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厂,一个孩子眼中的三线企业

红星厂,一个孩子眼中的三线企业

红星厂,代号432,位于重庆涪陵李渡镇,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很多兵工厂从沿海城市迁入到大西南,红星厂是当时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由江南造船厂援建,生产军用潜艇,现已改建生产民用运输船,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特种船制造基地。

红星厂,一个孩子眼中的三线企业

在我记忆中,我小时候妈妈在当时的红星厂附近开了一家裁缝铺,缝制新衣也兼缝缝补补,我那时候刚上小学,周末或寒暑假时常跟妈妈在裁缝铺玩耍。那时红星厂正在建设中,好多援建工程兵负责施工修建厂房,他们也常常走进我妈妈的裁缝铺,让妈妈缝补干活时撕坏的衣服。我那时候小,活泼可爱,好多解放军叔叔都很喜欢我,还常常带我出去给我买好吃的,我也很依恋他们,有一次,他们提到一个常来缝纫铺的解放军叔叔在厂房施工时不幸坠下摔死,我难过了好久,一个人常常对着那幢红色的厂房发呆流泪,我当时以为那位解放军叔叔就永远长眠于那幢红色厂房下。

红星厂,一个孩子眼中的三线企业

红星厂虽地处偏僻的小镇,但建设完成后的红星厂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厂区配备有车间、学校、医院、银行、粮站、邮局、银行等,俨然是一个完备的小社会,但最吸引我们还是这里常常放映露天电影。我们小镇上的人常常步行一个小时左右到厂区看露天电影,我记得在厂区观看过《三笑》、《英雄儿女》、《渡江侦察队》、《地道战》、《上甘岭》等好多经典老片子,去的时候带着小板凳,跟着大孩们蹦蹦跳跳,感觉一会儿就到了厂里放映区。当时一般一次放映两部片子,七点左右开始放映,电影结束已经是晚上十点左右了,小孩瞌睡多,回家时困得不行,感觉回家的路好漫长,恨不能立马在路边躺下睡觉。尽管每次看完电影回来都非常犯困,可只要知道红星厂放露天电影,还是一场不拉跑去看免费的露天电影,那也是我们孩子小时候最快乐的事。

红星厂,一个孩子眼中的三线企业

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时我只有八岁,我和我们镇的好多孩子一起去红星厂观看电视转播毛主席追悼会,那也是我第一次看电视,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印象最深就是追悼会上进献的好多花圈花环,特别漂亮,看电视时周围好多大人都在放声痛哭,我那时小似懂非懂,觉得毛主席不是万寿无疆吗,怎么会去世呢?但在那种特殊的氛围中,也假装出很难过的样子。

在红星厂的援建队伍中,除了部队工程兵外,还有好多从北京、上海、江浙、湖北等地过来的技术骨干,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南腔北调,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饮食习惯。我妈妈在红星厂做衣服时间长,认识好多厂里的职工,关系处得不错,他们也常常带给我们礼物,上海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奶味十足,回味绵长,武汉硬糖嚼着特别脆,甜得令人心醉,上海人和江浙人他们特别喜欢吃螺蛳、青蛙、河蚌等腥味十足的食物。厂区职工可以福利分房,待遇相对周边也是非常优厚的,他们穿着打扮也是非常前卫的,喇叭裤、太阳镜、牛仔衣、风衣、超短裙等都是从厂区流行开来,引领当时小镇服装时尚。

红星厂,一个孩子眼中的三线企业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家对三线企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好多三线企业都进行了改制划归地方转为民用,红星厂也不例外,改名为川东造船厂,企业也进行了多次改革,以前援建的技术骨干及其子女大部分都回到原籍,现在厂里基本上都是本地职工,主要生产民用运输船,近年来还承揽了许多大型桥梁建筑的钢结构工程。

红星厂,一个孩子眼中的三线企业

三线建设是当时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当时国家为了军备建设投入了三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紧张的原因,争时间、抢速度加快西部建设,导致有的企业选址上马仓促,没有经过缜密的论证,后期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造成国家财力的浪费,但不可否认,这些企业促进了当时落后的地方经济,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现在好多当时的三线企业已转为民用企业,依托丰厚的技术力量,成为当地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焕发新的活力

红星厂,一个孩子眼中的三线企业

红星厂,对于我们小镇影响深远,于我则是一段遥远美好的记忆!

红星厂,一个孩子眼中的三线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