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明朝最偉大的政治家是張居正,他至少延續明王朝70年?你認同嗎?

一點心知


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使用霹靂手段,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措施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和國家的強盛,史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萬曆中興”。

但是他算不上是政治家,更不能說是最偉大,反而稱作政客會更合適一些。

為了打擊對手高拱,和東廠太監馮寶捏造案件,玩了一把胡椒蘇木折俸的政治陰謀;倡導清廉,但自己確是奢靡恣肆,科考作弊;更因萬曆皇帝年幼,把持朝政十餘年,甚至在萬曆大婚後,仍是不肯撒手。

但張居正是改革家確實毋庸置疑,雖然很多措施都是為了更好的鞏固集團利益,加強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而且有些還是沿襲祖制。

可如果說張居正至少延續了明王朝70年卻難以贊同。張居正死後,除了“一條鞭法”,其他的政策幾乎全被腰斬。而且一個朝代的興衰,並不是個人的一己之力就能左右的。


逸林迎月


張居正延續明朝70年?啥意思,是說張居正變法一直在實施,讓明朝多活了70年?怎麼會有這麼一個說法,先查查歷史資料再提問。

看看崇禎帝朱由檢對張居正的評價:

“思陵之季,撫髀思江陵(張居正是湖北江陵人),而後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之相一也。

崇禎帝是極想有張居正這樣的能人做宰相輔助他!得到平庸無能的宰相一百個,還不如得到有能力有辦法的“救時宰相”一個。張居正就是“救時宰相”,比唐代姚崇還牛逼!

有學者精絕評論:“張居正之後無張居正。”

這句評價是非常精確、有水平的。完全可以回答這條題了!

一,張居正死後無張居正,迄今300多年,沒有第二個張居正出來!沒有這樣的人敢於這樣做事!

二,張居正死後,他的改革措施就被反對派逼迫萬曆帝取消了!就是說,張居正實行的改革,只搞了10年。以後就沒有繼續搞了。

張居正死後無張居正,是說不會再有這樣的人出現,張居正死了,張居正變法就停了!

三,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就是張居正死後,改革措施被反對派翻盤了,又撿回以前的老政策、老法規重新執行。

明朝滅亡,實際上是從萬曆帝取消張居正改革開始的!

四,張居正為何死後被整臭?被抄家?兒子被髮配?他本人差一點被掘墓毀屍呢?

就是張居正的政敵、反對派重新掌握話語權,全面反攻倒算!他們真實目的是要鎮壓改革,取消改革!所以不遺餘力去整倒整臭張居正!因為他們只有整倒整臭張居正這面改革旗幟,才能徹底鎮壓張居正改革!

五,張居正改革,得罪太多人了!

比如“考成法”,用六科控制六部,用內閣控制六科。

等於剝奪、架空了六部尚書、侍郎的權力!六科給事中是六部的監察官員(紀檢),張居正規定:六部的事項首先要經過六科給事中的審核,才能上報內閣辦理。

六部尚書的權力都被一個五品的給事中監督和架空了!

張居正這樣操作,是能提高辦事效率,“萬里之外,朝奉夕行”。但得罪六部尚書、侍郎。

張居正任職時,打壓言官(御史)厲害,壓制言論自由。

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對國家有利,給國庫積攢下四百萬兩銀子(嘉靖朝一年財政收入二百萬兩),還有足夠吃10年的糧食儲備。但這些改革措施損害大地主、官僚根本利益。因為很多高級官員本身就是地主,家有田地幾百畝,甚至幾千畝。

嚴嵩被抄家時,抄沒田地幾萬畝。那個扳倒嚴嵩的繼任首輔徐階,他的子侄在江南家鄉霸佔田地25萬畝!

這些官僚人家,肯定拼力反對改革!

還有,張居正對萬曆帝過於苛刻,萬曆帝心中不忿,這就給反對派可乘之機,就利用萬曆帝的怨恨瘋狂攻擊報復張居正!

我寫過一篇《張居正死後為何被抄家,還差點被鞭屍》文章,論述很翔實。讀者感興趣可以閱讀。這裡不多說。

六,萬曆帝給張居正定的罪名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是朝中反對派的反攻倒算,要鎮壓張居正變法!萬曆帝的怨恨情緒被反對派利用了!他一個20歲小夥子沒有執政經驗、沒有社會閱歷,對張居正改革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親身體會,抵擋不住張居正反對派的猛烈攻擊和“輪番轟炸”,就輕率作出取消變法的決定!

