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次次全国性削藩,为何偏偏建文帝倒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历史上三次次全国性削藩,为何偏偏建文帝倒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中国政治发展了几千年,凡是统一的王朝必然面临着本朝与外国如何处理关系、王侯如何与士官相处、中央与地方如何分权的问题。若是权力集中在统治核心,会造成地方贫弱,受到势力侵扰的问题,若是权力分散在各个地方,又担心一旦看管不住便自立为王,最后还是落了个亡国的后果。当然,作为皇帝情愿地方积贫也不愿意地方强大,地方政乱频发,亲自下令派将领去平定就好了,比如,宋朝皇帝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把地方的粮食、兵马、钱库都运到中央。皇帝手里没有实权,各项政策下达很有难度,所以皇帝上任后时机一到便是收割实权,其中,收取地方藩王的军权可以说十分考验帝王了。

历史上三次次全国性削藩,为何偏偏建文帝倒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我们先来看一下藩王的起源。在秦朝之前,中国没有处于一统的背景下,奴隶制下中央政府为了管控疆域,便采取了分封诸王的政策。这个政策在当时是有利于政治稳固的,起到了很好的内尊王,外攘夷的作用,在这个政策下,夏商周分别存在了几个世纪。但是成在藩王,败在藩王。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代帝王藩王的尊王意识逐渐淡化,实力强劲的同时野心也逐渐膨胀,改朝换代之事打着一个尊王攘夷的口号就能随时爆发。可见,藩王的弊端随之显现,不过随着秦国前几千的各方面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可以适用于其的上层建筑,废除藩王建立一统成了大势所趋。所以,秦王同意后,听从宰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化,设立机构,削藩一统局面逐渐形成。但是历史总是一不可琢磨的轨迹前进着,朝代变迁之间,不同的君主根据自己不通的想法也实行过藩王制度,不过伴随而来的还是削藩。所以,下面我们要涉及到的便是三次全国性削藩的事件,并且得出为什么唯独开国没有多久政治本应稳固的朱允炆却倒台了。

历史上三次次全国性削藩,为何偏偏建文帝倒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第一次西汉定七国之乱。西汉实行郡王并行制,但是由于地方王族掌握军权,其势力渐渐压过了士官势力,实质上已经是分封制背景了。汉景帝手下大臣晁错看到了藩王阻碍地方政治的弊端,所以极力主张削藩。皇帝也明白晁错这个建议是有利于统治的,眼见各路藩王势力见长,决定听取建议先削夺吴国领地会稽和豫章两个群。皇帝的第一步削藩便引起了各路往后的警惕,刘濞首先摆出了抗争到底的架势,更是联合各路诸侯打着清理君王旁侧奸臣晁错、定邦安国的称号作乱,为了先压制住各路诸侯的叛乱,刘启斩杀了晁错。以晁错的死不足以泯灭诸侯的反叛之心,反而会使得他们愈发嚣张,时机一到,刘启便命令周亚夫带领数万将士武力征服诸侯,耗时三个月。平定之后,趁机收取了诸侯的实权,除去地方的行政权和司法特权。

历史上三次次全国性削藩,为何偏偏建文帝倒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但是,汉景帝虽然收取了诸侯的权力,他们的称号还在,保不齐会打着王室的名号压制官员,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他颁布的推恩令才真正解决了地方的藩王问题。地方王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逐个削弱。藩王问题就像一个巨大的陨石,若是处理不好便会压得这个王朝寸步难行,若是处理得当,前进的自然顺风顺水。景帝与武帝两个人共同在削藩问题上付出心力,才使得汉朝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大王朝。后来无论大小王朝,都会有削藩和收权的事件发生。

历史上三次次全国性削藩,为何偏偏建文帝倒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秦王一改过去万网林立的局面削王成功,西汉汉景帝压制住七王叛乱使得国家走向正轨,但是为什么唯独在大统一日渐成熟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却失败了呢?先看看明朝的藩王是怎么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膝下多子而且收了很多义子,他知道开国不易,便想建立一个朱家天下的局面,所以便设立了藩王,并且给了他们兵权,原意是希望他们能够保护首都的皇帝,在外能够抵挡外敌,但是却被下一任皇帝朱允炆打破了。由于太子离世,朱元璋便把皇位给了自己悉心培养的朱允炆。朱允炆也做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政策,比如他增强文官实力,压制宦官势力,一改祖父的重刑风格,走仁治风格等,出现了历史上的“建文新政”。但是,朱允炆十分倚靠思想愚钝的儒生,搭乘科举考试的列车入仕,却永远也下不了车,缺乏实践经验,遇事混乱,只会纸上谈兵。所以,朱允炆的智囊团是很拉后腿的。

历史上三次次全国性削藩,为何偏偏建文帝倒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朱允炆的削藩是奉行的由弱到强,起初十分顺利,但是到燕王时候就没这么简单了。燕王是众王里最性情像朱元璋的,同时个人实力、团体势力是藩王里最强的,朱棣听到消息后,便加以防备,操练兵马,摆明了自己不想归降的意思。再说,他身边还有一个怪和尚姚广孝,姚广孝行事诡变,极其鼓励朱棣谋反。看来,朱允炆的智囊团与朱棣的智囊团实力就很悬殊。姚广孝告诉朱棣可以打着清除君王旁侧的名号出征,这一点和七王叛乱的噱头一样。朱棣早年间跟着父亲南征北战,战场经验自然不用说,而朝廷由于早年间清洗旧臣能用的人很少,便任用了耿炳文,第一战朱棣胜出。后来,朱允炆调兵五十万围攻北平,朱棣采取姚广孝的建议出其不意地兵锋直指南京,朱棣可以说是把一切抛掷脑后,奔着皇位奔去,建文帝听闻消息,由于大兵调往北平,手里没有大军,只能割地求和。朱棣虎视皇城主位,而朱允炆在一场大火中失踪。朱棣起兵藩王,自然以后也容不得藩王了。

朱允炆手下能臣寥寥,兵马全盘而出没有大局意识,这些都是朱棣取代朱允炆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