的祖父葛禄全、父亲葛树及兄嫂葛瀛洲夫妇进行赐封。他的祖父被赐封“武德骑尉”,正五品;他的兄长被赐封“昭武都尉”,正四品;其嫂为“恭人”。这是光耀门庭的大喜事,所以三件诰命的照片被收录进了族谱里。

下图:《葛氏族谱》封面。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在我翻阅、拍照族谱的时候,葛根生老师讲了葛家又一位名人、书法家葛恩普的逸闻趣事。

下图:诰命照片。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葛恩普13岁时,徒步到禹州姥娘家走亲戚,经过正在翻修的天宝宫,听说请了好几位书法名家给廊柱上写字,道长都相不中。他二话不说,进去“唰唰唰”写了几个字,丢下毛笔就走了。道长回去后,一看这字,马上相中了。问这字谁写的,看场的伙计说是个小孩,去禹州走亲戚路上留下的墨宝。道长说这小孩下午回去肯定还经过咱这儿,你盯紧点,看见了赶紧拦住他,咱天宝宫的字必须请他写。据说,现在天宝宫里的不少字都是他写的。

葛恩普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心地善良。有一次,他去禹州办事,见一乞丐讨饭,心生善念,于是到街边铺子里讨来笔墨纸砚,写了几个字交给乞丐,说你拿着它去当铺当几个饭钱吧。乞丐开始还不相信,就这几个破字还能当钱使?他半信半疑进了当铺,当铺掌柜接过字一看,二话不说,把钱给了乞丐。

通过这两件事,足以证明葛恩普在当时的书法界,名气还是蛮大的。

葛老师熟练地翻到葛恩普主笔的族谱处,但见字体正楷,规矩整齐,笔画简爽。书写的内容如下:

愿本支无再失之虞,续谱有可寻之。式较情伪莫分区别,中止迁延失时以坠本支焉。不差愈乎,同一木木水源,之思也!情切。

宗亲岂敢通用,以纪讫关重大难参附会之词,彼世俗之追远,恒情之锡类,尚其后焉者尔。八世孙恩普谨识

下图:葛恩普抄写的族谱。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在《葛氏族谱》中,还绘有苏桥寨全景图及简要说明:

苏桥寨,是许昌大寨之一,始筑于1852年(咸丰二年),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重修,寨名保安。寨略呈长方形,寨墙底宽6丈,顶宽1.5丈,高3丈,周长约9里,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各门有门额和对联。门额的取名和对联的措辞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连词成意,颇具匠心。东门名“同庆”,西门名“太平”,南门名“仁和”,北门名“长春”。对联是:

保东西同庆太平

安南北仁和长春

四门是铁包木门,寨门上有楼。寨墙被寨河环绕,河宽三丈,深丈余。咸丰、同治年间,筑寨之风盛行,主要是为了防匪避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解放后,天下太平,加上人口的急剧膨胀,寨门扒了,寨墙推了,寨河平了,就连寨子里的火神庙、关帝庙也被拆得一干二净。葛老师不无遗憾地说,如今的苏桥寨一分为三个大队(旧称,今为村委会),以老槐树为界,以北为北村;以南又以石梁河故道为界,石梁河以东为南村,以西为西村。

下图:苏桥寨全景图及简介。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我问苏家花园在什么位置,葛根生老师说你从大槐树那儿往北拐,走到头往东拐,西北角那家就是。

告别葛老师他们,我没咋费劲就找到了那户人家。主人老两口正在大门外砌花坛,听我要参观苏家花园遗留下来的太湖石,忙停下手中的活计,把我让进院里。

据主人苏水坤先生介绍,这块嶙峋瑰奇的太湖石高约两米五,三条腿插在中间的圆形石槽里。虽然一动就摇晃,却屹立几百年而不倒。为确保安全,下面的石片是他爷爷年轻时支上去的,而那块钢片则是他前几年支上去的。

基座为一块青石凿就,约六十公分高,下半部为长方形,上半部为三个半圆形。正中雕有麒麟,形象生动。两端雕有缠枝花卉,仿佛暗香浮动。因风化严重,除了能看出麒麟轮廓外,花卉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

一次普通的骑行,能看到如此多的宝贝,听到如此多的故事,真的是不虚此行。

下图:苏家花园遗留下来的太湖石。

咱许昌苏桥的传奇故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