張居正改革只持續了10年。他死後,改革被取消。所以說張居正改革延長明朝70年壽命,這種說法不存在。

看看萬曆帝給張居正是如何定罪?他親筆寫道:“汙衊親藩(得罪王室親貴了),侵佔王墳府第(指那個廢黜遼王),鉗制言官(御史),蔽塞朕聰……專權亂政(亂政,就全部否定張居正改革),罔上負恩(欺君罔上),謀國不忠,本當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免盡法追究……”

皇帝硃批一句“專權亂政”,就把張居正用10年心血取得的改革成果給否定了。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藥和腫瘤學科20年











大城公


評價張居正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先明確一點,張居正執政最輝煌的時期當屬萬曆十年。在這十年間,張居正通過改革變法將明朝從瀕臨破產的邊緣拉回來,極大改善了明朝的財政狀況。除了在財政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之外,張居正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將領,重創沿海倭寇和蒙古俺答。



再來回顧下,張居正變法之前。明朝處於什麼狀況。

財政

張居正變法之前:明朝每年鉅虧三百萬兩白銀,財政赤字逐年累積,戶部,也就相當於財政部,連國家公務員們的工職幾乎也發不出來了。你說慘不慘?

張居正變法後:兩年時間,明朝國庫每年盈餘就能達到三百萬兩。到了張居正去世那年,光明朝的中央庫存白銀就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1250萬兩,倉庫儲存的糧食足夠支撐十年,當時明王朝的GDP總量全世界第一,遠勝於所謂的歐洲列強。



民生

張居正變法前:明朝百姓民不聊生,各種苛捐雜稅,苦不堪言。

張居正變法後:張居正推行了著名的“一條鞭法”,改革稅制,清丈田畝。這個變革可以說相當有效果。到萬曆八年(1580),張居正重新核查到天下的耕田數為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這比弘治十五年(1502)增加了近三百萬頃。這三百萬頃是個什麼概念呢?它大概相當於半個荷蘭,而它產出的糧食在當時幾乎可以養活整個歐洲。經過這一次徹底清查,明朝的稅收,也因此增長了將近1.5倍。

國防

張居正變法前:南方沿海地區倭寇橫行,西南有少數民族暴動,西北則面臨蒙古人的鐵蹄踐踏。嘉慶二十九年,蒙古人的一支俺答長驅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毫不誇張地說,大明王朝差點兒在當時game over了!

張居正變法後:隨著變法的順利實施,明朝的經濟強大了起來。而強大的經濟反哺給國防,正是這個時期,明朝湧現出一大批牛逼的將領。



張居正先用俞大猷、戚繼光徹底平定了東南沿海的倭寇,緊接著,又用殷正茂平息了西南少數民族的暴動,更絕的是,用反間計瓦解了一直威脅北方的俺答。

平亂之後,張居正又派王崇古、譚綸守宣大一線,戚繼光、李成梁鎮守薊遼與遼東,從而徹底解除了北部邊患。

綜上所述,張居正無論是在經濟,民生還是國防建設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說他延續明朝70年,一點都不為過。

事實上,張居正對明朝的影響在他死後很長一段時間得以延續。

日本在豐臣秀吉的帶領下入侵朝鮮。作為朝鮮的老大哥,明朝果斷派兵抗日援朝。結果在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次全面戰爭中,明朝軍隊大獲全勝。此前,很多人認為明朝大獲全勝的主要原因是日軍主帥豐臣秀吉的突然逝世。在我看來,張居正改革時期為明王朝留下了一份豐厚的家底,才是根本原因。



二十年阿森納球迷


張居正確實厲害,他的政績倍受後代政治家肯定,有人甚至認為,他的影響可以與周公、商鞅、楊堅等相媲美,他的改革比王安石更成功。

張居正解決了當時明王朝極度困難的財政危機,為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大下了基礎,再某種意義上,從經濟上促進了封建國家一定程度的轉型。

張居正主政時期,在北疆能與敵方化干戈為玉帛,使明朝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取得發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統治階級與民眾的矛盾,延續了明朝的“性命”。

張居正的改革措施比較強硬,但卻能奇蹟般的取得成功,這與他抓住當時的主要矛盾,並充分發揮個人的強勢能力都是有關係的,他於政壇上的嫻熟政治手腕令後代政治家很佩服,他的管理策略是值得重視的。

