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之謎如何破解?日本:花式催生 收效甚微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期發佈的公告,今年10至11月要進行2018年人口變動調查。此前,各地統計局已經根據部署開展了全面二孩政策實施情況調研。

遼寧、湖北、天津、新疆等近年都推出過鼓勵政策,但似乎並沒有很快起到作用,多地建議強化鼓勵政策。

1

低生育率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發現,相比於全球人口過多的憂思,更迫切的問題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人口日益呈現萎縮的趨勢。生育率是用於衡量人口穩定的重要指標,總和生育率是去除了地區、結構因素,專指15到44歲的育齡婦女平均生育的孩子數。這一數值不能太高,否則就會令住房、教育等資源供應緊張;也不能過低,否則會影響適齡勞動更替,納稅人減少、老齡化會侵蝕一個社會的健康、養老社會安全網。

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排名前四的經濟體,美國(1.76)、中國(1.54)、日本(1.46)和德國(1.59)均遭遇低生育率。一般總和生育率在2.1,即每個育齡婦女生養2.1個孩子,才能保證基本正常的世代更替和人口穩定。

低生育率之谜如何破解?日本:花式催生 收效甚微

| 世界主要經濟體生育率趨低

低生育率已經成了現代化形影不離的副產品。1960年到2016年,全球GDP增加了近60多倍,但同時,全球總和生育率從5降到了2.4。低生育率國家的分佈與經濟體的現代化發展大體同步,從上世紀初開始,先是歐洲的法國、德國,再到東亞的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地。今年9月的數據顯示,韓國生育率破1,跌到0.96,這個災難級別的生育率只有在戰爭年代出現過。經濟學家發現人均GDP和生育率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人均GDP低於1000美元/年(約合6800元/年),孩子生養不少於3個,當人均GDP高於10000美元(約合68000元/年),生養孩子不多於2個。越是富裕的地區,生養孩子的金錢成本高,時間成本也高,總之,一個字,貴!

低生育率導致的人口萎縮和老齡化,不僅會導致學校空蕩蕩、軍隊招不到兵,更重要的是,人口萎縮直接導致國內市場萎縮,納稅人缺乏、債務膨脹,最終拖累經濟發展、削弱經濟體的實力。

2

日本:花式催生 收效甚微

日本,在我們眼裡是頗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這個公共母嬰設施觸手可及的國度令遊客印象深刻。有人說這是為了獨自帶娃的媽媽充分周到的考慮,其實這是日本政府為鼓勵女性生育的心機。

今年1月,日本的衛生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總和生育率達到1.46,創下20年新高。但長期人口萎縮導致育齡婦女基數下降,使得新生兒只有94.1萬,再次創下歷史新低。

日本受人口萎縮之困從1899年就開始了,“少子化”一詞也來自日本。近代以來,日本經歷兩次人口變遷,一次是二戰以後育齡婦女減少導致生育率低於2.1;第二次是在1970年代後期,經濟發展,女性晚婚和推遲生育。而當前,因為人口萎縮、經濟不振,年青人對前途缺乏信心,宅文化盛行,他們對兩性關係和成立家庭都缺乏熱情,這種佛系生活觀進一步引發低生育率的擔憂。由於處在人口危機的十字路口,鼓勵年輕人多約會、早結婚生子,早就成了日本政壇的核心議題。從1972年開始,日本就出臺並加碼“大家庭政策”項目。主要聚焦三個領域:

兒童補貼:2000年以來,日本政府對低收入家庭,6歲以下兒童補助5000日元/月(約合305元)到10000日元/月(約710元)不等;此外還有兒童照料補貼、父母稅收優惠等。

延長產假:1992年,日本就推出12個月的產假政策,產假期間得到的補助是正常收入的50%;日本產假的弊端在於缺乏強制性,不少在小公司就職的婦女就無法享受產假。

推行嬰幼兒照料服務:從1994年推行開始,兒童日間照料中心和註冊的兒童人數均有所上升,但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低生育率之谜如何破解?日本:花式催生 收效甚微

| 日本1970-2010 生育率;來源: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東西研究報告

儘管有上述鼓勵舉措,從1970年代,日本少子化現象還是走出了一少再少的下降曲線。到2005年,日本總和生育率降到1.25的歷史最低值。2012年,新生兒人口進一步減少,但老年人口急速上升,也正是這一年,日本的成人紙尿褲銷量超過了兒童紙尿褲。日本生育計劃委員會北村邦夫稱這一人口危機將導致日本滅絕。日本東北大學經濟管理系的學生根據2015年生育率計算出,日本人消逝的時間是3776年8月10日,距今還有64萬2000多天。

鑑於人口危機,在多數發達經濟體偏向保守和民粹之際,日本卻成為試驗生育政策最開放和最活躍的國家。比如,鼓勵民眾向郊區居住,調查顯示郊區因生活成本更低,生育率更高,居住寬敞的房屋設計更利於大家庭計劃的實踐;鼓勵大量老年人退休後加入兒童或少年的看護服務;鼓勵年青人過集體生活以提高面對面社交和組建家庭的機會;還有就是通過媒體加強對大家庭理念的推廣。

