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74載,西吉中學五易校名三遷校址!

歲月悠悠,征途漫漫。西吉中學誕生於抗戰勝利的1945年。七十多年來,西吉中學飽經磨難,歷盡滄桑,西吉中學五易校名,三遷校址,櫛風沐雨,坎坷曲折,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為山區教育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她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正是國家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滄桑74載,西吉中學五易校名三遷校址!


學校初創時,其校址在縣城東郊何家店子,即今西吉縣黨校所在地。民國31年(公元1942年)10月西吉縣政府成立,首任縣長孫宗濂到任後開始修建學校,校園面積50畝,系當地回族居民王富德遺產,其子王瑞祥,其婿馬忠賢所捐,歷時數載,修建教室宿舍,計瓦房64間。

民國34年(1945年),龐敏修就任西吉縣政府縣長,邀請地方人士,設法由學田收入項下,撥款修建大禮堂一座9間,又增修了幾間宿舍,時半年告竣,至此,學校初具規模,建築面積1084平方米,於同年招收初一年級新生47名,8月底開學,定名為“甘肅省西吉縣立初級中學”。

1949年8月9日,西吉縣解放,縣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校名仍為“甘肅省西吉縣立初級中學”。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學校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初級中學”,之後,學校曾上報縣人民政府,請求另選校址,隨機得到批覆,在縣城西郊動工修建,歷時一年,基本完工。校園面積51.6畝,建築面積1640平方米,到1959年8月,學校從何家店子遷入縣城西郊新校址,從此,學生班額逐漸增多,學校規模也隨之擴大。

滄桑74載,西吉中學五易校名三遷校址!

1961年9月,根據中央關於中等學校“縮短戰線,壓縮規模,合理佈局,提高質量”的方針,縣政府撤銷了白崖戴帽中學和新營民辦中學,將其併入西吉中學。

同年9月,學校設立高中,招收高一新生,校名由“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第一初級中學”改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中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更名為“長纓中學”,不久又恢復原名。


滄桑74載,西吉中學五易校名三遷校址!


2008年4月,縣委、政府超前規劃,高點定位,撥1.4億巨資,按全國示範性高中標準於何家店子奠基興建了西吉中學新校,使西吉中學發展成為一所佔地320畝,總建築面積6萬8千多平米,建制90個教學班,擁有5000多名學生和400多名教職員工的近萬人規模的高中。新校的落成,凝聚了全縣人民對教育事業的殷切期望,是西吉中學和全縣教育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滄桑74載,西吉中學五易校名三遷校址!

從建校初期到現在的七十四個春秋歲月裡,有許多本地和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的飽學之士把美好的青春和知識的火種播撒在了西吉這片熱土上。

歷任校長王國義、張成明、餘超凡、張日昇、楊新民、楊文義、德宗啟、徐培智、高景貴、王庭良、徐文學、陳克義、李強、高望東,他們始終以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為己任,用執著的追求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書寫了一篇篇不朽的教育華章。

任教諸同仁,幾代知識分子紮根本土、明德弘文、耕桑耘梓、不斷探索,奉獻出了他們美好的青春年華,有許多教師的名字,載於口碑,流傳後世。著名教師有蘇炳雄、呂凱、薛文田、馬翔、周紹祿、袁伯誠、安振邦、陳餘忍、孫熙雍、王若菡、徐文學、王書堂、謝秋明、閆錫田、亢學坤、陳克義、李凝祥、郭芝玲、路廣義、楊廣文、馮建華、劉珊、梁德平、戚偉夫、張光全、薛鼎璽、徐效芳、王佔禮、王克舉、萬文科、王生豐等(八十年代以前)。

他們中的大多數畢業於著名高校,或因“右派”,或因支邊,來到西吉,成為當地教育界的領軍人才。其中不少人現在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的故鄉,頤養天年。大部分人從教學崗位上淡入平凡而質樸的蝸居生活,融沒於衣著簡樸的普通人群,或勞累成疾,已悄然離世。

雖時過境遷,但他們的輝煌業績一直炳照著西吉中學的後來者。他們的嘉言懿行常會讓聞者顧念雅人深致,他們獨具個性的教壇風采將成為美麗的剪影長存於受益者的心底。

薪火傳承,繼往開來。進入九十年代更有諸多良師、教學新秀,他們奮發向上、鍥而不捨、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教書育人的博大情懷,形成了西吉中學嚴謹治學、勤學自勵的良好學風和校風。

滄桑74載,西吉中學五易校名三遷校址!

自恢復高考以來,西吉中學共向全國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2萬餘名,其中重點大學2300多名,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輸送18名品學兼優學子。獲得博士學位的學子300餘人,碩士學位2000餘人,可謂英才輩出,群星璀璨;昔日的莘莘學子如今已遍佈五湖四海,許許多多校友已經成為黨政領導、學界泰斗、商界驕子和社會各個領域的生力軍、中流砥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