經濟方面,張居正有兩個大的成就值得重視:第一,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取得經驗後,便下令在全國進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稅的田產,並在此基礎上重新繪製了魚鱗圖冊,這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這摸清了當時明朝基本經濟狀況,封建社會,土地是根本,瞭解了田地狀況,張居正便能有的放,著手改革心裡有數。到萬曆八年(1580年),全國田地為7,013,976頃,比隆慶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頃,而且,隨著額田的增加,並對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有所抑制,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應該說,清丈田畝對於朝廷較全面準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增加財政收入是起到較大作用的。張居正自豪地說:“自正(正德)嘉(嘉靖)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


第二,推行“一條鞭法”,即以州縣為基礎,將所有賦稅包括正稅、附加稅、貢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種經費和全部徭役統一編派,“併為一條”,總為一項收入。明朝在萬曆年間張居正之前,田賦有夏糧、秋糧之分,徵收上又有種種名目,複雜繁煩,而在張居正統一徵收的政策實施下,賦稅狀況就比較清楚了,朝廷很容易掌握收稅情況,百姓心裡也明白交稅的狀況,這就能比較有效地防止各級官吏利用賦稅機制貪汙,而且,稅賦數量比較明確,經濟上好計劃,對地方官員的管理也有比較明確的經濟標準。

政治方面,張居正有兩個重要政績最值得關注,第一是實行“考成法”,堅持所謂的“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張居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明確職責,犯要辦之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定量考核,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量化管理。這一辦法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 的拖拉、忽悠現象。“考成法”針對的是“吏治不清”的現象,張居正堅持“信賞罰”、“持法嚴”,賞罰有準,決不姑息,他加強強對官吏的考核,並懲治甚至淘汰了一批官員,整肅吏治,提高辦事效率,保證了政令的暢通,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改善官僚統治機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政治上的這一“考成法”與經濟上的“一條鞭法”其實是互相呼應的,都是為了強化明王朝的統治,當然,在客觀上也起著改善民生的作用。

第二,張居正在明朝政治舞臺上由弱勢轉向強勢,最後達到權力高峰的經驗一直為後代政治家們所關注,他的政治謀略是值得注意的。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他於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之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後,他得到了李太后和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邁上了最關鍵的一個臺階,取代當時的權臣高拱成為內閣首輔。張居正巧妙地得到馮保的配合和支持,乘明神宗年幼,獨攬了明朝當時的一切軍政大權,此後十年,張居正一直任內閣首輔,並利用其大權獨攬,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措施,同時在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明王朝能臣不少的局勢中,他能在與高拱、徐階、馮保等的鬥爭和斡旋中逐步崛起,並登上權力的最高峰,並在推行改革,保衛邊疆和改革吏治等方面獲得巨大成果,確實是有他的成功方法的。

當然,後來有點可怕,他精心教育和培養的神宗小皇帝在他死後不久,便抄了他的家,不知是不是對於張居正當政時攬去神宗權力的報復,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張居正的名譽得到恢復,張居正編著的《帝鑑圖說》值得閱讀。


文城觀點


張居正與我而言一直是明朝政治家中最推崇的一個人,原因很簡單!

就是海瑞對他的評價:“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明朝是個奇怪朝代,一群知書達理的文人墨客,滿口仁義道德最後都將國家往溝裡帶,不論清流濁流,長江黃河,都習慣吃人飯不幹人事,嘴巴一套一套,辦起事來不堪入目!

總之沒幾個好東西,而這樣事情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從所謂明君孝宗朱祐樘時開始,最後越演越烈成頑疾,直到滅亡!

而其中就出了兩個文官另類

一個是海瑞,一個心口和一之人,堪稱真清流。

另一個就是張居正,一個知行合一之人,堪稱真長江!

不過這真清流和真長江,還是長江比較靠譜,因為清流不能辦事,所以說,明朝因為張居正而續命70年,是必然!

不過也只是續命而已,因為強悍聰明如張居正,也無法解救明朝的頑疾,這是從出生就開始攜帶的基因,不破不立,可是沒有人可以破這個局!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政治家到底應該幹什麼?

按釋義,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長期政治實踐中湧現出來,具有一定政治遠見才幹,掌握著政黨或國家的權力並對社會歷史發展起著重大影響作用的領導人物。

這是政治家的首要職責,那麼政治家僅僅做好職責就夠了嗎?

其實還有個必修課,那就是調和矛盾,讓國家穩定!

這兩個概念一個對事,一個對人,兩者不可偏廢,可是如果都要照顧到就做不好明朝的內閣首輔,因為明朝的問題不可調和!

