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三做三不做”原則

坐而論道或有形而上學之嫌,但實際上,韓冬燕所言,實則不虛。

表面上看,基金經理光鮮亮麗,但因市場波動無常與資產受託責任等壓力,基金經理的交易行為會表現出更明顯的“知易行難”特徵。投研與交易雖屬理性範疇,但無論在券商研報還是投資理論裡,卻經常看到“人性”、“恐懼”、“貪婪”等非理性字眼。同樣,記者還觀察到,無論是短線投機客或價值投資者,他們對非理性情緒的駕馭訓練,其實並不少於基本面或技術分析。可以說,投資交易做得好的人,不一定都是技術分析行家,但他們的自省與體悟能力,大抵不差。

具體地,韓冬燕談到,市場波動具有周期性和反覆性,以低於平均水平的波動取得高於平均水平的回報,比以高波動獲取“波瀾壯闊”的回報更艱難,但也更為重要。特別地,韓冬燕認為:“要在市場向下拐點時避免巨大損失,基金經理不僅要有專業判斷,還要回歸常識,克服盲從和貪婪等人性弱點。”

然而,這並不容易。經濟均衡選擇理論中的“有限理性”觀點認為,人的理性只是“有意識的理性”,即理性是存在認知邊界的。同樣,韓冬燕也會因此感到困惑和焦慮:“基金經理會長期處於自我懷疑的狀態中,自我懷疑既是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壞的敵人。如何化敵為友?這需要極強的自我反省意識和持續的學習能力,要在市場中接受失敗,忍受痛苦,承認錯誤,並持續修正。”但最重要的,韓冬燕認為,是要制定可遵循的有效原則,並在投資決策中嚴格遵循。

用紀律規範投資,這其實不陌生。比如,橋水創始人達利歐在《原則》中歸納他的長期經驗時就指出,幾乎所有的經歷都是“情景再現”,投資人可通過“創意擇優”方法總結和提煉出應對原則。只不過,與達利歐不同,韓冬燕的原則具有濃郁的東方“觀自在”意味。她告訴記者,她一直把《論語》中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觀臆斷、不絕對看事情、不墨守成規、不自以為是)作為個人警訓。對應到實踐操作中,韓冬燕則提煉出“三做三不做”原則:做大概率的投資、做大的量變和質變、做好風險控制,不做激進投資、不做極端投資、不做盲目投資。

基於這些理念,韓冬燕將自己的投資風格概括為“深度價值”和“穩健策略”。她分析說,價值的兩端是公司基本面和股價,但與劇烈波動的股價相比,基本面的變化會緩慢和持久些。因此,基於獲取長期可持續回報的投資策略,既要提高區分短期干擾因素和長期價值因素的能力,還要以基本面為核心去深入研究公司的質地和業績持續性,最後才是以合適的價格去精選個股。

“我對這樣的投資活動充滿熱愛。這不僅是一份工作,亦是我的人生情愫。”韓冬燕直言,做一個能給持有人實現長期複利增長的基金經理,進而溫暖他們生命中的其它部分,是她不變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