儘管這些政策充滿了少有的激進色彩,不幸的是,目前幾無成效。面對新生兒人數一跌再跌,一些保守政客按耐不住,接二連三發表“催生”言論。

今年7月,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就稱,不生孩子的夫婦是自私的,這一言論立即引發了巨大爭議。

低生育率之谜如何破解?日本:花式催生 收效甚微

| 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 來源:新京報

今年5月,議員加藤寬治(Kanji Kato)指責女性單身,“到老將成為國家負擔”,並對單身女性隔空喊話:(你們)“老了以後就得靠別人家孩子交的稅住養老院”。

在日本,政治人士“催生”並不鮮見。2015年10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就發表“女性生育報國的言論”,這讓日本彷佛回到了戰爭時期,有民間團體以菅義偉“未能理解女性多種多樣的存在方式”為由,在網上徵集近萬簽名要求其撤回相關聲明。

實際上,政治人士爭議性的呼籲並不奏效。日本工會總聯合會的調查結果顯示,過去5年,在職懷孕的女性中有約40%未能如願取得育兒休假。此外,超過60%的女性表示“感覺不到”社會對職業女性懷孕生子的意識變化。

3

法國:生育率,穩了

在歐洲有一句話,如果說德國是經濟實力強勁的男人,法國則是多產的女人。

2017年,當歐盟的總和生育率達到1.58的時候,法國的生育率達到1.916,僅次於冰島。雖然較往年有所降低,但穩定在1.9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公園一眼望去已經是銀髮族的天下,法國的公園裡到處都是奔跑的娃娃。正是因為積極的生育政策,法國早已成為少子化國家效仿的榜樣。

低生育率之谜如何破解?日本:花式催生 收效甚微

| 歐盟、法國、德國出生率,來源:經濟學人

與其他國家相比,法國的鼓勵生育的各項政策最大的特點就是慷慨。

首先兒童補助豐厚。2006年法國通過專門法律鼓勵生育,第三胎的家庭可以得到約960美元/月(約合6600元/月)的補助,比二胎的津貼多一倍。三胎養育中父母中一人可以得到一年的產假。法國的收稅體系也將向三胎(和以上)家庭傾斜,父母可享受稅收減免。此外,有三個以上孩子的家庭還將得到一張“大家庭卡”,享受法國公交系統的六折折扣,其他休閒娛樂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享受打折。

托幼機構覆蓋面擴大。目前法國托幼機構可以覆蓋法國境內一半3歲以內的兒童照料需求。這些政府開辦的託管中心省去了許多家庭照料的財務和時間成本。

以上兩項都還不是法國生育政策的核心吸引力,幫助職場母親平衡職場和家庭責任是生育政策最有特色的部分。產假設計旨在解決女性的核心需求,一般法國孕婦可以享受一年的產假,產後原公司的職位必須予以保留,產後女性也可根據自身需要,辭職或者兼職以照顧家庭。

全面的生育政策並非一日促成,有其文化和歷史的因素。

從20世紀初面臨生育率下降時,整個法國社會就達成以“家庭為中心”的共識,法國的公司和機構會對剛剛添丁的年輕父母予以適當的補助;二戰期間,國家正式接棒生育政策,經過近百年的堅持和完善,法國的生育政策成為歐洲做得最全面的國家。1960年代整體生育率下降之後,1970年代中期至今,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8~2.0之間,即使是在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在政府補貼打折的情況下,生育率非但沒有跌下去反而出現了一個“迷你嬰兒潮”,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法國家庭對政府長期性政策的信任。

低生育率之谜如何破解?日本:花式催生 收效甚微

| 歐洲國家生育率存在南低北高差異

當然法國的生育政策也有其不足,高福利制度也養了一些閒人,因為政府提供的補助足夠讓某些人僅靠生兒育女就可以生活得很好。政府的房屋補助跟不上住房成本的上升,等等。不可否認的是,在亞洲或者南歐等地,養育孩子大多得犧牲女性職業前途的痛苦在法國並沒有那麼深重,相反,在法國,女性就業比重越高,孩子生得越多。2012年經合組織數據顯示,法國24~54歲女性的就業率在83.8%,相比之下,同一年齡段的日本女性就業率在71.6%,意大利是64.4%,而兩國的生育率始終在1.3~1.4徘徊。

當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職場那一刻,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結構和倫理就開始面臨重新定義,這就需要社會正視和發現其中的變化,政策的制定不僅要照顧到既有的家庭機制,也要照顧新社會中出現的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等非典型機制。

如果女性的選擇永遠只有家庭或職場、生或者不生的二元選擇,在個人核心需求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最先犧牲的可能就是生兒育女的傳統理念。這也是德國、意大利或者韓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生育率始終在低位徘徊的重要原因。當然,其他的因素還包括,政策的持之以恆,對家庭結構的新元素和政策分配的公平性要保持足夠的敏感並適時作出調整,確保將政策紅利給到最需要的人手裡。

在法國學者看來,東西方生育政策中,相比之下現金補助的作用有限,托幼機構的供給問題更為重要,最為關鍵的是幫助女性平衡“職場——家庭衝突”,特別是解決日韓社會長期對懷孕及產後女性存在嚴重歧視問題,而這需要更長的時間和耐心。

本文源自秦朔朋友圈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