而這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是皇權和文臣的矛盾,明朝是一個集權的朝代,可他的集權有個特點就是集權於朝堂而不集權於皇帝。

你別以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安枕無憂,在明朝,朝堂上的文官可以玩死皇帝!

於是,各種奇葩的事情就這樣不斷髮生,一個不斷增長的國家經濟體,稅收卻在不斷減少,不得不說是咄咄怪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張居正出現了,而他的角色是什麼?

不是文官利益集團的維護者,而是國家利益的維護者。

這在那群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中間就特別另類,也是他最後悲劇結局的關鍵!

1572年,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時僅僅47歲,年富力強的他開啟了被稱為明王朝暮色中最後耀眼光輝的十年,而他的所有功績我還是不復述了,只用數字做印證!

張居正死前不久,北京糧倉存糧足用九年,太倉存銀600多萬兩,太僕寺存銀400萬兩,南京庫房增加250萬兩,廣西、浙江、四川省庫平均存款在15萬至80萬兩之間。

以上就是張居正改革之後,明朝的狀況,其實也不算多,和雍正皇帝留給乾隆的數千萬兩比起來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但是,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張居正改革之前的明朝可不是這樣。

用通俗點語言說就是:窮的拉慌!

有多窮,其實大明王朝1566中就有側面體現!

官員俸祿,那是能拖欠就拖欠,因為沒錢發啊,最後沒辦法用胡椒和米湊合,當官的過年都沒錢,可悲不?

軍隊軍餉,那也是能拖欠就拖欠,除了特別重要的邊軍,其他地方部隊,要錢沒有,要糧食,有點就給點,餓死了是自己的時期,於是軍隊譁變此起彼伏。

地方財政,那也是窮困潦倒,地方一遭遇災害,地方官習慣性兩手一攤,一手找朝廷,一手找士紳,如果這兩手攤開都找不到錢怎麼辦?

沒辦法涼拌,最後就是內亂不斷!

於是才有嘉靖朝時期,日本幾十個倭寇就能橫行大明的事情發生,為什麼咧!

軍隊沒吃的沒銀子,能站在那裡都不錯了殺敵?你在說笑話嗎?

於是才有嘉靖朝時期,大明宗室除了有數的幾個富裕,其他都是剋扣俸祿的事情發生,為什麼咧?因為真的窮啊!

後來能剿滅倭寇還是因為嘉靖皇帝做海商生意,積攢了點私房錢,並用宦官去各地收稅補貼的結果,國庫窮,內庫也窮,不撈錢怎麼活?指望士紳捐款,那是難上加難!

而張居正就是在明朝如此內憂外困之下上臺的,作為一個文官集團人物,他卻不和大多數文官利益集團一樣只為小集體利益著想而是為國著想,這就實在是難能可貴了!

其實就事論事的說,張居正的改革也不算成功。

一條鞭法雖然好,可是並沒有徹底的貫徹施行,只是就舊有的問題緩解而已,因為阻力實在太大。

原因很簡單,這個事情做的是挖墳掘墓之事啊!

有無數田地的都是接受附土納田的士紳,他們和朝堂之上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你張居正在位置上,權勢滔天,好,你厲害,大家給你面子!

但是你要真想所有田產土地都入籍造冊,按章納稅,那對不起,他們要和你張大人拼命!

所以說,張居正的改革並不徹底,也不成功,這次改革只是個人權威推動之下,妥協的產物。

而不是在制度和立法之下,進行的長效安排!

你在位一天,我們大家給點面子聽話,讓你好做人,你不在位了,那就別怪我們翻臉不認人!之前你當國家利益代言人,跟我們這些平民收稅,之後我就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於是,張居正死後三年不到,就被人清算了!

至於清算他的人是誰?

萬曆算一個,不過萬曆皇帝是被忽悠的,文官集團的反擊才是致命打擊,於是張居正的改革,在他死後人死業消!

接替張居正內閣首輔位置的是申時行。

張居正的粉絲弟子,一個善於和稀泥的人物,張居正能三年後才被清算,改革舉措才被終結,就是因為他的斡旋,可是申時行做了三年首輔之後,上臺的是張四維,這人就不是張居正粉絲了,於是他們抓住張居正個人品德上的缺陷,不斷放大和批判。

首先是,指責他狐假虎威,以萬曆皇帝的名義對官僚機構施加壓力以推動他的各類改革。(引發皇帝的反感)

其次是,指責他隨意利用原屬於皇帝的懲罰權利,掌控人士任免權結黨營私。(擴大打擊面積)

最後是,指責他父親去世,作為兒子居然不去服喪守制。(貪念權勢,有違孝道)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張居正頓時陷入死無葬身之地,後人也被欺凌!

