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部中國神作,結果卻流落到日本,若不是此人國人根本見不到

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中就有一個很重要的傳統,即:總結前人得失,吸取經驗教訓。通過這種方式,中國古人創造了絢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保留了延綿不絕的文明火種。所以,古人有指導後代的家訓,比如:《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等。

封建王朝在國家層面上也會編纂一些書,將古人的知識、智慧都收納進來,作為指導朝廷治國理政的借鑑之用,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宋代作為一個文治昌盛的時代,也出了很多這個類型的書,比如:大名鼎鼎的《冊府元龜》。

本是一部中國神作,結果卻流落到日本,若不是此人國人根本見不到

這一史學類書籍就是在這個時候編纂的,被稱為:北宋四大部書之一。

北宋景德年間,宋真宗安排爭議性人物王欽若等十幾人共同編修這本書籍,重點記載歷代君王臣子的一些事蹟。通過對古代君主、臣子的所作所為的記錄,為當今治國理政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而之所以這本書叫做《冊府元龜》,主要是因為:

古代“冊府”專指君王藏書的地方,是比藏經閣還神秘、重要的地方;“元龜”就是指大龜。古人迷信,經常占卜,而最早的占卜就是用龜甲來占卜,通過燒灼龜甲看其紋路來佔國家大事。所以,《冊府元龜》就是指:“這本書可以作為治國理政的借鑑。”

本是一部中國神作,結果卻流落到日本,若不是此人國人根本見不到

全書分為了很多部分,比如:涵蓋了經史子集等多類書籍內容,體例屬於紀傳體和編年體相結合,門類有1104門。分為帝王、列國君、宗室、外戚、將帥、詞臣等共31部,一共編纂了8年之久,總計1000卷。本書內容十分豐富,是後人寫文章、作詩詞重要的參考書目。

同時,由於宋代編纂此書時距離唐代、五代時期較近,所以,很多歷史記載都具有較高的真實性,更是有很多史料只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所以,其歷史價值非常之高。這裡,相比於本書的價值,編纂這本書的領銜人物王欽若則更有“名氣”,但這個名氣倒不是什麼好名氣。

在歷史上,這個人的名聲不太好, 宋真宗時期的主和派代表,被歸於“奸臣”行列。他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五鬼之一。趙禎曾對其評價道:“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奸邪也。”脫脫也對其評價道:“王欽若、丁謂、夏竦,世皆指為奸邪... ...”

本是一部中國神作,結果卻流落到日本,若不是此人國人根本見不到

關於他的奸,有很多故事。

比如,有一次他和同僚聊天,這個同僚就說:“老百姓的稅賦一直欠繳,可以從唐末五代數到現在了,還不如減掉這些要不回來的稅賦,既減輕了百姓負擔,也為君主博得了好名聲,自己最近就要向皇帝提這件事情。”王欽若聽到後,覺得這是一個邀功的機會。

於是,他連夜抽調精幹的人才,仔細將老百姓這麼多年欠繳的稅賦給算了出來,並草擬出了向皇帝上書的文件。到了第二天一早,王欽若就帶著這些文件向皇帝說明了情況,要求減掉這些要不回的稅賦。皇帝就問王欽若:“為什麼先帝沒做這件’好事情‘呢?”

王欽若故意說:“這是先帝專門把這件功勞留給當今皇帝的,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收服民心了。”皇帝聽後,立即決定免掉了老百姓的往年陳賬,也從此更加信賴王欽若了。

本是一部中國神作,結果卻流落到日本,若不是此人國人根本見不到

上面這個例子其實並不算什麼大奸大惡之事,頂多就是王欽若的小計謀,對其他人沒有什麼傷害。但是,北宋著名宰相寇準被罷相這件事情,的確顯示出了王欽若的奸臣特點。

本是一部中國神作,結果卻流落到日本,若不是此人國人根本見不到

當時,北方的契丹人大舉入侵北宋,宰相寇準力主皇帝御駕親征,這樣才能鼓舞士氣,擊敗契丹人。而王欽若等人主張朝廷暫時遷往南方,避其鋒芒。最後,皇帝無奈之下,聽從了寇準的建議,也取得了勝利。但是,因皇帝膽小沒敢擴大戰果,最終,與契丹人在北宋邊界下籤訂了《澶淵之盟》。

雙方罷兵了,這也算是取得了勝利,皇帝也很感激寇準的策略,所有,把寇準作為大功臣來看待。但這時候,王欽若就對皇帝說了讒言,說:“在兩軍對峙期間,皇帝就是寇準賭博的籌碼,他用皇帝御駕親征來賭北宋士兵的氣勢能夠壓的過契丹,從而取得勝利,根本沒考慮皇帝的安全。而且,《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在古人看來這是十分恥辱的事情,怎麼能夠算成功勞呢?”

不久以後,寇準就被皇帝罷免了宰相之位。

本是一部中國神作,結果卻流落到日本,若不是此人國人根本見不到

因此,雖然《冊府元龜》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價值,但是,其唯一的汙點就是這本書的編纂者王若欽是個奸邪小人。讓人不免會對其中部分內容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即:王欽若會不會為一己之私篡改了以前的歷史,從而誤導君主,誤導大眾?

可以說,這個問題的確存在,但是,又無法解答,因為年代已經久遠,我們根本無法得知其真偽了。

由於,《冊府元龜》北宋本已無前帙,南宋本僅存八卷,明鈔本舛錯頗多,致使內容又很多錯漏。在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的陸心源與崇禎本校勘之後,他將宋本多出頁數、條數撰成《冊府元龜:題跋》。但不幸的是,清末之時,該書流入了日本靜嘉堂(相當於日本的博物院)。

本是一部中國神作,結果卻流落到日本,若不是此人國人根本見不到

之後,中國近代傑出的出版家、教育家與愛國實業家張元濟東渡訪書,向靜嘉堂借照了四百四十四卷,並且,又向國內藏書家借照一百零六卷,共計五百五十卷編篡成冊。

至此,這部書才又回到了中國。

【《王欽若:千秋功過任評說》、《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冊府元龜》、《日本靜嘉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