所謂:能做事人錯多,不做事人話多,想做事人爭議多,會吵架人講品德,所以古往今來,能動嘴的都佔便宜些,因為站在道德制高點罵人輕鬆愜意

大多數貌似清廉的官員,最愛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人,如後來的東林黨人就是如此。

再他們看來,做個道德標兵,海瑞那樣的,才是好官。

有能力有不貪是好官,沒能力不貪也是好官。

可是他們自己是既沒能力又貪汙還說別人貪汙,這就是他們的尿性!

而一個本來就侵犯他們利益,還用裙帶關係讓他們所有人眼紅的人,不整死你,整死誰。

就算你沒日沒夜,十餘年來鞠躬盡瘁,補救國家的危機,帶出一批人才,恢復久違的官員系統效率又如何?

你就是個背叛者!

可是張居正在怎麼厲害,他還是隻有一個人,在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結構下,他做到了人力能達到的極致,但是,還是挽救不了這個將要滑落的國家!

最後附上張居正被抄家之後的財產公示表!

查抄所獲,共計為:黃金2400兩、白銀17700兩、金器3710兩、金首飾900兩、銀器5200兩、銀首飾10000兩,另有玉帶16條等等,大約只有嚴嵩15%。

其實於他對國家的貢獻,還有他的地位來說,這還好吧,和無數文官比起來,他夠清廉了!


阿斗不傻


張居正 (1525年-1582年7月9日)是明朝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不能享受“偉大”的稱號。他不是至少延續明王朝70年,而是加速了明朝的崩潰。

上圖是張居正

一、“一條鞭法”賦稅及徭役制度繁榮短時間的成功掩蓋了其亂加稅負的本質

“一條鞭法”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後張居正於萬曆九年(1581)推廣到全國。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張居正通過“一條鞭法”的實施,大明朝廷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間國庫積銀只能維持三個月和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財政收入的如此大幅度增加,必然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很簡單的道理,因為實行“單鞭法”中央政府國家的稅收大幅增加。如果經濟總量不變,那就是將各階層的稅收負擔增加。並且增加的恨快。這樣的改革必然會激化矛盾。

一條鞭法的實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一條鞭法實行差役貨幣化以後,就為朝廷中央政府打開了一條任所欲為地‘加派'銀兩的道路,稅款不斷增加,因而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一條鞭法在設計上並不直接針對大戶,改革並沒有將絕大部分差徭轉移到大土地所有者身上,反而是將其擴展到大多數納稅人身上,包括那些可能只有5畝地的小戶身上,

一條鞭法使稅收徵管權集中於地方政府,通過加收,州縣官可以得到更多可支配收入,這成為他們破壞稅法的重要原因。

一條鞭法使實際是加強了明初按地權分散狀態設計的賦役制度,官府不斷膨脹的財政需求和無法遏制的非法征斂成為民間社會的不堪承受的重負,

二、張居正的專橫嚴厲導致萬曆皇帝的心理扭曲,明皇帝與官僚階層的矛盾加劇,雙方處於互相怠工辨理。黨爭持續,朝廷正常運轉受到嚴重的干擾。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此時,張居正做了宰相,又成為萬曆小皇帝的老師,作為語文老師,害怕小萬曆聽不懂,畫各種圖形幫助理解,嚴厲要求作業,完成不了,不能吃飯休息,手把手教導。一次,小萬曆讀《論語》,誤將“色勃如也”的“勃”字讀成“背”音,“當作勃字!”張居正大喝一聲,聲如雷鳴,嚇得小皇帝驚恐萬分。為了配合小萬曆教育快速成功,他的媽媽皇太后全力支持張居正的嚴苛教育。常常對小萬曆說:“使張先生聞,奈何!”

幼小的萬曆心靈裡,畏懼張居正,不大敬重他。十一二歲的孩子,貪玩任性,又逆反,反抗無效,表面順從,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

上圖是萬曆皇帝

萬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朱翊鈞為之輟朝一天,給予張居正崇高的待遇:諡文忠,贈上柱國銜,蔭一子為尚寶司丞,賞喪銀500兩。 然而,兩年之後的萬曆十二年(1584)八月,朱翊鈞在都察院參劾張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張居正誣衊親藩,侵奪王墳府第,管制言官,矇蔽我聰明。專權亂政,欺騙主上忘恩負義,謀劃國家不忠。本會斷棺戮屍,念效勞有年,姑且免去全部法追論。”(即說張居正無視皇帝權威,鉗制言官,擅權亂政。)

這時候的張居正一家,已經被抄家。張府人口,一些老弱婦孺因為來不及退出被封閉於張府,餓死十餘口,張居正80歲的老母還是在首輔大學士申時行的請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頃田地。張居正恐怕生前絕對不能想到,他死後竟然會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無情的懲處。

此後,當官僚大臣用抽象的儒家正統道德觀念來約束萬曆皇帝的行為。張居正給萬曆皇帝帶來的心理扭曲立刻作怪。萬曆十七年(1589)開始,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朝廷出現黨派林立。在萬曆皇帝統治的後期30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萬曆皇帝的“萬事不理”,導致從內廷到外廷鬧得不可開交之際,遼東後金迅速崛起,不斷出兵南犯,嚮明軍發動進攻,遼東戰爭爆發。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後金政權正式建國,終於成為明朝的主要威脅。


蔣南強讀歷史


他在官場管理方面的考成法實際是人家張璁的,因為張璁專心為國輔佐皇帝被點名成了奸臣,所以這個改革者的帽子才落在了張居正那裡!然後就是一鞭法,這幾乎到了放飛自我的地步了,以前繳稅只要交實物,農民從土地裡收什麼交什麼,張居正的一鞭法要交貨幣,可以說把以前不從事市場經濟的農民一腳踢向了市場,而市場對新手又是異常不友好的,張居正也不出臺能夠降低難度的相關政策,導致大量自耕農破產,土地荒蕪,想種地又種不起,只有離開土地。你說他盡力了。這更說不通!他的徒弟萬曆看到農業稅無以為繼,開始商業稅,關稅,礦業稅並重的近現代國家財政體系。一個當老師的甚至不如他的徒弟?只能說萬曆天才,張居正蠢才!

萬曆你推行他的新政所面臨的就是張居正時期成長起來的大臣,這時候成為了他新政的絆腳石,萬曆沒有張璁可以幫他!!要和整個文臣集團對抗這難度太大。要想重新另立新法最可行的辦法就是把老張拉起來鞭下。這樣對朝廷人事變動最小,負面影響也不至於太大!


日常刷下線


明朝沒有最偉大的政治家,因為明朝不是一直造神的朝代,所出的名傑太多了,只要是明朝的朝廷有了病總會出現一個大家之子來力挽狂瀾,張居正也是其中一人。

軍事上重用戚繼光將倭寇按到在地瘋狂的摩擦,貿易上開通了邊貿,用茶葉平定了三年外亂。雖然外貿風波也是張居正引起的,但不得不說這一舉動也讓邊境遊牧民族自己打自己玩了三年,消耗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使得外敵再次光顧中原想法推遲了多年。

從整個明朝的大局來看,張居無疑是繼商鞅、秦隋唐革新之後直至近代最有影響力的一次最為成功的改革。

張居正的變革推進不表現出力挽狂瀾的能力,還奇蹟般地將邊境一族化干戈為玉帛,大大的緩解了國內外的民族矛盾,為明朝續命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

張居正的變革雖然對國運國命起來了續命的效果,但還是沒辦法改變明朝財稅制度的弊病。晚明時的財稅改革雖然大刀進行但已經無力迴天,國家機器的敗壞因為稅務制度而更是無法挽回。


仲由子


遺憾的是,在張居正晚年,特別是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因聽信讒言(張居正也確有不清廉把柄),最讓萬曆無法忍受的是張居正和太后有私通的謠言。張居正死後,萬曆新政,除了"一條鞭"稅法沒徹底廢除外,其他都廢了。《萬曆十五年》這部書,點明瞭這一年,是明王朝由中興走向衰亡的拐點。如果張居正新政繼續實行下去,大明王朝國祚延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歷史就是歷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手機用戶13688672191


萬曆元年至萬曆十年,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期間,以強硬的手腕大力推行改革,整肅吏治,在財政、軍事等方面均了得了不菲的成績,有論者認為,他為大明王朝延長了七十二年的存在。弔詭的是,其本人雖然得以善終並極盡哀榮,但死後不久就差點被“斷棺戮屍”,並禍及兄弟兒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有論者認為是因為他的改革影響了權貴階層的利益,樹敵太多,也有說是因為他威權震主,萬曆的清算是出於立威的需要。當然有這些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得罪了整個士大夫群體。他政治上越軌、禮儀上越制,突破了制度的紅線,註定會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